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職場百科 >

通俗話説會計

通俗話説會計

提起會計,人們或許會想到公司裏管帳的王會計或者李會計。其實會計的意思是核算,發生經濟業務總是會涉及到錢進錢出,會計就是對此進行計算,再把這些結果提供給使用者。所以説會計就象一張寫滿了信息的紙,通過它,你可以瞭解到賺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等等。
企業是需要生存發展的,而會計的目的就是反映企業的現況和發展前景,從表面上看,會計工作是記帳和編制報表,但其基本目的是為了給使用者提供信息和理論依據,當然,這就要求會計信息非常準確,所以會計工作必須對業務數據進行分類、計算、彙總把重要的留下。作為企業經營者,看到加工後的會計信息會把握企業資金狀況等,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個大方向。
説白了,會計就是一張提供財務狀況的紙,會計是把有用的財務信息處理好,讓管理者、經營者掌握以前的業績,查看現在的問題,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信息系統。同時,和企業有經濟關係的人,也可以隨時掌握情況。
舉個例子吧,如果你要對一家公司進行投資,我們暫時將這家公司叫做長青公司。那你在看長青公司會計資料時,就是這些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你需要通過這些會計信息瞭解長青公司的資產配置是否合理,成本費用的控制情況,以及今後的發展是否看好等等。如果許多方面説明長青公司不錯,或者有一些小問題,你在投資時還可以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以後你還要定期查看長青公司的財務狀況,在不好的時候及時抽出資金,確保安全。當然,如果開始時問題就較大,那就乾脆不用投資了。
會計的作用就是這樣的。
會計是有會計的遊戲規則的。為什麼這麼説呢,你想想,如果你和別人合作一家公司,在記帳時,他把自己家裏的.家電開支、裝修開支、旅遊開支等都記到公司的帳上,恐怕你是不會同意的。
會計的前提之一就是主體要明確,就是説到底給誰記帳。公司是公司,個人是個人,經濟責任一定要劃分清楚,公司的錢不能裝進自己的腰包裏,個人也不能花公司的錢辦自己的事,只有等到公司分了紅,錢算自己的時候才可以的。
再打個比方吧,你們合開的公司是賣顯示器公司,共購進了兩百台顯示器,每台一千元,也就是説資產有二十萬,但假如公司破產,就沒有核算的必要了,所以會計還有一個假設前提,就是會計主體是持續經營的,這樣,投出的錢賺回來,債務才能還清,最後才能有錢賺。
會計的第三個前提就是會計分期。企業為了編制報表,並定期給使用者提供信息,就把連續的經營劃分為好多段。一般分為年、季、月。比如説,你想投資長青公司,不可能等它經營到最後,看它是虧是盈才做決定,而是看它上一期是盈是虧,有沒有前景,然後做決定。所以對於和企業有利益關係的單位和個人,會計分期及定期編制報表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會計分期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與業務週期是不同的。有的業務週期不足一個會計期,而有的又持續在幾個時間段裏。
最後一個前提是貨幣計量。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計量單位,電腦論‘台’、服裝論‘件’,所以我們需要統一的計量單位。貨幣計量可以明確的説明它花了多少錢,就可以進行會計反映了,在計量上我們採用歷史成本計價。歷史成本即資產等買入時所用的資金,如去年買的電腦用了8千元,今年只值5千元,但在帳面上還是記8千元。另外還要假設幣值穩定,外幣均要折算過來。
會計的原則中最重要的就是權責發生制,就是説本月我們賣出的產品,雖然對方下個月才付款,但我們仍要把她確認為本月收入。同理,對於費用,不論是否有現金支付,都要按其影響各個會計期的情況,確認其歸屬。也就是説,只要經濟業務發生在本期,就要記入本期,故權責發生制又叫應計制或應收應付制。
配比原則需要以權責發生製作為基礎,把一項業務的收入與費用軋差,就可以看出賺了多少錢。所謂軋差就是兩項數字做差。
歷史成本原則我們在上面已經講過,即資產的買入價。
第四個是支出的兩個劃分。即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比方説你買了一台電腦,這個電腦不會在本會計期就報廢,而是會用較長的時間,這個支出是為了本期和以後而花的,就叫做資本性支出。在比方説,公司原材料不夠了,買進原材料,這項支出是為了取得本期收入而花的錢就叫做收益性支出。資本性支出應計入資產負債表,記做資產。而收益性支出直接記到損益表裏,以反映當期的經營成果。

通俗話説會計

標籤: 會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ike/364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