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1

知識與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用“運動有快慢” 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難點: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反饋展示

1.物體叫做機械運動。

2.地球同步衞星以 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 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3.坐在向東行駛汽車裏的`小明,以自己為參照物會看到路旁的樹木 ,若以 為參照物,小明是靜止的。

4.在實際生活中物體的 是相對的 5.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轉載於:/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見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運動類型

1.勻速直線運動:; 2.變速運動: 3.例題(閲讀教材21頁例題,並寫出計算過程)

【練一練】:

(三)小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10s內行進150m,則它第5s內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車在前20s內通過200m的路程,在後40s內通過250m的路程,則汽車在全程中 的平均速度是 。 三、堂清訓練、鞏固雙基:

1.汽車在2h內行駛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飛機在12min內飛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彈在2s內飛行了1600m,則 運動的更快。

3.關於速度,下面説法中錯誤的是()

A.運動快的物體速度大 B.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速度大 C.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少的物體速度大 D.單位時間內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速度大

4.兩輛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它們所用時間之比為2:1,行駛的路程之比是4:3,則它們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車第一天晚上10時發車,至第二天下午3時到達,全程1050km,該列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

A.在平直鐵路上由靜止開始運動的列車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B.投出的籃球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C.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衞星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D.沿直線跑道跑百米的運動員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7.甲、乙兩氣球分別以1m/s和1.5m/s的速度豎直升上天空,下面説法錯誤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為參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為參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為參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兩同學進行百米賽跑,每次甲跑到終點時,乙總落後10m,如果甲在起跑線處,乙在甲前方10m同時起跑,則()

A.甲、乙同時到達終點 B.乙先到達終點 C.甲先到達終點 D.未到終點前,乙在甲前邊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對物理有了一定的瞭解,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學生對運動和靜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着承前啟後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並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在國小六年級的數學中學生進行了不少的有關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關單位的換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時間,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並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瞭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義和使用方法。

本屆九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但後進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要充分關注他們教學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活動。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儘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儘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徵,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慾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悦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體應用

難點:

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四、説教學過程

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發現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播放了自已錄製的我校運動會的100m和3000m視頻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分析學生的運動情況,他們的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並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後,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於學生輕鬆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麼?最後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麼?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並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麼主要特徵,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後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並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採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説"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3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採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麼是單位時間,得出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麼,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後進生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後進生反應慢些老師要理解他們,多肯定他們的成績,多表揚他們的進步。增強學生求慾望。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並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係,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學校的校運會 女子100米短跑記錄是13.5s, 請運用知識計算出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為7.61m/s

例題2: 例題:保靖至吉首的路程為100Km,一輛汽車從保靖縣開往吉首,這輛汽車的速度是40Km/h,幾小時後可以到達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據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這輛汽車2.5小時後可以到達吉首。

例題3: 例題:2006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傑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題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後進生對這題是難了點,教師要多講,多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弄清這題。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範解題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在做計算時要寫,已知,求,解,答四步。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108 km/h=XXm/s

(2)]15m/s=------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 min通過了1800 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歸納總結

最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後總結的良好習慣,並培養、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讓學生去想、去説、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説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s表示速度

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

換算關係:1m/s=3.6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業佈置:

1.1m/s=XXkm/h

0.5m/s=XXkm/h

10m/s=XXkm/h

54km/h =XX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3.5 km/h, 64m/min,1m/s,則三人的速度的關係是?[注,min表示分鐘]

3、汽車以20m/s的速度行駛了2h,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XXkm.

4、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人對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聲,聽到回聲經過的時間是( )[聲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3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記住速度單位及其換算。

2、理解勻速直線運動,會用速度公式計算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3、瞭解變速直線運動,會用平均速度觀點計算變速直線運動速度。

4、瞭解“速度表”中顯示的“即時速度”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對不同的運動快慢程度從時間和路程兩個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練求解勻速運動中速度、路程和時間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計算變速直線運動中某階段的平均速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速度”概念的學習,讓學生領會引用科學的方法和觀念,可以更精確地描述運動、便於化解複雜的問題。

2、建立“速度”概念,還可促進學生生活行為的效率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活素養,形成正確的生活理念。

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速度大小的比較,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

教具與教法:

1、軌道、小車、停表、光電測速儀。

2、素材的收錄(百米跑、速度表、高速運動的物體)、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情景引入:

利用課件展示運動快慢的情景。

問題的提出:佈置學生思考回答:

1、運動場上在如下情況下,怎樣比較誰跑得快,誰跑得慢?

