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實習報告 >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1

一.實習目的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技能。

2、通過野外實習,瞭解調查地區氣候、地貌、母質等成土因素的特點及其和土壤發生的關係。

3、通過對土壤的觀察和採集,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其發生演變和分佈規律,學會土壤剖面點的選擇和修整、土壤剖面層次劃分,形態描述和記錄。

4、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二.實習地區自然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杭州地區

時間: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蕩、水庫佔8%。

杭州地區處於中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温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6.2℃,夏季平均氣温28.6℃,冬季平均氣温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台錢塘台褶帶,中元古代以後, 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更添人類文化(特別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響之疊加。由於以上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上述各內在因素(包括巖石、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文化等)及其彼此間的共同作用,鑄就了杭州地域綜合體系統(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綜合體系統)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任務

四.實習內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從照片中的剖面可見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火成巖,較灰巖更易受到風化,其風化層疏鬆通透性能好,有利於土壤形成和發育,因此土層發育較厚,土壤剖面整體呈現黃棕色,腐殖質層為灰色,由於出於森林地帶,微生物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較活躍,有機質和各種養分的含量較為豐富,因而土壤呈現疏鬆的團塊狀和細粒狀,這種土壤結構內部的有機質以嫌氣性分解為主,分解過程相對緩慢,有利於養分的保存,同時也有利於水分的保持。腐殖質層和澱積層在顏色上分層不明顯,只在結構上有所不同(見附錄1號圖-從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採集點處於丘陵緩坡,屬於地帶性土壤形成環境,成圖母質主要是灰巖,受水熱條件影響較大,礦物分化明顯,剖面主體呈現紅棕色,分層較明顯(見附錄左二)。腐殖質層為灰黑色,較薄;0-15釐米;澱積層呈現紅棕色,在16釐米以下,土層發育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區新沙島

水稻土樣

耕作層

犁底層

滲育層

該農業土樣取自新沙島中部,取樣深度為60釐米,此時水稻處於拔節期。仔細觀察可見照片中土壤顏色是有所區別的(見附錄左三),A層為耕作層,約0-20釐米,呈現青灰色,夾雜有鏽斑;P層為犁底層,約20-25釐米;W層為滲育層,黃色,以氧化狀態為主;土樣出現這樣的分層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土壤淹水期間,物質交換主要在水土界面上進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擴入影響最大。由於與表面水相接處的表土中氧的濃度較高,導致出現比下面土壤顏色為淺的氧化層;下部由於氧的來源被隔斷,加上微生物的活動會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機還原物質不斷產生,導致土壤呈現一種青灰色。當排水乾田後,氧氣沿水稻根孔擴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而在鏽管之間仍為還原狀的灰色,在土團結構面也有類似現象,水稻土上層鏽斑多於下部,同時鏽斑也反映了水的週期性。此外,人類的施肥活動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礦物質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響。

旱作土樣(中間)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母質層

A層約為0-26釐米,有鏽紋鏽斑但不明顯;B層26-75釐米,鏽紋鏽斑較多;C層在75釐米以下,鏽紋鏽斑很少。由於鏽紋鏽斑的形成主要與農業灌溉時水的週期性影響造成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交替有關,旱作土處在還原環境下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都處於氧化環境,因而不會像水稻土出現青灰色的土層,而是在間歇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由氧氣沿根孔擴散使根孔壁形成鏽紋鏽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質層

母質層

A層友誼黑色土層,深度為5-7釐米,上面種有樹木,因此有枯枝落葉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積累;C層為耕作土,沒有明顯的B層。該土樣取自洲頭,是新成土,以沙為主,土體很疏鬆,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土壤中還有很多根系,説明該處土壤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環境所以有生物出現。

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屬紅壤,為什麼兩地土壤的A、B層色彩均有差別?

