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教師應該怎樣深度工作

教師應該怎樣深度工作

原標題:教師怎樣“深度工作”我最近連續三次給國培班的學員講課,他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擺脱瑣碎性事務。他們都説,每天加班加點地辛苦工作,卻體會不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教師應該怎樣深度工作

我最近連續三次給國培班的學員講課,他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擺脱瑣碎性事務。他們都説,每天加班加點地辛苦工作,卻體會不到價值感和成就感,甚至有校長認為這是導致教師大面積倦怠的罪魁禍首。

教師陷入日常事務和淺層次工作,就難以體會深度工作帶來的價值感,專業成長緩慢,也難以激發深層的學習動機和工作熱情。正是這種大量低認知、低價值、低挑戰性的事務性工作,導致了教師的迷茫、困頓和倦怠,這也是教育最大的“殺手”。

我們倡導教師要深度工作,那麼,何謂“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指教師在一種相對沉靜的狀態下專注進行教育教學專業活動,實現個人認知的持續進階,從而不斷創造新價值,提升新技能。教師作為知識工作者,最需要深度工作能力。儘管教師入職前系統學習了某個學科的知識,但這只是教師所需知識的冰山一角,大量的深層知識是要在工作情境中不斷探索或構建的。教師職業特性要求每個發展階段的教師都要持續學習、研究如何學習和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就拿教師的日常工作來説,每天不停地備課、講課、指導學生、判作業、和家長談話、給學生作評價等,哪一樣不得專注再專注呢?造成教師工作淺表化、缺乏成就感的,有客觀方面的原因,需要政府和學校通過改善教育環境、提升技術手段、改革考核機制、完善工作流程來消解;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這隻能靠教師轉變觀念、主動修煉來解決。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深度工作的'能力和習慣?我給大家提供五個小建議:一是關注點定位。在常規工作按部就班進行的基礎上,每階段選一個最重要的事情作為“關注點”,每項活動及內容都和關注點相聯結。二是設置深度工作單元。為重點關注的主題工作設置一個起點和節點,根據任務大小或問題難易,把單元週期長短設計為周、月、季度、學期等不同節奏。開始練習時週期不宜太長,儘量讓深度工作回饋快一點。三是指標引領。給每個階段專注的事情設計3—5個小指標,以檢測自己工作和思考的“深度”,並讓自己的成果“可見”。指標設計包括找一個對應“關注點”的理論框架、選擇一個好用的工具、改進一兩個內容或環節、實現一兩個點的改善或突破。這個方法的要義是逐漸做到定量分析,主動掌控,增加穩定性。四是計劃到每一分鐘。把每天的工作都列出來,然後把“關注點”事項填充到裏面,查看每件事、每分鐘時間安排與專注主題是否打通,是否為主題探索提供了素材、實驗過程或例證。當遇到活動衝突或需要改變計劃時,就把這一分鐘沒完成的工作放在下一分鐘去做,慢慢做到計劃“精準”。這樣做的要義是把計劃日程表儘量多地分配給“關注點”,讓自己的工作越來越聚焦核心,越來越有深度,效率越來越高。五是組織深度思考。圍繞每個深度工作單元的目標及指標,先仔細考查解決這個問題的相關條件和變量,然後在每個活動及環節中留心對應解決的方法,記錄和收集這些有效的小招數,看看能否形成一個閉環模型或邏輯樹。這樣逐漸建構一個深度思考的框架,再慢慢把這個成果應用到其他更廣泛的情境之中。如教師每天備課,要考慮這節課、這個單元、這次活動引導學生學習什麼最好。每天課堂教學,要思索怎樣讓學生學會今天設計的知識和技能,這節課的內容與其他知識在縱向和橫向上是怎樣關聯的?學生感到困難或容易的地方是什麼,為什麼?究竟怎麼突破重難點?每天指導學生,面對不同學習風格、認知類型、家庭背景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學習方式有哪些微妙的個性差異?如何給學生提供更適切的幫助?

教師每天做的這些事情,不是簡單地動手操作、機械地搬運或直接告知就能做好的,每個教學決策都涉及多個因素和變量,需要多個“環路”及聯結,也就是説,教師日常的各項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需要大腦深入進去才有可能錨到核心。

標籤: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p2q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