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課程機制調節措施論文

工商管理課程機制調節措施論文

課程體系是指學校為了達到其專業培養目標而設計並指導學生的所有學習內容及其構成要素的總和。它是人才培養的總體藍圖,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長期以來,國內高校一直沒有擺脱“精英教育”慣性,形成了一個相對較為穩定的以理論傳授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但是,隨着專業知識的急劇累積和更新,企業的迅速成長與升級,就業市場環境的風雲變幻以及社會管理思潮的此起彼伏,這一課程體系逐漸顯露出多種弊端。所以必須基於合理的原則,採取有效措施,對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作出適當調整,以幫助推進當前盛行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工商管理課程機制調節措施論文

1當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弊端

簡單説來,當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弊端表現在: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比例失調,不能強化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與優勢;重視必修課,忽視選修課,造成課程體系剛性過度,選修課比例不足,學生缺乏選擇的餘地;課程內容務虛不務實,不能適時而變,跟不上學科的發展和時代的真實需要;課程之間缺乏邏輯構架,內容重複,甚至前後矛盾,學生沒有知識的整體感;專業理論課越開越多,而教材和講義中很難看到對實驗和實訓的妥善安排,同時,傳授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實際管理技能的實踐環節受到輕視和排擠。結果是,學生只在其中完成了對事實知識(know—What)和原理知識(know—Why)的學習,而技能知識(know—How)和人力知識(know—Who)兩類默會知識(Tacitknowledge)卻難以找到實踐的機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越來越差;隱性課程的開發嚴重缺乏,使正式課程功能的不足得不到及時的消除與彌補。

2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調整原則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存在諸多缺陷,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革,其中應該貫徹一些新的課程設置原則。一是柔性原則。柔性原則是指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要靈活多樣,彈性充足。靈活多樣是指從滿足學生的不同個性需要出發,在不違背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課程選擇自由,以避免他們認知體系的千篇一律。彈性充足是指課程體系具備適應環境變化隨時動態調整的功能,不僅設定固定經典的教學內容,還動態地補充反映企業訴求和學科前沿的教學內容,以便於學生在課程體系範圍內具有職業遷移能力。二是精練原則。知行之間的天然矛盾表明,學生學過的管理知識再豐富,如果不能在模擬或者真實的情境中重現所學,也難以形成用人單位看重的行動技能。除此之外,學生在特定時期內信息容納能力有限,同時,宏大知識系統也會出現信息過載,產生更加強烈的前抑制與後抑制效應。所以,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不要一位追求全面寬泛,讓學生陷於無休無止的理論學習,倒不如精練課程及其內容,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複習、梳理、鞏固和應用所學管理知識。三是系統原則。現代管理知識的爆炸,催生了許多新的交叉學科和課程,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工商管理專業的系統性絕非易事。許多多年從事本專業教育的專家和學者都不太清楚究竟哪些課程的組合能夠構成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儘管如此,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是要努力找到課程之間的邏輯關係,使課程體系形成一個前呼後應、構造緊密的有機整體,以免學生在零散的知識體系下找不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路徑。四是務實原則。許多高校在設置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時總是免不了追求理論內容的高深和完美,脱離了職業實際,這是“精英教育”的固有思維,給學生造成了“學不能用”的嚴重後果。所以應當秉持務實的原則,使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緊跟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五是技能導向原則。有人認為豐富的知識和海量的`信息保持了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格調,他們擔心在培養過程中如果強調管理技能,就會使大學本科教育退化到職業教育的水平。筆者以為,很多時候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就業形勢反而優於本科畢業生是諷刺這種想法的一個完美註腳。如果本科畢業生不能首先在技能上獲得優勢,而把自己的優勢凝聚在那點在實際職場中難以發揮作用的知識上,無疑是給自己的職業搜尋設置了一道隱性的障礙。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面臨缺乏技能的嚴峻現實,失去技能鞏固和強化作用,所學一系列管理知識則最終在腦海了遺忘殆盡。其實世界着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就曾經斷言: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權威就是成就。管理活動需要的是職業水準而非學術水準,所以用人單位需要的不一定是“紙上談兵”型的知識性人才,但一定是能“身體力行”的能動性人才。所以工商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中應當拋棄陳見,建立技能導向的課程模式,綜合考慮社會、企業、職業、學生等因素的動態影響,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技能導向原則要求以用人單位管理崗位應具備的管理技能作為界定課程的依據,擺脱“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按技能需求精減課程內容。課程體系以技能培養為主線,以技能訓練為軸心,淡化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

3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調整措施

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出現種種弊端,已經嚴重影響到該專業的學生培養質量,所以急需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目前的狀況。因為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總體上要以國家教育部頒佈的《專業目錄》和培養目標、基本規格要求為基準,還要結合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的標準,所以完全重設課程體系不太現實,只能採取漸進式的調整方式來推動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3.1優化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結構

