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需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課程改革強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百花齊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近年來隨着對探究性學習等的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合作討論與參與的各種教學方法廣泛出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而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參與是低效或無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是積極地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

“每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優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於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討論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三、正確處理課標、教材中的活動和實施條件之間的矛盾

新課標設置了大量的探究實驗,幾乎每章、節的內容都是以學生探討活動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出發點在於通過探究活動的設置和開展,使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充分發揮其創新意識,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發掘知識,使學生在探討過程中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很多困難,如怎樣開,開設條件缺乏,開展用途不大,甚至完全沒有必要開設某些活動等,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正如課程專家趙佔良所説:“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應當追求活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我認為對每一個活動,首先要考慮它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價值。在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分別去考慮,價值不高的就不要做。對教材中的活動進行精選,價值相對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刪去。課改一開始出現矯枉過正的傾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糾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內化新理念,切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並且要勇於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課堂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不斷嘗試反思中教學,在不斷地分析誤區、克服誤區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創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課堂,為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而教。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2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以下是我個人在新課程教學中的幾點反思。

一、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素質

“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是現代教學過程的顯著特點,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充實自己,努力學習現代教學技能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實施創新教學,逐步完善富有個性的教學方法,及時將課程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並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設計教學。

二、教師要善用、巧用教材,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工具,但不依賴教材,不唯教材是從,以課標為依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準確名稱應該是教學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的,供學生選擇和處理的、負載着知識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為了激發學生自己學習,新課程刪除了“難、煩、偏、舊”的內容,加大了學生的活動內容。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生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高質、高效地進行創造性教學。如“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節中,內容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提倡學生在“做中學”,我通過讓學生填寫概念圖,繪製示意圖,解讀座標圖,描述模式圖來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學生真正能在“做”中“學”。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互動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鼓勵、信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多種形式的體驗中,這樣才有利於師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動學習,在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例如在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節中,利用分組學習,分組實驗,學生自己分析圖表,明確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通過動手操作顯微鏡觀察檢測花生種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膽放手,支持學生自己鼓勵他們動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無定法,教師要探索有利於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高一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3節細胞呼吸時,我讓學生思考農業生產中適時的露田、疏鬆土壤等措施的實質是為了什麼?糧食儲藏時,要注意什麼問題?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相聯繫。

五、布白,給予學生思考的過程

教學“布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學習內容通過講述、討論、等方式明確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言語激發、提出問題、佈置練習等方式留下“空白”,引發學生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裏實踐與操作、聯想與想象、思考與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補空白,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談,而是引而不發,是鋪墊和蓄勢。學生的許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學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來的“冷場”中迸發出來的。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課堂上的思與學應為互動。為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教師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但問題提出後,得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不要為了心中的滿意答案,而急於要求學生回答,甚至自問自答。教師不僅要善於設計問題,更要留出時間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有了這個機會,他們才可能去比較其他同學的發言,比較奧老師的點撥與講解,才會去感悟領會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才會在比較過程中有所提高,思維能力才會有所發展。這段布白讓學生在“思”的同時構建了一個“學”的平台。

六、多參與聽課活動。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範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相聽課,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討論,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並做了評課。課後,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生物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以上幾點就是我在新課程教學中的幾點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針對反思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並在以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3

採用問題激發互動來複習生物知識

在複習有關呼吸作用資料時,我和學生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裏?過程如何進行?哪些類型生物能進行有氧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使學生對於有氧呼吸的具體過程、發生的條件等知識進一步明確和理解。

當有同學提出“細菌屬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為什麼有的細菌是好氧細菌”?問題時,互動的資料就更進一層:我們共同剖析有氧呼吸的實質是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所以有氧呼吸是複雜的化學反應,而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必須在酶的催化下才能進行;所以,只要有酶的存在,無論有沒有線粒體,有氧呼吸就能進行。

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思維等本事

實驗考察中,關於“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的實驗,在具體操作時,學生髮現:用毛細吸管不容易把濾液細線劃細劃勻,甚至有時還會把紙劃破。