A、正在賽道上奔跑的幾位運動員?

B、剛剛跑完的幾位運動員?

2、王聰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誰跑得快?

物理學規定: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來比較物體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時間,得到每秒運動的路程,從而可以比較快慢。

問題探究

一、速度的定義

問題1:速度是如何定義的?表達式如何?

教師總結展示

定義:運動物體發生的路程與運動時間之比叫速度。

定義式:V=S/t

S——路程 t——時間 v——速度

問題2:速度的國際單位可以從公式中推出,是什麼?

問題3:課本“小資料”瞭解部分物體各種運動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變部分物體運動速度的單位,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

問題4:看課本圖1.3—2汽車速度表,此時汽車的速度是多大?該汽車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測的是汽車在各個時刻或在某一處的即時速度,不是全程的總的運動速度,它是隨汽車運動快慢的隨時變化的。

介紹我國道路限速規定:(高速路小汽車100——120 Km/h國道、省道70——90 Km/h城區街道40——60 Km/h)

二、直線運動

定義:物體沿着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思考問題:在變速直線運動中,我們可以粗略計算全過程總體快慢情況,可以用V=S/t求速度?—稱為平均速度。

三、拓展訓練:

例題分析(題目見書本)

師生分析解題情況。

總結計算題注意點:

A、單位要一致;

B、要有針對各量的文字説明;

C、先寫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結論性語言。

四、課堂練習

如果一輛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有速度是72 Km/h,則在30min內它能前進多遠?

課堂小結:

學生活動:

觀看不快慢的運動情景展示:運動員們起跑;從紅燈轉綠燈,開始啟動的汽車、自行車;龜兔賽跑的過程和結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時間時位置領先者。

B跑完相同距離,用時間短者。

2李明快。依據是李明快慢不變時,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學生閲讀教材後回答:

1速度的定義、公式

2國際單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單位:1Km/h=1000m/3600s=1/3.6m/s

蝸牛:1.5*10-3m/s=0.15m/s

火車:120m/s=432Km/h

衞星:3070m/s=3.07Km/s

4學生看課本回答:20Km/h;220Km/h

領會:汽車速度表原理和意義

瞭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義——主要是為了安全!

領會基本機械運動的分類

學生看書後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時間內路程相同。

乙由慢變快,後來速度大於甲。

平均速度只代表總體運動快慢的情況,不代表某處的的速度,它只是由總路程和總時間來求的。

學生課堂練習,教師巡視。

板書設計:

第三節運動的快慢

一、運動快慢的比較

二、速度

公式:V=S/t單位:m/s;Km/h

三、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物體沿着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

計算:s=vt,t=s/v

四、變速直線運動

平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測汽車在各處的瞬時速度

作業佈置:

課本P—22頁:

第三題;第四題。

練習冊:1.3運動的快慢。

教後反思: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4

1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徵。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現象,學會從現象中分析歸納出物理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聯繫生活實際,知道物理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1、學生是八年級年級學生;國小已經接觸過有關運動的知識;

2、學生為國中的孩子,對物理學的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探究慾望;

3、學生有過較多的小組合作經驗;

4、學生已經學過運動的描述;

5、學生能夠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行簡單的比較;

6、學生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已經接觸到過一些有關速度的計算。

3重點難點

重點: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徵。

難點: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

引入課題:圖片引入。

生活中我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麼為標準來確定冠軍的?

2、小時候做遊戲,比較誰跑得快,往往是喊“預備!跑!”然後兩人從同一起點跑,怎樣判定誰獲勝?

活動2【講授】進行新課

一、比較運動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時間,誰用時短,誰快!

2、相同的時間比路程。誰通過路程多,誰快!

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速度

1、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 定義: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時間

V= s/t

回憶:我們學習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誰還記得長度和時間的國際主單位?

