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農業教學設計

農業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教學設計

農業教學設計1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全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農業生產知識屬於區域地理學中的基礎知識,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主要表現在:一是區域農業的發展是區域各種資源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課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美國農業發展條件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對所學知識和已有能力的遷移。

二、課程標準: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佈局特點和問題,瞭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三、課標解讀: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美國農業的佈局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讓學生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通過知識遷移能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四、學情分析:本節課綜合性比較強,但高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應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能通過一些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本節課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能力。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瞭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3.運用知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分析、討論的方法討論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並用聯繫、比較的的方法瞭解了我國黃河的綜合治理。今天我們用相同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知道美國是發達國家,是因為他擁有發達的工業,其實美國不僅擁有發達的工業,還擁有世界最發達的農業,其農業生產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這節課我們就以美國為例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多媒體展示:美國農業生產狀況)

推進新課: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1.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佈圖》、分析美髮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提示:美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對農業有何影響;地形分佈有何特點,對農業有何影響?)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佈)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佔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温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佈)

活動1: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課堂活動:分析地形條件對美國農業的影響

2.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閲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參閲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出。

活動2: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承轉:由於以上原因為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P52

2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並完成表格。

1.瞭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2.瞭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二種不同種類小麥的分佈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為主。

3.瞭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位置。

4.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討論:分析美國的自然條件(光、温、水、土等)對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形成與分佈的影響。其體現了農業發展的什麼原則?

美國西部為高大的山系,東部是山脈,中部是美國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國西部陽光燦爛,光照強,東部地區的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熱條件充足,而北部是温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温涼,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由於美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大,不同區域的不同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農業,這為美國農業專業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實質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發展原則。

知識遷移練習:

1.試分析我國東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並比較兩地農業生產條件的異同。

2.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

課堂小結:

¨一、美國農業的生產條件:

¨ 1、自然條件

¨ 2、社會經濟條件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 1、地區專門化

¨ 2、美國的主要農業生產帶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七、課後反思:

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節內容為第一課時,重點內容是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及農業專業帶的分佈。我對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將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聯繫起來,讓學生能夠將已具備的知識應用到課堂實踐中,併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做好鋪墊。

美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專門化,內容龐雜,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氣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業、城市,人口問題等等,關鍵在於區位因素分析。美國農業帶類型教材中涉及八種,每一類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規,需要在課堂上一一介紹其分佈位置、原因、特點等。如此一來,本節課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

這節課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識遷移練習,引導學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地理原理例證或驗證,通過案例材料,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農業教學設計2

【課前透視】

本課以“我”參觀農業科技成就展為線索,記敍了“我”在展覽館的見聞和感受。反映了先進科學技術給我國農業還來的巨大變化。課文采用了連環畫的編排形式,語言淺顯,內容生動。

課文內容中介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生動形象的連環畫形式,一定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使學生在瞭解科學技術,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藉助插圖瞭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在感情朗讀中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信息資料】

1、生詞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

2、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一參見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激趣導入:播放錄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令人驚歎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吧!(板題)

(錄像的播放,拉近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人物介紹:(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同學們,這位老爺爺你們認識嗎?他就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這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34課《農業的變化真大》

〖對話平台〗

一、初讀

1、聽錄音,感知課文內容。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讀課文,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師生評議。

(初讀課文就根據低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閲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讀時字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上。)

二、識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會認”中的14個字。(藉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組詞、找朋友遊戲等。)

2、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着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教師以夥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

三、精讀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農業都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2、探究讀:看到這些變化時“我”的心情怎樣?怎樣把新奇的語氣讀出來?(自由練習,小組練讀評議。)

(這樣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正確評價他人的能力,在嘗試讀書中提高了讀書能力。

3、配圖讀:圖文結合讀課文,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層次的閲讀課文,不但在閲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實踐

1、教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小朋友們給它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的評為“最佳講解員”。

2、出示“讀讀記記”中的詞語,引導學生正確朗讀,並試試説出類似的詞語來,也可以課下收集,把他們記在積累筆記上。

(循序漸進,設計有坡度地練習,增強學生積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農業科學家,你會怎樣呢?充分想象,大膽交流。

(充分尊重個性體驗,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科學情感。

農業教學設計3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生參觀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2、學生準備:

課前蒐集反映農業變化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師: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你們知道這令人驚歎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

板書課題:農業的變化真大。

(説明:配圖解説,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動畫,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學生自讀課文,藉助拼音讀通順,師生評議。

(説明:初讀課文要根據低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閲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是否把字讀準確、是否把句子讀通順上。)

三、識記生字,學習新詞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學字詞。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師讀生字,學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誰找得又對又快。)

四、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同學們非常想了解農業有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讀一讀課文吧!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2、課堂討論交流,師板書:雜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思考以下問題:

⑴圖上畫了些什麼?

⑵“興致勃勃”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藉助圖畫和語境理解。)

⑶誰能把“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⑷誰能用“興致勃勃”説一句完整的話?

4、出示袁隆平爺爺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

師:同學們,這位爺爺你們認識嗎?他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他培育出來的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麼意思?從哪裏可以看出袁隆平爺爺的貢獻是“引人注目”的?

學生讀文,指名回答。

師:假如你是講解員,會用怎樣的語氣給參觀的人介紹袁隆平爺爺的科技成果?

