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3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3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3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為題材寫的小説,這部小説是在19xx年寫的,發表於19xx年。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能夠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此刻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一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但是時刻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期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簡單。最後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為此慶幸。父親説:"讓我們感謝上帝吧!"一家三口為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説的大概資料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以前説過:為每一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己,正因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説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資料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愛文學,很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為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感情。以前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齊,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因此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説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明白他的作品為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但是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主角(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為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來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取,但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能夠消除的。

堅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説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説着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説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為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為為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為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牀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為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眾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弗蘭茲卡夫卡,奧地利小説家,20世紀德語小説家。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深刻。而他的代表作是《變形記》。

小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他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寫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第三部分,寫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着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小説的創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的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鋭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説,使用極度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變態心理以至半瘋狂、瘋狂的言行、心理,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這就是卡夫卡。冷靜、深邃、迷人。

一個好作家知道怎麼寫開頭。

"一天清晨,格雷戈爾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牀上變成了一隻碩大的甲蟲。"

開頭第一句就設立衝突,這個開頭潛藏了多少即將爆發的能量?

他為什麼變成了甲蟲?他以後怎麼生活?變成了蟲子他心裏怎麼想的?其他人變了沒變?這是個科幻故事?或者青蛙王子的童話故事?他在地球上還是某個蟲子星球?最重要的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卡夫卡開創了這麼吸引人的開頭。

既然開頭寫好了,也簡略介紹了蟲子的外形,就要開始規劃交代讀者心中這幾個問題了:為什麼變成了甲蟲?他心裏怎麼想的?他以後要怎麼生活?這到底是科幻還是童話還是魔幻故事?來看卡夫卡是怎麼寫的。

"我出什麼事了?"他想。這裏開始寫他變成了蟲子,心裏是怎麼想的。如果我們變成了蟲子,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打量周圍環境,確定是不是在做夢,然後大叫一聲跑出去。

卡夫卡寫的這個蟲子,第一反應也是打量周圍環境,他的房間沒變,牆上也掛着他的美女圖片。確定了這不是夢,是不是應該大叫着跑出去看看了?

可是卡夫卡是這麼寫的——"如果我再繼續睡一會兒,將所有這些蠢事忘個乾淨,這樣會不會好一些呢?"然後格雷戈爾掙扎着想翻身繼續睡。結果他的蟲子腿太多了沒辦法翻身睡覺。

人物個性就是從這裏開始確立的。正常人都想趕快跑去出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卻滿不在乎,還想睡覺忘記這些不愉快。他活的很麻木,自己身上什麼變化都無所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呢?

"天啊,我選了個多麼累人的職業啊!"——卡夫卡把他的麻木無所謂性格的原因介紹出來了。他躺在牀上竟然在想工作,後續開始很大篇幅的抱怨工作待遇差、老闆惡劣、快要遲到了、單位不輕易請假。這簡直和我每天朦朧睡醒想的一模一樣。從這裏可以説明作品風格不是科幻,也不是童話。

開始進入故事情節,第一節內容很簡單,發現自己變成蟲子——無法起牀——公司代理來找他——他掙扎起牀開門走出房間——嚇跑所有人——父親一腳把他踢回房間。

第二節故事,妹妹開始給他送吃的——妹妹打掃他房間——妹妹和母親一起搬走他房間的傢俱——他不能忍受搬家的亂糟糟狀況,跑出來嚇壞了媽媽——父親回來追打他,他被嚇暈送回房間。

第三節故事也簡單,他發現家裏的房間被租出去了——妹妹給租客拉小提琴——他跑出來想和妹妹説話——租客被他嚇壞要退租——妹妹建議他必須離開——他返回房間,死了——收拾他的屍體——全家展望新生活。

他三次跑出來嚇人,這三次故事情節分成三節來寫,結構工整,視點始終集中在格雷戈爾上,按照順時序逐步發展,沒有倒敍閃回等等技巧,言語非常樸實,沒有過多的修飾和渲染,這是卡夫卡的一個寫作特色,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他三次跑出來嚇人是層層推進的,至於為什麼要跑出來嚇人,每一節都用了不少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是格雷戈爾獨自在房間時的所思所想,用白描刻畫的比較詳細:

