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彙編15篇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彙編15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彙編15篇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

我以前就對茶文化很乾興趣,但都沒有系統的學過,只是自己借了一些書看看而已。或許真正意義上説,我當初不是對茶文化感興趣,而僅僅是對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興趣吧。不過這次選課的時候,我首先就選了《中國茶文化》,因為我想真正意義上的去了解茶,學習中國茶文化。現在真正上了一學期的課後,感覺茶葉很有深度,我什麼都一知半解,看似簡單的東西卻讓人意味深遠。現在我就茶的文化歷史,談談我學習《中國茶文化》後的體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説。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飲茶製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並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製茶方法,然後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説: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採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後,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飲茶由藥用轉變為飲料,究竟始於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載:周武王姬於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後,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着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飲茶的歷史

早在西漢時,飲茶在我國已較普遍,並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曾講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成都賣茶。王褒不僅要家僮煎茶,還要他去當時的茶葉市場武陽買茶,並去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從中可看出,茶葉在當時已不僅僅是飲料,而是已經作為商品了。

至唐代時,飲茶在我國已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稱。自唐代陸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謂之見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與宋代一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把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乾,叫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碾成碎末,放鍋裏煮滾,讓茶葉滲透再喝。士大夫們還將茶葉碾成碎末、壓成小餅相饋贈。唐代時,隨着飲茶之風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們紛紛品茗論水、著書立説。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後,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宋代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並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製成茶膏,然後用特製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嚐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鬥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鬥茶者的茶技、茶藝。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製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説書、評彈等説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關於中國的茶文化的一些簡單的了學習解。要想深入瞭解茶文化的歷史淵源,還需要更多進一步的學習,當然還有關於茶文化課上的其他知識,如茶道,茶禮,茶具等等,我都很感興趣,但無法一一論述。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這門課結束後,我也會繼續學習中國茶文化,慢慢地領會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喝茶

國人嗜好喝茶,無論南北東西,隨處可見有人泡上一壺或一杯四溢飄香的濃茶,翹起二郎腿,微微地抿上一口,從中品出個味來。

抑或是有些人只是想小憩愜怡心境,獨個自斟自茗,小口小口地啜,或悶思發呆,或想入非非,以解心中茫愁。更多的人則習慣於約上幾個哥們圍坐一桌,拿出久藏的珍品茶葉,配以上佳淨水佐泡,細茗慢聊,促膝共蹉,博古論今,漫話人生,甚至是指點江山,這奠成了生活中茶文化的原衷。感受這些,也就開始閒蕩生活中的漫漫長路了。

茶客們每每茗茶,總習慣於脣中發出嘖嘖的品茶聲,以示自己對杯中茶葉和水質的認可。他們不時地一口又一口啜茶,任由茶葉芳精油去油膩,醒腦提精神。喝到興頭上,更會端上幾盤果點瓜子,磕瓜子剝花生,嘗蜜餞品小點。茶桌上雖果殼滿桌一片狼藉,但茶水卻在此時喝出個味來,可謂是賞茶品味消遣零食兩相宜。

兒時,小住江南水鎮,常見農耕者與小商户喜好一早孵茶館。在那,老友相聚,新識相交,大家以茶代酒,煩事樂事順帶家事,侃個痛快。

那時的水鎮街上少有路燈,唯有茶館昏暗的燈泡還亮着。剛從隔日乏力中恢復大半的老農,趁着黎明前夜暮尚未褪盡,就早早洗簌後,到枕河的茶館孵上一兩個時辰。他們沏上一壺廉價的草青,便海闊天空地東拉西扯起來。説到肚子餓了,化費幾個小錢叫上一個大餅或一根油條啃上幾口,與先前的茶水攪和在一起,也算騙飽了肚子。

茶館門庭若市,店內人物薈萃,有不少活躍人物時常露臉,是流傳各種新聞和小道信息的始源地。趣聞謠傳成為茶客競相議論的談資,關注程度絲毫不遜色於當今的新聞聯播。誰家的媳婦做了見不得人的'事,誰家小子偷了哪家的菜,這些都是有分量的新聞。説者徐徐道來,有鼻子有眼的刻畫得入木三分,有時説到關鍵時刻還賣個關子,讓周邊的人趕快為其遞煙,添加茶水。茶館內眾茶客生相各異,唧唧喳喳聲彷彿掀翻屋頂,或竊竊私語或鬨堂大笑,調侃牢騷,打趣插諢,交錯於此。

比起普通農者喝茶,寓居在家的雅士賞茶品茶則固然悠閒自得得多,但少了茶館裏的茶客相陪相聊,喝茶的情趣雅緻隨之褪色不少。

喝茶是平民百姓開門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中唯一緊扣休閒類的事。如此説來,對百姓來説,有茶喝有空閒聊,真乃人生調劑自己的一大快事。僅此嗜好,若不能滿足,豈不冤了自己,枉為人生一場。