學生扮演講解員介紹。

5、學生自學第3~5段:

⑴師:請同學們邊看圖,邊讀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講解員,會怎樣向參觀的人介紹温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的技術?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種棉纖維不需經過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現出紅、綠、黃、藍等不同顏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農藥,只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因而又叫有機棉或生態棉。由於彩色棉花的紡織品能長期保持本色,無化學消毒和染色的殘留物質,且生產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紡部門的青睞。

無土栽培:無土栽培是根據植物生長髮育需要的各種養分,配製成營養液,讓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無土栽培也稱為營養液栽培或水培。它與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濃、色豔、花期長,節約養分、水分和勞力,清潔、無雜草、病蟲害少等優點。

⑵小組交流,評選組內最佳講解員。

⑶班級交流展示。

(説明:看圖與課文結合讀課文,可以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扮演講解員,可以促使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勵想象

1、師:小朋友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除了課文中寫到的,你還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説給大家聽聽。

指名學生回答。

2、師:假如你是農業科學家,你將會怎樣做?把你想象到的內容先畫下來,然後説給大家聽聽。

農業教學設計4

設計思想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佈的主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説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學習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活動化的設計思路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明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初步學會從媒體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運用所學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看法及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學生明確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重點

理解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教學方法

指導自主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

學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調查家鄉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調整的原因。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四個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你能解釋當地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嗎?

A.大小興安嶺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學生討論交流]

A.林業──山地、濕潤B.種植業──平原、水熱條件較好

C.畜牧業──高原、降水少 D.漁業──河湖多

(本活動的關鍵點是讓學生説出從事該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承轉]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地區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不同,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為什麼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內容。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出示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説出影響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的主要因素?

[學生搶答]

[出示板書]1.自然條件

[教師提問承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佈局在適宜作物生長的地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農業生產時還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請同學們看P104活動3。

[出示課件

]P104活動3。

(創設情境,密切聯繫實際,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學生討論、交流、小結]

B.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離城市較近

C.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離城市較遠

[出示板書]2.社會經濟條件

(1)與城市的距離

[教師承轉引申]與城市的距離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因素之一。聯繫實際(如家鄉農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還有哪些?你能舉例説明嗎?

(密切聯繫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小結提問]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發展,主要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你能説一説二者之間的關係嗎?

(深刻理解影響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的因素。)

[教師承轉]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你能從報紙、雜誌、電視、互聯網上收集一些關於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事例嗎?你能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嗎?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嗎?

[學生活動]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收集的資料。

(從正反兩方面加深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的認識。)

[教師小結]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舉例説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是本標題教學目標的重點之一,在評價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對學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與能力進行評價,還要對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產的密切聯繫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形成因地制宜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作出合理的評價。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教學設計第三課時

教學後記

教學內容的處理設計是教學過程設計的重點、關鍵。“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這一標題的主要內容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影響農業發展與分佈的主要因素”。P104活動3如何處理?作為結論的驗證還是作為探究結論的素材,其教學效果差異很大。作為探究結論的素材來處理效果會更好。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當學生敍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植果樹,應該安排在什麼地方?山區應該如何進行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一個從實例到結論再到實例的思考探究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此外,學生對這些實例比較感興趣,否則先給結論再去驗證,學生會沒有學習的興趣。

農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瞭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佈。

3、瞭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佈。

4、瞭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瞭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範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徵,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瞭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瞭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划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繫?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瞭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佈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繫?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範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聖的景象等。

3、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説出特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係,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並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犛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後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也就是説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範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徵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農業教學設計6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對生態農業系統進行了介紹。生態農業系統是一種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科技含量較高,在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類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中認識生態農業系統的概念和設計原理。然後,通過討論認識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有哪些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知識鏈”則從整體上介紹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原理和意義。“實際用”則具體介紹了幾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系統,從而深化學生對生態農業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時,要針對本節課知識比較抽象的特點使學生首先通過“探究竟”的過程獲得關於生態農業系統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一定的例子解釋“知識鏈”部分對生態農業系統的概念和特點的介紹,從而使抽象的名詞變得比較形象,便於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解釋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的基本原則。

2.説出設計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系統的方式和方法。

能力目標

提高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

1.認識生態農業的巨大潛力,激發投身生物學研究的興趣。

2 .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各種活動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

3.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獲取成果的情感。

三、重點難點

本節中生態農業充分利用太陽能量的原理比較抽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可利用具體的實例加以對比介紹,化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四、教學媒體

相關圖片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身邊事課本通過對右玉縣生態農業系統建立前後的變化,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説明生態農業的巨大經濟效益。在學生看來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能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教師進行引入時,可按照課本的內容進行敍述引入並播放關於“右玉縣”的圖片。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生態農業系統,激發學習的興趣。

探究竟教師佈置學生參照課本的生態系統組成圖,按照“小辭典”的內容表示圖中的物質循環過程。並對連接的記過進行交流討論,在討論中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

教師在教師中巡視,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然後,教師提問一名學生將該物質循環過程在黑板上畫出,引導全班學生對其進行修改,得出正確答案。用箭頭表示“農業生態系統組成圖”中的物質循環過程。

並通過交流完善自己的結論。

然後,通過全班的討論得出正確一致的結論。

大家談本部分有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與“知識鏈”的內容聯繫緊密,可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大家總結生態農業系統的特點,在總結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知識鏈”的'內容加以講解。