此時我便提問:“你能找到替換毛細吸管的更適宜的劃線工具或劃線方法嗎?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問題。學生經過回憶實驗原理和目的,想到:能夠用載玻片的邊緣來劃濾液細線、顏色濃綠的嫩葉能夠作實驗材料。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且培養學生的實驗本事。

發揮學生的“創新火花”

學習“運動性失語症”和“聽覺性失語症”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説“Sport”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症”聯繫,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症”;另一位學生立刻説“Hear”的意思是“聽”,可與“聽覺性失語症”聯繫,即H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聽覺性失語症”,這樣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用情感語言創設情景,在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在學習“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一資料時,先結合多媒體圖片簡便愉快地介紹:“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肅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裏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具體圖片和教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悦,那種對完美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之後我再心境沉重地説:“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時展示環境遭到破壞的圖片等資料,講到那裏,師生情感產生共鳴:“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

這樣,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複習策略

在複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景,一向是教學中的難點。如果把複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構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Ι”。這不僅僅使學生明確:“有絲和減Ι分裂中有同源染色體,減Ι中同源染色體聯會構成四分體並分離,減Ⅱ分裂中無同源染色體”,還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經驗之作。反思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4

很多學生在國中學習生物時不是很重視,進入高中後就會感覺吃力。一方面是因為高中知識難度提高了不少,並且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本事也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學生沒有找到適宜的學習方法。我覺得基礎知識的記憶,以及錯題集在提高學生成績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關鍵是怎樣去做細很重要。

帶這一屆學生,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就是“怎樣提高學生的本事以及成績”。每一個大學聯考狀元談及自身學習經驗時都會説到錯題集,雖然成功經驗不能完全複製,可是説明錯題整理的重要性。整理錯題不僅僅能夠完善知識漏洞防止錯題再錯,還能夠幫忙自我梳理知識點。

對於一些生物選擇題,在理綜考試裏選擇題的前六道,每道題6分。這六道題,對於尖子生來説不容許出錯,對於中堅力量也是不允許錯,萬不得已也最多隻能錯一道。而這六道選擇題考查點,簡單或中檔題是單純知識點的考查,而難題則難在題幹信息的解讀以及知識的運用。學生如果選擇題失分,歸根到底還是基礎不紮實。所以要夯實基礎,加強基礎知識的記憶。那麼,首先要對出錯的地方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錯誤原因,是讀不懂題,情景模糊,還是不明白建立什麼樣的解題思路模型,還是對於關鍵信息的敏感度不夠,不能將題目敍述的條件成功的轉化為生物語言,亦或是不能結合所描述的具體過程情景利用基礎知識或者方法原理定律將問題解決。這中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要去進行分析。然後就是將題目抄到本上,一般選擇題不用抄完整的題幹,能夠簡單的把錯的點提取出來,重要的信息摘抄下來。而對於生物大題一般題目較長,但必須要抄題,抄題的過程能夠幫忙學生理解,注意到重要的信息,分析錯因。之後寫分析思路,就是這個題該如何分析。最開始能夠根據答案進行分析,去推敲題目想考察的知識點,並結合考點整理一個常規的思路,這個思路是比較貼合自我思維習慣的,這樣更有利於記憶,總結成方法性的思路。最終能夠簡寫

操作提綱,在一旁進行一些相關的批註。其實生物題和其他理科科目一樣,都有具體的模型,要能夠看出不一樣外表下考查的同一類問題,同一種解題思路和方法,就需要將錯題進行總結。

最終就是要經常複習錯題,不能為了看錯題而看,只是形不走心,翻翻看看不動腦子不行。多思考多動腦,一道題是否掌握,看你是否能完整清楚的講出來,一類題是否掌握,要看在看似新題中能否看出它的同與不一樣。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整理總結錯題可能會用較長時間,可是總結在精不在多,堅持做三年積少成多,相信對生物成績的提高是顯著的。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5

