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實習報告 >

2018年大學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2018年大學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十天的地質實習在彈指一瞬間,就結束了,但是在這十天的地質實習中所獲得的一切,將使我受益終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8年大學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歡迎閲讀

2018年大學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任務、要求

峨眉山野外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即是一次認識性的實習,又帶有生產實習的特點,是整個教學計劃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

1、 實習目的:

運用和鞏固課堂所學的土木工程地質的理論知識,提高對各種地質現象的認識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土木工程地質勘測工作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2、 實習任務:

對實習區內比較直觀、典型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對土木工程地質勘測工作的方法和技能進行初步訓練。

3、 實習要求:

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進行觀察、描述和記錄,繪製黃灣龍門洞一線的工程地質平面圖及詳細工程地質縱坡面圖,編寫工程地質總説明書和各類建築物工程地質説明書。

二、實習內容:

1、地貌部分

峨眉山地貌可分為以下幾種成因類型:

1、堆積地貌

峨眉平原在構造上是一斷裂下陷帶,由於峨眉斷塊山上升,侵蝕作用強烈,為峨眉平原的塊積提供了物質來源。據地質考察證明,在沉積基底上堆積了第三紀以來各時代的河湖相地層達300餘米。峨眉平原面積約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雙福河、粗石河沖積而成近代沖積平原。以南則為不同時代的洪沖積扇堆積,以及冰水堆積而成。

洪沖積扇分佈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帶,它們的大小和形成時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張溝、柳溪河等沖積而成的高橋洪沖積扇。扇頂位於高橋,相對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東北方向傾斜,至鞠槽、青龍場一線相對高度為17米,坡度減為0.5~~1%高橋洪沖積扇,除西北側被臨江河左河牀(王曹)切割外,其餘扇面保存較完好,多以墾為農田。高橋洪沖積扇從張溝出口自高橋附近,為黃色粘土及礫石層組成,厚度約20米,礫石大小混雜,分選性差,大者可達2~~3米,以花崗石、玄武巖居多,有人疑為冰川堆積,扇面上還點綴着侏羅系砂葉巖構成的殘丘,相對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帶,如報國寺、師範校等處,還分佈有範圍不大,坡度大,物質來源近、堆積厚度不大的洪積扇(衝出錐)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常以不對稱壘迭式洪積扇出現。新扇位於老扇北側,以澗曹溝洪積扇最為典型。

2、侵蝕堆積地貌

河漫灘:分佈在近代河流兩岸,由砂、礫石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級階地:分佈在峨嵋河、臨江等現代河流兩岸,平原區以上迭階地為主,山地則為基座階地,相對高度2~~10米;於線路100到400米處有大面積的一級和二級河流階地。

Ⅱ級階地:見於峨嵋河張壩、王田壩等地。為基座階地,因受現代流水切割,多呈壟崗狀分佈;

3、侵蝕構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佈在峨眉山東麓地帶,由白堊系粘土組成,其形態受巖性影響多呈渾圓狀。丘坡平緩丘間溝谷發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對高度50~~100米;

低山:分佈在二峨山前緣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緣低山由三疊系須家河組砂質巖構成。山嶺呈串珠狀;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堊系夾關組砂巖構成,多為單斜山嶺。

4、侵蝕溶蝕地貌

其實溶蝕中山分佈在二峨山斷層以南,為二峨山主體,海拔800~~1200米,主峯2037米,山脊圓滑,呈峯叢狀,基巖裸露,水土流失嚴重。

溶洞:區內溶洞發育良好,計有八仙洞、魚子洞、老虎洞、紫藍洞等十餘個,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對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內石鐘乳發育。

2、巖層:

峨眉山地區的地層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層完全缺失外,從震旦系頂部到第四系均有出露。

第四系(Q):最常見的第四系沉積層包括沖積層、洪積層、殘積層、坡積層;

侏羅系(J):上部磚紅、紫色泥巖為主,夾雜少量砂巖及粉砂巖,中部和底部為紫灰、灰綠、灰黃、紫紅等砂巖、粉砂巖及泥巖的迴旋層組成;

三疊繫上統(T3):上中部為灰、深灰色砂巖、粉砂巖、泥巖、炭質頁巖及煤層或煤線的旋迴層,底部為深灰、灰黑色灰巖、泥灰巖、泥巖或頁巖的韻律層;

三疊系中統(T2):上部為白雲巖、含膏白雲巖、夾膏溶角礫巖,中部以灰巖為主,底部為雲泥巖及中層狀白雲巖;

三疊系下統(T1):上部以白雲巖為主、最頂部為水雲母粘土巖、中部為灰巖、砂巖、粉砂巖及泥巖的旋迴層,底部為紫紅色砂巖、粉砂巖、及泥巖旋迴層;

