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人力資源管理 >

鄉村很自卑與HR無關,只是引起我的共鳴

鄉村很自卑與HR無關,只是引起我的共鳴

鄉村很自卑

鄉村很自卑與HR無關,只是引起我的共鳴

文 / 于堅

毀滅拋棄鄉土中國的結果,我們今天已經日益感覺到了,巨大的鄉愁正在人心深處蔓延。

最近到村子裏去轉轉,發現鄉村很自卑。幾千年農耕文明培養起來的,那種“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幾乎完全被電視裏宣傳的那個時髦世界擊垮了。那個黑盒子日復一日地通過廣告、娛樂明星、肥皂劇暗示着,那種知足常樂、與世無爭、勤儉節約……的生活世界必須趕緊拋棄,生活在別處。勤勞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勞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窮,也沒有富,僅僅是熱愛勞動,熱愛田野,有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式的世界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那麼就是朝着窮途末路狂奔了。鄉村已經沒有信心再肯定“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式的詩意世界。

海德格爾在德國是哲學王,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肯定根源於古老鄉村世界的“詩意的棲居”。常常有人認為,方言是對普通話和書面語的糟蹋,讓普通話和書面語變得畸形醜陋。但事實恰恰相反,土語是任何一種語言生成的祕密源泉。任何藴含在自身中的語言精神都從此一祕密源泉流向我們。

而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思潮,無不向着現代去。人們很少去總結鄉土中國何以存在了五千年,對於文明,它的積極意義、現代性何在?鄉土中國似乎只是住着一羣阿Q。年輕人幾乎全部離開了鄉村到城裏去學普通話,改善經濟條件其實還是次要的,他們要改變的是鄉村這種古老命運。

人們並不是不再關心鄉村,他們太關心了,他們比慢條斯理的鄉村更關心鄉村,他們關心的是鄉村消亡的速度還不夠“更高、更快、更強”,他們那種拯救式的關心加速了鄉村的自卑和毀滅。

人類歷史經驗有農村經驗和城市經驗,但並非城市經驗就是人類未來的惟一方向。我以為,就文明的根基來説,城市化在中國,並不是一個主要的方向,而是一個次要的方向,如果這一點不明白,最後會有民族消亡的`危險。

西方更強大的文明方向,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而不是亞細亞的鄉土觀念,“持盈守成,神祖考安樂之也”。中國過去的文明經驗,歷史、文學、對世界的意識、風俗、傳統、生活方式,都來自鄉土中國。鄉土中國不僅僅是所謂的窮鄉僻壤、城中村,它是我們的哲學史、宗教史、文學史、美學史、文明史、風俗史、音樂史、舞蹈史、藝術史……的起源和根基,“它們不只能言説,而且還能思想和作為”。鄉村是那座巨大的中國圖書館的作者,仔細根究的話,中國作者,哪一個不是來自鄉村?今日的作者,上溯兩代,其祖籍哪一個不是鄉村?説得更嚴重些,拋棄了鄉村,最終我們將失去我們的母語漢語這種方言,失去我們的世界觀。“語言,就其在場的淵源來説是方言。……我們時代的世界化時刻,語言、母語、方言與家鄉之間的根脈相通的傳統的盤根錯節的關係已經分崩離析了。”我以為,中國的情況要比海德格爾預見的更為嚴重,******一律的全球化讚歌僅發生在中國。

今日中國的******使鄉土中國聲名狼藉,自慚形穢。最後的結果是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自慚形穢。沒有歷史的中國固然一切可以從頭開始,從學着西方人使用刀叉開始,但用鄉村路旁的竹子製造的筷子永遠會喚起鄉愁。重要的是,毀滅拋棄鄉土中國的結果,我們今天已經日益感覺到了,巨大的鄉愁正在人心深處蔓延。對原生態的呼喚、對環境的擔憂;中學生已經無法理解“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世界最龐大的旅遊團總是潮水般地朝着倖存的窮鄉僻壤鄉村湧去,朝着“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剩水殘山湧去……過去,我們“落葉歸根”,我們“衣錦還鄉”,如今我們衣錦燦爛,鄉卻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歡“在路上”,他們跟着摩西。我們也“在路上”了,我們跟着誰?鄉愁。

鄉愁並非那些聰明討巧之輩所揶揄的“小資情調”,“在鄉愁所有的言説中,它始終呵護着本真的東西,呵護着作為居者的人所熟稔的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renli/9g00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