一、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偏差

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1],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 最初的闡述。

與此相適應,我國生物課程標準結合學科自身特色,將中學生物課程目標表述為課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其中具體目標從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這“三維”三分別進行設定的。

上述兩種“三維”都是在課程目標層次做出的闡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層次的“三維”,《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將“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所用的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並且分為不同的層次”[2],這表明生物教學目標也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設定。通過“三維教學目標”的完成最終達到課程目標地“三維”。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師錯誤地理解“三維教學目標”為一堂課的硬性指標。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在擬定具體教學目標時,“要依據生物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內容標準,並充分考慮到具體教學內容和任務的特點。”[3]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同時包含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比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細胞中的無機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增殖”等內容只有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沒有情感性學習目標。所以,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需針對前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不必為了涉獵所有目標而牽強地給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致使教學效果不顯著。例如,在講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一節內容時,除了要達到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外,本節內容還應向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大多數教師在本節內容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時,都只是讓學生閲讀課本相關材料,最後讓學生思考轉基因的安全性。但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有限的資料並不能全面的看待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所要滲透給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網絡、媒體等資源開發新的課堂教學資源,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最後讓學生以辯論或小組彙報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學習這部分內容,從而達到對轉基因安全的全面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達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獨立思考等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會比生搬硬套的教學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對素質教育提出的培養目標理解片面

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中學生物的課程目標也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來與此相對應,最後將課程目標細化到教學目標進行落實和完成。但是,當這些目標都達到後,學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備了素質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結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實質在於提升學生素質,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內容後,達到了知識性目標要求的“説出葉綠素種類和作用;説出葉綠體結構和功能;説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説出光合作用原理;簡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達到了技能性目標要求的“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4],也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研究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過程,使認同科學是在不斷觀察、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度”[5]的要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所掌握的是三個方面分散的能力與素質,基於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此,而是應該進一步給學生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缺少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鞏固所學,最終通過實踐來整合三種分散能力的環節。

學生只有將學到的分散的能力進行綜合的運用和實踐,最終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或素質,在其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外化為強大的生存能力,獨自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三大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與能力,同時儘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才能達到素質教學目標的實質要求。

三、教師不能恰當的運用教學模式和教學原則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創新教育。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中學生物教學中大多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並輔以啟發性教學原則。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存在着諸多誤區:

第一,部分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教學內容偏難。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基於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與所探究內容相關的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而部分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探究內容偏難,導致學生不能自主進行探究,既影響教師的教,也影響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每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條件,在全面分析知識內容和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進行教學。

第二,部分教師創設的探究情景存在侷限性。探究式教學模式一般要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探究過程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生長素的發現”一節內容時,教師多以語言描述創設情境,結合圖片展示讓學生髮現問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學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創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假如將創設的情境變為真實的情境,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增加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的瞭解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將該問題的探究過程內化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

第三,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啟發式教學原則。啟發式教學原則不是簡單的提問題,也不是提簡單的問題。《論語》和《學記》給啟發式教學原則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裏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説又不知道怎麼説。教師要在學生這些理解的關鍵知識給予啟發即可,不必對一些瑣碎淺顯的陳述性知識進行提問。

除了在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啟發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學記》裏提到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但不牽着學生走;鼓勵學生學,但不壓抑學生個性;啟發學生拓展思維,但不替學生做出結論。