依照目前的情形,工商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一樣,還很難從整體上脱離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形成的“三層蛋糕”結構。筆者認為,較為穩妥的辦法是逐步調整,使三類課程之間的比例趨近與2∶3∶5,以期實現原有比例下所不能實現的人才培養功能和效果。具體的做法如下。第一是要拓寬加深專業課程。工商管理專業現在最嚴重的問題是“專業不專”,沒有一定的專業區分度和深度,學生普遍因缺乏專業認同感和歸屬感而焦慮不安。所以應該從培養學生核心的管理勝任特質和技能出發,從提高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出發,拓寬專業課程的覆蓋範圍,加深課程內容深度,從整體上提高專業課程在學時和學分上所佔的比重。第二是要精簡專業基礎課程。從目前的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工商管理專業與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其他工商管理類二級學科比較,基本上有相同的專業基礎課程,加之這類課程在總學時和總學分中所佔的比重較高,構成了工商管理專業特色淡化的另一個原因。所以要從現代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入手確定專業基礎課程,力求精練,不追求廣而全,而且要與其他工商管理類的二級學科區別開來,突出企業組織、公司運作、公司治理、戰略管理、決策方法與技術等課程的基礎地位。第三是要壓縮公共基礎課在學時和學分上所佔的比例。公共基礎課主要承擔通識教育的功能,是除專業教育之外服務於學生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的教育。對於公共基礎課,目前理論界有人認為與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工商管理專業的通識教育在學時和學分上所佔30%的比例偏少,有過於強調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之嫌,故而提出進一步強化通識教育的主張。筆者以為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美國的通識教育之所以佔比超過40%,是因為其中有包括了歷史、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經濟、社會、倫理、心理、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等領域內諸多課程,而國內通識教育卻幾乎被英語、計算機、體育,尤其是“兩課”等一些政治意識形態類課程所佔據,兩者所包含的實際內容不同,所以單純比較佔比毫無意義;二是許多人認為大學教育就是要培養通才,大學生要具備各種各樣的知識和素質。姑且不論素質難以測度的特點,如果沒有專業針對性和真正的管理技能,學生面臨具體的管理問題,素質再好也將是束手無策。更何況從理論上講,通才並不普適於現代越來越精細的分工體系,需求量遠低於專才,而且“通”的範圍也十分有限。考慮到這兩點,可以認為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不論是從具體開設的內容來看,還是從本身的地位來看,都不是形成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權重最高的模塊。所以壓縮公共基礎課的做法是一方面剔除一些贅餘課程,另一方面增添一些理工科課程和人文素質課程,一進一出後確保所佔總比重下降。同時要加強公共基礎課程內容對管理科學的管理和滲透,例如計算機課就教授管理崗位所需要的計算機操作技術,英語課側重商務英語應用,數學課突出數學在現代管理理論中的應用等。

3.2縮減必修課程,提高選修課程比例

當前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偏重必修課程造成一系列問題,因此在提高選修課比例上,理論界的認識相當一致。筆者以為從權變理論的角度看,管理本身沒有固定範式,尤其是在充滿動態複雜性的市場環境裏,未來管理者的管理範式更將凸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所以,首先要形成專業課程的柔性化趨勢,在專業課程中通過增加選修課門數,增強學生的自我選擇性和靈活性,同時要提高選修課學時和學分的佔比,引起學生對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的高度重視。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的需要設法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市場需求,力求強化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和應用性。其次是考慮到基礎知識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加之現在越來越沒有統一的知識基礎模塊,所以在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中應該設置一定數量的選修課,改變目前兩類課程都屬必修,學生毫無選擇餘地的狀況。公共基礎選修課程注重強化學生科學技術和人文道德素質,專業基礎選修課則重在完善和深度拓展專業基礎知識平台。因為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總學時一般都在2600課時左右的飽和狀態,甚至有人認為這個總量學時依然偏高,造成學生課程負擔繁重,自主學習時間不夠的局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提高選修課程的比例就必須縮減必修課程,主要的做法是剔除贅餘的公共基礎課程和不合時宜的專業基礎課程。應該建立課程學分獎勵制度,對超過一定數量學分的學生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選修課的學習。

3.3課程內植入更多的實驗實訓內容,增加實踐性課程比例

沒有嘗試、訓練和應用,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難以完成陳述性知識向程序化知識的轉變,難以獲得解決具體問題所急迫需要的,同時也是用人單位青睞的管理技能。所以為解決工商管理專業知識的應用難題,必然的選擇是在課程內嵌入更多的實驗實訓內容,或者增加一些綜合性的實踐課程,以幫助學生在模擬、類似或者真實的情境中復現和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形成程序式反應。沒有這些環節,所學知識只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淡化消失,而那些想直接跨越管理技能形成與鞏固階段,單純通過知識構造的方式而實現管理創新的做法,卻無法逾越求學與求職之間的鴻溝,因為沒有用人單位相信“紙上談兵”者能解決好他們安排的實際工作。有模擬操作系統或者應用軟件的專業課程,必須建立相應的實驗室,在理論講述過程中穿插實驗內容;有些課程只能依靠教師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知識搶答、課堂辯論、課程設計等方式對學生施行與理論內容有關的課程實訓內容。除此之外,更多是要設置管理技能開發與訓練、企業經營模擬決策、管理競爭模擬等一些綜合性的實踐課程。還可以設置各種社會實踐課程,這些課程完全不以教室裏的課堂為載體,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學習。例如社會調查,可事先由經驗豐富的老師確定調研目標和計劃,然後讓學生深入工商企業進行調研,最後形成調研報告,並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4嵌套課程聯動模塊