答:由於玉皇山植被髮育時間久,保護較好,土壤物質交換穩定,有機質積累較多;大奇山屬於被破壞以後又逐漸恢復的山體環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如玉皇山地區豐富,所以腐殖質層顏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質層為淺。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質是火成巖,玉皇山成圖母質則為灰巖,因此兩種巖石風化程度不同,灰巖在南方更易風化,因此土壤中有機質積累也較豐富,所以使得玉皇山採集土樣的澱積層顏色深於大奇山所採集的土樣。

2、水稻土、旱作土與自然土壤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

答: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顯著:施肥影響了有機質的積累,增加了礦物質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風化加速了礦物質的風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這些人為因素是自然土壤採集點所沒有的,因此雖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離上相隔並不是很遠,但差別卻很大。

3、洲頭所取的自然土壤樣本中只有A、C層,A層很薄,缺少B層,為什麼?

答:A層為腐殖質層,也可稱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的積累層或物質淋溶層。該層生物活動最為強烈,進行着有機質的積累轉化作用。而洲頭土壤由於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長的植物生長時間較短,枯枝落葉相對較少,生物活動不是很活躍,加之江水的影響,故而A層土壤發育較薄。缺失的B層為澱積層,是由物質澱積作用形成的。本層澱積物主要來自土體上部,也可以來自土體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帶來水溶性或還原性物質,因土體中部環境改變而發生沉積聚集。洲頭由於靠近富春江,江水間斷性的漲落衝擊洲頭,河流對洲頭的這種侵蝕作用,日照風曬對土體的風化吹蝕作用,加之洲頭土壤本就是較為疏鬆的沙性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被風化淋溶的物質徹底自土體中淋失而無澱積層(B層)。

4、旱作土從下到上,鏽紋鏽斑增加明顯,為什麼?

答:與水稻土相比,旱作土處於水淹的時間較少也較短,土壤中氧氣含量較高。灌溉時土壤處於短時間的還原環境,但表層依舊有氧氣擴入,因此表層仍以氧化環境佔優勢,鏽紋鏽斑較少。在中部由於水的隔斷作用土壤處於還原環境,在非灌溉期氧氣沿作物根孔進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在這樣的氧化還原環境交替情況下土壤中形成鏽紋鏽斑,且較上部稍多。下部由於灌溉的深度影響,仍舊以還原環境為主,很少有鏽紋鏽斑。

5、洲頭取了2個剖面,2個都是沙泥互層,一個為青灰色(水邊,<右上>),另一個剖面分層明顯,泥為青灰色,沙為黃色(離水邊較遠,<右下>),為什麼?

答:靠近水邊的土壤長期淹水,在還原環境下形成了分異不明顯的沙泥互層;離水邊較遠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週期性變化的影響,淹水時缺氧,處於還原環境,還原物質不斷積累,退水時氧化,在氧化還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現青灰色,沙呈現黃色的明顯分異現象。

五.實習總結及體會

通過土壤地理的野外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土壤的形成及其差異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對五大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間的差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選擇和整修,圖樣標本的採集,領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幾天的實習也培養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鍛鍊了我們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遺憾的是實習中為了保護考察地區土壤,土樣採集都有路老師一人代勞,少了一份參與的樂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依舊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風景。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段寶貴的經歷。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2

為期一週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結束了。 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與第一次旅遊相比, 本次帶有旅遊性質的實習讓我對很多景點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對於城市面貌、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歷史等專業問題也有了進一步的具體認 識,對我來説,本次實習可以説是獲益匪淺。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實習的收穫。

一、現代城市建築與古代建築格局的破壞

在北京待了一週的時間, 在各個景點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剎海地區 和頤和園公園。我的很多同學與我有同樣的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什剎海地 區和頤和園公園是老北京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築,而除了這些,北京留給我們的只 有鋼架建築和仿古建築,讓人看了除了厭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僅是遼、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時期便 是燕國的都城。明清時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改建的,全城分為官 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條 7.8KM 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南起永定門,北 抵鐘鼓樓,整個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形成了完整 和諧、舉世無雙的巨大建築羣。而現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園,北京 的古城牆和古城門早已經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稱號名不副實。近年來,隨着 北京現代建築的迅速發展,很多建築已經違背了古都的文化內涵。比如説,位於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門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門廣場西側的國家大劇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萬春亭建設,造型看調似具有中國傳統特色,但實 際上華而不實,體現出一種強調形象而忽視現實功能的時代特色。國家大劇院被 稱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這個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極不和諧的建築 橫亙在南北中軸線旁,缺乏文化銜接,割裂了傳統與未來。現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門城樓舉目眺望,北京無不是林立的高樓,北京古都的傳統風水格局被禁錮在有 限的幾個地方。現代城市的表情顯得蓬勃生機,勢不可擋,但傳統古都的安寧與