四、忽視環境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談及教育,必定涉及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教師、學生、環境(其中環境可以分為教育環境及社會環境)。目前提出的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在改革教學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6]、“課堂教學要設法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和媒體”[7]等措施為主,在創新學習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導自學,二要指導觀察分析、三要指導實驗、四要指導抽象概括”[7]幾個角度為主。但無論是改革教學方法還是創新學習方法,大多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忽視了環境對於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對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學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的自然科學,課本里的有些內容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的體驗減少,與之相對應,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掌握或許就不會特別深入。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學生學到的一些知識無法得到實踐和驗證,這些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或素養,這也給素質教育帶來一定的侷限。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已開展素質教育二十餘年,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着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落實,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不斷探索、總結、反思和改進,探索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6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於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九年級、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温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温常壓温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閲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説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麼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説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麼?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鑑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麼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麼?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麼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説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製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澱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衞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説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敍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鑑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於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鑑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捨,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閲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後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脱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於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隨着科學的不斷髮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於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於大膽的猜想,又歸功於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麼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麼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麼是對照實驗,有利於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採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後操作。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7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啟下、牽引全局,對課堂教學成功與否起着關鍵作用,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反思一: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須要與教學內容相關,不能搞形式主義。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師問:“你見過蛋白質嗎?你知道蛋白質有什麼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質,你認為首先應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彎路?”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的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的作用,關於最後一問,學生答到需要知道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和數目以及排列順序。過渡:“同學們知道氨基酸嗎?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在講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後,組織學生討論人類研究蛋白質有什麼意義?前後呼應,並適當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這樣情境創設能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繫在一起。關鍵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説出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反思二:多一份創意,少一份隨意

情境創設來源於現實生活,但需要高度濃縮和提煉,克服創設的隨意性,必要時可以適當進行加工處理,更能符合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如“細胞分化”的教學,以德國某體操運動員和她白血病兒子的真實故事導入。

教師問:“關於白血病,你瞭解多少?正常人體內的白細胞是如何產生的?”通過對此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教師問:“剛才我們討論了正常的白細胞產生,患者體內異常的白細胞即癌細胞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並組織學生討論相關內容,如癌細胞的產生、致癌因素、癌細胞的特徵以及預防癌症的措施。

過渡:“對於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案?”

學生答到:“化療和放療以及移植造血幹細胞。”

教師問:“放化療方案有什麼缺陷?”組織學生討論。

過渡:“在藥物方面,科學家試圖尋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藥物如紫杉醇。”並提供紫杉醇的資料,

教師問:“如何大量繁殖紅豆衫滿足紫杉醇的用藥需求?”此問的意圖引出植物克隆,並落實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過渡:“剛才同學提出第二個方案移植造血幹細胞。什麼是幹細胞,體內除了幹細胞以外,還有其他的幹細胞嗎?”播放幹細胞視頻,組織學生畫概念圖歸納幹細胞類型。

再現情境:醫生希望給該運動員的兒子移植造血幹細胞,但配型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獲得治療患者所需的造血幹細胞?組織學生討論方案。此問的意圖引出動物克隆,並落實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教師總結:“剛才討論了治療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所以現在還有許多患者處在生死邊緣,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並適時激發學生對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摯情感。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8

情境創設來源於現實生活,但需要高度濃縮和提煉,克服創設的隨意性,必要時可以適當進行加工處理,更能符合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實現教學目標,如“細胞分化”的教學,以德國某體操運動員和她白血病兒子的真實故事導入。教師問:“關於白血病,你瞭解多少?正常人體內的白細胞是如何產生的?”通過對此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教師問:“剛才我們討論了正常的白細胞產生,患者體內異常的白細胞即癌細胞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並組織學生討論相關內容,如癌細胞的產生、致癌因素、癌細胞的特徵以及預防癌症的措施。過渡:“對於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案?”學生答到:“化療和放療以及移植造血幹細胞。”

教師問:“放化療方案有什麼缺陷?”組織學生討論。過渡:“在藥物方面,科學家試圖尋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藥物如紫杉醇。”並提供紫杉醇的資料,教師問“如何大量繁殖紅豆衫滿足紫杉醇的用藥需求?”此問的意圖引出植物克隆,並落實植物細胞的全能性。過渡:“剛才同學提出第二個方案移植造血幹細胞。