二疊系上統(P2):上部為紫紅、灰綠、黃綠等色的砂巖、粉砂巖、泥巖及煤層迴旋層,下部為微晶、隱晶、斑狀及杏仁狀玄武巖組成;

二疊系下統(P1):上中部為灰、深灰色中巨厚層狀的石灰巖,夾少量薄層泥巖,底部為灰、灰黑色頁巖、泥沙巖夾少量砂巖及粉砂巖。

前震旦系(Y2):灰白、肉紅色花崗沉積巖構造:

泥巖:在鐵路沿線100至200米處的'河流兩岸存在大量的泥巖,屬侏羅系泥巖,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積巖,顏色為褐色,質地鬆軟,固結程度較頁巖弱,遇水軟化,不利於橋墩的修建。

後田壩的泥巖內部帶有石膏狀纖維,因此富含SO42-,容易對橋墩造成腐蝕,因此工程性質差。石膏具有遇水易膨脹。

侏羅系泥巖:失水易幹縮的性質,因此也不利於橋墩的修建。

頁巖: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節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温度形成的巖石,由黏土物質硬化形成的微小顆粒易裂碎,用硬物擊打易裂成碎片,具有薄頁狀層理構造的粘土巖,屬於三疊繫上統。頁巖緻密,硬度低,表面光澤暗淡。含有機質的呈灰黑、黑色。頁巖抗風化力弱,易出現葱花狀風化構造,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頁巖不透水,往往成為不透水層或隔水層。

層積巖:沉積巖的形成:水底淤泥等沉積物由於水的退卻二出露地表,形成未固結的土,一段時間後,經物理化學作用,土裏的水逐漸蒸發,土質逐漸固結,形成固結土,最終形成沉積巖。鐵路沿線1800米左右處可以明顯的看到層積巖層面構造。

層積巖的層面構造:層面構造是指層積巖層面上保留有層積時水流、風、雨、生物活動等作用留下的痕跡,如波浪拍打過的痕跡、蟲跡、泥裂、雨痕等

在線路沿線1800米處有大面積的層積巖出露。

巖層產狀:走向N165°傾向252°傾角83°

白雲巖:主要礦物為白雲石,含少量方解石和其他礦物,主要成分為碳酸鎂鈣,顏色多為灰白色,遇稀鹽酸不易起泡,滴鎂試劑由紫變藍,巖石露頭表面常具刀砍狀溶蝕溝紋。屬於三疊系中統。在鐵路沿線550米處有大量白雲巖存在。

砂巖: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裏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屬三疊系下統。

峨眉山玄武巖:主要為陸相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溢出的基性巖流,以玄武巖為主,局部地區有粗面巖、安山巖、流紋巖及松脂巖等。常具拉斑玄武巖結構、氣孔及杏仁狀結構。顏色為灰綠、綠灰或暗紫色。多為隱晶和斑狀結構,屬二疊系上統。

石灰巖:方解石礦物佔絕大部分,有時含少量白雲石、粉砂礫、粘土等。純石灰巖為淺灰白色。性脆,遇稀鹽酸時起泡劇烈。有竹葉狀、團塊狀等結構。還有由生物碎屑組成的生物碎屑灰巖等。屬二疊系下統。

3、地質構造:

(1)、斷層

A、報國寺斷層

報國寺斷層發育在報國寺和伏虎寺之間,向北延伸至龍門洞口,再繼續向北向西方向延伸,長約8公里,傾向西至西南,為高角度逆斷層,上盤為T3,下盤為J。在報國寺附近錯失了全部厚度近1000米的傷三疊統須家河組地層,使雷口坡組直接掩復於中侏羅統沙溪廟組之上,斷層兩盤地層全部直立倒轉,破碎帶較寬,但因其發育于山麓地帶,大多為鬆散堆積物及植被所掩蓋。報國寺斷層為逆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沿斷面上盤為三疊繫上統,下盤為侏羅系。

B、伏虎寺斷層

伏虎寺斷層是逆斷層,上盤為T2,下盤為T3,產狀方面,走向是131°,傾向是41°,傾角是89°。

C、牛背山斷層

牛背山斷層發育於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斷層南起麻柳灣,北至石店,全長約9公里,斷層傾向南西,傾角較陡,在挖斷山埡口,下二疊統灰巖覆蓋於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之上,在峨高公路兩河口一帶,下二疊統灰巖被錯斷,巖石破碎,節理、劈理、構造透鏡體等現象明顯,為逆斷層,為PI、P2的分界線。有擦痕和階步。產狀方面,走向是133°,傾向是224°,傾角是57°。

(2)節理

剪節理:

