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通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並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學習新筆順:先裏頭後封口。

  設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閲讀內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採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教法。注重創設情境,再現畫中景,體現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後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麼樣的呢(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説: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遊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誇一誇。)

2,遊戲:"闖關爭星"。第一關:我會讀。

(出示認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製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説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後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後鼻韻母。

b、説説自己用什麼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觀察,找出關鍵筆畫)。

師範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構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和"日"的筆順規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⑤展現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⑥被評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好在哪裏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麼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並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麼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麼(聯繫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啊!想看到更遠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並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麼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裏,會背這首詩嗎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台,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展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並收集有關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男,女生擂台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並茂的解説,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學習化為有趣的闖關爭星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採用"引導觀察—教師範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範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最後欣賞評議同學作業。使學生在自主,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構美,形體美。)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説,創設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通過聽,讀,評,領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讀畫結合,既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賞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後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讀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國小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説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教材説明: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敍了作者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廓、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設計思路:

對於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主要通過反覆的誦讀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講解,在第一課時的設計中,我先帶領孩子們認真反覆的朗讀這首詩,使他們對這首詩有個大概的瞭解,並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詩人。然後主要是識字教學,通過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將這些生字記住並會正確書寫,最後將這些生字放入古詩中,體味它們各自在這首詩中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看,(出示掛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遊玩的地方,這座樓坐落在山西,樓有三層,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那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座樓叫什麼名字嗎?(學生回答)

2、對,你們真聰明,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3、指名拼讀“登” (dēng),要求讀準後鼻音。指名拼讀“鸛”(guàn).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指導學生讀準課題)

二、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上鸛雀樓?(作者)作者是誰?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從青少年時起就勤奮讀書,刻苦寫作,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寫的詩深受人們喜愛。

過渡: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有助於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三、初讀課文

1、你們想讀這首詩嗎?那先小聲的跟着老師將這首詩讀一讀。

2、自己再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鉛筆將它們畫出來。

3、這次我們再大聲地跟着老師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畫出來的字的讀音。

(先聽老師範讀,再跟着老師讀,可以把握住對這首古詩的朗讀,並且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找出不認識的字,為下一步的識字教學做一個鋪墊。)

四、識字教學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裏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2,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3、你們的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下面我們再來個讀字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讀的最好。(分小組讀)

4、你能給這些生字寶寶找朋友嗎?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這些生字的記憶。)

五、寫字教學

1、過渡:我們在認識了這些生字寶寶後,如果會寫它們那就 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12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一、學習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藉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瞭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瞭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藉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藉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裏面就像鳥兒的身體(藉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鈎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於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後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説)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説)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説)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着。

3)、盡指消失。

3、指名説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裏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着表達。你能説説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説)

7、誰能連起來説説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説)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樣倒過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説説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説)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説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説説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説)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説説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説一説(指名説)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説)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麼?(夕陽沿着山落下了)你從哪裏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麼景色?(指名説)太陽沿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的消失。

多麼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着詩人又看到了什麼呢?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指名説)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着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着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麼?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麼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麼?(指名説,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這正是王之渙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有新的進步,因此“更上一層樓”也成了千古名句。當你有進步時,老師會説祝你更上一層樓,有更大的進步,你會把這句詩送給誰呢?

四、瞭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並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對對子,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着背一背嗎?能試着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其它三個分別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古詩後很多詩人寫過這四座樓,其中李白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背,齊背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説,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後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構,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範寫説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後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後再寫一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説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説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説一説。生:(説説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裏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着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

2、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小朋友們,你知道】這些動物的名稱?

