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精]《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精]《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1

本書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應對策略的結構組成方式,圍繞“關注積極情緒,實現師生幸福”主題展開敍述,如何應用積極心理學進行教育教學方面有以下幾個內容讓我印象深入。

一是人的情緒情感體驗總是優先於大腦皮層的智力活動,當學生認為自己在做無意義、無價值的工作以後,他們對生活會產生負面評價,從而對未來人生產生不良影響。杏仁核是記憶中的情緒成份存儲地,遭到刺激後被喚起的情緒85%是消極情緒記憶。而長時間的壓力狀態下,免疫系統會遭到危害,得病概率上升。人腦的基本功能順次是生存反應,滿足情緒的需要,認知學習,這3者功能的順序的不可變更的。只有在生存反應感到安全、情緒體驗愉快的`時候,大腦才能較好地發揮認知學習功能。積極的情緒體驗在大腦中比較容易遺忘,因此快樂的時間總是顯得很短暫。因此我們應當給學生安全、愉快的體驗。教師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尋覓快樂,與學生一起克服困難。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導,喚起學生的積極情緒。適當的體育鍛煉,良好的學習興趣,優勢的肯定,適度的壓力都有益於學生的成長。2是神經元工作有關鍵期,語言學習能力第一個關鍵期是誕生到5歲左右,第2個關鍵期是一2歲左右。固然,人的一生任什麼時候候都可以學習,大腦的神經元可塑性很強。長時程增強效應是指反覆激活次數越多,神經元的連接就月有效。適應於再生效應是指生存環境越豐富,越能夠刺激大腦神經元發育。因此教師應當觸及好的教學方法,延續吸引學生努力學習。因此教育要抓準時間,反覆訓練,不斷優化。3是快樂和幸福是伴隨痛苦和煩惱而共生的。積極性心理

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遺傳(50%)+生活環境(一0%)+個體可控行動(40%)。生活環境中金錢、健康狀態對幸福感的提升幾近沒甚麼影響,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滿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認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體現在一個人為了一件充滿挑戰但自認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刻,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狀態,是生活中的最優體驗。因此,和學生一起播種幸福。一是引導學生多參加社交活動,改良自己與家人關係。更重要的是,聚焦積極面,增強成績感。“給鏡子一縷陽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給心靈一縷陽光,它能反應出一個天堂。”2是各類活動,如寫感恩信,每天回想3件不錯的事,做自己善於的事情發揮自己的優勢,分享成績感。

總之,理解學生,接受學生,設立可到達的標準,體會強化成功體驗,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理解。誰站在講台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決定孩子的命運。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2

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我認識到了教育不僅僅是教學,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輸導也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是為了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法,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裏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一兩個月,僅僅一兩個月,奇蹟就會這樣出現了,經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那位受鼓勵和表揚的同學將帶着這個信念,去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他會真正成功的。我也會永遠帶着這個信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去關愛我的學生,最後我要説的是: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悦,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

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

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但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按照共產主義的面貌來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説,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4、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裏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等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3

作為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學生,他們有的會經常違反學校紀律,把老師的叮囑當成耳旁風;有的會在同學交往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顯露出自私、不為別人着想的特點;還有的竟敢與老師頂撞,毫無尊師重道之言。這些學生令老師非常頭疼,費了很大的勁兒,收效卻甚微。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中講到,“不懂事往往是沒有能夠將社會規範和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在交往和溝通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人的成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人通過社會實踐,得到了許多不同體驗的過程。那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遵守社會規則,有的就很困難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壞了,或者與現實社會過度隔離造成的。”聯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學生,的確大多屬於這兩種情況。

記得有一個叫小江的學生,經常和同學鬧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從來都不讓步,從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個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會擦桌子,不會繫鞋帶,衣服總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後來得知,他上國小之前跟奶奶一起過,奶奶非常寵他,事事以他為中心,所以才養成他不知道考慮別人感受的不良習慣。對於這類學生,他其實本質上並不壞,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訓練,在家庭教育中,從沒有明確生活中的原則,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訓練他的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教師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必要時嚴格執行,強化認識,讓社會規範入腦入心。