未知曾有人想過否,能使自己享受的還有幾多選擇但國人喝茶聊天不可不算是感受人生雅韻中的一大機會。退一萬步説,僅限於一般喝茶聊天,這也為加深彼此間的瞭解,籠絡感情創造時機,這是誰都不願輕易放棄的事。

茶有餘香

靜夜,自己坐在電腦前,泡上一壺濃郁芳香的茶,品味它的茶香,聆聽朋友親切的而質樸的話語,感受人與人之間那種牽掛和對愛的詮釋。

茶如生活,茶如情感,有人説:樂觀的人愛酒,悲觀的人愛茶。其實不然。茶有酒裏不具備的那種飄逸的氣質。久別重逢朋友喜歡圍坐在飄散着裊裊茶香的小桌旁,敍昨日之事,手足之情:而要分別的人卻喜歡不住地勸君更進一杯酒。在迷醉中忘記宴席散盡的痛苦。我害怕分別。所以喜歡在綠葉清水中品嚐歲月的味道,所以喜歡茶香瀰漫的那份從容那份率真,所以自己很喜歡茶。茶水融進了友情,糅進了生活。

日子亦如茶,微苦。卻令人百品不厭。在那淡淡的茶香營造的氛圍裏,我的心沉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那壺新沏的茶,在充分滲透自己的潛能,向生活奉獻出最美好的真我。我在茶香中領悟了生活,樂在其中......成不了那豪飲作詩的詩仙,但,做個筆捉的飲茶人,也樂也。我愛茶,但不大懂得茶道。然而,我並不遺憾,因為茶本身包含了許多讓人不懂又讓人去體味的東西。

茶恰人間的情,朋友如茶,細本站知道其中的滋味,細想才解萬種風情......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2

在日本旅遊,茶自然是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

茶在日本人的生活裏可以説是無處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點心,甚至可以將茶和米飯一起煮,做成泡飯來吃。日本人的愛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體會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錯過煎茶。

日本煎茶是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飲茶12世紀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榮西禪師,把茶葉介紹給了日本人,從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開來,並一直保持至今。

與我們目前採用的炒青處理不同的是,煎茶採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術。經過這樣處理的綠茶,氣味上更青綠一些,並且保持了茶葉的本色特徵。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靜岡的,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我們這次飲的是靜崗煎茶,水近三沸時離火,滌器後備茶。煎茶最合適的水温是70℃,一般將沸水靜置一旁,等備茶完畢,水温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細,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潤即可,然後注水至七分滿,約一分鐘後,就可以開湯飲茶了。

一盞時茶香很清幽,有一絲淡淡的海藻氣息。茶湯入口甘淡,幾乎沒有苦澀。細細品味,於淡然中卻別有滋味。飲至第二盞,舌尖已有茶津湧出。至三盞,喉間甘潤,茶津濡濡。此時再細細品讀,只覺甘香滿口,茶息滿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飲日本煎茶時,開始想到的'不會是日本櫻花,感覺卻彷彿來到了海邊。獨坐於一方蒼幽青潤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沖刷着雙腳,腳邊是翠綠海草和細鱗游魚,春天亮麗的陽光從天邊灑下,發間有些暖意,而心裏卻很靜,能聽見海草呢喃的細語。

這時才會想起櫻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藝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識的音律。有時你會感覺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對面,給你講述《源氏物語》裏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來偶爾與友人説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國內好難找。友人説,國內當然有好茶,或許,只不過是你失去了那樣的心境。他向我推薦了國內隨處可買到的立頓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並一再囑咐要用心去體會。將信將疑間,回家用這茶包細細沏了一壺,淡淡的綠色,卻就是那種久違的味道。

輕輕閉上雙眼,將瑣事暫時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櫻花,看到了和服藝伎。原來,感受純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為簡。

在日本不必擔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裏的免費茶包,泡出來的日本煎茶也一樣甘冽清新。當然,如果能光顧專門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3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修煉了吧。

在20xx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裏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説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為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為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為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牀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呼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污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着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衞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説,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温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持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污濁全都渲泄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湧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着這片雲朵飛到彼岸。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4

茶與畫,兩者都與詩歌、文學以及宗教、哲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彼此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在創辦並主編《中國書畫》月刊時,曾擬了六個字的宗旨口號"文化之為文化",史樹青、周汝昌、袁運甫、周紹華、馮其庸等多位文化界前輩就都當面對我盛讚這六個字的口號,認為有格調有境界。林健、馬士達、鞠稚儒、蔡元林諸位篆刻家還惠贈了同題印章以示支持與鼓勵。有一些人不大能理解這幾個字,其實很簡單,我的意思是用辦刊的每一個細節來闡釋、整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移用在這裏,我畫茶畫,是用筆墨丹青來表現我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與心得。

中國的文化特別重視"通",詩文書畫,琴棋茶酒,都有相通之處。對於每一位志在中國文化的人來説,所謂通,就不是一般的瞭解或掌握,就是興趣廣泛,就是轉益多師,就是博採眾長,在相關、相鄰的幾個領域能夠同時汲取知識、技能與精神上營養。無論是從文還是做藝,通則靈,不通則不靈。我畫茶畫,想努力追求的境界,老實説也就是一個"通"字。當然,"通"是何其難的事情!