根據這兩個單位我們可以得到速度的單位,誰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時間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單位:

⑴國際單位:米/秒,符號m/s或m·s-

⑵常用單位:千米/小時,符號為km/h或km·h-

⑶換算關係:1m/s=3.6km/h

講解單位換算:(見課件)

練習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4規範解題:

例題1.20xx年劉翔110米欄奪金,成績是12,92s,問這項紀錄的運動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行駛中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與速度是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劉翔的運動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強調解題過程

注意:1、解題過程要寫出所依據的公式,把數值和單位代入時,單位要統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説明。

3、計算過程和結果都應帶單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記錄了兩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時,在相同的時間內所通過的路程:

時間/s

10

20

30

40

小車1通過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車2通過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導學生探究小車1和小車2的速度變化

總結:在相等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相等的運動我們把它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三、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直線,速度(快慢)不變的運動。

2、特點:

(1)運動路徑是直線;

(2)運動的快慢程度不變。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發生改變

四、變速運動:

1、定義:物體運動速度或方向時刻改變的運動。

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有時快,有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用平均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2、平均速度:

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V=s/t 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例題6:小明在跑百米時,前50 m用時6 s,後50 m用時7 s,小明前、後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平均速度:

後50m平均速度:

全程時間:

全程平均速度:

50 m

答:小明前、後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別為8.3 m/s、7.1 m/s和7.7 m/s。

7 s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求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確路程和時間的對應關係。即使是同一運動過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議議:

我們在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兩地車程1小時”之類的説法,請你説説“車程”一詞在這裏的含義。

這裏的“車程”指的是汽車行駛的路程,就是從出發到目的地所用的時間。

活動3【講授】歸納小結

第三節運動的快慢

一、比較運動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時間

2、相同時間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義及定義

2、公式:v=s/t

3、單位:1m/s = 3.6 km/h 1km/h=1/3.6 m/s

4、規範解題:

三、勻速直線運動

四、變速運動

平均速度: v =s/t

活動4【練習】隨堂練習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多種:A、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的多少;B、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時間的多少;C、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那麼:

(1)在進行百米賽跑時,觀眾認定跑在前面的人運動得快,採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員認定到達終點計時少的人運動得快,採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學中比較運動快慢採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單位是XX,讀作 XX,速度用符號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單位是XX,讀作XX。

以下關於速度的説法正確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體通過路程長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體,運動的路程一定遠

4、自行車正常行駛的速度約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XXX。

5、一輛火車作勻速直線運動,在5s內通過的路程為150m,它在前2s內的速度為 m/s,通過的路程為 m。

活動5【作業】佈置作業

1、短跑運動員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為20米/秒,汽車的速度是54千米/小時,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 )

A、汽車,羚羊,運動員

B、羚羊,汽車,運動員

C、運動員,汽車,羚羊

D、運動員,羚羊,汽車

2、小明距學校2.7千米,他步行的平均速度為1.2m/s,請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長時間能到學校?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5

1教學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瞭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學情分析

教材先設置“想想議議”,提出問題:運動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在相等的時間內,比較通過的路程,通過的路程越多,説明物體運動快。

第二種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內,比較所用的時間,所用的時間越少,説明物體運動快。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百米賽跑,用兩種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進行分析講解,使能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是反映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運用國小所學過的數學知識,確定一定的路程,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計算出通過這段路程的速度,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υ=S/t,單位及換算單位:m/s 、km/h,1m/s=3.6km/h。

通過閲讀小資料給出的數據,瞭解一些物體的運動速度,加深對速度的理解。再通過教材兩道例題分析解答,使學生掌握運用速度公式解決問題,加強學生對速度的概念、單位換算的理解。

3重點難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提出問題:

1.公路上行走的車輛與行人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2.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怎樣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為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一章第三節。

(板書或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

先給學生感性認識、思考、質疑,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活動2【活動】自主學習 確定目標

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討論自學情況、啟發學生彙報自學成。

1、同學們學到哪些知識?

2、同學們還有哪些問題不懂?

3、同學們想提出什麼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篩選整合,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板書)

1、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快慢?

2、物體運動的快慢用什麼表示?

3、速度的概念、單位、計算公式。

4、勻速直線運動、變速運動、平均速度。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產生質疑的能力。

活動3【活動】互動學習 解決問題

一、速度(板書)

提出問題:物體運動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播放視頻2】 奧運會男子一百米決賽

【播放視頻3】奧運會女子短跑比賽

提出問題:

百米賽跑比賽時,裁判用什麼方法判定誰跑得最快?觀眾用什麼方法判定誰跑得最快?