還有一類學生與之相反,不是被寵溺過度,而是被隔離過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過於嚴格,與社會接觸較少,對周圍環境產生畏懼、恐懼或者敵意的心理。他們很敏感,一個微笑有可能被理解為挖苦嘲笑,一個動作可以被誤解為攻擊,他們自我防禦機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擊性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環境。記得有個學生叫小可,家教很嚴,在家寫完作業,就是隨便玩玩,但不允許去別人家玩,也不能帶朋友來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會招來家長的辱罵。有一次上課時,有位同學衝他笑了笑,課下他就把那位同學打了,問原因,他説是因為他被人嘲笑了。還有一位同學,和同學發生爭執,拉都拉不住,嘴裏還振振有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抽,皮肉發餿。”對於這類學生,不要指望短時間內就能改變。首先要從家庭開始改變,創設一個安全有愛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會卸下很多防備。在學校裏,要進行規範化要求,讓他們在合作交往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繼而總結經驗,改變之前的錯誤做法。

對於“不懂事”的學生,有時真得很上火,也很無奈,但終須要面對的,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不能貼標籤,以積極的心態、積極的方法去獲得積極的體驗,理解學生獨特行為和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方法,才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4

近段時間,拜讀了陶新華老師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穫頗多。

在書中,陶老師為我們介紹腦科學的知識,講如何慧眼識人,如何積極投入,如何播種幸福,如何快樂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常説,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愛其師,才能樂其課。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我們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可能會讓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學習中。

小薇,一個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認的搗蛋大王,只要班裏有違法亂紀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時聽到最多的告狀聲音就是“老師,小薇打我。”“老師,小薇把誰誰打哭了。”“老師,小薇把掃帚把弄折了。”“老師,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樑上了。”……

當我一聽到這種聲音,血壓就開始往上飆,一開始就是各種批評,後來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採用懷柔態度,有點成效。

帶了孩子們兩年多,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對他們的瞭解更加的深入,特別是小薇。他看起來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孩子,別人得到什麼獎勵,他還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內心是最想得到獎勵的那一個,因為他偶爾得一次獎勵,會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揚餘温還沒下去,下一刻他能馬上犯個錯誤。

我看過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調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小薇也是這樣。這不,晚自習放學了,我去班裏帶孩子們回宿舍就寢,結果看到的卻是小薇和數學老師僵持的局面。不用説,小薇又犯錯了!數學老師向我訴苦,這個孩子又不好好聽課,還攪得別的同學上不成課。勸走數學老師,我把小薇單獨叫到教室外,問他原因,一開始,他態度還特別硬,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脱,後來看到我真的生氣了,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説數學老師一節課都沒看他,昨天一天都沒理他。看着他哭的那叫一個委屈,我無良的笑了,這個理由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告訴他想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不能用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歸笑,這件事也讓我沉思了好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他是特別想要老師關注的,只是採取的方法不得當。如果作為老師,我們能夠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所想,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是和諧的課堂,學生才能樂其課,愛其師。

因此,當我們遇到越來越難教的學生的時候,需要反思,有沒有以新的眼光和視野來看待這些現象和問題?只有努力學習積極心理學的最新成果,開啟新思維新方法,並運用於實踐才能創新,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髮展。

陶新華老師的這本書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們做教師的知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改變自己的教育與理念和方法,獲取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們終身的追求。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5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這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教師的成長,立足點就在於積極心理;第二部分講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應對的策略。整體風格偏理論化,其中也包括不少案例和指導措施。但不知道是因為自己還沒帶班的緣故,感覺應對措施不是特別能明白。

摘抄:

1.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着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好氣、幽默、善良等)和消極力量(憤怒、怨恨、自卑等)。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彼長。所以,作為老師,應該學一點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幸福完整的人。

2.人的情緒情感體驗總是優先於大腦皮層的智力活動,當學生認為自己在做無意義、無價值的工作之後,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會產生負面評價,從而對其未來人生產生不良影響。