每個畫家都有意無意地會給自我定位。我所從事的專業與行業不止一個,身份頭銜也不止一個,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學者、專家、官員、作家、文人、教授或畫家哪一頂帽子都可以套在我的頭上,不過,説實話,哪一頂帽子我都覺得不完全合適,都是或多或少的以偏概全。如果非要有個頭銜標籤的話,庶幾為"士"乎!

中國自古以來以士立國。與現代的"知識分子"、"學者"、"文人"等稱呼相比,"士"的分量要重得多。士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才能,是一種品格,士代表着中國人的智慧、胸懷、勇氣與品德。"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為什麼?因為"士"不同凡庸,三日不見,在學問、技能、際遇、處境上也許就有改天換日的變化。

"知識分子"、"學者"、"文人"都有職業分工的意思,有的甚至被蒙上了若有若無的貶義色彩。而"士"則截然不同,沒有職業、專業的意思,請看"士可殺不可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格言,就可體味其中差異。如今,"士"的根基被全面動搖,"士"作為一個羣體被消解掉了,只剩下似乎總是處在受特殊待遇的"知識分子"了。所以上世紀80年代冰心老人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無士則何如》,呼籲重建士的傳統。"士"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認識中國書畫傳統是至為關鍵的,美術史論往往把中國書畫分為宮廷、民間與文人三大體系,又以文人畫為正統,這種表述其實並不準確。事實上,在書畫發展史上,真正的主角是"士"而不是所謂文人。我們能看到古代經典,基本上都是士夫字、士夫畫,而不是職業作家性質的文人的書畫。

在書畫印美術界、文藝批評界、新聞傳播界、新聞學術與教育界、茶學界等領域,我不止一次被分別稱為"黑馬",這當然是對我所做的事情的一種肯定或表揚,不過,能在幾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都能當黑馬,卻絕非偶然巧合,而是付出了相當的'辛勤努力。戲諺有一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內行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還有一句諺語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有沒有什麼?功夫,天分,悟性,本領,實力也。我個人很信奉新聞業的一個行規--"見官大一級",當然,空有架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做到"見官大一級",殊非易事,要有資歷、學養甚至聲望與成就才支撐得住,個人的修為必須達到藝壓當行的境界。

我於茶於畫,都是自幼喜愛,不敢説有多大天分,然而可以説下過不少功夫。這些年來,於茶有專書,於畫有論著,僥倖頗蒙兩個專業的認可錯愛。我畫茶畫,結合了茶學與畫學兩方面的專業研究心得。

茶畫在中國有上千年曆史,自古以來不少畫家留下了以茶為題材、以茶為背景的作品,既有人物、故實,又有風俗、禮儀,還有山水或文房清供,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門類都不乏經典傑作,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反映了茶文化與書畫藝術結合的親和力與生命力。我在畫茶畫時,只想畫出對茶的感覺,想表現出"茶味",筆墨之間想傳達或營造的是由茶引發或伴生的詩意與禪意。如果就作品而論,我的茶畫中除少數以茶具為題目的可歸入花鳥博古畫一類,大都是山水寫意,畫的是茶的產地、名泉所在地或者飲茶的名勝,都是我曾走訪過的,有着個人的印象、體驗、感受。當然,還有一類是懷古題材或是仿古臨古的。

中國畫與其他國家的繪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與詩文的結合。西方畫以文學性為大忌,不唯在題材選擇上避免文學性,更不會在畫面上題寫文學性文字--其實除了少數簽名與日期之外,西方經典畫作基本上是見不到文字的。中國畫則顛倒了過來,以文學性為美,在畫面之上題寫詩文,在元代以後蔚然成風。在文人畫也即士夫畫成為美術史主流之後,書畫與詩文哪項也不可偏廢,否則就被視為藝術上的缺憾。在一幅畫上,同時創作一篇有意味的隨筆或札記、題記,或是創作一首詩詞,在技術上大大提高了難度。而歷代的茶畫,就大都遵循着這一有着相當高文學門檻要求的書畫創作模式,如文徵明的《茶具十詠》、唐寅的《事茗圖》,就都是美術與詩文的複合作品。