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築羣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築羣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劇擴張的年代,卻顯得寶貴和脆弱。看着這樣的“現代國際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間想起建國初期樑思成先生的雙星閃耀計劃,如果當時的 計劃成型,如果整個老北京城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從開始 就不是經濟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怎樣的宏偉與震撼:她以規整、 恢弘為基調,以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築為主題,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襯其 崇高、輝煌。現在,由於現代建築的發展,北京已經越來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現代國際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築是先祖留給世人的財富,維護古都風貌的問題顯得日趨緊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築是無與倫比的,天壇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門、景 山上的萬春亭等是世界公認的北京標誌性建築, 這是北京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價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樣定位與發展,都不能以犧牲自己的歷史文脈為代價。

二、北京交通沉重負擔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應該是人多車多。不論是公交還是地鐵,絕不會給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後一班公交和地鐵上,也不能讓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負擔好好享受須臾的輕鬆。不論怎樣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規劃,不得不承認,北 京的交通規劃已經很偉大了,接近兩千萬的人口擁擠在一萬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萬人次的人口流動,真是為難了那些交通規劃師們。我在擁擠的地鐵上常 常在想, 萬一地鐵出故障停止運行, 那北京城就得癱瘓了。 雖然設計者很不容易,

但是還是有幾點關於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説。第一,雖然 北京實行了各種措施,但是不 得不説北京的交通擁堵現象還 是很嚴重,如何更好的緩解交 通狀況,還是一個長期而艱鉅 的問題;第二,為了防止堵車, 北京有各色各樣的立交橋,從 而節省了等待紅綠燈的時間。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橋最多的城 市,在城區裏到處是凌空飛架 的立交橋。但是從通行的狀況 來看,北京的立交橋並不算十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上、下)

分通暢。有很多立交橋經常出 現擁堵,其規劃設計和交通設 計備受質疑,甚至認為北京立 交橋的設計美觀大於實用;第 三,進入大城市,明顯感覺到 私家車太多了,雖然北京曾經 採取過單雙號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擁堵的交通還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説了以上 幾點,再籠統的提幾點建議: 1、控制中心城區車流量, 借鑑國外城市的成功經驗,實 行進城收費制度,單雙號限行 等制度。

密集的地鐵網, 密集的地鐵網,但是還是不能滿足需要的。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3

前 言

本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活動是在大學學習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專業課程,對氣象、土壤、植物、綜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學習完成後,於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陳羣利副教授、丁衞紅副教授、張羣生老師的帶領下,和全體畢節學院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XX級地理科學本科班同學,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銀灘、北海老街、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等地區,主要針對土壤、植被、氣候、地貌、地質、人文景觀的實習活動。

1.實習目的和意義

綜合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本科專業重要的教學內容和環節,是理論聯繫實際、強化技能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綜合考察和調查,能夠獲得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並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調查方法和步驟。

2.實習時間、地點和線路

2.1實習時間: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

2.2實習地點:廣西北海

2.3考察路線:海底世界——北海銀灘——北海老街——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地貌

3.實習區域概況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所轄地級市之一,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面向東南亞,位於東經108°50′45″~109°47′28″,北緯20°54′~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海運最近的港口之一,雲、貴、川及廣西各省區對外貿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

3.2面積: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總人口135萬,其中市區人口43萬

3.4氣候:北海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沿海地區、北部灣東北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氣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從春季開始雨量逐漸增多,濕度變大,有時會出現