3.教師如果能夠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持續地努力學習,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

4.適度的體育鍛煉,良好的鍛鍊習慣,是大腦發育的基礎,有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人,大腦會發育得更好。

5.教師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尋找快樂。

6.慧眼識人逐漸成為教師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師要能敏鋭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才能、優秀品德,並且在互動工程中進行培養、強化。

7.每個學生都是出色的,只是出色的方面不一樣。

8.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做的是播種幸福。讓每一個教師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者應該追求的恆久性、終極性的價值。

9.某種意義上説,教師的生活對全社會的人來説是一面鏡子,當教師生活幸福,工作順利的時候,説明我們的社會發展文明和諧。

後記: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我朋友圈的老師們有七分之一做了微商,每天都不停地發發發;看到更多的老師充滿怨氣地生活,我也很驚惶;看到有的老師變成了朋友圈只剩下學生侷限在小圈子裏,我也很無措。

我覺得不應該這樣,然後又陷入焦慮中。受一位詩人的影響,也受尼采等哲學家思想的影響,我更習慣用消極地一面去看待這個世界。(大概也是因為自己的無知。懂得太少,想得太多,最後變成了這樣)

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畢竟,人生都是由自己掌控的。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6

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自信的場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麼擅長的領域,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自卑,更不願意突破自己,時時想要戰勝自己的自卑感,卻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描述了很多關於自信與自卑的影響,它們相互作用,為了取得優越感,孩子從小就試圖戰勝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現出的優越感不那麼令人滿意,就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什麼意義,也會為自己今後的懶惰提供藉口。但是現實社會中,包括成人在內,很多事情不會因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麼,就要引導孩子戰勝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的結果也可能不盡人意,就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盡人事聽天命來安慰自己接受努力過後的不成功。

因為自卑,兒童不願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變萬化的,怎麼可能讓一個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壘之中呢?怎麼來引導他們做那些自己不太願意做,也不會一下子取得優越感或者正向反饋的事情呢?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溝通方式,當孩子不願意做的時候,不要強迫。而是發現一些與之相關的其他相對感興趣的事情作為引子,慢慢過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她會反感,立即停止,讓她先聽一下偶有幾個單詞的中文故事,她會好奇那幾個詞的意思,也會偶爾自己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的英文歌,這樣就是過度。那麼當孩子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的相對較好的時候,怎麼反饋和鼓勵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單調的説,“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揚做這件事的`熱情、勇氣及過程中的具體事蹟。

反觀,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飾的辦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難,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於承擔一些有挑戰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覺很差,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打轉。渴望提高收入,卻沒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闆太小氣;渴望自己進步,卻什麼事情也沒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劇,還怪領導不給自己機會;渴望做一個好媽媽,回家之後只會葛優躺,還罵孩子為什麼不學習,就知道看電視。其實,有自卑感很正常,這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緊迫感,才有動力去思考怎麼做好許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沒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不夠完美,那麼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的缺點,儘量不要讓這些缺點發展成為危害性行為。在教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提升自己,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會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則要動用心思來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責罵與懲罰。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7

積極心理學思想是由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利格曼提出,在20xx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吹響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號角。

什麼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和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幸福。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一箇中心”是指積極心理學要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幸福在多數情況下是主觀的,所以它也被稱為主觀幸福感,意即個體自己親身的感受。事例:有一個聰明人和一個老實人一起到海邊玩,聰明人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貝殼,而老實人也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鵝卵石。當他們走到一起時,聰明人提議兩個人交換自已所撿到的東西,老實人爽快地答應了。聰明人在交換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撿到的最好看的兩個貝殼藏匿了起來,把剩下的給了老實人,而老實人則把自己撿起到的所有鵝卵石都有交給了聰明人。回去之後的那天晚上,老實人睡得很香,但聰明人卻徹夜難眠,他一直在想:老實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把最好的石頭藏匿了起來。在這裏聰明人客觀上佔了便宜,但主觀上卻並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實人客觀上吃了一點虧,但主觀上卻感受到了幸福,這就是主觀幸福感。塞利格曼創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個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樂趣通常表現為興高采烈的外在情緒表現形式;參與是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業餘愛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義則意味着個體對行為或事件深層價值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能發揮自我的力量,達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標。也就是説,一個人要有真實的'幸福,他必須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緒體驗,這種良好的情緒體驗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則必須要達到超越自我。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基本點”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這三個基本點實際上就是人類獲得幸福的基本路徑的具體體現。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8

