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1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原因以及擴張結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徵

[教學難點]東非裂谷帶的成因及擴張結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圖、地形圖、東非大裂谷景觀

[導入新課]前面我們已經瞭解了西亞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大一片土地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書)

[引導讀圖]非洲政區圖

[提問]

① 這個地區包括哪些國家?(除北非五國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國家)

② 北非與該地區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什麼?(大致以北迴歸線為界)

③ 請具體描述該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赤道和南北迴歸線均穿過該地區,基本關於赤道對稱;東鄰印度洋,西鄰大西洋,東北為紅海,東南與馬達加斯加島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

④ 與其它大陸比較,該地區的海岸線有怎樣的特點?(比其他地區的海岸線平直,西部有一個較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承轉過渡]還記得剛學習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麼特點嗎?(以高原為主)現在一起來看看與它同在一塊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圖展示]非洲地形圖

[提問]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該地區哪個方位?(東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區主要分佈在該地區哪個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在該地區哪個方位?(西北沿海和東南沿海)其中哪個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區)

[補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陸又被稱作“高原大陸”。正是由於非洲大陸很多沿海地區地勢較高,所以才沒有被海水侵蝕得彎彎曲曲,而是比較平直,海灣和島嶼都比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相比,地勢哪個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地區的地勢特徵什麼?(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③ 該地區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區?(東非高原、剛果盆地和東非大裂谷)

④ 東非大裂谷的起止點在哪裏?(北起死海,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

(簡單介紹東非大裂谷)

[提問]為什麼會在非洲大陸上有一個這麼長的裂谷帶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彼此張裂。當板塊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就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這樣的運動一直在繼續着,想象一下,幾億年之後,這個地區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

[學生想象、回答](有可能會變成海洋)

[進一步提問]既然這個地區是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那麼還可能出現什麼情況?(火山噴發)的確,這個地區有許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峯,海拔5895米。

[引導學生在圖中確認乞力馬扎羅山的`位置]

[轉折](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再來看看這裏的河流狀況,這裏有哪幾條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根據該地區的地勢特徵,判斷一下它們的流向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尼羅河和剛果河分別經過了哪些地形區,流入了哪個大洋?

[學生回答]略。

[進一步提問]看看這個地區有幾個主要的湖泊?其中三個位於東非裂谷帶附近,請你們猜測一下,兩者有沒有什麼聯繫?(湖泊的形成與裂谷帶一樣,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補充]還有一個地方需要介紹,這就是好望角,請大家在圖上找到它,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學們知道為什麼稱他為好望角嗎?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資料,瞭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新課結束,複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位置和範圍

二、“高原大陸”

1.高原為主

2.東非大裂谷:範圍、成因

3.剛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較好的貫徹了國中地理新大綱的教學要求, >教案設計注意從改革教學方法入手,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提高本節課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剖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問題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並注意培養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多媒體 >課件輔助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2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並會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

(3)瞭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並能説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佈示意圖的繪製;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並舉例説明什麼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於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於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温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後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週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後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氣候特徵是怎樣形成的,並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佈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並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繫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瞭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佈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並用規範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閲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閲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着淚的抗戰老兵、踏着“七彩祥雲”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閲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閲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閲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遊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瞭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範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裏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麼,專家們憑什麼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徵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瞭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並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佈圖上的氣壓分佈特點。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於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佈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説説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後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於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佈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着?

學生活動:讀圖後,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佈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佈,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並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餘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説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並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後,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佈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

教學目標

1.閲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雲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麼,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着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着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麼?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鬱?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着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温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温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温上升,降水增加利於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3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説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瞭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着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於板塊構造學説在國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遊的機會並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並能夠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説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4

課標要求: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根據有關,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説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説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瞭解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公海等概念;

2、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説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説明建設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樹立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的.意識,為今後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共生與協調發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難點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海洋國土”,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它是一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EEZ) 、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形象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1、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性的海洋開發利用熱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矛盾和衝突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20多年努力,於1994年通過並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矛盾與衝突提供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該“公約”規定:沿海國家在享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範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牀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有300萬平方千米。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島嶼6000多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中國的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可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為300萬平方公里。

(2)我國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海水污染範圍不斷擴大;海洋生態破壞加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klrg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