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温度為32-33℃,極端氣温也不過36-37℃,但由於濕度大,人們仍會感到炎熱潮濕。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節,時常出現大到暴雨,月雨量可達300-400毫米,此時出門需要注意攜帶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鋭減,秋高氣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約20-30毫米,天氣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環視市區,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四季飄香。碧藍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淨的海灘,中西合壁、華洋並存的市區建築,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別具風格的綠化廣場,組合和諧,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城市居民淳樸友好,珠鄉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風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鄉”之稱,其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陲,北部灣東北岸,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約有139.46萬人口,海岸線長達50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北海所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四大漁場之一,有經濟魚類600多種、蝦類10多種,海產品十分豐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鄉,這裏出產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之稱,為珠中。北海盛產優質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貝雕、角雕、竹編工藝品美倫美奐。北海同時是中國煙花炮竹生產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煙花炮竹,五彩繽紛的煙花令你童心大發。

3.6景觀:北海市擁有北海銀灘國家旅遊度假區和潿洲島、星島湖兩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山口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儒艮(美人魚)國家自然保護區、白龍珍珠城遺址、合浦漢代墓葬保護區和大士閣、東坡亭古建築羣等一大批、省級的旅遊景區(點),集“海、灘、島、湖、山、林”於一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備。北海銀灘被國家列為中國五個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島湖是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拍攝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潿洲島是中國的火山島。島的周圍淺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國最靠近大陸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4.實習觀察路線及其描述

4.1第一觀測點:海底世界

觀測時間:XX年5月14日中午

觀測點編號:01

觀測點路線:水產展覽館——海獸廳——珊瑚海——珊瑚海海洋劇場展廳——高科技打造的無水水族館——負壓缸——海底隧道海——人鯊共舞海之角——豹表演場。

觀測點的意義:北海海底世界座落於北海海濱公園內,是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集觀賞、旅遊、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館。

觀測點的位置:北海海底世界座落於北海海濱公園內。

觀測點的地理內容:北海海底世界坐落於北海海濱公園內,是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集觀賞、旅遊、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館, 分為a、b兩區。這裏有珍稀的海牛(美人魚)、鯨魚骨骼、龍蝦標本、千年海龜標本和奇特的亞熱帶魚類等2800多件展品和近千種海洋生物;還有水族箱、海龜池、海豹池、360度全方位透視海底隧道、潛水錶演、餵魚表演和人鯊共舞表演等。

4.2第二觀測點:北海銀灘

觀測時間:XX年5月14日下午

觀測點編號:02

觀測點路線:沿海岸和銀灘觀測

觀測點的意義:北海銀灘面積超過大連、煙台、青島、廈門和北戴河海濱浴場沙灘的總和,而平均坡度僅為0.05。沙灘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積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潔白、細膩的沙灘會泛出銀光,故稱銀灘,北海銀灘以其“灘長平、沙細白、水温淨、浪柔軟、無鯊魚”的特點,被譽為“天下第一灘”。

觀測點的位置:北海銀灘度假村位於風景秀麗的北海銀灘國家旅遊度假區內,北海銀灘西起僑港鎮漁港,東至大冠沙,由西區、東區和海域沙灘區組成,東西綿延約24公里,海灘寬度在30--3000米之間,陸地面積12平方公里,總面積約38平方公里。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北海銀灘度假區內的海域海水純淨,陸岸植被豐富,環境優雅寧靜,空氣格外清新。由於其具有“灘長平,沙細白,水温淨,浪柔軟,無鯊魚。”的特點,可容納國際上規模的沙灘運動娛樂項目和海上運動娛樂項目,是我國南方最理想的濱海浴場和海上運動場所,所以被海內外遊客所深深地吸引。北海銀灘的沙質,均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灘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達98%以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被專家稱為“世界上難得的優良沙灘”。沙子晶瑩潔白,掬一把在手裏,如精鹽一般。因為沙子細膩緻密,遊人在潮水剛退去的平坦寬闊的海灘漫步,甚至連腳印也不會留下。這一灘碎銀,便是無價的富礦。石英砂是製造玻璃、搪瓷、光學儀器等工業品的上好原料。

