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1

一條條道路乾淨整潔,一處處苗木基地生機勃勃,一個個村莊美麗綻放,一張張笑臉幸福滿足,共同構成了彭澤縣浪溪鄉村的怡人畫卷,見證了浪溪農村的美麗“嬗變”,更彰顯出浪溪鎮“五治融合”、聚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明顯成效。

近年來,九江市彭澤縣浪溪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聚焦“鄉風文明、鄉村治理”,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從百姓叫好的“雪亮工程”到羣眾積極參與的網格化APP應用推廣,打好為民服務“組合拳”,畫出基層社會治理最大“同心圓”,形成了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發展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不斷增強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初心一如來時路,山高路遠再啟程。下一步,浪溪鎮將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問計於民,凝心聚力、實幹為民,紮實推進“五治融合”,不斷探索具有浪溪特色、時代特徵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切實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2

今年以來,烏當區偏坡布依族鄉強抓農村“五治”工作,以“治風”鑄魂,“治房”塑形,“治水”活血,“治垃圾”“治廁”煥顏,“五治”融合,大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共展鄉村文明新風貌。

“治風”鑄魂強精神,文明之花遍地開。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持續推進基層治理工作的關鍵所在。今年以來,偏坡鄉以院壩會、村民小組會、村民代表大會與村民商討研判的方式,在各村建立起“治風”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納入其餘“五治”內容,為農村“五治”工作提供組織保障;通過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開展“治風”宣傳志願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引導村民樹立文明新風。同時結合本鄉布依民族文化特色,以文化+治風的方式,通過布依山歌、特色竹竿舞、攔門酒等極具民族特色文化活動向村民遊客傳播“治風”知識,進一步提升“治風”工作活力;打造微視頻傳播平台,以短視頻的形式將“治風”精神傳播開來,徹底革除陳規陋習,讓文明新風化為鄉風民風,吹遍偏坡每一個角落。

“治房”+“治廁”,風貌整治環境好。為進一步加強環境風貌的整治力度,偏坡鄉以“五治”工作主導,在民居特色化“治房”及打造衞生廁所上發力,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

一是加強農房整治力度。嚴查嚴管,對違章建築依法拆除,消除違章建築對布依村落整體風貌的影響。對古居古宅進行常態管護,盤活20餘處閒置宅基地及空閒農房發展民宿產業,提升村民收入,有效保護傳統布依村寨特色風貌;

二是加大廁所治理力度。偏坡鄉圍繞庭院美化,對該鄉131座旱廁無廁户開展廁所革命,依託豬牛羊圈等村民固有建築,按“三格式”衞生廁所建設標準進行改造,完善相應配套設施,徹底清除對村落風貌影響較大的建築。

三是同抓共促,打造特色產業,優化環境風貌。通過“治房”與“治廁”工作相結合,偏坡鄉發展出一批獨具特色的農家樂產業,打造出“一户一景”特色,現如今,該鄉風貌整齊、環境乾淨,鄉村旅遊已成為該鄉的主導產業。

“治垃圾”+“治水”,秀麗鄉村展新顏。在環境治理上,偏坡鄉從“治水”及“治垃圾”上發力,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偏坡鄉通過組建治理巡查隊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針對該鄉黑臭水體、生活污水及各類垃圾開展整治工作,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另一方面,偏坡鄉充分利用各類宣傳陣地,發放宣傳資料千餘份,積極提倡垃圾分類及拒絕亂丟垃圾的不文明行為。通過開展“治垃圾”“治水”工作,偏坡鄉面貌煥然一新,該鄉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旅遊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3

要抓實黨建促鄉村人才振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鄉村,人才就是基石,德才兼備,方能行穩致遠。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黨管人才,以“德才兼備、服務大局、勤學善思、創新爭先”的優秀人才標準要求各類人才。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管人才的原則,助力鄉村振興,就要持續做好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人才銜接工作。按照“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總要求,各地要成立人才領導小組辦公室,多途徑、多方式實施人才精準引進,通過利用政府門户網站等網絡平台發佈招聘公告、舉辦校園雙選招聘會“線上+線下”招攬人才,堅持招才引智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結合,積極培養“本土”人才,尤其是涉農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合格的領路人,傾力打造人才集聚窪地。對人才有重點地實施教育培養計劃,推動學校、政府、行業、科研院所多方聯手,“校地合作”訂單式培養鄉鎮黨政人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與高校生“一對一”結對聯繫,發揮傳幫帶作用,切實提升高校生解決基層事務的科學能力水平,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4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平樂縣沙子鎮聚焦鄉村振興,以績效考評為推動力,持續實施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把關心關愛切切實實送進羣眾心坎裏。

鎮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沙子鎮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對標市、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考核工作方案穩步推進。鎮內通過提升建設沙子鎮人文歷史展覽館、沙子鎮黨羣服務中心等教育基地,打造文化宣傳陣地。全鎮累計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實現全鎮基層綜合性服務站點全覆蓋。進一步發揚艱苦奮鬥、鄰里守望的淳樸民風,組織開展“我為羣眾辦實事”主題活動等新時代文明實踐11場。

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紮實推進。為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根據績效考核指標所涉及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公共文化反饋評估要求,沙子鎮紮實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保障。

一是以基礎黨建為組織保障,進一步健全“五治融合,分級治理”的鄉村治理體系,同時鞏固保安、保和村6名派駐村隊員聯繫機制,實行選調生駐村任職機制,推行“人才+鄉村振興”試點,為基層文化建設注入新活力。

二是各村按照考評要求設置1位文化專管員,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農家書屋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會、技術培訓會、文藝展演等文化活動,為羣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和保障。

