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高二生物説課稿

高二生物説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生物説課稿
高二生物説課稿1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細胞中的糖類,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糖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生在2、3節學習了細胞中的蛋白質和核酸,這兩種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即元素、基本單位、長鏈、大分子。這樣能更好理解單糖、二糖、多糖的區別及多糖的大分子性,從而培養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通過對糖和脂的分類和比較能更好地培養分類、比較的學習方法。學完本節課後,學生對生命是物質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能理解糖類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糖類的組成元素、分類、分佈及功能。

2、能力目標

(1)嘗試進行自主學習

(2)嘗試比較分類的學習方法,體驗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

(3)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2)體會生物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3)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糖類的種類及作用。課程標準中關於本節內容的第一個要求是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屬理解層次,並與以後要學習的細胞代謝內容聯繫密切,所以確定為重點。

教學難點:多糖的種類及作用;

二、説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在國中就已經學過一些相關的化學知識,也有一定的實驗能力。這都為學習本節的重點知識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難點的教學。而且此年齡段的學生對探究細胞奧祕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

三、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問題探究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構建過程中。

2)直觀教學法:利用投影或掛圖,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氛圍。

2、學法:

談話法、比較分析法、啟發式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引入新課:

先複習上節關於核酸的知識並便於和新授內容銜接。以問題探討提供的情景和討論題引入糖的學習。

環節二:細胞中的糖類:

為本節重點內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師帶領學生學習糖的組成元素、分類及分佈,對於難點多糖的種類,採用實例介紹的方式,使學生有直觀認識。

2、完成糖的分類、分佈表格進一步深入認識糖的分類及分佈;在單糖、二糖、多糖的區分中學生會認識到各多糖結構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過糖應用,體會糖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對糖的認識更有立體感。通過實例,學生對多糖中澱粉和糖原的儲存功能及各糖之間的轉化有了深入的認識。

環節三:鞏固練習:

課本課後練習題,使對本節知識點有一個全面準確的把握。

五、説板書設計

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最後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老師和各位同學。

高二生物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繫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説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説學法: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説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俗語導入創建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麪會不斷地上升嗎?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A、半透膜。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聯繫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二生物説課稿3

一、説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着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繫,後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並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繫和區別 。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

2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繫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鬆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説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並且潛意識裏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 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高二生物説課稿4

一、説教材

“羣落的結構”,包括羣落基本涵義、羣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羣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係和羣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教材貫徹了種羣和羣落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這一思路,羣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種的生物集合體,在更高層次、範圍更廣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既是種羣問題研究的深化,也是學習生態系統的基礎。儘管學生對羣落現象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歷簡單性和生活環境差異性,學生對羣落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的感性認識上,要理解羣落的核心知識概念還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解釋羣落的概念,識別羣落類型,列舉羣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概述羣落的結構特徵,運用已建構的羣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羣落問題。

能力目標使用一定的方法對羣落現象開展調查,嘗試對土壤中小動物類羣豐富度的研究,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分工協作的愉悦情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認同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認識羣落的價值,關注人類活動對羣落結構變化的影響,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自覺養成環保習慣。

三、説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羣落的涵義及羣落的結構特徵。

教學難點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羣落的結構特徵。

四、説教法

4.1製作多媒體課件

在學生調查研究中,羣落內的不同生物之間的種間關係,羣落的空間結構中動物的分層現象等,有時不容易觀察到,可以利用課件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本地沒有的多種生物羣落現象,如熱帶雨林羣落,温帶草原羣落,海洋羣落,湖泊羣落等,為學生運用概念解決未知的羣落問題提供素材。

4.2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進行引導

為了使學生領會和把握羣落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説明一個羣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為進一步説明在羣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剖析池塘生物羣落,引出羣落結構的話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聯繫具體的事例,並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教師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五、説學法

關於“羣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羣落的重要特徵。不同羣落間,種羣數量和種羣中個體數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羣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羣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羣落中各種羣的相對數量和比例。在生態學上,描述一個羣落中種羣數量的多少是用豐富度來表示。關於“種間關係”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然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六、説教學過程

6.1創設情境,引發學習動機多媒體課件展示夏季校園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課:荷塘中有許多生物,你都認識哪些?你能列舉幾種嗎?它們是同一種嗎?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組成的單位是什麼?如果將荷塘中全部生物作為一個集合研究,這個集合應稱羣落。

6.2建構羣落的概念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調查羣落現象的4個小組彙報4個羣落調查時間、面積範圍、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和估計的數量。

教師設疑在你調查的時間和調查的區域內,這些生活着的生物屬於一個物種還是不同的物種?所有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稱為什麼?不同的種羣集合在一起還能稱為種羣嗎?