第一節心理描寫主要是關於他的工作。令人厭倦的工作,但是迫於生計和家庭,不得不跑出來繼續面對這份雞肋差事。

"如果不是為了父母而強加剋制的話,我老早就辭職不幹了,我會到老闆那兒去把心底話一吐為快。"

"怎麼我就這麼命定得到這家公司幹活,在這兒出了最小的差錯馬上就會遭受最大的懷疑。難道所有職員全都是無賴?難道在他們中間就沒有一個忠心耿耿的,早上幾小時沒有為公司幹活就受盡良心的折磨,並真的是下不了牀?"

有了這些心理變化,他就跑出來準備去上班了,結果當然是嚇壞了所有人,並被趕回房間收場。第一節完。

因為嚇跑了公司代理,已經丟了工作,他的所有想法就是現在丟了工作,他的家人該怎麼辦,家人怎麼生活?所以第二節主要描寫就是他的家庭。

"我們一家過的是多麼平靜的日子啊。"他打量着自己為家人買的房子,思索着。

"可是,如果現在這一切的安靜、富足、滿意都可怕地結束了,那可怎麼辦呢?"

"總的結論是,目前他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貼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

"維持生活的錢得去掙,而父親雖還健康,但年齡已大,他有五年沒有上班了。"

"難道讓老母親去掙錢?她患有氣喘病,在屋裏轉一圈就累的不行。"

"難道讓妹妹去掙錢?她還只是個十七歲的孩子,至今為止受着寵愛。"

因為塌懂得這些生活的苦衷,他再次從房間裏跑出來想見見母親,並給母親一些安慰。可是母親被這隻蟲子嚇暈了,父親回來追着他滿房間跑,他也被父親嚇暈送進自己房間。第二節完。

第三節的心理描寫很少,側重在他觀察家人,在他喪失掙錢能力後都有了哪些變化:

"父親穿戴整齊地坐在他的位子上打瞌睡,好像隨時準備去上班,在家也在等着上司的吩咐似的。"

"父親為銀行的小職員跑腿買早點,母親為陌生人的內衣出命賣力,妹妹隨着顧客的命令在櫃枱後跑來跑去。"

他的心理描寫:"有時候他想,等下一次門開的時候,他要完全像以前一樣管起家中的事。"他依舊這樣願意承擔責任並愛着家人。

但是最終因為妹妹拉小提琴激起了他心中對妹妹的思念,他第三次跑出去,嚇跑了租客,最讓他傷心的是,他聽見了妹妹對父母説的話:"它必須離開,這是唯一的法子,你只有設法不去想它是格雷戈爾,可我們一直相信它是,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不幸。但它怎麼會是格雷戈爾呢?如果它是格雷戈爾,他老早就會明白,人和動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的,他就會自動走掉,雖然我們會失去一位哥哥,但是我們可以繼續生活下去,並且會懷着敬意紀念他。"

他最愛的妹妹傷透了他的心,所以他這次主動返回了房間。

"他滿懷愛意和感動地回想着家人。他認為自己應該消失,這想法可能比妹妹還堅決。"

他就這麼死了。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那好,"他父親説,"現在我們可以感謝上帝了。"

"隨後家人一起坐上電車,到郊外去,他們舒適地靠着椅背談論着對未來的展望,他們發現,仔細想想事情並不算糟,因為三個人的工作都相當不錯,特別是以後還會有發展。"

變形記的情節,不僅僅是主角變成了蟲子,其他人也在"變形",他的公司代理同事,家人,對他最重要的這些東西,都隨着他的變形而一步步變化,直至他的死亡。

但是這樣的故事,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裏,總會有人寫,某個人生活平靜,幹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掙錢養活全家老小,和家人其樂融融,忽然有一天得了場大病,下不了牀,他的家人原來依靠他掙錢生活,現在家人開始逐漸改變,對他整天躺在病牀上也慢慢有了看法,從最初希望他恢復,悉心照料起居飲食,到失去耐心敷衍義務,最後喪失任何希望,再也不管不顧他的死活,家人開始忙着各尋出路,這時他聽到家人希望他痛快死去。最終他被家人拋棄,躺在病牀上逐漸餓死。他死後家裏生活雖然不如意,但只要大家繼續努力工作,總還有希望把日子過好。

