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4篇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4篇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1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最大的感受是,閆學老師很誠懇、很實在。他沒有跟隨什麼大潮流,一味的吹捧和誇誇其談,而是用敏鋭的眼光和智慧,詮釋了智者的思想和教學智慧。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讀後讓人醒悟和清醒。不禁沉思。我們要做什麼樣的老師?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思考。更重要的是閆學老師依據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深入淺出的為我們教師進行了剖析,使我們的眼前一亮,更感覺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恰是用智者的思想,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思考的盛宴。我們要做這樣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素養這一重要品質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真正具有這種寶貴品質的教師,他的講課就像在跟學生進行議論。他不是拿真理來進行説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談心:他向學生提問題,吸引他們來一起進行思考。

閆學老師書中這樣闡述:越有思想的老師,在教學上越有着自我思考的老師,他的教學風格就越是鮮明的。我個人追求一種如茶般幽遠芬芳的課堂教學風格,這固然與我自身的性格與志趣有一些關係。我更覺得真正對學生髮展有益的課堂應該是能讓學生靜心思考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耐心地幫助學生開啟智慧,在平等的對話中互相啟迪,將思考引向深入。這樣的課堂不會有意製造感動,也不會專門營造輕鬆,它的目的就在於給學生一個思考與品位的'空間和時間。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課堂才能遠離浮躁,遠離喧囂,才能成為學生生命得以成長的地方,才能成為學生能夠自由呼吸的地方。

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這是我們老師的智慧和教學藝術所在,這也是我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2

以前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時,我是懷着敬仰的態度來讀他的書的,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當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感到困惑、沒有方向的時候,翻一翻他的著作,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在其中。我還感受到大師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教育家和孩子們的心理專家,這樣的人在我的心中就似一名聖人,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翻越的高峯。哪怕我們要做好大師建議中的一條,我都覺得功夫深似海,我能學一招就夠我獲益匪淺了。利用暑假這段時間,我靜心地閲讀着閆學老師寫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越讀越覺得閆老師寫得貼近我們教師的生活,給我們點亮了一盞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的明燈。正好為我們更好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橋樑,因為我們無法成為一名教育家,但成為一名好老師還是有一點可能行性的。 讀閆學的每一篇文章,都讓我感覺充滿詩意,她的文筆優美、敍事流暢、內容真切,我只用了十個黃昏大約十個小時左右就讀完了她的這本《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細讀之後我發現閆學的教育觀點也是很鮮明的,她不是我在新教育中見識到的一些非常另類的老師,但她的思想觀念常讓我耳目一新,“要讓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記憶也需要情感與色彩”、“愛情是一扇明淨的窗户”等等這些觀點和理念雖然脱胎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閆學還結合了當下教育中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深刻反思後提出的,我覺得我們現在老師在教育中這些細節值得注意。 就來説説“要讓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這個觀點,在教學活動中,我喜歡在一次給孩子相當豐富的知識量,來滿足現在對知識的求知慾望,在活動喜歡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來與與孩子進行課堂上的交流,常常看到積極的孩子不斷髮言,單一些孩子一節課開始要聽,不久就無動於衷,上課好像與他們無關,我試圖用各種方法提醒這些孩子,但常常一會兒他們的思想又開溜了,是我精心準備的活動不受歡迎嗎?未必,看了閆學的“要讓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這篇文章,我茅塞頓開,原來對於這部分孩子來説,他們無法抑制承受高度的緊張,反而就高度的.放鬆了,如果我在教學活動有張有弛,在活動中都給孩子想一想的時間,而不是我一問出,就希望孩子馬上能回答出我的問題,給一部分思考慢的孩子都一點思考的時間,也許這些孩子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更多的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課內不放過一分鐘、一剎那,一直要學生積極進行腦力勞動”是一種“愚蠢”,“簡直就是要榨乾兒童全部的精力。”哦,我犯得錯誤真是不小!閆學也在文章中説“無論如何,課堂都不是軍營,學生也不是玩偶。要讓孩子的思維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這些美好的詞彙來掩蓋。”非常尖鋭的觀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這一方面。

“我想做這樣的教師”,這是閆學老師在這本書的自序中的題目,也是我讀了閆老師的這本書,想得最多的一句話。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3

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也譯作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1枚紅星勛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

我從事教學工作9年多來,經常在各種著作及論文中能看到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也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教育理論家,但是真正用心地去細讀跟他有關的書籍還是第一次。利用暑假時間,認真拜讀了閆學所著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

這一本書沒有太多的説教,也沒有一味地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把我們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用講故事的方式,把理論穿插其中,娓娓道來,讓人在輕鬆的氛圍中思考、汲取、感悟。

