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人力資源管理 >

HR新知:平衡計分卡

HR新知: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BalanceScoreCard,簡稱BSC)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普蘭和諮詢公司總裁大衞諾頓,在總結多家績效測評處於領先地位公司經驗的基礎上,於1992年發明並推廣的一種戰略績效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一經公佈,立刻在企業界和理論界引起巨大反響。一方面,有關調查表明。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的企業或多或少的在應用BSC.而在最近《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的“過去8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中,平衡計分卡名列第二。而另一方面卻有很多企業對BSC頗有微詞,在實施BSC的過程中屢遭敗績。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引發了我們對於平衡計分卡的深度思考,根據我們對BSC的理解和客户提出的常見問題,從以下七個角度對BSC進行解析。

HR新知:平衡計分卡

什麼是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作為一種戰略績效管理及評價工具,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衡量企業:財務角度:企業經營的直接目的和結果是為股東創造價值。儘管由於企業戰略的不同,在長期或短期對於利潤的要求會有所差異。但毫無疑問,從長遠角度來看,利潤始終是企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客户角度:在現今這個客户至上的年代,如何向客户提供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滿足客户需要,提高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企業能否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客户角度正是從質量、性能、服務等方面,考驗企業的表現。

內部流程角度:企業是否建立起合適的組織、流程、管理機制,在這些方面存在那些優勢和不足。內部角度從以上方面着手,制定考核指標。

學習與創新角度:企業的成長與員工和企業能力素質的提高息息相關,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企業唯有不斷學習與創新,才能實現長遠的發展。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笑到最後。

平衡計分卡為什麼是這4個方面?

平衡計分卡是羅伯特#8226;卡普蘭針對一般企業的戰略需要所設計的。財務指標是企業最終的追求和目標,也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物質保證;而要提高企業的利潤水平,必須以客户為中心,滿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滿意度;而要滿足客户,必須加強自身建設,提高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而提高企業內部效率的前提是企業及員工的學習與創新。也就是説這四個方面構成一個循環,從四個角度解釋企業在發展中所需要滿足的四個因素,並通過適當的`管理和評估促進企業發展。而當某一個循環結束後,企業又會面臨新的戰略目標,從開始新的創新,新的循環。可以説利潤策略、客户策略、內部行為策略、學習策略基本囊括了一般企業在發展中的幾個關鍵因素。所以平衡計分卡是由這四方面構成。

平衡計分卡是不是隻能是這四個方面?

其實羅伯特#8226;卡普蘭在創建平衡計分卡的時候,所針對的是一般企業,提出的四個方面也是一般的解決思路。所以在實際應用中,管理者必須結合企業自身的情況,適當的加以變通。利潤策略、客户策略、內部行為策略、學習策略並不一定體現在所有企業上,也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只有這四個方面。比如説我在另一篇“由平衡計分卡看中國煙草未來”的文章中就強調,煙草業除了以上四個方面外,還要加強品牌建設;類似的,金融企業要加強風險監控,石油行業要加入“應對外部局勢變化”等等。所以在實際中,也許是三個方面,也許是五個方面或者更多,也許還是四個方面但內容發生替換。照搬前人的思想,往往只會成為自己前進的障礙。

為什麼叫“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的“平衡”體現在幾個方面:短期與長期的平衡:企業的目標是獲取最大利潤;企業的建設要獲得持續的收入而不是某一次的“中大獎”。BSC正是以戰略的眼光,合理的調節企業長期行為與短期行為的關係,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平衡計分卡的四部分中,有的指標是超前的,而有的指標是滯後的。   財務與非財務的平衡:儘管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但財務指標卻與客户、內部流程、學習與創新等非財務指標密不可分。只有兩方面都得到改善,企業的戰略才能得到實施。

指標間的平衡:在指標設置的權重上,四個指標應該一視同仁,而沒有偏向。在這方面,跟我們以前慣用的“短板管理”有很大差異。原因就在於“短板管理”往往是短期的,所以傾向性很強;而BSC是長期的戰略評估,所以必須要協調發展。四個方面構成一個整體的循環,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所偏廢,那麼即使其它三方面做的非常好,企業最後必然還是失敗的。因為它的循環發生了斷裂,到後期必然成為企業的“短板”,限制企業的發展。

平衡計分卡為什麼不適用於部門和個人?