這樣簡單的故事很多作家都可以寫,而且肯定也出版過,但是為什麼卡夫卡寫的最好呢?因為卡夫卡把人寫成了蟲子,不是簡單的幾筆漫畫式的寫法,籠統地把人變成蟲子就完,而是工筆細描的寫蟲子的動作,蟲子想吃的腐爛食物,蟲子倒掛着爬牆的行為習慣。

"他朝天仰卧,背如堅甲,稍一抬頭就見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塊塊弧形硬片,他那許多與身軀比起來細得可憐的腿正在他眼前無助地晃動着。"

"他身軀的左側像是一條長長的、緊緊地繃得很不舒服的傷疤,他只能一瘸一拐的用那兩條細腿走路,此外有一條腿在上午的事故中受了重傷——只有一條腿受傷,簡直是個奇蹟——他毫無力氣地被拖着走。"

"他在牆上和天花板上縱橫交錯地爬來爬去,他特別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這樣可以更輕鬆地呼吸。"

這些句子,字裏行間讀不出戲謔與黑色幽默,幾乎沒有修飾詞,筆觸嚴肅詳實,卡夫卡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寫蟲子的生活與煩惱——怕光、怕吵、倒掛着才舒服、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等等,使讀者不得不相信這不是玩笑,這是事實。想象奇特而能使想象讀起來變成嚴肅冷峻的事實,這是怎樣的'功力!

讀者開始時只是抱着讀奇幻故事的心態在讀,並不真的相信人變成了蟲子,而讀到後來,卡夫卡對這隻蟲子的生活刻畫越來越詳盡,密不透風的描畫,細節越描越多,越來越立體,讀者甘拜下風,不得不心服口服的承認格雷戈爾真的是一隻蟲子!

荒誕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筆寫人變成了一隻蟲子,而是這隻蟲子逼真可見。想象獨特還需好筆力支撐,才能把這個無聊生厭的世界描繪的荒誕離奇又真實可見。

衝突式開頭、想象奇特、筆觸嚴肅樸實,這些特色使得卡夫卡已足夠流芳千古,然而要舉世無雙,這些還不夠。

假設我們要模仿卡夫卡寫一個故事。

開頭引爆衝突——警長觀察一個房間,正中躺着一具屍體,牆上鮮血四濺,保險櫃門開着,裏面空空如也。

情節是某個無惡不作的變態殺手,在夜晚會變成一隻蚊子靠動物血液維生,他沒有一點人性,因為貪戀錢財,禁不住誘惑走進深淵,殺人無數,滿城謎案重重,最後警長終於破案,將他繩之以法。雖然作者恨透了這個殺手,下筆毫不留情,極力渲染他的嗜血、冷酷的性格,又向蚊子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大家都厭惡此人,但要讓結局表現人間還有一絲温暖與希望,在他下葬的時候,就不能寫大家都希望這個變態殺手死了也不得好死,詛咒他永世不得翻身之類的宣泄,或許可以寫在他的葬禮上聽到有人朗誦某句詩:

"我們絕不向惡投降,但斯人已逝,請寬恕他的罪過。"

但是這樣的寫作風格,整篇都在渲染變態殺手有多可恨,忽然結局加這一句詩,顯得很做作,那怎麼寫才能使結局厚重又不做作?