裁判:在相等的路程內,用時最短,速度最快。

觀眾:在相同的時間內,跑的路程最多,速度最快。

結論: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板書)

第一種方法:在相等的時間內,比較通過的路程,通過的路程越多,説明物體運動快。如甲圖。

第二種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內,比較所用的時間,所用的時間越少,説明物體運動快。如乙圖。

提出新問題:

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例如: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 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分析歸納:求出速度,即計算出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一、速度(板書)

1.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υ=S/t

4.單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換算關係:1m/s=3.6 km/h

引導學生讀閲小資料,瞭解常見物體的運動速度及物理意義。

記住:人步行的速度:1.1 m/s 。要求學生説出它的物理意義。

(第一宇宙速度:7.9m/s,第二宇宙速度:11.2m/s,第,三宇宙速度:17.6m/s)

提出問題:火車的速度是72km/h,汽車的速度是30m/s,是火車跑得快還是汽車跑得快?

解:72km/h=7200m/3600s=20m/s

∵30m/s>20m/s

∴火車的速度慢

或:30m/s=3.6km/h×30=108km/h

例題1(P31)

例題2(P32)

注意:

1、解題過程要寫出所依據的公式,把數值和單位代入時,單位要統一。

2、計算過程和結果都應帶單位。

引導學生學會讀課本圖12.2-1所示的速度表。

補充例題:

例題1: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例題2:火車提速後,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6 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勻速直線運動(板書)

引導學生觀察“想想議議”,回答下面問題:

1、甲圖片小球在運動中有什麼特點?

(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2、乙圖片小球在運動中有什麼特點?

(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

3、哪個圖片的小球的運動速度快?(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乙圖運動速度快)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物體運動的特殊性,變速運動是物體運動的普遍性。

【播放視頻4】越野車攀巖石

提出問題: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有時快,有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用平均速度來描述物體的快慢程度。

3.平均速度

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即:υ=S/t

例1、某同學騎自行車上學,前10分鐘行駛2.5km,,後10分鐘3.5km,該同學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2、如圖所示,一個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5m/s,又從乙地返回到甲地的速度是4m/s,求物體在整個過程中的速度。

從上述例2可以得出,要求物體往返平均速度公式為:

物體往返平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三、科學世界(板書)

引導學生閲讀“科學世界---時間放大鏡”。完成下列問題:

1.照相機上“快門”的作用是什麼?

2.“頻閃攝影”的原理是什麼?。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實驗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4【活動】延展學習 自我評價

1、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它的國際單位是 ,20m/s合 km/h。

2、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1min內通過的路程是 120m,則它的速度為 m/s,其物理意義為 。

3、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4s內通過的路程是 20m,則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無法判斷

4、對於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少

C、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物體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

5、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在前5s內通過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來的10s內通過的路程是25m,在最後5s內通過的路程是16m。分別求出它在前5s,最後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6、小明跟爸爸坐火車去旅遊,為了測定火車行駛中的平均速度採用瞭如下方法:從聽到車輪與鋼軌連接處發生第一次碰撞起計數,結果在1min內聽到了25次碰擊聲,爸爸告訴小明鋼軌每一根長25 m ,則這段時間內火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大?

活動5【講授】課堂小結

一、速度

1.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υ=S/t

4.單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換算關係:1m/s=3.6 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

3.平均速度

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即:υ=S/t

物體往返平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活動6【作業】

作業佈置:課後練習2、3題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6

整體設計

高中學習的速度概念較之國中所學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學設計先通過説明如何用座標和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質點的位置和位移,為速度概念的敍述作好準備。速度的矢量性問題,是本節的重點,特別是對瞬時速度的理解,體現了一種極限的思想,對此要求引導學生逐步理解,不要急於求成。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 介紹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正確地加以引導,力求學生能理解。教學過程中,要多舉實例,通過具體的例子從大小和方向兩方面來強化對速度概念的認識,在實際情景中達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學設計最後説明速度的應用,特別以“STS”形式從一個側面説明速度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義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時速度的推導。

時間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1、記住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計算公式,能用公式解決有關問題。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義,會求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或學習各種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學的價值和應用。

2、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堅定學習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為了推動我國田徑事業的發展,四川省曾舉辦過一次100 m飛人挑戰賽。有8名世界短跑名將參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國的李雪梅和美國的瓊斯,最終瓊斯奪得冠軍。我們知道百米賽跑分為起跑、途中跑和衝刺三個階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階段比瓊斯的起跑階段跑得快,但我們都説瓊斯比李雪梅跑得快,這是為什麼?

