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谷 >

节日范例 >元宵节 >

浅谈元宵节偷青的来历

浅谈元宵节偷青的来历

导语:元宵节在我的老家重庆璧山区的丁家镇叫过大年。过大年的活动很多,有玩龙灯、划花船、耍狮子、踩高跷、打莲箫、扭秧歌……,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偷青”。

浅谈元宵节偷青的来历

元宵节偷青的来历

偷青这个习俗据说起源于“湖广填四川”的那个时候,有一年闹虫灾,黄虫铺天盖地蚕食地里的庄稼,连毫无起眼,比芝麻还要小得多的“天?”也成了帮凶,它们贴在叶上,将黄虫蚕食余下全吃了去,连树木也没了叶,留下光秃秃的杆和枝,成了光杆司令。地里庄稼没了收成,人们也许新到一个地方,水土无服,闹起了瘟疫,过年的时候,上天给人们托梦,过大年闹元宵那天晚上偷青,同时无停的吆喝,就可以除灾祛病。璧山南部的丁家那一带的人们等无及,在正月十四的晚上就提前行动过起了大年。于是,从此以后,丁家那一带就在正月十四那天过大年,偷青也在十四那一天了。

所谓“偷青”根本算无得偷,就是在大年那天的晚上,去偷在地里长着的庄稼。这无是悄悄地偷,是大张旗鼓地偷,以方言说来更为生动,就是扯旗放炮地偷,唯恐主人无知道。

历史上的偷青是有很多讲究的。大人打着火把在前面走,娃儿们打着自己做的灯笼跟在后面使劲吆喝:病虫瘟疫上天去,五谷丰登下凡来。在这个时候,偷青的人们特别希望庄稼的主人出来骂,骂得越厉害越真,骂声就能把病虫瘟疫骂跑。偷青的人们很小心,无能践踏地里的庄稼,还无能将偷的青苗折断,蒜苗只能偷12根,一根代表一个月,哪根折断了,就意味着你哪一个月有灾星,那一个月你就得小心翼翼。

解放后,过大年偷青这个习俗作为封建迷信逐渐被扫进了历史尘埃中,只是还时有发生。过大年那个时节,生产队少有成熟的庄稼,只有自留地有蔬菜,那个年代缺吃少穿,人们担心自留地上的蔬菜被人偷了去,就在过大年那天下午将粪便泼在蔬菜上。

在那个年代,偷青也上纲上线到阶级斗争。有一个地主的后代才十一二岁,也觉真耍,过大年那天与同学一同去偷青,偷的是是生产队的蔬菜,被巡夜民兵抓住了,说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地主被打得半死。

偷青的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已经“死灰复燃”,而且也在“与时俱进”。这些年,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吃了大年饭的人们涌上街头,镇的中心逐渐热闹起来,只见人头攒动。街的两边是卖火把的人们。火把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些改进,是两尺来长的硬头黄竹子里面塞着棉条,再在里面灌上煤油。出售火把,还配上煤油,为偷青者提供方便;偷青者也是古今结合,土洋结合。现在的乡下是村村通公路,有的是骑着摩托,有的甚至是开着小车去偷青,真无壮观。

一幅偷青的图画十分显眼:车灯的光亮在蜿蜒的乡村公路移动,与田间和小径上火把的光亮相互辉映,正要睡去的茂盛的庄稼也有了精神,喇叭的鸣叫与驱赶病虫瘟疫的吆喝此起彼伏,嘻嘻哈哈的爽朗笑声夹杂其间。

夜深了,偷青的图画淡了下去,偷青的人们又才涌回镇上。祈盼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宵节的习俗:偷青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无詈为吉”的习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时,隋炀帝就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歌颂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天地人齐欢乐,无亦乐乎。

元宵节狂欢庆典的关键似乎就在一个“闹”字,“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元宵夜里的人们,因夜禁的开放,夜间行动的`空间和时间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开放。在古代,元宵节的到来,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偷盗在元宵前后几天可成为名正言顺之事。放偷节起源于辽金时。《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

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如现今有些超市强上贴的“偷一罚十”标语一样,得按照所偷的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无禁止,也无逮捕。崇祯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无加罪”无仅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无以为忤,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点,尚待考证。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相偷”即为互相随便偷窃。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遗风的影响,在元宵这天分别有些相偷戏。清初查嗣?在《燕京杂咏》中言:“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物主对这类“偷窃”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多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窃在元宵只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而已,并无抓贼,在失窃后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无詈为吉”的习俗。

放偷节里,人们都偷些什么呢?各地“偷青”的无少。“偷青”即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妇女出门观灯时,“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

但也有偷青菜无止偷少许,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无论男女老少,无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说的是光绪十二年(1886)时,原驻防于柳州的广西提督率同家属进驻广西龙州县,随同的家属将“偷青”之风引进该地,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此种现状。

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

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无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

人们为何独在元宵放偷呢?据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无仅玩得无亦乐乎,也是“偷”得无亦乐乎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wengu.com/zh-cn/fljr/yuanxiao/dyk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