什麼是幹細胞,體內除了幹細胞以外,還有其他的幹細胞嗎?”播放幹細胞視頻,組織學生畫概念圖歸納幹細胞類型。再現情境:醫生希望給該運動員的兒子移植造血幹細胞,但配型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獲得治療患者所需的造血幹細胞?組織學生討論方案。此問的意圖引出動物克隆,並落實動物細胞的全能性。教師總結:“剛才討論了治療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所以現在還有許多患者處在生死邊緣,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並適時激發學生對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摯情感。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9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我結合教學實踐,就高中生物教學反思的教學體會與各位同仁探討。

 1.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2.反思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內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特別是應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聲情並茂的錄音,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情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和感官刺激,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產生鼓舞人心的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着,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3.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繫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説,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4.實行探究式教學

新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這樣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等。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應該加強探究式教學,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願意探究的問題材料作為新課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內容,以圖片、文本文件為載體,以教師引導、學生講解、自主討論和辯論等為主要學習方式,暢通課堂內師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師充當指導者、協調者的導師角色,適當控制學習探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創新思維。通過學生對外界繁雜信息的獲取、處理、交流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習的生物科學技術可能應用價值的理解,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們互相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活躍課堂氣氛。

 5.合理安排,有的放矢

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學時間,所以應該合理安排,選擇有利於點撥的內容自學。每節教材的前言和對某些現象或過程的描述由教師講解較好,並適當增刪內容,力求做到生動,富有吸引力,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並起到對自學內容的引導作用。而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一般由學生獨立閲讀,自己得出準確答案。對於重點的知識,難點或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儘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以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例如"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一課,重點知識是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及三大代謝和人體健康的關係。教學中,"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涉及很多生物化學知識,比較抽象,主要由教師講解,而"三大代謝和人體健康的關係"由學生自學,要求學生先閲讀課本,列出各種疾病,然後小組討論,用剛學過的知識去解釋,並提出預防措施。如為什麼空腹喝牛奶不好,長期素食好不好,糖尿病人如何減肥等等。這樣經過學生的閲讀討論,既解決了重點問題,又突破了"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的過程"這一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1、重感悟,輕分析。

“生物”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閲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中國的牛》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牛的精神和我們人進行對比,儘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精神,輕應用。

生物是鑑賞的,也是人文的:生物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為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準繩來進行生物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提醒幸福》時,我在完成了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後,然後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我的五樣》,讓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去領會作者。學會欣賞和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生物學科的學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於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才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生物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為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着興趣學的學生並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後與偏頗導致學生閲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0

一、分好實驗小組

實驗小組是實驗課中的活動單位和評價單位,因此,科學劃分這小組是成功的生物實驗課的關鍵。分組前應向班主任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智能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因素,然後再進行劃分。本校實驗室一共有28張實驗桌,分為四大組,一般前後桌4人構成1小組。每個小組中有小組長(主要負責督促小組成員預習,組織成員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共同研究拿出具體方案並監控整個實驗進程)、監督員2人(監督實驗過程中的紀律、動手、合作情況,並負責對成員的活動作出評價)、記錄員1人(記錄共同研究方案過程中的奇思妙想並最後形成方案以便交流)。每個實驗中要明確各個成員的責任,輪流擔任各種不同的角色。這樣,學生不再只是面視教師,也可以面視同伴,保證了小組成員的多樣性,從而使小組活動中有更多、更豐富的信息輸入和輸出,既有師——生交流、生——師交流也有生——生交流。可以激發出更多的觀點,使全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

二、以學生的興趣來做動力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錯,沒有興趣,學生是被動的參與,或是不願意參與,而如果有了興趣,他將能主動參與其中。所以,實驗課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對生物實驗課的興趣。