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就可以給出合理的評判標準。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各種物體的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獵豹急馳;葡萄架上,蝸牛爬行。

飛奔的獵豹、夜空的流星在運動;房屋、橋樑、樹木,隨着地球的自轉、公轉也在運動。天上的恆星,看起來好像不動,其實它們也在飛快地運動,速度至少在幾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於距離太遠,在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內肉眼看不出它們位置的變化。

當高台跳雪運動員出現在賽道的頂端時,全場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運動員由高處急速滑下,在即將到達賽道底部時,他的速度已達到100 km/h。這時,他雙膝彎曲,使勁一蹬,順勢滑向空中。然後,為了減小空氣阻力的影響,他上身前傾,雙臂後襬,整個身體就像一架飛機,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風抽打着他的臉龐,兩邊的雪松飛快地向後掠過。最終,滑雪板穩穩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種運動現象中,都有關於運動的描述,運動的快慢如何,要用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進新課

一、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

複習舊知: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位移這一較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憶一下,位移的定義是什麼?

學生積極思索並回答出位移的定義: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複習此知識點,旨在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識基礎,讓學生知道位移大小的關鍵在於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座標再到座標的變化量,使學生的認知呈階梯狀上升)

教師引導:既然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所以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位置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

問題展示:在訓練場上,一輛實習車沿規定好的場地行駛,教練員想在車旁記錄汽車在各個時刻的位置情況,他該如何做?假設在每一秒汽車都在做單向直線運動。

問題啟發:對於物體位置的描述,我們往往需要建立座標系。該教練員如何建立座標系,才能方便地確定該車的位置?

點評:通過設問,發揮教 師的引導作用,“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實現學生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達到“以誘達思”的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並總結。

小結: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其表示方式也最簡單。如以出發點為起點,車行駛20 m,我們就很容易地確定車的位置。所以,應該建立直線座標系來描述汽車的位置。

課堂訓練

教練員以汽車的出發點為座標原點,以汽車開始行駛的方向為正方向,建立直線座標系,其對應時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時刻(s) 0 1 2 3 4

位置座標(m) 0 10 —8 —2 —14

根據教練員記錄的數據你能找出:

(1)幾秒內位移最大?

(2)第幾秒內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車在0時刻的座標x0=0

汽車在1 s時刻的座標x1=10

汽車在第1 s內的位置變 化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車在第1 s內的位移為10 m。

同理可求,汽車在1 s內、2 s內、3 s內、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8 m、—2 m、—14 m。汽車在第1 s內、第2 s內、第3 s內、第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內的位移最大,4 s內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內 (2)第2 s內

二、速度

以下有四個運動物體,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它們運動的快慢程度。

運動物體[來源:學*科*網Z*X*X*K]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 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較A、B、C、D四個物體的運動快慢呢?

比較1:對A和B,它們經過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時間長(20 s),B用的時間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況下,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即汽車比自行車快。

比較2:對B和D,它們所用的時間相等(10 s),B行駛了100 m,D飛行了200 m,B行駛的距離比D短,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位移大的運動得快,即飛機比汽車快。

提出問題

以上兩種比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較時間,時間相等比較位移。如何比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們的位移不相等,時間也不相等。

教師指導學生分小組討論,5分鐘後提出比較意見。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每發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時間,即用各自的時間t去除以位移Δx,數值大的運動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平均每秒鐘位移的大小量,單位時間內位移大的運動得快。

師生討論: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夠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

點評:問題由教師提出,明確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現象,鼓勵大膽猜想討論。通過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進一個主動探究學習的空間。

引子: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駿馬奔馳;樹叢,蝸牛爬行。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我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物體運動快慢各不相等且發生變化,在長期對運動的思索、探索過程中,為了比較準確地描述運動,人們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問題

如何對速度進行定義?