第二個問題也涉及“知識鏈”的部分內容,但此題屬於開放型討論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列舉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並做出合理的點評。針對“身邊事”“探究竟”中的生態農業的例子思考生態農業系統的特點,並進行交流總結。

發揮想象舉出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知識鏈在“大家談”中已經滲透了本部分內容的教學。這裏教師可以以“實際用”中“桑基魚塘”為例子具體加以解剖分析,分析人在生態農業系統中的作用,提高固定太陽能利用率、生物能利用率的方式,農業遺棄物的利用等。同時,還可以根據此例和其他的例子分析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與“大家談”的結論相結合,進行全面總結。在教師的講解下,理解生態農業系統的定義、特點和意義。

實際用本部分介紹了幾種生態農業模式,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或對課本介紹的幾種生態農業模式加以較詳細的介紹。同時,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生態農業模式的哪些方面顯示了前面總結的生態農業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身邊事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生態農業系統麼?怎樣建立良性的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

1.同學們請看教材的106頁,根據下面提供的生態農業系統組成圖,參照小辭典內容,用箭頭表示物質循環的過程。

2.小組交流,看誰連接的更為科學合理。

3.通過交流,請你們找出自己連接的生態農業系統有那些不足,並加以完善。、

學生們回答完後,教師進行總結,首先對學生的出色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並指出還有哪些地方有待改進。

4.請同學們展開討論,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有哪些特點?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

5.請同學們結合實際來談談發展生態農業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系統就是人類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來調節農業生物種羣和非生物環境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合理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進行農產品生產的生態系統。

在生態農業系統中,誰的作用比較突出?

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説“人”。

發展生態農業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生態農業有助於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良好的生態平衡,使資源得到持續的利用,提高生態農業系統中的生產率。

農業教學設計7

教材簡析

本課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令人驚歎,,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學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把課文讀好,使子們在瞭解科學技術的同時接受語言文字的訓練。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閲讀”放在(1—2年級)新聞記者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所以一、二年級的新聞記者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新聞記者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新聞記者教學的第一要求,採用多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閲讀的樂趣。

教學目標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1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藉助插圖瞭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爺爺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

2.師導言:

同學們,這位老爺爺你們認識嗎?他就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大提高了不稻產量,這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節課,我們學習34課《農業的變化真大》。(板書課題)

3.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農業有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變化?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因此,新課的導入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看到袁隆平爺爺的像片時,會有一種新奇的感覺,隨之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便會自然產生。)

二、層層遞進、引導讀文

1.初讀

(1)請小朋友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要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

(2)彙報(每人讀一自然段)

(3)評價。重點評價學生讀時字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

初讀課文應根據低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閲讀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過高,這樣便於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

2.再讀

同學們非常想了解農業有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有信心嗎?好,用你喜歡的方法讀一讀課文吧!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

(2)彙報,要求用書上的話回答。

師板書:雜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

(過渡語的設計,親切而又簡單,起到激發、鼓勵學生閲讀的慾望。要求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讀書,既調動了學生新聞記者的興趣,又體現了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

3.探究讀

怎樣把課文讀新奇的語氣呢?

(1)小組內練讀(你想怎樣讀就怎樣讀)

(2)班上彙報

(3)評價(評出優點,如果你認為誰哪個詞、句,讀得不如你要給予示範。)

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閲讀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正確評價他人等多種能力。

4.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老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小朋友們給它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就選為“最佳講解員”。

(學生通過幾次讀課文,不但在閲讀方面有了收穫,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再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5.展示讀

(1)小組內讀,然後評選代表。

(2)展示讀。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獲得成功後的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對國小生而言,不更是如此嗎?這一讀書過程的安排,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機會,誰不想分享這一快樂呢?)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感,學生學習書面語言,其主要途徑是範文語言的內化,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直接參與的角色意識。)

三、認讀生字

1.藉助拼音認讀生字。

2.去掉音節認讀生字。

3.組成詞語充分調動民生字。

4.做遊戲(找朋友)認讀生字(教師參與)

5.交流識字方法。

6.把生字編成兒歌認讀生字。

(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着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老師以夥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使教師極具親和力,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

教學反思:

課文《農業的變化真大》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中主要介紹了我國近年來在雜交水稻、大棚模型、無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幾方面產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們瞭解農業科技知識,感受農業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回顧教學。有以下成功之處

1、本課要求認識“我會認”中的14個字。讀的方式有藉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組詞、找朋友遊戲等。以多種方式、變化節奏讓孩子們在高效的、張弛有度的氛圍中始終保持積極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這樣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着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教師以夥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你在哪裏見過這些字?”以回憶的方式既記住字形,也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會了在生活中識字,樹立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大語文觀。

2、通讀課文後,提問:文中介紹了幾種新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讀一讀,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們自己選擇讀,有的孩子讀出了對袁隆平爺爺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讀出對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給我們帶來的驚喜……自由練讀後再全班練讀評議,這樣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評價的能力。

對大棚模型感興趣的同學在交流時,引用了書上的詞語:百花盛開、瓜果飄香,把收集的有關資料和豐富的想象融匯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時節大棚內百花盛開的美麗景色和瓜果飄香的豐收景象——“大棚裝進了春天和秋天。”對雜交水稻感興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產量和現在雜交水稻的產量進行了對比,認識到了袁隆平的偉大成就的確引人注目。我也相機把在網上收集的有關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給孩子們看,孩子們對科學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們交流的過程既增加了對農業新科技的知識,對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理解得很準確。

不足之處:

1、課堂評價語不到位,沒有激勵所有孩子表達的積極性。

2、最後的想象拓展,孩子們沒有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五花八門,異想天開,不盡人意!我以後要引導孩子多看課外書。使之視野開闊,想象合理。

農業教學設計8

知識要求:

1.瞭解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2.瞭解農業的幾種不同的分類及其特點

閲讀要求:

《農業的發展歷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學重點:農業生產的特點及各種類型的特點

教學難點:農業投入-產出模式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教具:投影片

課型:新授課

教法:談話式討論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緒論]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導入]上冊,我們研究探討了目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陸地環境,那麼,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呢?