多媒體出示鸛鵲圖片,師:它叫什麼你知道嗎?(板書:鸛鵲)

師:這座樓上面因常有鸛鵲休息,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名字鸛鵲樓。(補充板書:鸛鵲樓)

2.師: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詩人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要學這首古詩。(學生讀題)

二.初讀指導

1.師:這首詩是怎樣的呢?(播放古詩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

3.指名讀

4.齊讀

三.結合圖片,理解詩意

師: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王之渙)那讓咱們跟着王之渙一起登上鸛鵲樓去看看吧。

多媒體出示鸛鵲樓上遠望黃河圖

1、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麼?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説説“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

④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

2、學習三、四兩行。

(1)師:你覺得從鸛鵲樓上看到的太陽羣山黃河怎樣?(很壯觀)但詩人還不滿足,他還想怎樣?(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裏)那怎麼辦?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名句,人們常用來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練説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説。

(2)指名試説。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裏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係。

帶着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裏頭後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蓖卣剮孕×繁剩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7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後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2、範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麼?(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着羣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説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説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藴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啊!誰願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 (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二、學習古詩《登鸛雀樓》

1、接題,介紹鸛雀樓

(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並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可惜,後來被黃河水衝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板書:登)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麼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好嗎?(教師配樂範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指生説、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麼?(指生説)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湧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裏?(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着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着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麼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説,讀後兩句詩。

師:現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在含義。

小結:是啊!如果我們想要看的更遠,就必須登的更高,因為登高才能望遠,在這裏詩人也告訴了我們:要想得到好的收穫,就必須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説對嗎?來讓我們再一次讀這兩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心中吧!讀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麼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三、鞏固練習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範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麼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空並講方法和示範)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麼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範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着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四、小結課堂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首先要祝賀你們今天又學會了一首古詩,其次,老師還要謝謝大家這麼認真的聽老師講課,希望我們以後還能有機會在一起合作,好嗎?

下課。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裏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説一説,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裏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説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説一説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説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記住字形,,學寫四個生字。

3、整體感知古詩描寫的意境。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解題,讀題

1、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登鸛雀樓)

這四個字都是生字,是我們的新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標拼音)指名讀

3、(出示圖)鸛雀樓,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勝地,因為經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在樓台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台叫做鸛雀樓。登,看老師的手勢,明白什麼意思嗎?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鸛雀樓就叫——登鸛雀樓。

知道意思就會讀得更好。指名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設計意圖背古詩導入,揭示課題,理解題意,指導讀準、讀好。

二、讀通古詩

1、瞭解作者這首詩是誰寫的?王之渙是唐朝的大詩人,寫了不少著名的詩。

2、這首詩寫了什麼?捧好課文紙,聽老師來讀一讀,聽清老師讀的每個字的發音。

3、現在請小朋友學着老師的樣子,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看着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確,多讀幾遍,把每行詩句讀通順。

4、這首詩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讀準它,卻不容易。(出示古詩)來挑戰吧,哪位小朋友願意來試試。指名讀,相機正音後鼻音登更層

前鼻音盡

邊音、樓裏

翹舌入

齊讀全詩

5、去拼音讀

藉助拼音,古詩讀得很流利。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出示去拼音詩)大家還能讀準嗎?

(出示)看,你們的讀書聲引來了兩隻小鸛雀。小朋友讀得好,它就帶我們去登樓。我們再來讀給它們聽。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把古詩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看似簡單,但操作時卻不易。前後鼻音、平翹舌音等都是糾正的重點。再加之孩子們先入為主的錯誤讀音的影響,課堂上糾偏的教學就顯得很重要。去拼音讀時,設計鸛雀登樓的動畫引領,意在激勵學生學有所趣,學有所樂。

三、讀懂古詩

1、同學們,詩人也和我們一樣,去登鸛雀樓,會看到了什麼美景呢?仔細看看課文紙上的插圖,動腦筋想一想,説一説。(出示課文插圖)

(出示)站在鸛雀樓上,詩人看見。(生自由練説)

2、相機學習一二句

這是一輪什麼時候的太陽?顏色已經沒有那麼鮮亮、奪目了,這太陽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陽。看,它靠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漸漸消失了,這是哪一句詩描寫的美景?——生:白日依山盡。看到這美景,誰再來讀一讀。齊讀。

鸛雀樓就坐落在黃河邊。見過黃河嗎?(生談)(出示黃河圖片)這黃河波濤洶湧,一瀉千里,浩浩蕩蕩向東流入大海,這景象是那麼壯觀,那麼讓人覺得氣勢磅礴!此時你站在鸛雀樓上,一定會情不自禁地吟誦——指導朗讀“黃河入海流”。