我看一部關於食人魔的電影,食人魔的兒子被殺了,他抱着屍體,對着鏡頭悲愴地仰天長嘯,觀眾就知道他要報復了,好戲即將上場,同時,觀眾也帶着一絲同情與理解看食人魔開始報復計劃。金庸寫四大惡人,臭名昭著,可是結局卻給四人機會自己解釋他們惡的根源,他們都曾被拋棄、被欺騙、被利用、被傷害。三國演義刻畫曹操,起始是個逆賊形象,直到他臨終交代後事,卻不忘吩咐女眷日後生計着落,一句脈脈温情,使逆賊頃刻轉型成梟雄。

要給人物一個機會自己解釋他的苦衷和情非得已,留機會給他展示心底殘留的一絲温柔。

所以上面的故事,不能讓別人在殺手死後讀一首詩就完,要讓警長髮現他的舊書信,在葬禮上念給大家聽:

"親愛的麗薩,我生於幽暗,從不曾看見光輝,世界遍地骯髒虛假,我活着卑微,唯有你給我安慰,你要儘快恢復健康。願你祥靜如昨。"

但是這樣的結局大逆轉,一個變態殺人狂升級成為女友健康不惜盜竊殺人,赴湯蹈火無所畏懼的英雄,並不能使人徹底信服,怎麼辦?

下筆留一分。不要到結尾才想起人物還有一分的善意。把這一分善意分成若干小份讓它貫穿文章始末。卡夫卡就是這麼寫的。格雷戈爾的家人雖然惡,然而惡也是迫於生計的無奈,從家人出場開始,卡夫卡就在寫惡的同時,混合着一點點善。

"妹妹輕輕的帶着擔心的聲音:"你是不是不舒服?需要什麼嗎?""

"母親聲淚俱下地喊起來了:"説不定他病的很厲害,而我們還在折磨他。""

一家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在想格雷戈爾如果丟了工作,他們會沒辦法繼續生活,可是他們也真心實意的關心格雷戈爾,畢竟是家人。

妹妹和母親在格雷戈爾變成蟲子後,都保留着許多的善良,只有父親,一直是個冷酷的角色,然而冷酷裏,卡夫卡還寫出了一層悲哀:"他在沙發椅上越坐越往裏靠,看看母親,看看妹妹,説:"這是什麼生活呀,這就是我平靜的晚年呀。""

回到前面的變態殺人案,要寫的非常好,不僅僅需要高潮迭起,吸引讀者,還要讓那分善意貫穿全篇,從殺手殺第一個人開始,寫他雙手開槍時不經意的顫抖了一下,好過寫他看着那些錢瞪紅了雙眼咬牙切齒,到高潮,已經殺人如麻不再回頭,寫他換子彈的時候低聲祝福女朋友健康,好過大篇幅描寫子彈飛射鮮血淋漓。

如果只是描寫大場面大情節,人物扁平,惡的像魔鬼,善的像天使,這樣的故事,酣暢淋漓的讀完,過幾天就忘了,轉頭埋進下一本書,故事不同,但還是相似的人,善良的人沒有絲毫歹意,邪惡的人看不到一點善念,讀完了,又忘了。

即使寫一出簡單的家庭故事,也要寫出家人的善與惡。人無完人。好作家不以好人壞人貼標籤刻畫人物,他們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即使寫人變成了蟲子,還有人格存在。

一鳴驚人爆點十足的開頭,腦洞大開奇幻有趣的想象,樸實冷峻的筆觸與情節,下筆留一分善意,這些共同組成了卡夫卡,公子世無雙。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學生讀後感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一定會萬分驚訝。但在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筆下,使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在一天清晨,醒來的旅行推銷員格雷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起初,它還可以説話,但後來就逐漸喪失了人的聲音。格雷高爾的醜陋模樣驚動了家人們,他們把格雷高爾關在了房間裏。他成了家中的醜聞,親人的累贅,連最為關心他的妹妹也公然宣稱不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家人們紛紛謀求生路,格雷高爾也在人們的唾棄下悄然死去。