學生討論結果在調查的區域內生活着許多種生物,同一物種個體構成了一個種羣,不同物種的生物個體構成了多個種羣,這樣的集合要比種羣要大得多,不能稱為種羣。

建構羣落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羣的集合,叫做羣落。思維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圓表示不同種羣的差異,請你畫出種羣和羣落之間關係的概念圖。

6.3建構羣落結構的重要特徵6.3.1羣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4個小組彙報結果。

教師設疑不同的羣落中物種的組成類型是否相同?數量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結果不同類型的羣落內的植物、動物種類和數量的是有差異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內小動物數量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羣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種組成的。

建構羣落特徵1羣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豐富度不同。

思維拓展你怎樣從外觀上區別兩個生物羣落呢?分析導致羣落中物種豐富度差異的原因。

6.3.2羣落內有一定的種間關係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4種羣落中的生物種羣大致數量,在數量上佔優勢的生物種類,列舉觀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設疑不同的種羣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還是有一定的聯繫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關係怎樣?種間關係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捕食、競爭和寄生是否會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種生物的數量變化會對其他生物種羣數量變化產生影響嗎?

課件展示荷塘、灌叢、坡地、草地內典型的幾種種間關係,如大魚和小魚之間的捕食關係,兩種不同植物之間的競爭關係,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和魚的寄生關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關係;大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和混合培養時的種羣數量變化曲線;猞猁和雪兔種羣數量變化曲線。

學生討論結果一個羣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過複雜的種間關係,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構羣落特徵2羣落內有複雜的種間關係。

思維拓展你能判斷下列曲線分別表示哪種類型的種間關係數量變化嗎?6.3.3羣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4種羣落中的生物個體分別佔據的位置情況,生物在羣落內部的分層分佈情況。

教師設疑你所調查的生物羣落中的各個種羣個體分佈是否雜亂無章的?荷塘羣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如何分佈的?這對動物的分佈有什麼影響?灌叢羣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是如何分佈的?動物的在垂直結構上是否有分層現象?

課件展示池塘內四大家魚分層生活情況,灌叢鳥類的垂直分佈情況,森林中植物水平分佈情況等。

學生討論結果大多數羣落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有的生物羣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佈着不同的種羣,這就是水平結構。

建構羣落特徵3羣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思維拓展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思考羣落內的分層結構的意義。6.4運用羣落核心知識概念解決未知羣落問題

學生已掌握了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羣的集合是生物羣落,所有羣落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種間關係、空間結構,不同羣落主要表現在其具體特徵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生態環境下不同生物羣落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建構的羣落概念,通過分析、演繹和具體化等辯證思維的過程解決未知的羣落問題,

課件展示熱帶雨林、温帶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羣落。

學生運用概念説明不同的羣落的物種豐富度差異,列舉不同羣落的種間關係,分析不同羣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研究造成不同羣落重要特徵差異的原因。評價人類的活動對羣落的結構的影響。

高二生物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繫,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裏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着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裏、血液裏、組織細胞裏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繫自己的身體,聯繫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高二生物説課稿6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種羣數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羣數量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羣數量的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從知識方面來説初步具備了與數學模型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羣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羣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為數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境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羣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並據此解釋種羣數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採用多媒體教學為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為依據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並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並鼓勵,此節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説明建構種羣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羣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麼是環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羣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並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後,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幹知識(完成“J”、“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啟發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採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着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節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高二生物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國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並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瞭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繫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係。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於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於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裏主要説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後,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2)當其它人重複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後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麼?(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麼?(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麼?(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麼?(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麼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1)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同時需要光(2)產生澱粉的部位是葉綠體。〔小結〕:(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複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麼巧妙之處?(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佈在細胞中,便於觀察和分析研究。(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麼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佈置作業略

標籤: 説課稿 高二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17yd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