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求職 >

求職失敗心理癥結分析

求職失敗心理癥結分析

在最近舉行的一次人才中心招聘會上,記者接觸了多家公司的招聘主管,他們認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中存在着很多誤區,而這些都是直接導致自己求職失敗的心理原因。

求職失敗心理癥結分析

對企業一無所知

很多畢業生應聘企業很隨意,在一次招聘會上,一家化粧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讓應聘大學生説出幾款該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沒想到求職者一個都答不出來。這位招聘主管説:“對公司這麼陌生,在求職前不去了解該公司,很難想像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所規劃。這樣不負責的人,我們肯定不會用。”記者瞭解到,這種情況招聘單位遇到很多。

自以為是

對於一些大學生而言,並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由於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對一些低檔次的工作不屑一顧,盲目地追求一些脱離自身實際的“高工資、高待遇”的理想工作。這種“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要走向失業。

應聘太盲目

不少大學生並不知道某個職位的職責分工是什麼,只會從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營業服務部”下屬的商品企劃室招聘人,結果許多大學生看到“服務”二字,就以為是做服務工作無人應聘。而當公司把“服務”兩字去掉後,馬上就有很多人投簡歷。人事主管告誡説,如果對職位不明白可以詢問用人單位,不要單從字面上去片面理解,這樣很可能會錯過一個好機會。

不願到基層去吃苦

大學生剛剛踏入社會,剛進入企業,很難立刻進入角色。一些公司規定所有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都要到一線去鍛鍊一年,有的同學一看不能馬上搞設計、搞管理工作,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不願意幹了,白白丟掉了很好的工作。

獨立性欠缺

許多大學生在學習中只知死啃書本,沒有足夠的社會實踐,每次應聘都要父母參與求職,自己則缺乏主見。還有的畢業生筆試、面試通過後,在與公司簽約的時候,父母到場與用人單位説長道短談條件。對於這種行為,多家公司的人事主管都表示反感。“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能對自己負責。”一位人事經理説。

很多人在面臨不感興趣的工作時,容易在壓力下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應對方式,如緊張、沮喪、拖延、迴避或敷衍等等,但最後都難免要面對不利的後果。

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也是部分成功人士的處事祕訣。那麼如何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呢?

反思自己的處境,認識自己目前的應對措施和後果。

你可以問自己是否能夠對目前困擾你的事情説“不”。如果不能,那麼你正在採取的消極應對策略,如拖延、敷衍會帶來什麼後果,這些後果是你可以或願意承受的嗎?你可以在紙上反覆推敲這幾個問題,最後你會發現,不利的後果比目前煩人的工作要可怕得多。

要分析自己為什麼對這件事沒有興趣,能否培養自己的興趣。

如果是因為對事情不瞭解而沒有興趣,可以在工作中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當深入處理枯燥的報表數據時,你可能會對相應的電子表格軟件產生興趣,並發現軟件中有你所不熟悉的統計功能,而掌握了這些統計方法後,你就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些事先幹着,興趣可能慢慢就會產生。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心理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馬利翁效應:

遠古時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國小,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着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盪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總結為:

“説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説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海倫在這家外貿公司工作已經3年了,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她在公司的業績表現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悦是個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對海倫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讚賞,反而時常潑些冷水。一次,海倫主動蒐集了一些國外對公司出口的紡織品類別實行新的環保標準的信息,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讚賞她的主動工作,反而批評她不專心本職工作,後來海倫再也不敢關注自己的業務範圍之外的工作了。海倫覺得,胡悦之所以不欣賞她,是因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樣奉承她,但是她自問自己不是能溜鬚拍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悦的青睞,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後來,公司新調來主管進出口工作的Sam,新上司新作風,從美國回來的Sam性格開朗,對同事經常讚賞有加,特別提倡大家暢所欲言,不拘泥於部門和職責限制。在他的帶動下,海倫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了。由於Sam的積極鼓勵,海倫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她也不斷學會新東西,起草合同、參與談判、跟外商周旋……海倫非常驚訝,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潛能可以發掘,想不到以前那個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夠跟外國客商為報價爭論得面紅耳赤。

其實,海倫的變化,就是我們説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視和激勵、甚至充滿負面評價的環境中,人往往會受到負面信息的左右,對自己做比較低的評價。而在充滿信任和讚賞的環境中,人則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隨着心態的改變,行動也越來越積極,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

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説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説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説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實,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這種決定和判斷就是“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説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我們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這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表面上看,有些積極暗示似乎起着決定性作用,其實,積極暗示對於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畫龍點睛”。換句話説,如果你不是那塊材料,再多的暗示也無濟於事。

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佔領和統治。

標籤: 求職 癥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qiuzhi/72d6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