正巧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的第一個實驗是必修1中——使用高倍物鏡觀察幾種細胞,我就利用此實驗去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實驗前的一個星期,我就告訴學生可以自帶生物材料來做實驗,想觀察什麼就帶什麼來,學生高興極了,都在積極的準備着。終於到了上實驗課的時間,只見學生手中拿的時應有盡有,有的是蔬菜類的,有的是水果類的,有的是家裏魚缸裏撈來的水草,有的是外面的樹葉、野花、小草,有的是發麪的酵母粉,甚至還有的是自己的頭髮等等。我用了簡短的15分鐘對實驗做了要求和解析,並告知學生桌面上還有老師準備的永久裝片,可以對比觀察各類細胞。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他們都在爭先恐後的製作臨時裝片,積極的在顯微鏡下觀察,明白了不透光的物體無法直接利用顯微鏡觀察,掌握了不同生物細胞的相似和不同。

三、加強實驗課前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每節實驗課的前一週我便佈置學生進行預習,此時我會及時提出該實驗的特點及往屆學生在完成實驗時可能出現困難的地方,使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步驟的同時,提出本小組的相應的探究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後寫出相應的方案,並相互進行評價,力圖有所創新,提高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實驗過程中真正讓學生獨立操作

在學生獨立操作階段,我認為教師應注意五個方面:一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操作能力;二是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操作機會,例如可以課後開放實驗室讓操作未熟練的同學能有機會單獨操作;三是實驗中,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解決,而是要注意啟發點撥,讓學生自己處理解決。四是要對學生某些錯誤的操作動及時指出,保證練習動作的準確性;五是評價學生的操作水平不單針對某個學生而且也要對整個小組的水平進行評價,促進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合作。

五、引導學生善於分析實驗程序和實驗現象

學生實驗,不單是通過實驗結果來證實課堂知識,也不單單是為了學會某種儀器、器具的使用方法,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培養研究生物學的能力。一個較複雜的實驗程序是設計人員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往往要經過幾十次以至上百次的反覆探索。所以,學生實驗中,不能單純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出現結果就完事大吉。而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個處理的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繫,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實驗中,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不同,由教師講清,或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使學生既知道實驗方法怎麼做,也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我引導學生思考:①在洋葱根尖培養時為什麼要把裝置放在温暖的地方並注意經常換水?②解離的目的是什麼?③為什麼漂洗後才染色?④染色時間為什麼不能過長?⑤用顯微鏡觀察根尖分生區時能否看到動態分裂,為什麼?⑥所看到的裝片中是分裂期的細胞多還是分裂間期的細胞多,為什麼?讓學生邊動腦邊動手,做到手腦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總之,要想上好一堂高中生物實驗課教師必須要進行精心設計,並事先使學生在小組操作實驗之前就能對問題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實驗課上教師作為實驗的直接組織者,既要對實驗進行必要和有效的組織和調控,還要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實驗中,實驗後教師還必須對實驗課進行反思有助於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1

本學年我擔任高二(9)班、(10)班、2個必修班的生物和高二(5)(6)(7)(8)班的通用技術教學工作。由於學生基礎不是很好,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需要有所創新,需要不斷地調整角色和情緒。對於近來教學工作我總結以下幾點:

一、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1、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2、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對象分析。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③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④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二、課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後的課堂中自己應該完善的地方。

1.應該多做練習,這樣能迅速把握重點、難點和常考點。

2.每節課都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練習,比如,講到生物的特徵時,就要求學生課後討論:結合本節知識,人作為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提高學生的興趣。

3.每節課講完後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相關重點知識背下來。

4.對平時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本、不帶課本的同學及時補救。可以讓他們在放學後留下來抄筆記或課本,或者背課本。

總之,高中生物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布魯巴赫指出:“反思性實踐是使教師在其職權範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創見的行家的工具”。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2

備好課,上好課,是教學常規的基本要求,那麼什麼是好課呢,在不一樣的年級不一樣的學科應當有所差異,在高一生物課的現行課標的要求下,我認為一堂好課的標準應定位在不是看教師有無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學生有無出色的表現,應當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體現出來,有張有弛的節奏,一切以學生思維的互動、本事的訓練、情感的培養為主。