1.人類和一般動物的生命活動的維持,都需要進行新陳代謝。這就決定了需要環境提供生存的場所,即含有一定媒質(空氣、水等)的空間;需要提供滿足生存的物質基礎;也需要環境具有容納、清除代謝產物的能力。

2.人類與一般動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動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動來改變自然環境,而人類卻能利用自己創造的工具,通過勞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並且隨着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和加深。因此,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更加密切、更加深入。

①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輸入物質和能量。

②人類通過消費活動(生產消費、生活消費)使產品消耗、轉化,以廢氣、廢液、固體廢棄物、熱、噪聲、電磁波等形式,把廢棄的物質能量輸出給環境。

③人類通過自己的發展活動(生產、消費)作用於環境、改造環境。

④環境把它所受的影響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本身,這種作用叫反饋作用。

⑤人類社會就是在與環境密切聯繫、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係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小結]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通過人類的發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類的發展活動包括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而人類的生產活動方式主要有: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所以,也就是説,人類通過具體的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等人類活動方式與地理環境之間建立關係。

就農業生產活動而言,一定地域的人們,利用自然發展農業生產,但進行農業生產有多種選擇,是發展種植業還是畜牧業?是種植小麥還是水稻?就需要進行選擇。如何選擇?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逐一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新授]

一、農業的概念

1.農業: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2.廣義的:農、林、牧、副、漁

狹義的:種植業

二、農業生產的特點

1.地域性──“因地制宜”

(1)農業生產的對象-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不同的光、熱、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條件;

(2)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

[舉例]如我國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麥;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節性和週期性──“不違農時”

(1)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

(2)影響動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並有一定的週期。

[舉例]華北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三、農業生產的性質

1.農業生產對象──動、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質

2.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密切結合的物質生產過程

[比較農業生產對象的生長、繁殖過程與一般動、植物的區別;判定農作物是否屬於自然資源及其理由。]

以小麥為例:小麥的發芽、出苗、拔節、抽穗、開花等自然再生產過程,無時無刻不受自然條件(光、熱、水、土)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育種、犁地、播種、除草、灌溉、施肥、收穫等一系列人類的生產活動,即經濟再生產過程。而這些社會的生產活動(或生產過程)又無時無刻不受着民族習慣、歷史基礎、勞動力、國家政策、措施、工業、城市的發展、技術改造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農產品不屬於自然資源,因為農產品的獲取,除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具有自然屬性外,同時還受多種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備“自然屬性”,因此不是自然資源。

①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指作為農業生產對象的動、植物必須依靠一定的空氣、陽光、水和各種養料,經過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長、繁殖,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的過程。

②所謂經濟再生產過程,指農業生產還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資才能獲得必要的產品,也就是需要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

③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生長過程,不同於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發的生長、繁殖的過程,而是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的。它以經濟再生產過程與之區別。

④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過程區別於國民經濟其他部門。

[閲讀材料]《農業的發展歷史》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農業投入與產出的差異

四、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1.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

自然條件:熱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勞動力

生產資料:動植物(或種子)、農具、化肥、農藥等

科技

產出:農產品

2.農業的投入-產出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光照、熱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農業的投入,如:生產資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業的產出,提高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3.農產品的重要性

(1)為人類提供吃、穿、用的物質資料,保證全社會人們的需要。

(2)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勞動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工業品的消費市場。是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基礎。

五、農業的分類

1.按生產對象分類:農(種植業)、林、牧(畜牧業)、副、漁

2.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密集農業,又稱集約農業,並可分為勞動密集型農業(如亞洲的水稻種植業)、資金密集型農業(如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

3.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4.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性的農業生產類型。對於世界範圍內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劃分,尚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劃分為12種。課本上重點介紹了幾種。其中又可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兩大基礎部門以及混合農業。

[小結]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類型和特點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地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不同,即農業區位因素的不同。那麼如何合理進行農業區位的選擇。下節課繼續討論。

農業教學設計9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 第一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農業區位各因素及其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2.難點

説明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分析某一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圖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蘭的花卉園、季風區的水稻田、呼倫貝爾草原的牧場、東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農業: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副業

2.農業生產活動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3.農業生產活動的對象:動物和植物

4.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地域性和季節性、週期性

5.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投入: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產出:農產品

【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

(1)氣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農作物的地區分佈。

熱量:決定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決定作物品種、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區發展什麼類型的農業?(林業)平原發展什麼類型的農業?(種植業)

(3)水源

思考:為什麼古文明起源於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條件

(1)勞動力

(2)科學技術(節水技術)