剪節理又稱剪切裂隙或者破劈理,處處可見,尤其是侏羅紀以前的鋼性巖石。剪節理形成於主構造破碎帶的邊緣,如果是密集帶又可稱為劈理化帶或構造破碎帶,是一種比較平直、緊閉、陡傾角(80-90度)的裂隙。單組剪節理(又稱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較長,地質構造力學把它叫做扭性裂隙。剪節理經常成對出現,在龍門洞水電站對面巖層有許多剪節理,為表生節理,沒有一定規律性和方向性。

剪節理密度為8.3條/米,節理加速了巖層的風化速度,增加了巖石的透水性。

柱狀節理:

屬於原生節理,是巖石在冷卻時體積收縮形成的。如玄武巖的六邊形柱狀節理。由於形成巖漿巖過程中,由於冷凝温度差的存在,雜質的影響,巖漿厚度不同,造成柱狀節理不是標準的六邊形。

(3)、褶皺

A、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為本區次級褶皺構造,南起慧燈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軸向北西,北段逐漸轉為北東,長約27公里。核部地層為下二疊統,兩翼分別依次為上二疊統、三疊系、侏羅系。南西產狀正常,傾角是45°左右,北東翼南端倒轉,為斜歪傾伏背斜,背斜軸部雖然有斷層通過,但因斷距較小,褶皺形態仍然保持完整。

4、地下水、不良地質現象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在黃灣龍門洞這段路,在線路沿線大概1100米處河流對岸有一處滑坡,此處滑坡原因是此處地層巖石為三疊繫上統的泥巖與頁巖互存,泥巖遇水極易軟化,在洪水期雨水侵入,巖體自重增加,巖體遇水軟化,導致滑坡產生,此處滑坡發上在2004年夏天。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二是改變滑坡體的外形,設置抗滑建築物;三是改善滑動帶的土石性質。其主要工程措施簡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

A.排除地表水,其主要工程措施有:設置滑坡體外截水溝;滑坡體上地表水排水溝;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區的綠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對於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溝;支撐盲溝;仰斜孔羣;此外、還有盲洞、滲管、垂直鑽孔等排除滑坡體內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庫水對滑坡體坡腳的沖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體上游嚴重沖刷地段修築促使主流偏向對岸的“丁壩”;在滑坡體前緣拋石、鋪設石籠、修築鋼筋混凝土塊排管,以使坡腳的土體免受河水沖刷。

(2)改變滑坡體外形,設置抗滑建築物

1)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在黃灣龍門洞這段路,有兩處崩塌,崩塌無固定滑動面,是局部性的,速度快,位移小。有一處是在龍門洞水電站對面,大約線路沿線1850米處,位於交通要道旁邊,崩塌一旦發生,就會阻斷交通,使公路和鐵路被掩埋,給運輸帶來重大損失。另一處崩塌位於背斜核部,內因是由於距背斜核部近,裂隙發育,將巖體分割,巖性下降,外因是由於水的作用,進入裂隙降低了鉸接強度,降低巖體強度。此處發生崩塌,會使引水渠擋住,影響發電站發電。若崩塌一旦發生,有時會使建築物,甚至使整個居民點遭到毀壞,使公路和鐵路被掩埋。由崩塌帶來的損失,不單是建築物毀壞的直接損失,並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斷,給運輸帶來重大損失。

2)崩塌: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遮擋,攔截,支擋,修護牆、護坡,鑲補溝縫(對坡體中的裂隙、縫、空洞,可用片石填補空洞,水泥沙漿溝縫等以防止裂隙、縫、洞的進一步發展),刷坡、削坡等措施。另外排水也很關鍵,在有水活動的地段,佈置排水構築物,以進行攔截與疏導。

(2)修築支擋工程:因失去支撐而滑動的滑坡或滑坡牀陡,滑動可能較快的滑坡,採用修築支擋工程的辦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條件,使滑體迅速恢復穩定。支擋建築物種類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樁、抗滑擋牆等。

(3)改善滑動帶的土石性質:一般採用焙燒法、爆破灌漿法等物理化學方法對滑坡進行整治。

3)、巖溶:巖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巖石的長期溶蝕作用及形成的各種巖溶現象的總稱。峨眉山地區大面積分佈質地較為純淨的碳酸鹽巖,致使本地區巖溶發育較為強烈,巖溶地貌千姿百態。