前輩名家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所以,創作起來詩、書、畫各顯神通,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和古今大師相比,我有自知之明,之所以選擇在畫上題詩或文,其實是出於一種樸素的想法,也就是讓自己作品中的詩、文、書、畫彼此攙扶幫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方不亮西方亮。總之,讓人看了之後,多少能從作品中找出一點有意思或有趣之處來。當然,詩文與書畫都是極難矇混過關的,根本無法取巧,事實上,我自己對作品的詩文書畫幾方面都滿意的,就少而又少,幾乎是沒有。若説有何可取,大概也就是"還不俗"吧。

為了與《功夫茶話》相區別,同時,也是為了與其他茶書有明顯的不同,《閒閒堂茶話》最終是作為插圖本而面世的--圖文本茶書在坊間已經比比皆是,而插圖本,也就是書中全部畫作都是為了該書而創作的,《閒閒堂茶話》可能是頭一本。這幾十張茶畫,有一半是舊作,而在李瀟瀟編輯與我商定了這個方向後,我又專門突擊畫了近一個月。我不喜歡重複別人,也不喜歡重複自己,所以,我畫茶畫,常常是數易其稿,產量極低,計算起來,我用在幾十幅插圖上的時間精力,比寫十五萬字的文字所花費時間精力還要多。

茶尚質不尚量,尚精不尚多。這與中國傳統價值觀非常一致,在文學藝術創作中,質是唯一重要的,量相對而言無足輕重。這也就是所謂"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近些年來,書畫家被市場中的外行買主以尺論價的商業誘惑所左右,以至書畫作品越畫越大,四尺對開幾乎成了下限,而古人字畫四尺對開已經接近於上限,傳世的古代字畫絕大多數作品都在四平方尺以下。對這種風氣,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從性質與藝術效果出發,茶畫不適合過大尺幅。因此我畫茶畫,就多是小品。

畫上的題詩,一半是我所特別喜歡的古今茶詩名作或名言雋句,一半是自己有感而發的順口溜,偶爾有兩句算得上打油詩(自唐代以降,打油詩實在很少有寫得好的,一般人喜歡自謙己作為打油詩,那是不熟悉中國詩史的誤會。因為打油詩最難寫),這樣一來,同一冊書在文字之外又兼有茶畫選與茶詩選的性質,目的是增加閲讀的樂趣,以茶喻書,便是希望能更耐人咀嚼玩味,不過,對作者來説難度大大提高,所謂言多必失,因此,不當之處想必不少,還望行家多多指正!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5

我覺得茶文化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下了課之後我們也可以學習,因為我覺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那麼地廣泛存在。茶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茶種,也有着不同的加工工藝,雖然我們可能看不到茶的製作,但是,我們喝茶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茶的甘甜,所以,在喝茶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茶的韻味。茶文化與其他的課程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茶的精神滲透到了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醫學等,這些都與我們所學的都有着多多少少的聯繫的。在平時的學習要把茶文化融入當中,延伸茶文化的學習範圍。

在生活中,茶也是很廣泛的應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上面也説了很多關於茶的益處了,茶是天然的保健飲料,喝茶對人體有着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勞、助消化、能消炎殺菌、防暑降温、解渴生津。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喝茶,如當我們在困的時候可以喝茶解困,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的效率。還有,客來敬茶是一種禮節,在交際中是一種融洽親密、熱烈真誠的禮儀,以茶代酒也是一種勤儉節約的'時尚行為,而且茶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多的是,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加值得發揚,它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所以,我們要把茶的用處發揮到生活中去。

現代的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茶的意境,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茶帶來多的精神歡愉。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品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的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迷惘,通過喝茶激勵我們,站起來面對未來的一切。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裏,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如自己的意,我們也總是會有那股煩躁的情緒在心底。雖然現在我們還在學校學習,還沒出社會,但是,我們在學校面對緊張的學習時,我們也會心煩急躁的,特別是當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時,不能夠及時解決,我們那個時候不妨坐下來,慢慢地喝口茶,品味茶的意境,平伏我們煩躁的心情。也許那樣還可以讓我們更有精神,更有心情地去解決問題,這豈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嗎?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6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紮根於中國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為核心內容的,同時它也體現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們學習茶文化不僅要學習茶知識,更要學習其中的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悦,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在這一學期的選修課中學習了茶文化,於是也試着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有人説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説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

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中國何時開始飲茶,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個説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説服力的,因為《茶經》的權威性是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

茶葉在中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有許多的功能。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茶葉被發現就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傳説是眾所周知的,從而證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農本草》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本草綱目》中更系統地總結了茶的藥理作用,書中説:“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温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另外茶葉能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粥樣化等等。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7