(3)裝備

3.社會經濟

(1)市場

(2)交通

◆主導因素與限制性因素

主導因素的改變:立體農業佈局模式、梯田等。

【農業地域類型】

1.概念: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並在地區之間開展商品交換所形成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

2.佈局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3. 生產佈局發展趨勢

4.農業地域類型分析

以亞洲水稻種植業為例:

1) 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2) 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

4) 歷史悠久,市場廣闊。

【練習】

農業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二、過程方法:

通過看圖學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獨立識字、引導學生在看圖學文中進行想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課件、老師旁白: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你們知道這令人驚歎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 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

尋答案。(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感知課文。

2、自讀課文、藉助拼音讀通順。

三、識記生字。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發揮想像、自主或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遊戲、摘到水果的同學帶領大家識記。

4、課件顯示課文中的一些詞語、讀一讀。點擊課件、幫助理解相關詞語及瞭解袁隆平。

四、對照插圖、再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標出共有幾個小節。

2、分段指名讀。

3、出示掛圖、學生觀察、説説圖上所畫的內容是什麼 分別對應了課文的哪些小節再讀一讀課文、比較一下課文中哪些詞比自己用得好。

指導理解興致勃勃是個成語:

(1)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説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

其它詞語、也可以採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五、自由朗讀、理解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邊讀邊思考:從哪裏看出農業的變化真大

六、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1、你覺得農業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我們該怎麼做呢

2、觀看圖片資料。

農業教學設計11

一、教材簡説: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歎。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採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並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藉助插圖瞭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圖文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建議老師們採取“圖、文、字”結合的辦法呈現生字。可以製作下面描述的課件(或者複合投影片)呈現生字。

第一段:畫面右邊是文中插圖,左邊是課文。課文中“致、勃、農、技”加註音,“農、技”兩個生字為紅色,其餘的字為黑色。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農、技”兩個生字,當學生認識後,教師點擊生字,使之變成黑色。

其餘自然段與之相同。

2.寫字。

建議把指導重點放在“絞絲”的書寫上(紡、織)。寫好絞絲的關鍵在於寫好兩個“撇折”: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給學生講,可以通過示範讓學生明白),第二個折要寫成“提”。

(二)範讀(或聽錄音),感知課文

(三)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

2.討論、互助,解決難讀的句子。

“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3.指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一讀,並説一説通過讀書自己明白了什麼。

(四)朗讀感悟

本課有些句子比較長,教師要加強指導。注意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

由於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已經不是難點。本課詞語較多,還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學時可採取以下方法。

“興致勃勃”是個成語,可以引導學生查成語詞典自學,也可以這樣指導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説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2)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個成語,可以採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幾個專業術語可以不講。如果學生提問,可作簡單回答。如,雜交水稻:一種產量特別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種莊稼的土地。濕度:水的多少。光照:太 陽光的照射。吐絮:(看書上插圖,再出示一隻“棉桃”──圖畫、實物、課件均可)這裏是指棉桃剛剛張開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幫學生理解意思。 如,把糖放在水裏,即糖溶解在水中。

(五)積累詞語

請學生在每段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讀給大家聽。並模仿課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後重點讀讀記記課後列出的四字詞語。

(六)實踐活動

參觀當地的科技展覽館,回校後交流參觀所得。農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冬季作物種植或在大棚中栽種的農作物。

農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土壤條件、社會和經濟條件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通過對比和分析,理解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

2、能力目標:掌握閲讀地圖的技能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到人類的生產活動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認識到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重點:

1、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

教學難點:

學會分析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和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教法學法:

案例討論、引導自學、多媒體輔助

教具用品:

電腦及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

共2課時,本課為第1課時。

教學過程:

(CAI放映呼倫貝爾大草原畫面及音樂)

引入新課:20xx年的中央一號文件21日正式公佈。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是近3年來第3個有關“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顯示了中國領導人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今天我們來一起研究有關農業的知識。

出示投影:CAI圖片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們學習過農業的區位選擇。分析區位因素,學生讀圖回答。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為哪兩類。

一個地區適合發展什麼樣的農業,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承轉)在這方面,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比較突出,讓我們一起去東北看看。

(CAI展示中國全圖中的東北地區)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區。

總結: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緯度高、跨度大。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特點在氣候上的表現(CAI出示圖4、1、中國季風區乾濕區地圖)。

結論:緯度高──温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帶、中温帶、寒温帶。無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們只有遵循自然條件,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生產。因為氣候是農業生產中最難改造的自然條件。此處可以叫學生對比地形和土壤等條件來説明。

(CAI展示圖4、2:總結氣候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

(CAI出示思考題)

1、討論東北大米與氣候的關係。引導學生從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慮問題。

提示: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温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使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的稱號。

2、針對現代生活,考慮東北農村農業生產情況。

提示:季節性強,有利於農忙時節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閒時節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可以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

3、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舉例,教師參與討論。

提示:劣勢有熱量要求、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等。優勢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積雪融化緩解春旱等。討論不侷限於以上幾點。

由以上討論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地形和土壤條件。

(CAI出示圖4、3東北地區的地形)

由學生指出東北地區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稱,以及可以從事的農業生產類型。

老師講解並出示“黑土地圖片”: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墾時,黑土層厚度60~80釐米,最深處可達1米。有人形容這裏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來。黑土主要分佈在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龍江右岸南至遼寧的昌圖,西界直接與松遼平原的草原和鹽漬化草甸草原接壤,東界延伸到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區的部分山間谷地及三江平原的邊緣。黑土總面積734、8公頃,其中黑龍江和吉林的黑土約佔黑土總面積的80%。

