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系統探索論文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系統探索論文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人口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可見,在全國上下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今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着十分深遠的意義。同時,我們必須建立全面、準確的指標體系,以便恰如其分地反映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實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合理的數量規範。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系統探索論文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我們必須從系統學的角度來考察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在宏觀上,我們必須考慮到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應根據系統的整體性、動態性、層次性、多樣性等特點,以及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係、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來確定建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和方法。在微觀上,我們必須考慮到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也是一個大系統,具有很強的層次性,在這個大系統中包含着多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包含着許多單個的指標。根據系統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樣性特點,我們在建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時,儘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複。所以,我們在建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系統學原理和規律。

  1 建立全面、科學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和方法

1.1 堅持六個原則

1.1.1 堅持系統性原則。我們應把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看作為一個包含社會生產、經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大系統,從這個系統中研究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數量關係界限。通過所設置的指標體系,來反映其中客觀現象的內在聯繫,從而克服就經濟生產孤立地研究經濟生產的傳統統計模式

1.1.2 堅持特殊性原則。同所有系統都具有特殊性一樣,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續發展在不同發展水平國家裏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和評價標準,因而各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應有許多不同的實際內容。另外,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別於工業等其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其指標體系應包含其特定的指標指數。可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該體現上述兩種特殊性。

1.1.3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和“兩個根本轉變”的原則。經濟發展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個系統的核心因素,自中國農村改革以來,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農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國農業經濟高速發展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的粗放型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模式與農業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適應的。中國農業要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粗放型經營生產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以經濟發展指標為核心,同時體現“兩個根本轉變”。

1.1.4 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原則。人口和環境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兩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國人口眾多且文化素質低,這種狀況在廣大的農村表現尤為突出,會給中國農業的發展帶來許多社會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因而實行計劃生育、控制農村人口數量、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各類高級人才,是我國農業工作中的一項長期政策。另外,由於中國城市環境污染的蔓延和農村的自我污染,農村的生態環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國文祕站-中國最強免費!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必須體現“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兩項基本國策。

1.1.5 堅持合理利用資源原則。自然資源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基礎因素,在我國,自然資源總量是豐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國耕地資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且我國農業資源還存在利用率低、閒置和浪費的比重大等問題,這就要求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必須體現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性。

1.1.6 堅持“科教興農”原則。科技和教育是促進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個系統穩定、動態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業資源終歸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識的潛力則是無限的。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來解決。另外,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低質、低量現象,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教育是一項意義十分深遠的事業,只有教育事業不斷髮展,才能促進人們科技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科技文化知識不斷豐富,人們的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不斷增強。所以,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將教育和科技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

1.2 實現兩個結合

1.2.1 描述性菜單式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相結合。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藴含着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它不是單一體,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因而單一的指標體系確實難以體現它們的實現程度。另外,考察我國以往統計指標和數據:經濟統計比較健全和完善,社會統計指標未形成統一的邏輯嚴密的體系,生態統計則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指標和綜合方法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並不是只將原有的傳統的社會、經濟、生態等領域的統計指標簡單照搬、相加和堆積,而是將原有的指標有機結合、提煉、昇華和在一定程度上創新。[1]這就決定了在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必須把描述性菜單式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並且在描述性菜單式指標體系中做到長期指標和近期指標、生存指標和發展指標、消費指標和儲蓄指標、流量指標和存量指標相統一。總之,描述性菜單式指標體系側重於描述、解釋功能,而評價性指標體系側重於評價、監測和預警功能。這兩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2.2 貨幣評價指標體系和非貨幣評價指標體系相結合。所謂的貨幣評價就是通過模仿市場,把市場價值延伸到非市場範圍,將可比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賦予諸如安逸、環境和安全這些非市場成果,從而對不同領域裏的發展活動加以比較,即用共同的貨幣單位對它們加以衡量,並將這些成果聚集為一個全面的發展指標,而非貨幣評價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滿足人們多方面需要的多維發展,試圖建立一套多維層次的指標體系,對發展的多個截面進行評價。[2]由於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是人們活動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很難用單一的貨幣體系加以描述和評價。這就要求在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必須將貨幣評價指標體系和非貨幣評價指標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在經濟領域中應採用貨幣評價為主,在社會領域和生態領域中應多用非貨幣評價,但在各個領域中絕不能只有單一的評價體系。總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時,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綜合考慮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把比較客觀且通用性好的貨幣評價體系和針對性強的非貨幣評價指標新體系有機統一起來,使整個評價指標體系既能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深刻理解和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素透徹分析,又能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進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獨立性分析。