“茶禪一味”的真有人説:茶文化屬於農耕文明,與現代化格格不入。我以為此論大謬。在我看來,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不但不會消亡,相反,還會發揚光大,為什麼?因為茶無論作為一種飲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剛好是現代社會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溝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與最基層的民間文化的一座橋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説法,叫做“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七種修養,屬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國民間也有一種説法,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開門七件事,其中也有茶。茶在兩種文化層面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事實上,茶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扮演着溝通高雅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們多幾分民間情懷,也可使百姓們多幾分文人情趣。這實在是一個很可愛的角色。

其二,茶是撫慰人們心靈的清新劑,是改善人際關係的調節閥。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處於極度緊張之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使人們變得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冷漠。在這種情勢之下,以茶會友、客來敬茶等傳統民風,便顯現出特殊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往往內心浮躁,充滿慾望,當此之際,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腦,滌除煩燥,使心情恢復平靜。可以説,茶是最適宜現代人的“時代飲品”,它可以使許多現代人的“現代病”不治而愈。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與宗教境界之間的中介體。佛教與茶的關係堪稱水乳,古來素有“茶禪一味”之説。茶禪如何一味?首先是淵源有自。茶之興,得益於禪。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可見,茶的驅除困魔的功效,恰好為禪家所利用。而“天下名山僧佔多”,名山又多產好茶,近水樓台,茶為禪用,也是順理成章。但是,光有淵源還不夠,茶禪之所以能夠一味,還有更深的禪機。禪宗講究頓悟,頓悟強調的是“當下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恰恰就在這一點上,禪與茶“神合”了。想想看,茶的滋味,誰能準確地描述出來?

恐怕是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體驗。這,不就是禪理嗎?所以,禪宗常説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手捧茶杯,欣賞着一片片翩然下墜的茶芽,品味着集香甜苦澀諸多味道於一身的茶汁,體驗着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境時,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種“虛融淡泊”的心情呢?那或許就是“茶禪一味”的真諦吧?

本來,茶是屬於凡人的,卻被賦予如此濃重的宗教色彩。我相信,在現代社會,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茶這樣具有宗教特性的神奇的物質了。

其四,茶是通往詩化生活的重要媒介。現代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最大缺失,是使我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遠離綠色,遠離詩意。現代都市把市民分隔在一個個鋼筋水泥所建造的“籠子”裏,割斷了人類與山水田園的聯繫;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也只能是促使人們想出越來越多的點子向大自然索取,向人類自身索取,致使人們同機器越來越親密,同計算機越來越親密,卻與我們生存其間的'大自然、與我們的同類越來越疏遠。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追求現代化,就是為了換來人與人心隔壁壘,越來越像機器一樣單調、呆板嗎?”這種情況已經引起西方許多智者的擔憂。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就此提出一個有名的命題,叫做“人需要詩意的安居”。這成了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們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中國各地(包括台港澳)茶文化的勃興,恰好反映了中國人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社會的急劇轉型,迫切需要以某種具有示範作用和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來平衡民族的心態,淨化和靜化人們的心靈。這個文化符號,可以是中國書畫、可以是氣功、可以是京劇,但是,我認為最廣泛和最典型的,莫過於茶——茶是最容易誘發詩意的精靈,它與詩歌、音樂、書法、繪畫等等藝術形式自古就是相通的,無論哪種藝術形式與茶融合,都可以平添幾分詩意,使人脱俗近雅。

其五,茶是東方倫理和東方哲學的集中體現。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將倫理道德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茶恰恰充當了這樣的中介。日本茶道講究“清、靜、和、寂”;台灣的“紫藤茶藝”講究“正、靜、清、圓”;中國茶學大師莊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國茶德”講究“廉、美、和、靜”……這些精闢的概括,無不體現了東方人在茶身上所寄託的理想境界。它們是茶德,是倫理,同時也是哲學。周渝先生曾提出中國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耐人尋味的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臨終之前口述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所作出的最大貢獻,他説:“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指“天人合一”——引者注)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並強調“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錢先生的這段話被中外學術界稱為他的“文化遺囑”。我在這裏並不想把茶文化抬舉到不適當的高度,但是,在體現“天人合一”這一點上,茶的確是達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高層次。

現代人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以上五點,自然會做出自己的一個理性選擇,那就是如當年趙州僧人所倡言的:“吃茶去。”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8

昨天下午我參加了在馬連道舉行的名為:20xx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的“奧運冠軍遊走馬連道,體驗中國茶文化”活動。

同我一起參加活動的還有射擊奧運冠軍李對紅,游泳奧運冠軍錢紅、樂靖宜等10餘名奧運冠軍。

在主辦方的.陪同下,我們親身的體驗了中國茶文化,並且還參觀了馬連道茶城、茶馬大廈、京閩茶城、茶緣茶城、得天福緣茶城、北京茶葉總公司、普洱茶都、更香茶葉公司等馬連道地區較大的茶城。