在很多企業的實際應用中,問題往往出現在這裏:平衡計分卡是基於公司角度的管理評估工具,並不適用於部門和個人。比如説人力資源部,它的財務指標是什麼?客户指標又是什麼?財務部呢,它的客户指標又是什麼?現實中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要素。就像我上面所分析的,平衡計分卡四部分的產生,是由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而引發,逆推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各個要素。而企業的目標與部門的目標在方向上是一致,但在操作上往往是有區別的。二者的使命與作用不同,再照搬這四方面就必然會出問題。比如人力資源部和財務部,他們的直接目標就不是利潤;但業務部門是一致的,比如説銷售部。所以在部門角度,必然要加以調整,它的四方面應該是:部門的戰略作用部門職責內部流程學習與創新。而個人的計分卡,也應該因循這個思路加以調整。

平衡計分卡與KPI有什麼不同?

關鍵業績指標(KPI)同樣是基於戰略的,它的根本出發點也應該是企業戰略,是在公司高層領導對企業戰略達成共識之後,通過價值樹或者任務樹或者魚骨分析來分解成關鍵成功因素(KSC),再分解為關鍵業績指標(KPI),再把KPI按部門和崗位向下分解,是自上而下的。可以説KPI指標體系能夠良好的突出公司發展的要點,並且實施成果導向的考核。但是在部門之間的平衡作用上效果不明顯,忽視了部門間的關係與權重。而BSC是以總體戰略為核心,分層次、分部門不同設置的。與BSC相比,KPI的要素基本是相互獨立的,沒有體現彼此的聯繫,在時間的維度上也沒有超前與滯後之分。它的分解與落實都是以既定目標為核心的,因而不能突出部門或個人的特色及職能。比較而言,使用KPI績效考核的落實層面沒有得到戰略管理意義的深化。對應平衡計分卡中的四方面,KPI 最適用的應該是財務指標與任務指標,但對於能力指標、學習指標之類,就很難應用KPI來進行分解。

平衡計分卡有什麼缺點嗎?

美國著名的人力資源專家韋恩#8226;卡肖指出:“多少年來,人事管理專家一直在煞費苦心的尋找一種‘完美無缺’的績效評估方法,似乎這樣的方法是萬靈丹,它能醫好組織的績效系統所患的種種頑疾。不幸的是這樣的方法並不存在。總而言之,工作績效考核過程是一個同時包含任何數據資料在內的對話過程。這個過程既涉及技術問題,又牽連着人的問題。”那麼,平衡計分卡有什麼缺點嗎?

首先,BSC的優秀增加了使用它的難度。引用一位使用BSC失敗的人力資源專員的話,那些“沒有明確的組織戰略;高層管理者缺乏分解和溝通戰略的能力和意願;中高層管理者缺乏指標創新的能力和意願”的組織不適合使用BSC.

其次,BSC的工作量極大。在對於戰略的深刻理解外,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時間把它分解到部門,並找出恰當的指標。而落實到最後,指標可能會多達15~20個,在考核與數據收集時,也是一個不輕的負擔。

第三,不適用於個人。並不是説平衡計分卡不能分解到個人層面,而是相比較於成本和收益,沒有必要把它分解到個人層面。對於個人而言,要求績效考核易於理解,易於操作,易於管理。而BSC並不具備這些特點。

總而言之,績效管理與考核是企業經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管理與考核的工具,一是要慎用。不要社會流行什麼,我就跟着做什麼,盲目跟風是毫無意義的。二是要會用。要對於工具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三是要善用。在深刻理解工具內涵的基礎上,能夠與自身情況相結合,知道什麼適用於自己,什麼不適用,如何加以調整。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無論你使用什麼考核方法,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renli/ve5e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