巖溶形成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即可溶性巖石、巖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蝕能力和流動的水。巖溶地區進行工程建設時,經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不均勻沉降、溶洞塌陷、基坑和洞室湧突水、巖溶滲透、地表土潛移等地質問題。在工程上,對不均勻沉降的處理,當土層較淺時,可挖掉大部分土層,然後打掉一定厚度的石芽,再鋪以褥墊材料,也可採用換填法或灌漿法加固土層。當土層較厚時,可設樁基,使基底荷載傳至基巖上,也可挖掉部分溶溝中較厚土層,將基層做成階梯狀,使相鄰點可壓縮層厚度相對一致或呈漸變狀態。當溶洞頂板不安全時,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灌漿、加鋼墊板等方法加固頂板;擴大基礎,減輕頂板單位荷載;填死溶洞或洞內做支撐等。在工程上,當湧水量較小時,可用注漿堵水,也可利用洞室中心溝或側溝排水,當湧水量較大時,可用平行導坑排水,有時只能繞避等。在工程上,對可能產生潛移的地區應詳細勘察,工程開挖後應進行細緻準確的觀察測量產生潛移的工點,可用抗滑擋、擋土牆等進行整治,必要時應繞避。

5、水文條件:

1)下降泉:下降泉是由無壓含水層(包括潛水和上層滯水)補給的泉。其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呈下降運動,泉水動態受氣象、水文因素影響,有季節性變化。在黃灣龍門洞這段路,有兩處下降泉,第一處下降泉在報國寺斷層旁邊,線路沿線1500米處,陡崖的旁邊。此處下降泉無色、透明、無氣味。水温為18°,PH=7.5,從高處往低處匯積,泉水為基巖裂隙水,水中含基巖離子。流量為0.07m3/秒,流速4.5米/秒。

另外一處在牛背山背斜處,形成原因為:背斜的核部有個溶洞,經過常年積水,所以形成了一處巖溶泉,PH:7.5温度:21°C溶洞口

2)地表水: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澤四種水體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它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黃灣到龍門洞沿線主要地表水以河流水為主。

6、工程地質問題:

1、隧道位置與地質構造的關係

一般情況下,應當避免將隧道設置在褶曲的軸部,該處巖層彎曲,節理髮育,地下水常常由此滲入地下,容易誘發塌方和突水,向斜軸部為聚水構造,開挖隧洞常遇湧、突水和突泥。通常儘量將隧道位置選在褶曲翼部或橫穿褶曲軸。隧道橫穿背斜時,其兩端的拱頂壓力大,中部巖層壓力小;隧道橫穿向斜時,情況則相反。

2、橋基與地質構造以及選址的關係

斷層破碎帶巖石破碎,常夾有許多斷層泥,斷層附近的影響帶節理裂隙發育,應儘量避免將工程建築物直接放在斷層上或其附近。鐵路選線時,應儘量避開大斷裂帶,線路不應沿斷裂帶走向延伸,在條件不允許,必須穿過斷裂帶時,應大角度或垂直穿過斷裂帶。活動斷層上不宜修建築物。

要在河上架橋,橋墩應放置在河牀較窄的地方,橋墩應垂直於水流的方向,橋墩的澆注時應注意特種水泥的運用,因為水中各種離子的腐蝕作用特別厲害。

三、實習心得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十天的地質實習在彈指一瞬間,就結束了,但是在這十天的地質實習中所獲得的一切,將使我受益終身。

首先我想説的是我的一個變化的過程。由開始對實習內容的一無所知,到老師具體講解後的慢慢了解,再到最後慢慢整理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東西只要你用心學了,認真付出了,你總會有收穫。

還記得自己領到儀器那歡喜的場景,對即將開始的地質實習充滿了好奇想迫不及待的看看地質實習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來慢慢的發現自己很多原來課本上學的東西和實際的地形聯繫不起來。還記得拿到一塊塊石頭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出他的名字,走到伏虎寺、報國寺斷層,怎麼也看不出來是個斷層、沿途還有很多的滑坡、崩塌、巖溶的地質災害,都是在劉老師的指導才看出來。很感謝劉老師細心的講解,我總算明白了過來,發現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要用到實際問題上總是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們自己慢慢去揣摩。

實習中最驕傲的就是學會了用羅盤儀測地層和巖層的產狀,明明書上有圖,劉老師也邊講邊示範,可是真正輪到自己測的時候,發現又搞混淆了,又跑過去問劉老師,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總算學會了,過程雖比別人慢但是我還是覺得很驕傲。

實習中最感動的就是小組的默契配合和相互照顧。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我不得不這樣説,無論是野外實習還是內業處理,我們組完成任務總是最快的,檢標本的、測產狀的、寫記錄的,默契配合絕不含糊。內業處理過程中,大家一起學習,相互討論,那種氛圍讓人覺得既温暖又感動……

我們這次實習,還學到了很多工程實際問題,對以後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很謝謝學校給我們這次實習的機會,也感謝劉老師這幾天來對我們的指導與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ogao/vv9y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