4.3第三觀測點:北海老街

觀測時間:XX年5月15日上午

觀測點編號:03

觀測點路線:沿珠海路觀測

觀測點的意義:廣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歷史悠久及房屋建築風格的特殊,於20世紀80至90年代備受中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該路建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它的建成與當時北海建制的升格有關,並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觀測點的位置:北海市珠海路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曆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4.4第四觀測點:北海金海灣紅樹林及海岸

觀測時間:XX年5月15日下午

觀測點編號:04

觀測點路線:紅樹林——紅樹林海岸

觀測點的意義: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區是我國極富濱海濕地風情和漁家文化內涵的黃金景點。

觀測點的位置:位於北海市區東南方約15公里處。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金海灣紅樹林景區內有紅樹種類7種:白骨壤、桐 花樹、秋茄、海桑、滷蕨、木欖和紅海欖;整個景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由紅樹林觀光帶、金灘和主園區三部份構成。區內擁有一片XX多畝的海上“森林衞士”——紅樹林,百種鳥類、昆蟲、貝類、魚、蝦、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棲息,是我國罕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景區內的紅樹林屬於沙地紅樹林,約XX多畝。金灣沙地平坦、陽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適宜紅樹林的生長。紅樹林也是陸地與海洋間特有的景觀。紅樹林是一種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紅樹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紅樹種子成熟以後不掉落,而是在母樹上發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將胎根暴長成莖,上端生出兩片葉子,變成一棵幼樹。幼樹一旦長成,便自行從母樹上脱落。由於莖和根較重,幼樹便垂直下墜,幼根很好地插入海灘泥中,繼續獨立地生長,一至二年後便可長成一株小灌木。從種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紅樹的這一系列創造生命的.過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動物生養後代的行為相比。適應海水,胎生幼樹,紅樹的這兩種特性是植物中獨一無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科學家和民眾的高度重視。此外,紅樹林還有個奇特的功能,它的根葉可以濾去使植物死亡的鹹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長於熱帶地區沿海灘泥和海水中的綠色灌木。

在金海灣鬱鬱葱葱的紅樹林和浩瀚的海天之間,是一望無際的迷人沙灘,金海灣的沙灘遼闊、純淨,雖然和與沙質細白著稱的銀灘相隔不遠,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令人驚豔的金黃,遠遠望去像是鑲在岸邊的一條金色絲帶,這片沙灘因此得名金灘,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區也由此命名,金灘綿延20多裏,灘平坡緩,沙質細膩,因為紅樹林的原因有着豐富的海產品資源。退潮時寬廣的沙灘上留下無數的貝類、螃蟹、沙蟲、泥丁,當地的漁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門拿着工具準備去趕海,他們的工具分為兩種鋤頭和鏟子,男的力氣大用鋤頭,女的力氣小用鏟子。看到沙灘上有小洞,洞口裏有水並有小氣泡,那就説明洞裏有東西,這時要求動作非常快把小洞挖開,迅速掏出裏邊的東西,有時是沙蟲,有時是貝類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哦!説到這時有些朋友忍不住要躍躍欲試了,那麼一會我們到主園區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這報名領取工具,小扒犁和小竹簍跟隨漁民一起在沙灘上去趕海,摸螺、捉蟹、挖沙蟲、挖泥丁,體驗漁民生活。經常有很多遊客在趕海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摸螺、捉蟹、挖沙蟲的技巧,而且還確確實實收穫了不少的海產品,樂趣無窮!