學生閲讀課本並回答。

1、速度的定義: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度的定義式:v=

3、速度的單位:m/s 常用單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再次呈現:四個物體A、B、C、D快慢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分別計算它們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對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快慢程度了。

課堂訓練

汽車以36 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用了2.5 h,那麼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號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號。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具體問題自己規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 km/h,為正值,隱含着從甲地到乙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甲、乙兩地距離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煉:速度是一個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們選擇了正方向以後,當速度為正值時,説明質點沿正方向運動,當速度為負值 時,説明質點沿負方向運動,在物理學上,對矢量而言“負號”也有意義,説明它的方向與所選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坐在汽車駕駛員的旁邊,觀察汽車上的速度計,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速度計指示的數值是時常變化的,如啟動時,速度計的數值增大,剎車時速度計的數值減小。可見物體運動快慢程度是在變化的。這時我們説的汽車的“速度”是指什麼?

提出問題

其實,我們日常所看到的直線運動,有許多都是變速運動。由於這種運動的快慢是時刻變化的,沒有恆定的速度,我們怎麼來描述它的快慢呢?

課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鐵路,就像一條長長的直線,把祖國首都與香港連接起來。京九線全長2 400 km,特快列車從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麼列車在整個過程的運動快慢如何表示?

學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問題追蹤:計算出的結果是否表示列車單位時間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車是做變速運動,那麼怎麼看列車的速度是80 km/h?

學生總結:如果將列車的變速直線運動看作勻速直線運動來處理 的話,列車平均每小時的位移是80 km。

教師設疑:為了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程度,我們可以用一種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應如何定義?

師生總結:

1、平均速度: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

2、定義式: =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車行駛 約5

太陽繞銀河系中心運動 20×105 人步行 約1.3

地球繞太陽運動 3.0×104 蝸牛爬行 約3×10—3

子彈發射 9×102 大陸板塊漂移 約10×10—9

民航客機飛機 2.5×102

例1斜面滾下時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如圖1—3—1所示。可以從圖中觀察分析小球通過OA、OB、OC的過程中的運動快慢。

計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圖1—3—1

學生認真計算並公佈結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總結歸納:計算結果表明,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計算一個具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哪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教師點評:由於小球運動快慢是在不斷變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體地告訴我們小球在每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可見,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體在一段運動過程中的總體快慢程度。

教師設疑:那麼,怎樣來描述物體在各個時刻的運動快慢呢?

學生通過課本預習知道,要精確地描述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必須引入瞬時速度這一物理量。

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可以知道: = ,對應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時間,如何建立瞬時速度的概念呢?瞬時速度對應的應該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時刻。

師生探究:我們 已經知道平均速度對應的是一段時間,為求瞬時速度我們可以採取無限取微、逐漸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紹:以質點經過某點起在後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質點在該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從該點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速度變化就越小,即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運動越趨於勻速直線運動。當位移足夠小(或時間足夠短)時,質點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可以認為是勻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於質點通過該點時的瞬時速度。

教師演示:如圖1—3—2所示,讓滑塊沿傾斜的氣墊導軌做加速運動,利用擋光片的寬度Δx除以擋光的時間Δt,即可求得擋光片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

圖1—3—2

將滑塊放上不同寬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別為1 cm、3 cm、5 cm、10 cm,若沒有成品擋光片,可用硬紙片自制成需要的寬度。

測出每 個遮光片通過光電門所用的一段時間間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時, 描述通過該位置的運動快慢越精確,當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認為 是瞬時速度。

教師總結: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準確地講,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後無窮短時間 內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體此時刻的運動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體此時刻的運動方向,即物體運動軌跡在該點的`切線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例2如圖1—3—3,一質點沿直線AB運動,先以速度v從A勻速運動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間距為x,求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圖1—3—3

解析:整個過程位移為0,所以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為0。

整個過程通過的總路程為2x,所用的總時間為t= 。

所以平均速率為 = = x。

答案:0 x

要點總結: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2、無論速度方向如何,瞬時速度的大小總等於該時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對應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標量,沒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於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等於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於平均速率。

5、只有單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度的大小等於平均速率,其他情況下,平均速度均小於速率,二者的關係類似於位移和路程。

課堂小結

定義 物理意義 注意問題

速度 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描述物體的快慢程度和運動方向 v和s及t是對應關係。是矢量,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體在時間間隔Δ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時間間隔Δt有關;是矢量,方向和運動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物體在某時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體在某時刻的運動快慢和方向 精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矢量,方向沿物體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

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 是標量,只考慮其大小不考慮其方向

佈置作業

1、教材第18頁“問題與練習”,第1、2題。

2、觀察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快慢,選取一定的對象,測量它們的速度,並説明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並把測量的數據與同學交流討論。