比如,我們常常在課堂上揮灑自如,學生也聽得極為專注。但很遺憾的是,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很少主動思考,教師的優勢反而成了阻礙、剝奪了學生主動思考的屏障。長久下去,學生會漸漸喪失思考的能力,喪失主動尋求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課堂教學有兩項教育任務,一是傳授一定的知識,二是啟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啟發他們努力跳出課堂教學的範圍去閲讀、研究和思考。在我們信息技術學科更是如此,信息時代,知識日新月異,我們應該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在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告訴學生操作方法、步驟,我們應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生為本,更應該在課堂上追問學生為什麼?你是怎麼實現的?還有什麼方法呢?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教學設計、教學態度都相當不錯,但滿腦子卻只有自己的教案,只想着讓自己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環節,卻毫無顧及學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願意接受,從不關注學生的思考,與學生缺少應有的交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是觸及理智和心靈的地方。他強調:課堂教學不是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一個好的教師應當把握課堂教學發展的邏輯,洞察學生腦力勞動的細微變化,要善於對計劃作出適當的改動。真正優秀的教師,他的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不是在忠實地複述已經設計好的內容,他更是在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沒有理智和心靈的撞擊,教師的教學就變成了知識的灌輸,變成了教師在拿真理進行説教,學生成了被動接受。那麼如何才能真正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呢?他強調,老師要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教材。只有精通教材,老師在課堂實施中才能有精力、有能力關注學生的思維與興趣,才能根據課堂實施的實際情況及時、恰當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進程。他也十分贊成那種談心般的上課方式。真正具有教育素養的老師上課時就像在與學生談心,老師只不過提出了一個需要展開討論的問題,對這一問的討論過程就是師生談心的過程。

在閲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的過程中,引發了自己對教育現實的思考,也有了很多的感悟、收穫、反思與自我追問。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體系浩繁博大,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探究,不斷地去實踐。

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有感4

果説平時繁忙瑣碎的工作令我們無法停下腳步靜心思考,那麼假期就填補了此項空白。我們可以心無雜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書,獨享文字帶給我們心靈的愉悦與純淨。

寒假前,王校長為了給每位教師補充精神食糧,每人發了兩本書,供大家閲讀。在此我很感謝校長給我閲讀的書籍,給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在這兩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本就是《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這本書,書中內容豐富,語言平實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且指明瞭方向。讀完後心中豁然開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也許被應試的棍棒追趕的只剩下關注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勞動、閲讀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意識到,並融入教育過程中的。書中提到,沒有勞動在教育中的參與,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喪失意義,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而且從本質上説,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謀本身就是勞動,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須以勞動為基石。

其次,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總是缺乏一種教育的藝術,我們總是試圖把一切規定與限制灌輸給學生,並想讓學生做到。我們開班會,苦口婆心地説教,讓孩子背誦國小生守則,最終我們的教育效果又怎樣。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對孩子説:“不許摘校園裏的花。”如果把這句話變成“每個人都應當在校園裏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我想這兩種説法之後呈現給我們的將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效果,這就是教育的藝術。作為一個教師,我們往往少了一個思考教育藝術的環節,給孩子更多的是一個消極、限制的言語,最終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們還極度地生氣,現在看來,只能説明我們不夠聰明。

教育的實施者是教師,在這本書中,有幾個故事談到了老師,例如《讓美好的詞彙不在沉睡》、《孩子喜歡那些喜歡孩子的人》、《用一輩子備一節課》等。這些故事猶如一面鏡子,讓我一再審視自己,認識自己。

美的語言給人以美的享受,而我並沒有過多的應用這把精美的鑰匙,輕輕開啟孩子們的感情和記憶。

我們不停地讓孩子積累好詞佳句,但學生的語言大多數都是蒼白的,詞不達意,很難寫出流利明白的文章。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沒有讓孩子頭腦中那些積累的詞彙活起來,變成自己的思想輸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沒有創造,這些詞彙就像籠子裏的鳥,沒有自由,漸漸失去了飛翔的力量;它們是一支幹枯的花朵,沒有顏色,也沒有芳香。這就需要我們在孩子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腦力勞動中,引導孩子藉助詞彙來思考,進行生動的創作,認識客體、事物、現象和周圍世界。教師要用美的語言給孩子開啟一個無限美的世界,引導孩子不僅欣賞而且參與創造這個世界。

愛是一個教師職業素養的核心體現。孩子喜歡哪些喜歡孩子的人。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喜歡孩子嗎?也許在平時的工作中,自己缺乏了耐心,處理問題時多了一份急躁。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更應該讓孩子體會到老師理解孩子,熱愛孩子的心。我們始終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我們就以最博大的愛與理解去對待孩子,從而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教師。

説到教師,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上課,而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明白,要用一輩子備一節課,一節課其實是表現的一個教師的全部。這裏包括他的知識儲備、閲讀視野、價值判斷、教育智慧、精神風貌、人格魅力……而這些決定了一個教師究竟是以一個怎樣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甚至僅僅從一個教師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一節比較理想的課,絕不僅僅是上這節課之前花費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就能實現的。

課堂是反應教師修養的一面鏡子,教師只有一輩子不間斷地讀書,學習,加強自身修養,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每節課都對學生的發展有益。

教育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因為它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多一份教育智慧,多給自己創造一份教育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q5ln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