為民辦實事項目深入貫徹落實。沙子鎮堅持將公共文化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立足各村資源優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設施建設和文化服務水平,極大地豐富農村羣眾的文化生活,為開展羣眾性文體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今年來,全鎮累計開展文藝、送温暖等活動20餘場次,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8期,培訓500多名羣眾,農家書屋服務人數超過20xx人次。

關於五治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5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扶綏縣人民法院按照“三個面向”“三個便於”“三個服務”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創新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推動“無訟”村屯創建,從源頭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萌芽狀態,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法治力量。

創建“法官+網格員+特邀調解員”矛盾糾紛化解網絡,“線上+線下”築牢糾紛預防屏障

在人民法庭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在全縣11個鄉鎮設立法官工作站,在136個行政村(社區)掛牌法官聯繫點。員額法官定期到工作站、聯繫點進行普法宣傳、法律諮詢、糾紛化解,指導轄區“兩委”、網格員開展調解工作。充分發揮“法官工作站”、“一村一法官”作用,推動各法庭、站點工作與人民法院調解平台對接,“線上+線下”“一站式”多元解紛,做到基層力量全覆蓋,實現預警、分流、調解、司法確認、進展跟蹤、指導督辦全流程在線辦理。

20xx年初,網格員通過法官工作站反映,轄區內村民鄧某將土地轉租給傅某種植茂谷柑果樹,但傅某已拖欠租金近兩年,要求收回該地塊經營權。彼時正是果實採收季節,雙方因租金、租期問題爭執不下,經村委會、鄉綜治辦、鄉司法所多次調解,均未能妥善解決。

渠黎法庭獲悉相關案情後,決定啟動訴前聯動調解機制,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台將該案委派給特邀調解員——“都老”何叔,與岜盆鄉司法所進行聯合解紛。何叔充分發揮其十多年的農村土地糾紛調解工作經驗,從土地流轉的利弊、流轉價格差異、以往流轉典型案例等,進行分析説理,司法所從土地租賃合同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充分釋明。在“都老”調解員和司法所共同調解下,雙方當事人達成續租協議,並提出司法確認申請。

近年來,扶綏法院注重聘請退休幹部、教師、老支書、族老等威望高、知民情、解民意、熟悉村規、處事公道的“都老”,作為鄉村調解員,調解員調解成功案件可通過調解平台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或出具調解書,調解不成功案件即刻在線轉立案,“分調裁審”一步到位,達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的訴源治理效果。

今年以來,共受理一審民事案件3046件,通過調解平台化解糾紛2104件,調解成功1298件,調解成功率61.69%,多元解紛訴源治理的“扶綏模式”成效明顯。

構建“人民法庭+”源頭解紛機制,聯動聯調促進矛盾糾紛實質化解

扶綏法院深入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與鄉鎮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民政、市場監督管理、人事勞動、村委等部門構建“人民法庭+七站八所”、“人民法庭+村委、行業協會”等工作機制,形成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多調聯動”。20xx 年“人民法庭+”聯調模式,在全區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創新示範交流會上作推廣介紹。

扶綏縣山圩鎮某農資店經營買賣肥料、農藥等業務,因多數農民購買農資長期賒賬不還,使得該店資金壓力過大難以維繫,農資店老闆找到山圩鎮司法所,希望能夠進行調解。因涉及羣眾人數多,為提高調解效果,山圩鎮司法所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台向法院申請協助調解。當天,各方當事人到達山圩司法所調解室,由司法所鄭所長主持調解,東門法庭蘇法官通過調解平台視頻在線方式開展調解指導。最終,經過蘇法官與鄭所長“線上+線下”聯合調解,農資店與多位農户達成調解協議,並當場通過調解平台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近年來,扶綏法院將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向基層延伸,人民法庭依託調解平台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進園區、進企業“五進”活動,聯合各基層治理單位化解各類矛盾糾紛800餘起,提供法律諮詢1900餘人次,幫助企業避免經濟損失上億元。

組建壯漢雙語巡回法庭送法下鄉,以案釋法促推鄉村治理“五治融合”

踐行“一個團隊、一個國徽、一條橫幅、一輛車、一張板凳”,通過“下村法律指導、下村送達、下村調解、下村開庭”以及“多上門、多走訪、多調解、多普法”的“四下”“四多”司法服務,把贍養、鄰里、侵權糾紛等鄉村典型性糾紛案件庭審,搬到村頭巷尾、田間地頭,變“坐堂審案”為一線調解,打通司法服務“最後一公里”。

20xx年9月,扶綏縣人民法院壯漢雙語巡回法庭深入渠舊鎮馱迓村,以“零距離”方式審理一起金融借款糾紛案件。該案系因村民甘某未按照合同約定向銀行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引起的糾紛。考慮到甘某現獨居在扶綏縣渠舊鎮的一個偏遠村屯,今年已70歲,早年喪妻,兩個女兒也外嫁多年,文化程度較低,只會講壯語,經濟較為困難,情緒起伏較大,對司法工作較為牴觸,不願到法庭調解,巡回法庭深入被告所在村,以“零距離”方式審理該起案件。

庭上,法官在徵求雙方當事人同意後,對雙方當事人進行面對面的釋法説理,一開始原被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氣氛緊張。法官使用“雙語”切換進行釋法説理,地道的鄉音,親切的問候,緩和了庭審氣氛,拉近了法官與當事人的距離,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分期付款的調解協議。

近年來,該院通過建設特色法治教育基地、組建黨員法治指導團隊巡迴法治宣講、開展“三月三”歌坡送法、參演法治宣傳文藝節目等形式,下鄉入村開展各類“送法”活動70餘場次,樹立各鎮村(居)“兩委”班子法治思維、提高羣眾法律意識和依法解紛能力,深入推進“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助力社會和諧和鄉村振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129r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