總結:這裏有中國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區和最好的草原。

(CAI展示平原、森林、草原圖片)

學生自學:在社會和經濟條件方面東北有哪些優勢,可以和老師一起討論解決。依照書中的順序:1、重要的工業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較低。

學生討論,老師小結:

工業:東北老工業基地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好,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利用農業的產品作原料──工業反哺農業。

交通:技術水平高,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

人口:開發較晚,人口密度低,經營規模大,屬於綠色農業,逐步向大農業發展。

教師:在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氣候條件。但是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很少只適合或確定發展一個作物,而是存在着發展多種作物的可能性。在這樣情況下,究竟發展哪種作物就要由技術條件來決定,同時還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根據主要農業部門或作物的經營特點,去綜合評估各種條件的優劣,以及相對的利用價值。

佈置課下完成活動中的一個地區或本地農業的發展地理條件。

活動:

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

2、新疆南部

3、海南島

4、雲南昆明

聯繫大學聯考(CAI出示典型例題,引起學生對此處的重視)。

承轉:農業區位決定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農業的不同特點。

二、農業佈局的特點

1、和學生一起閲讀圖4、3、4、4、4、5。

(CAI出示圖4、3、4、4、4、5及問題1、2、3)

2、由學生在圖上指出降水的規律和氣温的規律(CAI分別出示4、4、4、5圖)

提示:降水分佈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地多於平原,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年平均氣温由南向北遞減,大於等於10攝氏度積温,自南向北遞減,從平原向山地遞減。

3、學生分析圖4、4南北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分析4、5東西向分異的主導因素。

提示:南北分異的主導因素是熱量,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不同。東西向分異的主導因素是水分,自東向西距海洋越來越遠,海洋的潮濕氣流不能到達。

通過分析,我們瞭解到東北地區區域內部農業生產條件存在着差異,因地制宜的組織農業生產,就形成了區域內部各具特色的農業佈局。

(CAI播放代表地區農業生產的錄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去觀看。東北地區可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教師給出自學提綱,請學生自學課文,並完成下列表格。

農區

農產

分佈區

耕作農業區

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

林業和特產區

樹種

特產

畜牧業區

放牧

舍飼

活動部分的處理:

1、分析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的自然條件並填表。(CAI表4、1)

農業生產類型

佈局的主要自然條件

耕作業

林業

畜牧業

學生完成,有條件的可以實物投影學生的表格或直接由學生説出答案。

師小結:人類的生產活動要尊重自然規律。

2、(CAI先出示2的問題,再出示《地理2》水稻種植的特點和地區分佈的投影)由學生討論,老師小結:水稻種植多選擇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由於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的進步,縮短了水稻的生長期。(由於人類自身主觀能動性促進生產技術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掘自然資源條件的潛能。)

3、(CAI現出示3的問題,再出示《地理2》大牧場放牧業的有利措施)由學生討論。

師小結:

(1)農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有:克服天然草場夏季生長茂盛冬季乾枯,造成食物來源季節分佈不均的問題,欄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冷;農區種植業和養畜業可結合發展,廢物利用,充分利用資源;還能防止環境污染。

(2)人工播種優質草種,改良牲畜;將草場分片進行管理,執行輪流放牧的生產經營方式,不宜種植糧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場沙化;增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

總結全課:

(CAI板書設計)

鞏固練習:

1、適合東北地區農業基地大量種植的農作物有( )

A、冬小麥、黃麻、水稻 B、柑橘、菠蘿、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麥、亞麻、甜菜

2、東北大部分地區的乾濕區屬於( )

A、半乾旱、乾旱區 B、半乾旱、半濕潤區

C、濕潤、半濕潤區 D、乾旱、半濕潤區

3、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是( )

A、華北地區 B、東北地區 C、華東地區 D、中南地區

20世紀七十年代,數以萬計轉業軍人和知識分子奔赴北大荒墾荒造田,使這塊沉睡的荒蕪之地變成了世界聞名的“北大倉”,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據此完成4~7題。

4、北大荒發展農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嶇 C、熱量不足 D、土壤貧瘠

5、“北大倉”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是( )

A、水稻種植業 B、混合農業 C、商品穀物農業 D、小麥種植業

6、“北大倉”的耕作方式應為( )

A、精耕細作,小農機具作業 B、國營農場,大型機械化作業

C、小農經營 D、粗放經營

7、“北大倉”的發展方向應是( )

A、退耕還林 B、綠色食品基地 C、大力發展工業 D、農業現代化

總結全課:儘管代表地區的農業發展有眾多的優勢,但近幾年來代表地區陸續推出禁止開墾“北大荒”“天然林保護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也説明了代表地區農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做好預習,我們下節課繼續講解。

農業教學設計13

一、揭題引入

1、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各項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課前,老師叫大家收集了有關農業變化的有關知識,現在誰來介紹介紹?

3、學生介紹農業的變化。

是啊,農業的變化真大,都是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34課。

4、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認讀生字。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勾畫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3、説説這些生字該怎麼記?