這篇小説曲折動人地寫出了格雷高爾變形前後家人們的態度,同時也發人深思:這種“變形”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們真的“變形”了嗎?事實上,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一個軀殼,他的內心仍執著於以往的一切。在小説中,格雷高爾起牀後想的還是自己的.差事,並不是自己正遭受的厄運本身;他還是保持着自己的愛好,堅持不讓家人拿走他心愛的畫,以至於被父親趕回房間;他被妹妹的美妙琴聲所吸引,嚇走了訪客,招致了家人的徹底唾棄。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對生活的熱愛,甚至忘了自己是一隻甲蟲。而格雷高爾的家人們的醜惡嘴臉,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先孩子生理有缺陷,就丟棄了他們;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們便任其自生自滅……格雷高爾的家庭,就是一部分社會的縮影。也許,一些人身體上有缺陷,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事業的喜愛不曾改變對他們的嫌棄只能是澆滅希望之火的冷水。對待他們,則更應該是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而不是一昧的討厭和施捨。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懷着一個樂於奉獻的愛心,坦誠相待,相信這世間將更美好。

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不“變形”,但挽救每一位“變形者”,才是對他們的申訴的最好答覆。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7

用半個月的時間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説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書,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決",就發現"看不懂的才是藝術"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啊。於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裏我硬着頭皮看完這本書。不知道現在的學生還學不學"變形記".忘記是國小還是中學了,語文課本里截取了"變形記"的一部分,老師用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是一切萬惡的來源,生生把人變成了"甲蟲".可憐的是,當時的我好象都沒有對為什麼人會變成甲蟲這一事情產生疑問,只是一直以為認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資本主義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一個可憐的人。

當我選擇買這本書的時候,我抱着對資本主義的深惡痛絕,決定看完書後好好討伐下資本主義。可憐的我,居然沒有多少能看懂。我邊看的時候邊在想這國外多少年前的一個寫書的和我們的國內文藝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創作的都是別人看不懂的玩意,以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證明是沒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們東西的人都只能猜測作者的意圖。

我猜測卡夫卡的小説更像是諷刺小説。根本都不用去回憶他當時的生活大環境,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願意認為卡夫卡的小説諷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變形記"裏的格雷高爾都變成甲蟲了,想的卻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禿鷹"裏的人寧願站在原地被鷹啄得體無完膚,缺忘記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後鷹伸進他的喉嚨活活把他咬死,他卻很高興,因為鷹也會死去。"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裏的布魯姆費爾德對他現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滿意,不滿意他的保姆。不滿意他的老闆對他部門的態度,不滿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態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着改變。可憐的布魯姆費爾德。

於是看完這本書,用古代的外國的文學藝術更堅信了自己的一個觀念,活得開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藝術也可以快樂生活啥。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8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大多都十分晦澀難懂,需要讀者閲讀時認真的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思考,並且這些作品的基調是悲觀的,基於以上的兩個原因,所以閲讀現代主義文學是有些難度的。我這次選擇了一篇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小説來看,這就是《變形記》。這篇小説早在上中專的時候就曾經學過,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相隔多年,再次回首,又有了新的感受。

對於人變甲蟲的創意,對於中國人來説,並不新鮮。《促織》的故事都是知道的,男孩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而化身為“促織”來拯救家人於水火之間。故事在這樣的結局下結束:“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男孩的父母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男孩也從昏迷中甦醒,向父母講述自己“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而格里高爾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故事的開始,他就陷入了麻煩——因為自己變成了甲蟲連身都翻不了,而家人因為不知為什麼格里高爾就是緊閉自己的房門,而且從裏面傳出了“動物的聲音”。

讓每個讀者都為格里高爾擔心,也同時也關心故事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樣的安排讓讀者對故事的結尾產生了巨大的懸念。事情的發展讓我們可憐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慘,直到最後的死亡。但是格里高爾的死亡,卻讓我們有那麼一種欣慰,他終於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經自己的房間,現在是家裏放廢物,破傢俱的地方苟延殘喘。相信每個讀者也會感覺到變成碩大甲蟲的`格里高爾,他此時此刻也是家裏的廢物,他從家裏的頂樑柱變成了給家人帶來不快的東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經無法下嚥的食物。他變成甲蟲後,一些生活上的習慣也越來越“動物化”,離人類的行為習慣漸行漸遠,從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類那樣依靠自己的視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觸角,並且認為觸角十分的管用。