其實,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以及必修課與選修課都屬於傳統的課程模塊。只是隨着現代管理理論的不斷創新、知識的爆炸和經驗的迅速積累,傳統的課程模塊越來越難以承載一個完整、合理與實用的認知結構,難以保證課程之間的有效關聯與互動。雖然從理論上來説,設置的課程越多越有利於學生獲取更多管理的知識。然而學生學習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在零零種種的現代課程中只能有針對性地學習能反映培養目標和要求的知識模塊。所以要克服原有模塊按學科設課,內容重複或者不合時宜,以及連貫性差的弊端,在傳統的模塊中突破學科壁壘,嵌套新的能夠給學生帶來價值的課程聯動模塊。設置課程聯動模塊一是要明確課程之間邏輯關係與先後次序,做到逐級累進,銜接流暢,從理論到實踐過渡合理,內容由此及彼,關聯自然;二是梳理模塊內所有課程教學大綱,明確課程內容的邊界與重點,避免課程之間的內容重複與前後矛盾;三是從提高課程的職業針對性的角度出發,實現模塊內課程內容的重組、整合與集成,達到高效、互動的效果,增強課程體系的整體聯動性。當然,模塊嵌套並沒有固定的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角度,或基於學生的興趣,或基於市場的需求,或基於管理技能的分解體系等。例如,專業基礎課程可以設置一些定向組合,以供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條件與偏好做出選擇。學校只要在這一大類課程中作出學分總量要求,就能在保持課程的彈性和可選擇性的前提下,同時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相對完整性。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模塊中可以嵌套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職業遷移課程聯動模塊,以彌補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在技術技能方面的缺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3.5注重隱性課程的開發

按照權威性的《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解釋,隱性課程是指形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個要素,這些要素在學校課程手冊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它們被看做是一部分隱藏的、無意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得到承認的學校生活經驗,但又經常地有效地對學生髮揮着影響。隱性課程具有認知導向、情感陶冶、意志磨鍊與行為規範等一般功能,可以彌補正式課程的不足。筆者認為,隱性課程的覆蓋範圍相當廣泛,不同的教育目的導致完全不同的隱性課程開發思路和着力點。但對工商管理專業而言,如果秉持務實不務虛的原則,從培養學生管理技能的角度出發,隱性課程的開發的着力點可以放在這些方面:一是關注學校和院系各類管理工作對學生的暗示和導向作用。目前高校極度忽視這些作用的存在。設想如果培養未來商界管理者的管理學院都不能管理好學生的各項工作,或者説與其他學校或者院系相比,不能讓學生感覺到管理者的卓越之處,又如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管理知識和技能的興趣,要知道作為學校被管理者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自然對各類管理問題更為敏感和關注。所以毫不誇張地説,作為踐行管理理論的最佳場所,管理學院的一舉一動就是一門學生矚目的隱性課程。如何把這門隱性課程貼上專業的“標籤”,高校仍需漫長的探索。二是為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可以鼓勵與支持他們參與人力資源管理師、會計師、報關員、物流管理師等各類執業資格考試,獲得“學歷+證書”的雙贏。參與執業資格考試可以説是高校一門值得認真開發的隱性課程,它的主要作用首先在於學生樹立了更明確具體的目標,在滲透職業規劃的目標驅使下能呈現更高的學習效率。其次是在於課程內容比正規課程更加貼近實際,可以激發學生訓練自身,提高就業競爭力。有證據表明,獲得職業認證的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高於其他畢業生。要開發這門隱性課程,可以在院系設立培訓部,組織有關教師為學生提供輔導,並在報名、資料購買、學習與考試等環節提供各種服務。三是要有系統地、有目的地組織各種課外活動,一來為學生團隊管理、管理溝通、商務禮儀等課程提供人際技能的訓練平台,二來可以培養隱性職業能力。因為職業能力最核心的元素是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同時也包括情感、態度、習慣、意志、德行、品質等隱性能力,這些能力難以直接在課堂上用顯性的語言來傳授,只能通過“活動”這一載體來間接培養。四是開發企業家論壇、技能對抗賽、創業大賽、素質拓展訓練等隱性課程,來延伸培養體系。這些課程以學生的興趣、動機,需要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學習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課外實踐的能力、增強學習創新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gongshang/421g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