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多媒體 >

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適用場合

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適用場合

隨着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早已揭開神祕的面紗“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信息技術更是屢見不鮮。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教師應熟練掌握與使用多媒體輔助教育教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教學的網絡化,不僅是21世紀教育現代化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也是語文學科克服自身弊端,進一步實現科學化的有效途徑。但是就像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一樣,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使用也有其鮮明的利與弊。本文要闡述的就是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運用以及不能運用的場合,使之與語文學科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適用場合

那麼究竟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何種場合能用何種場合不能用呢?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實際及特級教師胡明道的相關觀點加以闡述,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共享。

一、多媒體適宜運用的場合

(一)任務型教學

所謂任務型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實施之前施教者提前給被施教者設置的學習任務。這其實很好理解,每節課都離不開備課,備課註定要提前做好一定的預設,這些預設其實就包含了一定的教學任務。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生命與和平相愛》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如何以小見大,通過探尋戴維這個優秀人物的成長經歷引出猶太民族的智慧與文化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着重理解分析戴維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可以提前設置以下教學任務“課文哪些方面表現了戴維的哪些特徵、才能”“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為什麼會具有優秀才能”等。教師藉助多媒體提前設置好以上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進度適時出示教學任務,學生就會根據這些教學任務進行積極的思考,這樣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能吸引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根據問題的難度或者個人實際可獨立思考也可小組合作探究。較之於傳統的一根粉筆,一張嘴,在這種需要若干任務型參與的課堂,運用多媒體的確省時省力,更主要的是這樣做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參考性教學

所謂參考性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為了輔助教學,提高課堂的效率或者加大課堂的容量,施教者根據課程需要提前準備好的教學資源。這種場合使用多媒體,一個最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節約課堂時間,加大課堂容量,畢竟有些課文需要給學生補充的教學材料會很多,如果都依賴課堂時間,勢必會讓教學重難點難以保證足夠的時間。比如古詩詞的教學,由於文本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而且詩歌教學比較注重知人論世,這樣教師就要提前給學生準備好很多的教學資源,如詩人的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等等,這些參考性資料都是學生在學習時所必須提前瞭解的。儘管教師在新課前都會佈置學生提前預習,可是因為有的學生佔有材料的有制、有的學生自覺性較差等等,預習效果總是不理想,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教師的提前準備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其實不僅古詩、古文教學需要提前準備很多的參考性教學資料,其實對於很多現代文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囚綠記》一文,教學時很多學生總是很難把“囚綠”與作者的思想情操聯繫到一起,為了輔助理解,加深學生對作家革命情懷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以下教學資料:

在《囚綠記》中,作者藉助對綠色植物常春藤的讚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個民族追求光明的聖潔靈魂。作者以“常春藤”為“綠友”,朝夕相處,息息相關。被“囚”的“綠友”,失去了陽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並“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在異族入侵、祖國受辱之際,作者寫“綠”贊“綠”,顯然不是迷戀景色,而是藉助綠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嚮往光明的心境,抒發自己熱愛祖國的激情,讚頌中華民族渴求自由、堅貞不屈的精神。“綠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進行散文創作的.基本色調。

——袁振聲《〈陸蠡散文選集〉序言》(摘選)

這段輔助材料出示後,學生對陸蠡的形象以及對作品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由綠到人的思想轉變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多媒體不適宜運用的場合

多媒體的有效介入,的確使課堂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但是並非所有場合都適宜運用多媒體,有些場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特別是那些需要生成性教學的內容,千萬不可越俎代庖。

課堂是一個充滿創新的場所,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還有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等多種途徑,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認識與看法,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的這些認識或看法,一定是學生自己思考、交流、探究所產生的而不能是教師或教學輔助材料外在灌輸的,如果教師提前做好了課件就會綁架了學生的思考。比如,對一篇文章主題的理解,傳統教學着重於中心思想的歸納,一篇文章死板地規定了一個主題;新課程頒佈以後,對文本的理解更側重多元化,鼓勵學生能結合文本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元化解讀,也就是説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這就更注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果教師提前做好課件給了學生一個定性的認識,那就難有創新。筆者曾聽過一位年輕語文教師的課,教學內容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當品析蘇軾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時,學生接連説出了苦悶、抑鬱等詞語,教師均給予否決,因為她課件上給出的是落寞,為了引出落寞這個詞語她就只能千方百計地帶着學生兜圈圈了,這就是典型地受到了多媒體的牽制,不僅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是教師本人也被多媒體牽住了鼻子。

現在隨着多媒體的日益普遍,很多老師一股腦地把所有內容都交給了多媒體,公開課也好,常態課也罷,不管需不需要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體,這樣看似主動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充實了課堂,至於用得怎樣或者有無必要卻不加考慮,如此氾濫使用多媒體真得不敢恭維。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有些語文課堂,由於多媒體的介入,教師的板書基本上消失了。筆者以為這樣很為不妥,畢竟語文課還兼有傳統意義的寫字課的功能,如果教師一節課都沒有一個板書,這樣的語文課工具性的一面也就沖淡了,這也是違背語文課程性質的。

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先進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切不可盲目跟風,只追求課堂的熱鬧而忽視了教育的根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duomeiti/pk45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