我們不僅可以和老將軍們一起展示書法、交流品茶體會,還可以親身體驗炒茶和製茶的過程。

這次的茶文化節辦得非常好,不僅提出了“我飲茶我健康我長壽”的口號,並且將奧運與茶文化相結合,不僅弘揚了中國的茶文化,而且融入了奧運元素。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9

大概是受所學專業的影響吧,日本茶道成為了我的喜好,每週一次,不論天氣如何,我都會準時出現在茶室中,茶室特有的幽靜而略帶緊張感的氛圍深深吸引着我。不知不覺中,學習日本茶道已經快兩年了。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看到了網友們對於日本茶道的種種看法,我倒是坦然了,果然,兩國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

曾經跟導師商量畢業論文,我説想做關於中日茶文化比較方面的論文,沒想到當場就被槍斃了,老師只説了一句話,性質不同的東西沒有可比性。説實話,當時我並不是很服氣,可是現在想來,老師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和茶友聚會的時候,我很少主動向別人提及有關日本茶道的東西,這是因為,沒有練習過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白其中三昧的。朋友之中反而是對於禪有些研究的人更能體會日本茶道的意味。

不過,不管怎樣我還是很高興,因為大家的真誠的評價也説明了對日本茶道的關注,最怕的就是沒人理會了。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0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愜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態與世間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風廬茶事》中寫道:“飲茶要諦應在那隻限一杯的‘品’,從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種氣氛。成為‘文化’,成為‘道’,都少不了一種捕捉不着的東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從實際中來的。”

品茶,真正的內涵便是品生活。有了這一個“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罷,苦也罷,人生的酸辛,就從這“尋常茶話”中透現出來。

朱竹坨在《掃花遊·試茶》詞中説道:“培香氣,裊一縷早煙,人靜門閉。”“清話能有幾,任舊友相尋,素瓷頻遞,悶懷盡矣。”這裏似道出了飲茶的兩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穀雨初晴,獨處於清室,嫩芽初試。以止水之心,而舌頭之味,鼻觀通神,是為自得其樂。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劇談半日,暢敍款曲,此則闔座怡顏,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見茶之文化由來已久。品味茶趣,知曉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觀其色而知蒼生萬物,品其味而曉人世沉浮者,寥寥無幾。而這樣的人又往往都是白髮蒼蒼、仙風道骨般的長者。他們經歷了人世萬變,滄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舉杯把盞之間,萬物已瞭然於胸。他們,可能過多的並不在乎茶的優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靜的心情。

國人愛茶,一日不可無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餉賓迎親會友不可或缺的禮節。每到一處,主人除了給你介紹山水勝蹟,少不了要讓你品嚐當地的名茶。一杯熱茶端上來,自然有種心靈的溝通,感情的融合,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樣熱性張揚,也不似咖啡濃豔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韻味、品位可與玉與水晶媲美。正是有了這些特性,才和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養心養情之説相契合,茶自然是國人的所癖所好。

茶為神樹,一身清正,忌俗、忌塵、忌噪音、忌油膩、忌羶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嵐雲霧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壺中,抑或是收藏在罐裏,雖然經歷採摘、揉搓、滾煞、烘炒、氣蒸等多道工藝,她都是一個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繹生命的精彩,釋放生命的本色,讓你體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對水質、水温的要求極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過燥,沏之過急,悶蓋過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聞到煙火的熟湯氣。

如今,喝茶花樣迭出,又是檸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純幽香,澀中回甘,沁心潤肺,兩腋生風,耳目清亮的體驗全都丟失了,那並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喝茶。

喝茶,是種心靈的愉悦,精神的.滋潤,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間,選個幽靜茶館,泡上一壺陽羨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細細去品,讓你浮躁的心態平穩下來,讓你矜持的神情放鬆開來,然後你嗅到飄逸的茶香,看到葉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態,於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搖曳,聽到高樹的鳥鳴,於是你的思緒變得清新而高遠,怡悦的快感滲透到身體的每個細胞,這時,神茶在你不知不覺中助你進入“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裏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裏那庸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待上一杯茶,看着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頗多感慨:茶要沸水後才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後才能坦然。濾去浮躁,沉澱下來的是深思,在肺腑間蔓延開來,滌盡了一時的疲憊冷漠。孰能不醉,朦朧中,久久不願醒來。是夜的芬芳,茶香滿室,杯中茶由淡變濃,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澀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1

