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班”能否從應試中率先“解放”?

“科技班”能否從應試中率先“解放”?

本報記者 徐瑞哲 彭德倩

“科技班”能否從應試中率先“解放”?

昨天,面向全國八省市優秀中學生的生命科學夏令營在同濟大學開營,42名高二學生將在大學校園觀摩學習,參與實驗課題。夏令營主辦院系透露,這些學生此前經過層層選拔,如從中發現特別優秀的創新人才,校方希望早早留下。

當前,大學尤其名校正積極向中學輸出人才培養理念和創新教育資源。這種大學與中學之間的對接和合作,能否提前發現和預訂準大學生,讓他們擺脱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大學聯考壓力,從應試教育中率先解放出來?

大學介入中學教育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科技創新的拔尖人才?滬上一所名校的教務負責人認為,這一錢學森之問僅僅問責大學有失公允。一個人從上國小到本科畢業共需16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大學度過,因此創新人才的知識儲備、能力建設、人格養成不能光靠大學階段,實際上是一個全程教育的問題。他表示,目前中國基礎教育階段以大學聯考升學為目標的應試教育盛行,這一局面在短期內整體改變十分困難,但大學也應主動作為。

在交大附中與南模中學,各有一個被稱為科技班的試點班級,每班約40人,目前正處於高二升高三階段。兩年前,學生均經上海交大教授面試選拔而出,從高一至高二參加科技講座近30次,參加實驗實踐項目20多項。這些講座主講人、項目帶教者都是上海交大教授團成員,甚至包括交大校長在內的院士和著名教授也為這些中學生開課。同時,上海交大的機、電、船、材等強勢學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參與進來。

科技班大學方面的負責人吳曉玲表示,上海交大與約10所中學率先建立了這樣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為的是向中學延伸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雙方的合作從簡單的生源輸送,變為更高端的聯合培養。

學業與創新兩不誤

大學式教育前移至中學的試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以南模中學科技班為例,全班共有53人次獲英特爾等青少年科技賽事獎項,人均獲獎1.325次。除此之外,還有6人獲全國獎項4項,佔全班學生的15%。

令吳曉玲欣慰的倒不是這些獎項,而是額外的科技課程和實踐環節沒有降低學生的學業水平,並且幫助學生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同時,科技班學生的中英文寫作、語言表達、團體合作等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鍛鍊,還更為積極地參加各類社團和公益活動。事實上,在中學協同配合下,這些學生的學業課程被砍掉不少,這至少證明把學制全部花在傳統科目上並非必要。她認為,創新型學生完全可以學業成績與創新活動兩不誤。

其他名校不同形式的`大中銜接也在進行中。本月初,復旦大學高中生科研見習計劃步青計劃又啟動了。64名高一、高二學生從261名申請者中脱穎而出,進入大學實驗室或課題組參與一項科研任務,經歷從研究計劃制訂到研究報告寫作的全過程,復旦數、理、化、生等8個專業的32位教授對其一對二帶教,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

實現目標還待上有政策

這些創新好苗子能不能早發現、早錄取,通過自主招生渠道進入大學?科技班、夏令營等在高三階段又能否一以貫之,讓他們從3+1+X傳統課堂中徹底解放,避免重回衝刺大學聯考的老路?

同濟大學招辦負責人張勤委婉表示,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待上有政策。在無明確提前直升政策的現狀下,上海交大也只是與相關合作中學形成一種默契,醖釀在自主招生中給予相關學生面試資格或A檔優惠,但不希望被認為這是提早圈學生。校方直言,如果大學沒有目前的這些招生自主權,中學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高壓下,恐怕也難有意願和行動來與大學進行創新教育對接。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應質峯表示,步青計劃仍以純學術為目的,不將參與者表現與大學聯考加分或自主招生直接掛鈎。她坦承,這也是出於另一重顧慮若在此類高中對接計劃中加入升學招錄元素,會捎帶功利之嫌,有違初衷。

一位大學與中學合作代表還提出,這種雙方共育創新人才的模式,需要大學拿出更大的底氣與魄力,因為高校創新教育師資、硬件等本就有限,在校內尚捉襟見肘,要向更多中學移植甚至鋪開,也存在一定困難。在這一方向上的教育探索,還需大學、中學及教育部門共擔責任、相互協作。

標籤: 應試 解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6ynk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