4、出示生字卡片,小組開火車認讀。

三、學習課文,瞭解農業的變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我到農業展覽館知道了農業有哪些變化。

(二)學生彙報農業有哪些變化。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掛圖(或放課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爺爺立了什麼大功?

3、你還知道袁隆平爺爺的哪些事蹟?

4、指導朗讀第2節(誇獎、自豪的語氣)。

四、自學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讀課文3-5節,然後小組説説我在展覽館裏還知道了農業有哪些變化。

1、思考討論

①為什麼在寒冷的冬季,大棚裏仍然百花盛開,瓜果飄香?“百花盛開”、“瓜果飄香”是什麼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麼特點,它有什麼作用?

③為什麼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長得十分茁壯?“十分茁壯”是什麼意思?

2、小組派代表彙報交流學習結果。

3、師相機放課件。説説你還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識以及“彩色棉花”和“無土栽培”的哪些知識?

4、指導朗讀3-5節。

五、學習第六自然段

1、為什麼農業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2、齊讀第6自然段。

3、農業還有哪些變化呢?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去查一查農業還有哪些變化。

農業教學設計14

教材説明

本章分自然特徵與農業、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兩節內容。

第一節是對青藏地區的概述,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本節內容分為“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兩部分”:“世界屋脊”從青藏地區的地形入手,介紹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徵——高寒;“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主要介紹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下,青藏地區農牧業和人們生活、生產的特色。

第二節內容分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區的保護”兩部分:“江河的源地”介紹了三江源地區為何被譽為“中華水塔”和為什麼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三江源地區的保護”講述了保護三江源地區的意義、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對策三項內容。

教師備課系統──多媒體教案

第一節、自然特徵與農業

教學目標

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範圍,並説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

2、 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高寒,理解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

3、瞭解青藏地區受高寒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

教學重點:高寒的自然環境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高寒的自然環境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讀圖觀察、啟發式引導、比較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多媒體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後顯示雪山畫面。

二、新課教學

1、世界脊樑

教師:要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首先要了解這個地區哪方面的知識?

學生:位置和範圍。

出示教材圖9.3青藏地區的地形圖。讓學生簡要描述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

學生指圖回答:青藏地區位於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崑崙山脈—祁連山脈以南,南至國界。

教師展示圖片: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

提問:青藏高原上為什麼這麼冷呢?

學生:因為青藏地區地勢高。

教師:在中國地形圖上看青藏地區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估計一下,高原平均氣温比同緯度東部平原約低多少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温下降6oC。)

學生:思考回答。(低200C左右)

教師:青藏地區地勢高,會對哪些方面帶來影響?

學生:氣候、河流、動植物、農業、生活……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自主探究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閲讀教材第85~86頁圖文資料)。

(1)請找出青藏地區主要的山脈並用筆在圖中圈出來。

(2)歸納青藏地區的地形特點。

(3)比較同緯度的成都和拉薩兩地年平均氣温的差異,並分析原因。

(4)拉薩氣温年變化有何特點?

農業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聯繫身邊實際瞭解農業的基本概念,運用資料説出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

2、舉例説明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3、運用資料,説出中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分佈特點。

4、運用資料,説出我國畜牧業的分佈特點。

5、舉例説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以及畜牧業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三、主題結構

四、教學設計

【導入情境】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即將舉行,組委會要招募了一些志願者幫助參與設計交易會的相關活動,我校八年級的部分同學想爭取到本次社會實踐機會,正在抓緊時間做模擬訓練。來吧,加入到我們的訓練之中吧!(老師課前準備任務卡,課堂上學生隨機抽取任務卡完成訓練任務。)

主題一:農業的概況——產品分類擺放

【問題情境】

貝貝領到的服務任務卡上寫着:請根據農產品分類,將上一屆交易會的獲獎產品按類別在會場入門口展出(附報名參加農產品交易的參展產品:山西的富硒小米,安徽的有機中華鼈、福建的有機山茶油、山東的大花生、河南的黃金梨、青海的醬滷犛牛肉、湖南的貢米、湖南的獼猴桃、江西的泰和烏雞)。

【問題呈現】

貝貝將如何對這些參展農產品分類展出呢?

【課堂活動】

1、貝貝(同學甲)公佈自己的方案,全班同學評議該方案。(按所屬農業部門展出:畜牧產品、水產品、林業產品和農業(種植業)產品。)

2、分小組將不同類農產品的序號填在黑板的相應分類區域。

主題二:農業的發展——展板內容設計

【問題情境】

"展示農業成就、推廣農業技術"是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舉辦的宗旨之一。玲玲領到的任務卡是:請佈置一個展板,展現中國農業發展成就,並擔任該項內容的講解員。玲玲將在展板上展示哪些方面的內容?她該如何寫講解詞的提綱?

【問題呈現】中國農業有哪些發展成就?

【自主學習】閲讀教材瞭解中國農業的發展概況。

【課堂活動】玲玲(同學乙)展示自己的方案,並向全班同學作解説。

【歸納小結】我國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變,許多地方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灌溉技術改善,許多地方實行了高科技農業;隨着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投入不斷增加我國農業產量不斷增加,許多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農業生產佈局越來越合理,許多新型農業湧現,農業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

主題三:畜牧業分佈——顧客引導與名優產品推介

【問題情境】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都將有代表來參加本次交易會,他們都會帶來本省主要農產品。為了節約顧客尋找展台的時間,大會組織方要求各省區展台按我國行政區版圖方位擺放。

小強與小方的任務卡:引導需要購買優質的畜牧業產品的商家或顧客到相應的省級行政區的展位。

【問題呈現一】

有商家要訂購大量優質羊毛、犛牛肉和牛奶,(小強)該把他們引導到哪些省級行政區展位呢?