  2 全面、科學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包含四個子指體體系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其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評價性的,整體上形成了如圖1所示的框架。

2.1 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子系統

2.1.1 人均GDP、農民收入、農民生活質量指數。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主要是由經濟指標來體現的。在這個經濟指標羣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農民收入和農民生活質量指數等經濟指標,因為這些經濟指標既從絕對量上又從相對量上反映了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經濟發展質量、速度。人均GDP從產值上反映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從效益上反映經濟增長,農民生活質量指數從生活上反映經濟狀況。

2.1.2 教育投資佔GDP的比重。加強教育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有兩個重大作用。一是增加農民的科技文化知識和提高農民素質;二是加強了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創新意識。可見,教育投資佔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響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進程。因而教育投資佔GDP的比重是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

2.1.3 農業科技投資佔GDP的比重、科技貢獻率。農業科技總體水平低、儲備不足、投入低、成果轉化率低、貢獻率低等現狀與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農業科技在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過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和自然資源問題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保證。所以,農業科技投資佔GDP的比重、科技貢獻率是經濟指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兩個指標,它們不僅從一定角度反映了當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程度,而且能夠鞭策人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來改變農業科技現狀,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1.4 市場化程度指數和產業結構調整幅度指數。改革前的計劃經濟不適應中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特別在加入WTO後市場化程度指數在經濟發展指標中的位置更為重要。經濟發展不僅表現在量上,還表現在質上,且在質上的表現更為重要,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產業結構調整幅度指數是經濟指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指標。

2.2 反映農村社會發展的指標體系子系統

2.2.1 社會總成本利潤率、綜合要素增長率。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效益是整體效益,既包含經濟效益又包含社會效益。社會總成本利潤率和綜合要素增長率準確反映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效益,但重點反映着中國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2.2 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農村剩餘勞動力及轉移指數、農業人才比例、農民負擔指數。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我國過多的農村人口直接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採用科學的計劃生育政策來平衡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剩餘勞動力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就業問題、社會穩定問題),影響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順利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想方設法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業人才的多寡影響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因而,我們要制定各項有利於人才發揮才能的政策和措施來誘使有關專業人才從事農業工作。農民負擔過重是我國農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它影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對社會建設的熱情,成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可見,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農村剩餘勞動力及轉移指數、農業人才比例、農民負擔指數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

附圖

圖1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整體框架圖

2.3 反映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子系統

2.3.1 單位標準能源創造的GDP、資源浪費率、人均可再生資源變動指數。自然資源和能源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資源利用率的現狀能從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程度。單位標準能源創造GDP既能從個體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從整體上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而反映出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單位標準能源創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於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資源浪費率直接反映着農業資源總體上的利用狀況和浪費狀況,間接反映着我國農業的科技現狀和經濟發展狀況,進而反映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狀況。我國自然資源總量是豐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對於人類發展的需求來説,自然資源總是稀缺的。所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資源的再生產。由於不可再生資源再生產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產是在所難免了。人均可再生資源變動指數就是體現在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狀況。可見,單位標準能源創造的GDP、資源浪費率、人均可再生產資源變動指數都能反映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狀況,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指標。

2.3.2 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排污處理達標率。惡劣的生態環境會制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因而人們要不斷優化和改善生態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創造條件。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説明有關部門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及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力度。排污處理達標率體現着治理生態環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排污處理達標率也是必需的指標。

2.4 反映公平發展的指標體系子系統

2.4.1 各地區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區綜合要素增長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代際間、代內間都能公平發展,都有公平的發展權。各地區GDP序列的全矩由絕對差值來表現各地區經濟增長的平衡性狀況,各地區綜合要素增長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對比值來體現各地區發展的平衡性狀況。因此,它們都是反映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公平發展的重要指標。

2.4.2 基尼係數。基尼係數是判別一個國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3]基尼係數在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能反映各地區獲公平發展權的狀況。

我國農業一直在動態地發展,其發展指標體系中的具體內容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要遵循系統的動態性特徵和原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趙玉川,胡富梅.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及結構.中國人口、資源和環境,1997(12):58

[2] 曹利軍.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05

[3] 熊家薌.西方經濟學原理與應用.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10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mkrm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