他終於能從家人的敵意中解脱出來,我們能從家人對他冷漠的言行和通過他心理的迴應中,體會到那種痛徹心底的感覺。雖然時間,地點並不相同,但是《促織》和《變形記》所表現出在社會中,底層人物在現實的重壓之下,異化為“非人”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蒲松齡在之後的評論里加入了自己的評論,但是也只是點到為止,只是講了“一人成仙,雞犬升天。”暗諷統治階級的昏庸。而卡夫卡卻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等作為奴隸人,並使之異化的力量進行描寫,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這樣細緻的描寫讓《變形記》與眾不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是20世紀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美國劇作家W·H·奧登以前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於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的短篇小説《變形記》是卡夫卡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小説講述了一個小職員一覺醒來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筆調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但是的發生,“現實”與“荒誕”的界限在《變形記》中奇異地隱去了痕跡。

追隨着荒誕大師令人心悸的筆觸,我真切地感受着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後的焦灼與恐懼,體味着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圍的窒息與孤獨。與此同時,反芻《變形記》又叫我在字裏行間嗅出作者對於真善美的熱切期盼和對於自由自尊的不捨呼喚。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餘,不得不正視荒誕,求索荒誕背後的人性真相。是什麼讓生性本善追求完美的自然人變成甲蟲是什麼讓和諧有序的世界變得扭曲和不可理喻是什麼讓這一切陰鬱怪誕的情節變得如此真實先從人性觀的定義説起——

1.淺談“人性觀”

不言而喻,人與動物的區別問題是探討人性觀的關鍵問題,是定位和闡釋“人性”一詞務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有神論思想認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類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對神的信仰和堅持穩定的社會規則。簡言之,人性就是人類所特殊具有的不同於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職責。

近代無神論者的研究理論則説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最近的親緣是靈長類動物。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更是明確地指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全面的需求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人性的表現形態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性觀”就是人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社會和整個外部世界的理解與立場,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動機和行為決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異化為非人的甲蟲,變形後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試圖與親人及外界交流失敗後,最終悄然死亡。

《變形記》折射了當時西方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小説用近乎荒誕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壓力惡化和個性消亡化。一個本應享有人性尊嚴和秉持人性特徵的個體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舉步維艱,在家庭中求温暖心寒絕望。在小説的背景環境裏,個體靈魂的無力遭逢羣體信仰的破碎,社會主角跟家庭主角的雙重異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能夠説在卡夫卡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裏,《變形記》是作者對於其本人人性觀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達。2.社會主角——人性的全面異化

《變形記》之所在德語文學史上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將人在一夜之間異化成甲蟲——這本應是荒誕至極的事情處理得好像是一種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除了文學語言上的技巧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20世紀以來,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資本主義世界裏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正是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裏,過細的社會分工、高強度高重複的工作又使許多勞動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由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構成的“物”逐漸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説使人性最終異化成物性。一個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這種異化的現象歸結成是“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

2.沒有永恆的人性,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社會學角度看,《變形記》揭示的是異化的社會現實。人變為甲蟲自然是異化,但更可怕更深層的異化是由此而發生的家庭關係以及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畸變。

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計,他也視此為自己的職責。他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使得一家人能夠生活得安寧、滿足。總之,在他變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不失親情。然而當他變成甲蟲,不能再去上班掙錢,不能再為家庭帶給經濟來源,無法再與家庭持續以往的那種經濟聯繫以後,温情脈脈的家庭倫理之愛不復存在了,所謂的親情顯露出了虛假性:一看到他的“蟲”模樣,他的母親驚得昏厥倒地;他的父親則對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蘋果砸他。而妹妹,雖然在開始時還對哥哥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漸漸地嫌惡了他。到最後,全家人都把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當作包袱。當“它”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以後,全家人如釋重負,作了一次簡單的郊遊,並談起了新的夢想和完美的前途。8

卡夫卡曾説:“人們互相間都有繩索連之後。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子鬆了,他就會懸吊在空中,比別人低一段,那就夠糟;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索全斷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極了。所以務必和其他人捆在一齊。”

