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從心理學上解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從心理學上解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幼兒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這一直是許多兒童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從各自的研究立場出發,對這一問題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張,其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心理學上解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一)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在其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經驗積聚的結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其與周圍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過程獲得的,其中他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個幼兒攻擊另一個幼兒,搶他的東西,被欺負者哭着躲開,攻擊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下一次就會對同一孩子或別的孩子採用攻擊性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被欺負者的退縮謙讓,鼓勵了攻擊者的攻擊性行為。又如,性情温順的幼兒,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動地甚至忍辱負重地承受着富有攻擊性的遊戲夥伴的各種非禮待遇,併成為其發泄的對象或犧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場合下,當這些幼兒遭遇到攻擊性強的幼兒的非禮時,他們也會奮起反抗,如果這些反抗意外地獲得成功而使他們自己的尊嚴得到維護,那麼,這種偶然的但卻成功了的反抗經驗,不僅增加了這些幼兒以自衞性的反攻擊來應對非禮遭遇的傾向,而且也逐漸培養了他們在未遭受非禮的情況下主動地對別人施以非禮或攻擊。

相反,如果攻擊者在首次採取攻擊性行為時就被還擊者擊敗──不但沒有從攻擊中得到任何好處,而且還受到被攻擊方的痛擊;或者那些被攻擊的幼兒在試圖進行反抗的過程中卻失敗了,那麼,這兩類主動攻擊的幼兒都不可能從中獲得攻擊性行為。前者的攻擊性行為會由此而明顯地減少,或者此後他們在採取攻擊性行動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樣隨意地對他人進行攻擊。而後者則可能繼續保持着對攻擊性幼兒的順從和對攻擊性幼兒各種形式的非禮與攻擊的忍受。因此,對於那些幼兒在遭受攻擊時,所表現出來的一味忍讓、消極躲避等消極應對行為,我們老師也不應給予表揚和鼓勵,否則,很有可能會使他們形成懦弱和只會逃避問題的性格,最後還可能會發展為害怕上幼兒園,害怕與人交往的心理疾病,這也會給他們本應歡樂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另外,鼓勵一部分幼兒的忍讓,其客觀上是在鼓勵另一部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對於這一點,我們老師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在處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一是,儘可能地不要讓攻擊者(不管他是主動攻擊者,還是被動攻擊者)從攻擊性行為中得到任何好處,否則就是鼓勵其攻擊性行為;二是,對於被攻擊後一味忍讓的幼兒,要教會他們通過報告老師等有效渠道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對他自己以及對攻擊者心理的健康發展都是有益的。

(二)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在遭受挫折後宣泄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

這是精神分析論的觀點。他們認為:“攻擊性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總是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性行為。”弗洛尹德認為,在人們受到挫折後,除非允許他們宣泄自己的攻擊性,否則攻擊性的能量將受到抑制而產生壓力,由於這種能量要尋找一條輸出通道,因而便產生暴力行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狀態顯現出來。威廉?門寧格也認為:“競爭性的遊戲能為人的攻擊內驅力提供一個不尋常的令人滿意的出路”,只有生氣者對於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進行一種安全的,沒有自疚感的攻擊,精神發泄的效應才最明顯。從上述觀點出發,他們認為,減少攻擊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儘可能地減少人們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兒園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可以印證的例子。比如,經常被班裏的老師和同伴忽視的某幼兒,為了引起老師和同伴對他的關注,有一天他可能會突然暴發出極強的攻擊性行為──這是幼兒被關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結果。又如,一個體質虛弱的男孩,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會突然暴發攻擊性行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動物──這是幼兒追求自我價值感受挫折後的一種反應。再如,某學前班的幼兒因父親是掃垃圾的,在同伴面前總覺得抬不起頭來,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職業,他就以拳相對,而老師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就特意請他的父親來到班上向小朋友們介紹環衞工作的意義,還特別介紹了垃圾的意義,這使得該班幼兒獲得了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大家從此都很敬佩這位幼兒的父親,這樣,這位幼兒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滿足,其攻擊性行為也就大大地減少了。

根據上述原理,為了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我們該做的是:一是,努力創造條件,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幼兒的各種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對待每個幼兒,儘可能多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對幼兒的期望要合理,不宜過高,因為過高的期望只會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擊性行為,要儘量減少對幼兒的不適當的限制和控制,以減少他們的挫折感,進而減少其內心壓力,減少其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二是,努力為他們提供宣泄內心壓力的多種形式和途徑。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應採用簡單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兒的活動、不理會幼兒的申辯等)讓幼兒“安靜”地壓抑其攻擊性,因為被壓抑的攻擊性情感不會因此而消失,而是會深入到他們的潛意識中,危害其身心健康,過分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攻擊性能量的過度積聚,最終會暴發的更為猛烈的攻擊性行為。所以説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宜“疏”不宜“堵”,我們要努力創造各種機會,讓幼兒宣泄其內心的緊張情緒,以減少他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可能性,如經常組織幼兒參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競賽性遊戲,特別是競賽性體育遊戲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遊戲活動;另外,還可以多與每個幼兒交談,交流情感,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還應允許幼兒大哭或大喊大叫,以減少其消極情緒的能量在他們心中的積聚,進而減少其攻擊性行為。這裏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讓幼兒通過摔打物品的方式來發泄其內心的不滿情緒,因為大量的研究表明,這樣的宣泄不一定能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可能還會在其宣泄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產生更加強烈的攻擊傾向。

(三)攻擊性行為是模仿學習的結果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其觀察和模仿的結果。幼兒習得攻擊性行為,其關鍵是他們從影視片、文學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聽到了攻擊性行為的榜樣。因此,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關鍵是減少攻擊性行為的信息源。

據上述原理,為了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是,應該儘可能地不讓幼兒看帶有暴力情節的影視片,也不要給幼兒講帶有暴力性質的故事;二是,不要對幼兒進行體罰,因為體罰不僅會傷及幼兒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範作用,同時它還會增加幼兒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會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增加;三是,多為幼兒提供“協商”解決衝突的榜樣;四是,當幼兒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時,應對之進行及時的適當的批評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總之,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種多樣,我們在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時,首先要注意在深入瞭解其產生的內因和外因,然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糾正工作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2egk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