每一個潮汕家庭都會在家裏擺放着一套茶具,不管是閒時還是客來,都喜歡沖泡一壺純正的功夫茶,伴隨着茶香味,閒聊雜談。作為一個潮汕人,可以説我從小就是在茶水裏泡大的,所以我對茶的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但對於茶的瞭解卻不是很深,剛好通過這個《茶文化與茶健康》這個課程,我對茶才算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着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化學成分,如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都是人體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營養及藥用物質。這中間的有些成分,實際是一個大類,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種的酚類物質;維生素,又可具體分為維生素和肌醇等10多種成分。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我國古書中就有很多記載,也為現在國內外醫藥界所肯定。如茶葉對於防治痢疾、腸胃炎、腎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細胞減少和輻射損傷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葉特別是綠茶的.抗癌作用,據日本靜岡縣的調查,發現茶區特別是綠茶產地,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明顯比其他地方要低。現在基本弄清,茶葉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兒茶素;這種成分,在綠茶中約含15%-20%。此外,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輔助效用。可能正是因為這樣,茶在國外才有"安全飲料"、"保健飲料"、"健康長壽飲料"等各種各樣的讚譽之詞。長飲茶,的確是能有助於益壽延年的。

飲茶雖然好處很多,但也不宜過量。一般早上宜飲淡茶,可達到腸胃的去垢作用。早餐後或上午飲茶,適當濃一些,可幫助振奮精神,有利於學習和工作。午後飲茶,有失眠症或神經衰弱着,應少飲一些。晚餐後則不宜飲茶,特別不宜飲濃差,以免過度興奮,影響睡眠,早飲則相反,中樞神經興奮過度後會疲勞而起抑制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症狀,脾胃虛寒或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人,飲茶不宜過濃,更不宜飯前飲茶。空腹時不宜飲茶,尤其不常飲茶的人,往往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會引起心悸、頭痛、胃不適、眼花、心煩等“醉茶”現象,一旦發現“醉茶”,可以喝糖水緩解。孕婦不宜飲濃茶,避免咖啡鹼對胎兒的刺激。兒童宜喝淡茶,過濃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另外茶中氟的含量較高,有利於防齲齒,少飲細茶多飲粗茶。不同地區,生長着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着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不同的茶類。有綠茶、黃茶、紅茶、白茶,和黑茶等,各種茶的口味及製作工藝都有所不同,所形成的茶文化都又差別,不同的茶也是代表着不同的的地區文化。

茶葉具有保健功能已經廣為人知。但是由於嗜好不同,有的人不喜歡飲茶,卻又期望能夠利用茶葉的保健功能,因此茶食品應運而生。茶食品是指以茶為原料,或是輔料製作出來的含茶食品,這些食品既有茶的保健功能,卻又能帶來不同於喝茶的感受。常見的茶食品有茶飲料、茶蛋糕、茶糖果,茶菜品等。不斷豐富的茶食品滿足了更多人羣對茶的需求。

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植物,飲料,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也必將得到新的發展,但無論怎樣,它都不會淡出人們的視線的,只會散發出更清新的香味。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2

因為各種原因結緣茶藝,讓我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機緣巧合之下,我獲得了跟龍龍老師學習茶藝的大好機會。通過為期半個月的學習,本期的茶藝學習已經告一段落,在這半個月的時間,我對茶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

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通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澱,在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充實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密切相關。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

在還沒有學習茶藝之前,我只懂得綠茶、紅茶、茉莉花茶、龍井茶等少數的幾種茶,並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麼都不瞭解。然而當我聽到美麗大方的龍龍老師的講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窄小,也知道茶分為六大基本茶類:綠、紅、白、黃、青、黑。除此之外,還有它們複雜的加工工藝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藴藏着高尚的品質。自從瞭解了茶的'加工工藝和品飲過程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怎麼個感覺,更加堅信懂茶的人肯定是個氣質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個優雅之人。努力認真學習這門課:《茶藝課》。在體驗茶香、茶味之際,我不禁感歎茶的奧妙和精深的內涵。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當今社會,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禪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説法:人生如茶,品茶猶如品百味人生。當品味到甘、甜、苦、澀等味道各異的茶的時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茶有不同的味道,猶如人生有不同的經歷。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誠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經營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無字天書,只有用心體會,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就像龍龍老師所言:我要用我所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龍龍老師的精彩解説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把這半個月學到的知識化為我用,讓它們伴隨着我的生活,豐富我的人生。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3

上完茶文化後,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瞭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後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4

由於假期正好要備三年級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相約茶禮感受中華文化),之前我對茶文化的認知少的可憐,所以我大量的查閲了有關茶藝方面的資料,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通過進修,我對茶文化有了新的認知和體味,現將我讀後的一些感悟心得總結如下:

通過這幾天的研究,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等,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研究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使我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研究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在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茶道。所謂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研究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是茶文化的靈魂。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這其中對於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這一項是對我感觸最深的,因為在我的生活裏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喝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着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通過這一次的研究瞭解,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

目前的讓我對茶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對茶文化有了興趣。這幾天我腦海裏多次出現過一個畫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夥在一個情況文雅,靜謐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確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後我們一同品茗、暢談人生。希望自己這個設法主意有一天能實現! 篇三:茶文化的進修心得

中國的茶文化廣博精湛,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澱後,它更是閃爍着耀人的光芒。在XXX的率領下,我們詳細瞭解了中國的茶文化的發展史,通過這次進修,我深有感悟。