板書設計

3 、運動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動與探究

課題: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

請你找老師配合,找齊所用儀器,根據説明書,自己親自體驗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並寫一實驗報告。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目的

1、根據查閲的資料,確定實驗方案 介紹相關書籍資料

1)讓學生了解光電門測瞬時速度的原理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進行實驗和收集數據 解答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

3、相互交流活動的感受 對優秀實驗成果進行點評

參考資料:

瞬間無長短,位置無大小,除了用速度計外,還可以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實驗裝置如圖1—3—4所示,使一輛小車從一端墊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電門,其中A管發出光線,B管接收光線。當固定在車上的遮光板通過光電門時,光線被阻擋,記錄儀上可以直接讀出光線被阻擋的時間。這段時間就是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根據遮光板的寬度Δx和測出的時間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 = 。由於遮光板的寬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平均速度就是小車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

圖1—3—4

習題詳解

1、解答:

(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時間為 s=4.2年。

2、解答:

(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v1小於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

(2)1 m/s,0

説明:本題要求學生理解平均速度與所選取的一段時間有關,還要求學生聯繫實際區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説明:本題説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這不是教材説的平均速度,實際是平均速率。應該讓學生明確教材説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平均速率是標量,日常用語中把平均速率説成平均速度。

設計點評

本節內容是在座標和座標的變化基礎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採用了比值定義法,在教學中稍加説明,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有更加詳細的介紹。對速度的引用,本設計採用了“單位時間的位移”與“單位位移的時間”進行對比,體會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鐵路為情景,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愛國之情。在瞬時速度的理解上,本設計利用了光電門的裝置進行説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7

我是來自南八家國中的田富,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三節《運動的快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效果這幾方面對本節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上一節講述的是“運動的描述”,通過這一節學生知道了“什麼是運動”,而本節課教材通過“想想議議”欄目提出問題(“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課題,並且學生討論總結後直接得出速度的定義及計算公式,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國小數學課中,學生學習過計算速度和路程的問題,對這些知識並不陌生,國中物理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逐步展開對物理的學習。

二、學生分析

中學生對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喜歡物理又害怕難,喜歡的是以前接觸過速度的計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決速度問題還是第一次,特別是數學底子薄的學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自信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鮮明、生動、不平常的現象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線運動的快慢

四、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

難點: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五、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當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2、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和速度單位的換算。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題引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2004年奧運會上劉翔奪冠”的實錄引入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例導入課題,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議議”引入更好。

教師提問:劉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們想知道他有多麼快嗎?

(二)新授課程

1、首先學生看教材“想想議議”欄目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也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

蝸牛在地面沿直線爬行、自行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飛機在空中沿直線飛行,他們的運動情況有何區別?

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他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然後讓學生繼續討論:生活中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待充分討論後,師生共同歸納出幾個辦法。

(1)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如,二人同時同地出發,走在前面的運動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如,百米賽跑,先到終點的運動的快。

(3)時間、路程都不相同時,1s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

從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時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學生對速度的認識:

(1)物理意義

(2)定義

(3)公式

(4)國際單位、常用單位

然後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1.3-2,認識汽車的速度表。讓學生閲讀小資料,瞭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並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練習,如:

1m/s=XXkm/h;5m/s=XXkm/h;72km/h=XXm/s

2、在生活中,做機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嗎?機械運動時怎樣分類的?哪類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想想議議”,學生會發現,甲圖中的汽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運動的路線是直線,乙圖中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的路線也是直線。在此基礎上,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還應讓學生了解,物體做直線運動時,若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樣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用公式v=s/t計算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平均速度。

3、講解教材中的例題,學會使用公式v=s/t及變形公式s=vt、t=s/v解決簡單的問題。在練習過程中,應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養成先分析,在解題的良好習慣。

4、小結:新授課後,組織學生討論“是否還有疑點?”,並對本節課做簡單的總結。

5、完成達標測試,展示答案,集體糾正。

6、作業佈置

動手動腦學物理

七、板書設計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二勻速直線運動

1物理意義1概念

2定義2變速直線運動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單位:1m/s=3.6km/h

八、教學效果

本節通過教材及身邊的實例,科學、規範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數學工具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對於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大部分學生能完成並掌握,但解題時過程不規範還應課下加強訓練。

標籤: 快慢 教學 運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o2on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