卡夫卡在那裏表達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真理:維繫着人與人之間温情的傳統宗法在現代社會已被異化為主要靠經濟的聯繫,這正是格里高爾變形後可怕經歷的註腳。金錢是維繫格里高爾與家庭的繩索和紐帶,這條繩索斷了,家庭倫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裂變。作者在那裏揭示了西方社會中近乎殘酷的倫理關係狀況和社會關係實質,而這些恰恰是制約人性的瓶頸因素。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最近讀了一本書:卡夫卡的變形記。

這本書跟我以往讀的書都不一樣,我可以理解莫言的魔幻現實,也可以理解李白的浪漫詩詞、加西亞的百年孤獨,但當我翻開變形記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不是他們所能比擬的。沒有翻幾頁,我就能感受到卡夫卡深邃的孤獨和悲愴在裏面,他孤獨,但他沒有嘗試突破孤獨的桎梏,而是選擇了愛上孤獨,最後終生與它為伍。從他的書裏,每個字每個音節我都能感受到纏繞着的那種孤獨,那種隔絕於世人之外的思想靈魂。他為自己的靈魂構築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萬花筒般的世界,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世界。愛因斯坦説,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深刻感覺到‘人類的大腦還不夠複雜’,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一種高度的靈魂共鳴,我跟他一樣孤獨,跟他一樣不被理解,被隔絕,但不一樣的是我們的選擇,他最終選擇了追求孤獨並與之為伍,而我從以往到現在一直在不斷嘗試着突破現實的障壁,一直在尋找着那個不一樣的`自我。我不知道將來我會不會和他一樣,但至少現在不會,至於未來,我不敢斷定。

他的書是我讀得最慢的書,我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也只讀了五篇,書給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恍惚有種靈魂相連的意境,或許是巧合吧,總感覺他的文字能夠將我心中所有的黑暗和悲哀都引出來,然後一一洗滌。

我既然已經決定習慣孤獨,又為何會用盡一切去擺脱它呢?或許孤獨才是最好的陪伴,因為當我孤獨時,只有孤獨時刻在我身邊。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的經濟來源。為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説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脱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為哥哥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脱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另外,母親前後的態度迥異,温和透着虛偽只會在格里高爾交出他的工資時才會顯露;當確定兒子成為他們家的累贅時,不耐煩的情緒畢露無遺!拜金主義的父親將兒子作為賺錢的工具,粗魯地驅逐兒子,絲毫沒有親情可言,着實讓人為格里高爾心寒了一把!

作者將人異化為甲蟲,着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説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泄,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為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為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對於《變形記》由初步學習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為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在文學世界和藝術世界裏,女人變成男人、人變成甲蟲、人變成狼人、人成為殭屍諸如此類,種種變形,大都是理念先行,然後藉助誇張的表現手法,將其象徵意義顯現。

物種之間的變形,其初衷大抵都是為了批判現代文明,到最後難免會陷於形與形之間的牽扯,糾纏下去,遲早都會窮盡其形。除了這些跨界的變形,還有一種變形,向內求變,意義繁複,可以無邊衍生,這就是自我的變形。

蠻多年前,看過杜琪峯導演的電影《神探》。劉青雲飾演的警探精神分裂,卻因此有了特異能力,能看見別人的分裂的自我,也就是別人的鬼。電影裏的兇手有七隻鬼,杜琪峯讓七個人來扮演這七隻鬼,形象演繹出內心世界裏懦弱與果敢、温良與殘暴以及善與惡的爭執和對決。整個找鬼的過程看得驚心動魄,十分刺激。而且,頗有意思的是,七隻鬼裏面,只有一位是女性,演的居然是最冷靜和最精明的那個自我。電影最後,一直是正面的何家安的'內心女鬼也站了出來,果斷、冷酷,是一枚絕對理性的妖豔殺手。也就是説,電影裏,女性在所有分裂的自我人格里承擔了最智慧最功利也是最殘酷的那個自我,有點印證了最毒不過婦人心這句老話。這要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去解讀的話,怕是可以引起無限聯想,也會引起各方爭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w0yp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