中國是茶的故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稱很多,“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輻射,明清以後更傳至歐美,產生巨大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同樣也是茶葉的原產地。

茶文化主要有四個層面的`體系:

1物態文化

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體式格局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分及醫療研究等等,也包括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着的物品和修建物。

2制度文化

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着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也包括納貢、税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3行為文化

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稱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

4心態文化

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茶文化有四種特性:

1、社會性

2、羣眾性

3、民族性

4、區域性

我們本次茶文化課程的進修主要從7個層面來進修和了解茶文化。

從原始喬木開始到半喬木到灌木。藥用:XXX嘗百草,日過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食用:做涼拌菜等。飲用:卻病強身、提神益思、去困解乏,生津止渴等等功效。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早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國茶文化史上劃時代的時期。從五代到宋遼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曲折發展期。明代中期以後,精細的茶風再次出現,為其中堅者是清雅文士,學人的個性茶藝充分張揚,茶風則更趨纖弱。清末民初,中國多災難,有志文人憂國憂民,已無XXX和心情去悠閒品茶,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歷史也因之完結。茶的好處

(1)茶能令人肉體奮發,增強思惟和記憶能力。

(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感化。

(3)飲茶對預防齲齒有很大好處。

(4)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感化,飲茶能明明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6)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令人延年益壽。

(7)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

(8)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

(9)飲茶可以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10)飲茶能保護人的造血機能。

(11)飲茶能防暑降温。

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與茶藝

茶文化是以茶道為核心的,德貫穿於茶文化的始終。關於這個德我是比較有感觸的,尤其是在現在的這個社會裏,特別需要道德來衡量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們的”聖人“XXX就提出了倫理道德,非常重視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統治者要為政以德,臣要忠君,還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這標準來做。雖然以前的倫理道德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發展,儘管它有着種種弊端,但毫無疑問是維繫民族團結、統一和中國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沒有這倫理道德的束縛,也許中國早已經像其他的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了。

相對於古代,縱觀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道德已經被人們摒棄了,人們的道德已經跌到了最低點,可謂碩果僅存了。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什麼“XXX”事件無一不在挑戰着我們的道德底線。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的道德缺失。當然,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喚起了一些人對道德的呼

喚,重新倡導我們幾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經領悟的道德,但裏面的糟粕是需要摒棄的。但願我們是社會真的可以喚起道德這面旗子,否則,一個國家是很難強大並延續下去的。

我個人對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嚴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雖然有時在他人眼中有些另類,但我依然堅持,不求影響他人,但求心中無過。讓我感到非常幸運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較有德行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薰染着我。小時分,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如許做,我爺爺經常去義務修路、搭橋等,那時我真的覺得他們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領悟到箇中的真諦了。其真實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就是發明快樂,他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德行不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應該是我們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

在進修茶文化的過程中,除了德,另有定和靜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靜雖然有着字面上的差別,但大體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靜,靜中必有定,兩者是不可割離的,必須連在一同。

十分贊同老師的“定能生慧”這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便可以領悟到的。我自己是把它理解為心定,心裏僻靜並堅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統統問題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屈指可數出格是在目前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中,能定下來更顯得可貴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浮躁的人,定下來一直是我所尋求的,但也是很難做到的,但進修了茶文化後,出格是看到我們上課時那種淡定,真的讓我感悟良多,出格是在上課時,我覺得我無法不定下來,由於上課時的那種氛圍薰染了我,使我能夠定下來,即使有時不是很當真去聽課,但老師常説的,能兩節課安靜地坐下來,一種不小的成功了。

在其他的教室上,每當我想起老師説的話,也能很快地靜下來一刻,聽課效果已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已經做到了 呢在定下來的那另有什麼比靜下來更難定能生慧”説得一點也不錯,這也許是一種境地,一種人生的最大境地。茶文化的精髓另有孝、恭敬心、謙卑等很多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啟發和教育意義的東西,只有慢慢地深入體味,才能領悟箇中的奧祕。

今學期選擇了茶文化,真的沒有選錯。這節課不僅是研究茶文化知識,更多的是研究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現在的研究中,都是以專業課為主,而專業課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讓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識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禮儀都沒有,更不要説自身的內涵了。而茶文化這門課,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在平時的研究中,選修這樣一門課,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讓我們乾枯的內心得到一絲滋潤。

雖然在課堂上我沒有學到很多關於茶的知識,只會一點很簡單的知識,但我卻學會了比茶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茶文化真是讓我獲益良多,我儘量地讓自己可以獨善自身,讓自己的覺悟和智慧更上一層。一門讓人感悟良多,收穫甚豐的課,一門真正有意義的課.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15

上完茶文化課後,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瞭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後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研究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XXX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

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yd1v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