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衚衕文化及心得體會

衚衕文化及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衚衕文化及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衚衕文化及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能夠有這樣一次在全校老師面前上課的機會,我感到十分幸運。在許多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之下,我比較順利地完成了這次公開課,為自己今後的教學樹立了信心;但與此同時,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許多缺點和不足。以下便是我對本次彙報課的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

教學目標的確定

《衚衕文化》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講的是序言,因此,要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但與此同時,這篇文章又不同於其他普通的序言。從題目來看,“衚衕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甚至可以寫成一本書。但作為一部攝影集的序言,作者僅用了幾千字,足見作者對材料的選擇、結構的安排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確定為:通過閲讀,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學習在既定主題下對材料進行適度收放的散文技巧。

此外,從作者的經歷來看,汪曾祺先生祖籍雖為江蘇高郵,但久居北京,也算是個老北京了。因此,作者對老北京的衚衕和衚衕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對這種情感,作者並不是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老北京人特有的慢條斯理、不火不愠的勁頭和老北京人特有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二確定為:品位文章清新又不失風趣的語言,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份懷舊與超脱的情感。

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語文組各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之下,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大體設計為:"衚衕——文化——情感"三個階段,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全文的結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從而為後面劃分文章段落層次設置良好的鋪墊。在每個階段中,我首先提出問題,接着讓學生通過閲讀、討論去分析問題,最後在我的引導之下由學生通過、概括來解決問題。在每個階段的教學中,我適時地注意了橫向的聯繫,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知識,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視野。與此同時,我還注意了每個不同階段之間的銜接和過渡,從縱向的角度來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脈絡。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流暢性。除此之外,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不但在課前設計了以“記憶中的建築”為核心的導語,還在第一階段中為學生們播放了一段北京胡同的FLASH動畫,讓學生對北京胡同有一個直觀、形象的感受和了解。在本節課的最後,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份對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沒落的懷舊與超脱的情感,我為學生們播放了一首反映新舊北京風貌、人民生活變化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並根據歌詞內容配上了相關圖片,讓學生們通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去感受北京的變化,進而更深層次地領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沒落的情感。整節課也在大家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並共同達到高潮時結束,這樣利於學生在課後對北京的衚衕和衚衕文化仍有深深的思考和回味。

教學後的反思和領悟

(一)打好基礎,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因此,語文學科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工具性。在《衚衕文化》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到了這篇課文雖是一篇序言,但它同時也是一篇結構嚴謹且頗具韻味的散文。因此,我覺得在本課的教學中應以本篇為例培養學生閲讀散文和寫作散文的基本技能。本文結構嚴謹,作者分“衚衕——文化——情感”三部分,層次非常清晰;每一個自然段的首句多為此段的中心句,交代了本段的主要內容,其他各句都是圍繞中心句展開的;全文第5自然段為過渡段,作者由建築學意義上的衚衕聯想到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進而聯想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最終非常自然地過渡到北京的衚衕文化。以上這些特點對於學生閲讀、寫作散文都有着指導和借鑑意義。學生在閲讀散文時,要通過尋找過渡段和過渡句來理清文章結構層次,而通過抓住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來快速地掌握各段的段意。學生在進行散文寫作時,散文的結構要先從全篇入手做好整體性的構思,而後安排好各個自然段的中心,最後用過渡句或過渡段將各個自然段自然、流暢地銜接起來。通過《衚衕文化》這篇課文的教學使學生閲讀和寫作散文的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從根本上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擴展視野,強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在《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學科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課標》強調“大語文”觀,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重語文的人文性的特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衚衕文化》是一篇具有人文底藴的文章,它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沒落的態度都是很好的人文教材。因此,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本篇課文的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價值。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沒落讓我們對那些曾經輝煌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等都存有幾許歎惋之情,進而使學生樹立保護具有民族古典特色事物的觀念。從作者對老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留戀之情中,我們學到了要正確看待事物的發展變化。所謂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沒落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商品幾經濟大潮之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必須要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只有用這樣辨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我們才能全面、準確地瞭解事物內涵和外延,進而為下一步順利地解決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理念

《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堂應“以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不再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而只是一位引導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學習。在《衚衕文化》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力圖通過問題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問題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閲讀、相互討論來共同分析問題,最終,通過老師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自己完成總結和概括,並找到答案。關於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情感的問題,我嘗試給學生比較自由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看法。對學生們不同的看法,不要武斷地給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過與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加以引導,來使學生學會如何全面地、辨證地看待事物的發展變化。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我努力克服自己語言不夠簡練的老毛病,力爭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四)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北京胡同對於許多學生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説熟悉,是因為很多的學生都從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中對北京胡同有所瞭解;説陌生,是因為大多數學生並沒有去過北京、看過北京的衚衕,所以對北京胡同的印象多是比較模糊的。在進行《衚衕文化》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北京胡同有一種形象、具體的感性認識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嘗試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觀賞圖片和影像,來形成對北京胡同的感性認識。在本學期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的過程中,我充分感到了其突出的優點: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密度和效能。但同時,我也意識到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往往會出現影響自己思路的現象。甚至有時課件做的華而不實,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還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因此,我在製作《衚衕文化》課件時,堅持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本着“簡潔、實用又不失觀賞性”的原則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自己為本,把課件作為自己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去運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為一名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我在走上講台的這四個月中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直觀、深切的體驗和感受。在許多老師的幫助之下,我也在逐漸地進入角色,逐漸地成長。尤其是這次彙報課,不但使我得到了難得的鍛鍊機會,而且使我在一定程度增強了信心,更有利於今後教學工作的開展。但與此同時,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平淡,缺少激情;聲音比較緩和,缺少抑揚頓挫的變化;肢體語言比較僵硬,表現力不強;教學語言不夠嚴謹,表達不夠簡潔;知識體系不夠完備,有些知識不夠準確等。這些缺點和不足需要我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通過每天每節課上踏踏實實的努力來不斷改正、完善。真誠感謝校領導給我這次鍛鍊機會,感謝眾多老師對我的指導和幫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將成為我永遠勉勵自己的話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556k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