4.5第五觀測點:潿洲島地貌特徵

觀測時間:XX年5月16日至XX年5月17日

觀測點編號:05

觀測點路線:火山口地質公園——潿洲島燈塔——滴水丹屏——石螺口海灘

觀測點的意義:潿洲島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潿洲島是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有海蝕、海積及溶巖等景觀,尤其南部的海蝕火山港灣更具特色。現在也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潿洲島火山地貌十分典型,選擇潿洲島作為重點觀測點,對於瞭解火山地貌具有重要作用。

觀測點的位置:潿洲島是南海北部灣中的島嶼,位於北海市沿海南面濱外淺海,離岸直線距離48km,距北海南、北部港口分別為26海里和36海里。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潿洲島由第四紀玄武巖漿噴發時在水下堆積而形成。該島經受長期的地質作用和演變過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貌類型。據調查、分析,該島地貌可分為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海蝕地貌、海積地貌、珊瑚岸礁地貌、海積一沖積地貌、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八大類型。潿洲島總的地貌特徵是南部沿岸以海蝕地貌為主,北部沿岸以海積地貌和珊瑚礁地貌為主,島上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火山活動的遺蹟。總的地勢則為南高北低,自南向北緩緩傾斜。

火山噴發加上隨後的海洋抬升,留下了千姿百態的火山熔巖、火山灰、火山彈以及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台,那一壁壁因火山爆發的燒灼,擠壓留下的線條怪誕,色彩絢麗的巖紋和多姿多彩的海蝕,海積地貌隨處可見。尤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火山熔巖及絢麗多姿的活珊瑚最為出色,成為島上豐富的旅遊景觀。潿洲島因此被譽為“難得的火山地貌博物館”。經地質專家考察認定,潿洲島及相鄰的斜陽島為距今第四紀海底火山噴發沉積,後經構造運動而升出海面的火山巖島。

潿洲島地勢南高北低,其南面的南灣港是由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良港。港口呈圓椅形,東、北、西三面環山,東拱手與西拱手環抱成娥眉月狀,像世大無比的螃蟹橫卧海中。碼頭背靠高10~30米的懸崖峭壁,崖頂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各式船艇進進出出,人來貨往;飛鳥水禽,時隱時現;浪湧波興,空闊無邊;水天一色;氣象恢弘。位於潿洲島西南端,是潿洲最富特色的遊覽區,其火山口景觀、海蝕景觀、熱帶植物景觀、生物和天象景觀獨特,並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主要景點有絕壁攬勝、龍宮探奇、平台聽濤、百獸鬧海等。

在港口東拱手與西拱手下,有幾處景點:有個山洞傳説是反清武士的駐地,叫“賊佬洞”;有個狀似卧龜的石穴,叫“海龜窿”;一個形像仔豬的小島,叫“豬仔嶺”;一個酷似一張長着寬額、高鼻、翹下齶的人臉的巖石,叫“洋人頭像”。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蝕下,潿洲島海岸基巖出現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龕、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台、海蝕窗、海蝕蘑菇等奇妙地貌。

從整體山巖上分離出的巨型石塊,在海水旋流沖刷剝蝕下,形成頭大腰細的海蝕蘑菇。島上西港碼頭有高3米、寬6米的巨型海蝕蘑菇。當幾個海蝕洞受侵蝕而連成一體時,就成為凹進陸地的槽形穴,它被稱為“海蝕龕”。潿洲島風光壯美,比較的景點有“滴水丹屏”,“龜豕拱碧”,“芝麻灘”,“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及三婆廟,聖丹廟,天主教堂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5.體會與收穫

這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北海之行不僅讓我們豐富了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識,進一步提高了我們對地理科學這個專業的認知程度。在這個野外實習實踐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對我們生活或專業領域內碰到的一些現象及問題進行廣泛的思考,並尋求出呵護主客體雙方利益或多方利益的博弈機制。

本次野外實習,可以活也算得上是一次畢業旅行,沿途到處流溢着無限的地質地貌和海灘風光。在看過很多地方後,我們會發現,有差別的地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域發展前景,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北海老街的文化景觀——建築景觀上看出來。當地的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決定了其主要的建築骨骼,而文中的一些宗教、政治等因素也是一個地域所具有的特點。

任何在地理空間存在的事物都能在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中找到能與之對應的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六大要素:氣候、水文、地貌、土壤、動物、植物),而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相互作用而產生各種地理人文景觀現象的分析要素、方法則是在本次實習過過程中感覺到應該鍛鍊的地方。也就是説,以後要通過綜合地理學各種理論、方法來綜合分析各種地理空間現象。

  報告人:馬關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ogao/412e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