【探究點撥】

閲讀我國乾濕地區分佈圖,利用乾濕地區與植被的關係,分析我國的主要牧區的分佈。閲讀我國地形分佈圖,推斷我國主要種植業的分佈。

【課堂活動】

(1)小強(同學丙)指圖説出他的做法和理由。(引導商家去西部省份,如青海、西藏、內蒙古、新疆,這些省份是我國主要牧區,生產優質羊毛和牛奶,引導商家去青海和西藏,這裏出產優質犛牛肉。)

(2)全班同學在地圖上填寫出我國四大牧區的名稱,並將相應的優良畜種連線。

(3)思考:A、B兩牧區牧草生長的水源是否相同?為什麼?(A牧區距海較近,牧草生長的水源以天然降水為主;B牧區距海遠,牧草生長的水源以高山冰雪融水為主。)

【歸納小結】

因受降水的影響,我國400毫米年降水量線以西的地區有遼闊的草原,是主要畜牧業區;種植業主要分佈於該線以東的東部省級行政區,林業主要分佈於東部山區。我國農業具有東耕西牧的分佈特點。

【問題呈現二】

小方領到的任務是向需要購買良種豬仔鵝仔的顧客推介優良品種,玲玲要推介哪些地區和品種呢?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中國畜牧業分佈圖,瞭解我國生豬、雞、鴨、鵝等家畜家禽的主要生產區,並説説該區域的畜牧業與我國牧區畜牧業有何差異。

【歸納小結】

同學們,恭喜你們通過考核,可以成為正式的志願者了!

主題四:主要農作物的分佈——與顧客互動

經過同學們的努力,農產品交易會會場佈置妥當,交易會正式開始了。接下來我們還有什麼任務呢?

任務卡:引導顧客參與各種有獎答題活動(可以幫助顧客答題)

【問題情境一】

某位顧客來到了交易會會場的中部,看到了這樣一段視頻:《〈舌尖上的中國第1季第2集:〈主食的故事〉》。視頻播完後出現這了一個問題,回答正確者將會得到品嚐一碗米粉或者牛肉麪獎賞。

【問題呈現】

為什麼米粉是貴州隨處可見的小吃,而蘭州人早餐喜歡吃麪?

【自主學習】

1、閲讀了解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概念。

2、閲讀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圖,瞭解南北方主要糧食作物的差異,並説出差異產生的原因,完成自學鞏固練習。

(1)我國南方主要糧食作物是,北方主要糧食作物是,其分佈大致以為界線,導致該分佈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南北差異、

(2)在教材P87圖4—7中填寫出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名稱,並思考這些商品糧基地主要產哪種糧食作物,為什麼能成為商品糧基地?

【探究點撥】

商品糧基地的形成條件氣候(雨熱同期)、地形(平原地勢低平)、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土壤肥力(東北黑土肥沃,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較肥)、交通、勞動力等方面探究其優勢。

【歸納小結】

小麥和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喜熱耗水多,適宜在南方高温多雨的地方生長,小麥較為耐旱耐寒,北方地區普遍種植。

【問題情境二】

遊戲:栽小苗(把代表花生苗、甜菜苗、甘蔗苗、油菜苗、棉花苗的不同不乾膠貼在中國政區圖的相應位置,如果貼的位置合理則可以得到一份花生和一杯甘蔗汁。)

【問題呈現】

我國南北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有哪些差異?

【課堂活動】

隨機抽取班上的四位同學參與"栽小苗"的活動,抽到此任務卡的同學充當裁判,做點評並給參與活的獲勝者頒發獎品。

【讀圖歸納】

根據教材P88圖4—10以及我國油菜、花生主要分佈圖,説出我國油菜、花生、棉花、甜菜和甘蔗的主要分佈區分佈,並推測甜菜和甘蔗這兩種糖料作物的生長習性。(甜菜喜温涼,甘蔗喜濕熱)

【問題情境三】

幫助顧客獲得他們想要的飲料。

交易會的展廳為顧客和工作人員準備了小瓶礦泉水。如果你想享受到你喜歡的茶,只要到相應省區的展台説出該省的名茶就可以免費領取一杯,如果你想喝其他天然飲料,也只要來到該省區展台,説對他們所產的飲料就可以得到。

【問題呈現】

1、下列名茶主要出產自哪些省區?

A、普洱茶雲南省

B、龍井茶浙江省

C、黃山毛尖安徽省

D、武夷巖茶福建省

2、我國還有哪些飲料,主要產在哪些省區?

咖啡在我國的主要產區為、

椰子的主要產區為、

【歸納小結】我國飲料作物茶葉主要分佈於東南部的丘陵山地,咖啡、椰子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

【課堂小結】

我國國土遼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大,為我們發展多種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維護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拓展延伸】

1、我國農產品交易會也吸引了部分外國商人蔘加,如俄羅斯、巴西,他們分別帶來了本國最好的咖啡和蔗糖,但工作人員不小心將產地標籤混在一起了,請你幫忙做出區分。

標籤: 教學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mo30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