3、太陽漸漸落山,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現場採訪:站在鸛雀樓頂,看了這麼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樣?指導朗讀一二兩句詩。

聽老師來讀一讀,小朋友輕輕閉上眼,讓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浮現在腦海中。看到了嗎?讓我們一邊讀一邊想象這美好的畫面吧。

4、相機機學習三四句。

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遠更多的風景,就要再登上一層樓,所以詩人告訴我們——(出示,引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呀,所以詩人這樣告訴我們——(出示,齊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設計意圖課文配有插圖,以圖學詩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説説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些什麼?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進一步在頭腦中呈現畫面,從而達到有感情地誦讀。

四、讀好古詩

1、小朋友們讀得真棒,願意跟老師合作讀一讀嗎?

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後張老師一行,你們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聽清老師讀詩時的節奏、音調。白日——依—山—盡,(生接——)欲窮——千—裏—目,(生接——)

2、還是這樣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如何?

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麼?

3、就像這樣,全班同學一起來一遍吧。齊讀

5、古詩咱們讀了這麼多遍,能背下來嗎?指名背齊背

設計意圖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要在模仿老師一遍遍的誦讀中體會、感悟,用師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讓學生初步讀好古詩水到渠成。

五、指導寫字

1、(出示)瞧,這課的生字來和小朋友們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們讀正確嗎?

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字音讀準還要把它寫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較入和哪個字很像,又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錯。看老師來寫這個字。師黑板範寫入(撇捺要舒展開)

更也有撇捺,撇是豎撇,寫時要先豎後撇,捺從上往下穿過撇。師黑板範寫更

學生入更各描紅一個,臨寫一個,寫這兩個字,要注意撇捺的變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樣記欲這個字呢?是個左右結構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來記這個字)

怎樣才能寫好看呢?左右等寬,谷的一捺要變成點,哦,字寶寶很有禮貌,它懂得謙讓,把地方讓出來寫右邊的欠。

目怎麼寫,同學們要好好體會,相信你們會寫得很好。

學生欲目各描紅一個,臨寫一個。

4、學生在習字紙上練寫

5、投影反饋,相機評價,再寫完寫好剩下的。

設計意圖學寫的4個生字,指導時側重點不同,指導範寫兩個,放手觀察兩個。寫字教學中力求講評結合,把寫好字落到實處。

教學理念《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很熟悉,從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經熟讀成誦了。但是否能把古詩的每個字讀準,讀好,這是這節課着力要解決的,糾偏看似簡單,其實比其它訓練更重要。現在講究基於兒童的古詩教學,而這堂課還要基於這次教學的兒童,二年級的教材用一年級學生上,許多生字的讀音更要紮實強化。教學設計時還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入情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

登鸛雀樓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着,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説,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繫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裏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教學後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裏呢?

2、 你能説説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説一説。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

一、課文説明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

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着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後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昇華。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配樂朗讀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二)學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範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着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範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覆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四)作業。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麼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麼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①弄清筆順: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③學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④學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4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創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採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後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藉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範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後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瞭解詩意。

(1)反覆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説説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後,他能看見些什麼呢?他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説一説,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髮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後會看見什麼?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夥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藉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瞭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閲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認識“黃、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藴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指名拼讀“鸛”。

3、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自瀆課文

那麼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學生自瀆課文)

三、學習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裏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和它們打招呼,叫出它們的名字就能和它們成為朋友。

3、小朋友讀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寶寶成為朋友不僅要認識它們,還要會寫。下面,我們一起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4、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目:去掉一筆是“日”,再去掉一筆是“口”。

5.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指名讀,男女生讀)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師讀一遍吧。

四、品讀詩句

1、剛才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麼?(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説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依山盡是説太陽——指名再説説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出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麼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説。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景象是多麼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麼,引讀——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説: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這是因為——?讓生試説。(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還有什麼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帶上動作,你已經是詩人了。

六、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標籤: 鸛雀樓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6v7k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