《教育心理學》是在師大里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之後,再次拿起這本書,細細品讀,別是一般感覺。

一談起“教育心理學”,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讓他們細説,又説不清楚。專業的規定: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幾個難得的和風煦煦的午後,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讀完了整本書,第一感覺是這一次的閲讀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書裏,我最感興趣的是“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節。

前人對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謂是執着與艱辛,因為他們要把我們平常司空見慣的心理活動外化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且這種高度還要具備科學性,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裏,對“學習”的定義就有兩個。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的過程中,有經驗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相對持久的變化;狹義的學習即指人類的學習。緊接着,對於學習是怎麼產生的,不同的專家經過他們的'研究得出了幾種不同的結論,也就是現在的幾種關於學習的理論。桑代克的試誤學習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論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論被歸納為聯結學習理論,苛勒的頓悟學習、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被歸納為認知學習理論,還有在當代產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縱觀近現代,關於學習的理論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當然在這些理論的背後都有着許多鮮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們的理論研究來源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而且大多數都是在動物身上的實驗。桑代克為了其學説的成立,整天與兔子為伴;苛勒則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學説,孤獨地與大猩猩共處……面對着這麼多的故事,看着這麼多人的付出與堅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就為了一己學説得到世人的認可,就為了能為教育心理學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就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規律並更好地為教育實踐服務。看完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時不時地抱怨這抱怨那,與這些大師們的奉獻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每一個學習的個體只能經歷一次心理成長髮展的過程,教師對其的影響是一生的。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教育影響未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想這也許就是每個老師的心聲。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

近期,我讀了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常常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和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寫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和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取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2是指點人們如何增強這類積極體驗以構成良好的人格特點。第3是如何應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到達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取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日趨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提倡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着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説:“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增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心滿意足”。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以後,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第2、活動方面。不管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成心義。第3、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動問題,來改變毛病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4、做事方面。人們常常希望在愈來愈短的時間裏完成愈來愈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量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5、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此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好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此,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好處的。有健康的心靈,才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做的事。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10

"假期裏,我瀏覽了與本人工作中相關的書籍——《教育心理學》,感到很有播種,對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下面是我對書中內容的接收和思考:

我在書中不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白定義,而是通過先容教學過程,通過與附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現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思。

對教學過程,我是深入的領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彼此影響和促進的過程,我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全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該有準確的理論去領導,這樣才幹更好地促進教學。

教導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礎規律,而絕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討在教育教學前提下學生心理運動的法則及利用。這兩個學科比擬好辨別,我的意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咱們的教育教養,而教學心理學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一般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聯能夠説是非常親密。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為學科基本的,卻不好説誰包括了誰,誰附屬於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輔助了我對學習進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治理跟評估的實踐和實際。

在通讀這本書後,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關於書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對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贊助。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盛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系統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曉得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須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因為受教育體質發展和心理髮展是嚴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接洽到體質發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説是師生協同活動的過程,而且先生在這種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因而,對於老師的心理學識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別範疇。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當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議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天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為主的一門邊沿迷信”。不同社會軌制國度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獨特點和不同點,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規模。依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疇是完整適應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請求的。教育心理學的義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增進全部心理科學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為起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知識題為目標的。

教師為什麼必需學習教育心理學呢?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11

假期我再一次的閲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通過閲讀,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通過學習,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人格的培養對學生來説是最重要的。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這都是將成為我更加努力的動力,我會把學習中得到的體會實踐於我的教學工作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15wq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