高一《蛋白質》是教學難度相對較大的一節資料,又是十分重要的考點。在這節教學中我採取了讓學生自我製作圖片,演示蛋白質的構成過程來體會事物的變化過程,發現知識內在的規律的教學策略。在課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為節省時間教師自我做好給學生),在卡片上寫有—NH2,—COOH,—CH3,—R等基團,在課堂上讓學生四人一組找到相關基團組成書上給出的幾種氨基酸並比較這些氨基酸異同點,得出氨基酸的定義。再將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縮合開成二肽、三肽與四肽讓學生找出水分子是怎樣產生,有關原子來自哪個基團,肽鍵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團組成,在脱水縮合中與哪些基團沒有太大的聯繫等問題的答案,並數出有關肽鏈數與肽鍵數與水分子數,為後面找找規律作好準備。再由幾個組的同學合作拼出構成更長的肽鏈,並計算有關肽鏈數與肽鍵數與水分子數的關係,以及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最終全班同學把所有的肽鏈一齊構成三條長的肽鏈(構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再一齊計算情景的分析基團變化、分子變化及相關計算得到相關規律。

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這些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自我講出來,這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本事,又能夠解釋其他同學可能存在的疑問,當然也會暴露出學生思維的欠缺,問題能得到及時的反饋與彌補。這樣一來就基本上能夠由學生自我解決這一節中的重點與難點,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本事、探究本事和總結規律的本事,切實體會物質的變化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記得以前有一位英國科學家的一個研究結論:我聽(記住20%),我忘記;我看(記住40%),我記得;我做(記住80%),我學到;我教(記住96%),我掌握。放手讓學生自我體驗那不就OK了!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3

摘要:分層教學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實施分層教學不僅挑戰教師的耐心、心理承受能力、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還挑戰相關部門對學生和學校的評價方式。因此,要落實分層教學,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也要不斷更新觀念。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xx)12-0350-240

近年來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我校屬於偏遠地區學校,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學生個體間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逐漸增大。仍採用傳統的“齊步走”方式進行授課,對班級內的中等生可能是適合的,但是會嚴重阻礙班內優生和後進生的發展。優秀生“吃不飽”,而後進生“吃不消”,結果導致尖子生冒不出,差生又跟不上。為落實我校“給每個學生以希望,讓每一個體都發展”的辦學理念,近幾年來我校生物備課組嘗試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實施分層教學,經過幾年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是,分層教學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一、挑戰教師的耐心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分層教學的基礎,學生分層的客觀科學性,直接關係到分層教學目標及其效果的實現。因此,實施分層教學前教師要充分掌握學情,不僅要記住所教的每位學生的姓名,還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和知識儲備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更為合理的分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測試成績等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每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尤其是後進生,使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可見,要做好分層教學,教師就要投入更多的課餘時間,付出更大的耐心,關注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多交流,和學生做朋友,瞭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以及心理狀況。

二、挑戰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實施分層教學就要做好備課分層、授課分層、練習及作業分層,教師作為分層教學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面臨着巨大的挑戰。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要認真學習和貫徹新課改的精神,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對生物知識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次,分層備課是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以及大學聯考大綱。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要求,結合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針對各個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進而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生物科學知識,又要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再次,授課分層是關鍵。實施分層授課,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對所授課程的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了如指掌,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好針對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很好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夠沉着應對由於分層教學而導致課堂上發生的突發事件。最後,分層練習要精心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練習,既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合”,又要有促優、補差性質的“分”,同一練習內容,可分層要求。既要有提升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也要有提升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適合中等水平學生的練習鞏固題,還要有落實基礎知識的簡單練習,使各層次學生在課堂練習過程中都有事可做。可見,要實施分層教學,不僅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還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在備課上要多花時間,多下工夫,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三、挑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實施分層教學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知識儲備以及學習潛力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分層。這種人為地把學生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會讓後進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造成學習上的消極態度。課堂分層授課,課後分層練習,會讓部分學生感覺自己常常受到教師的冷落和歧視,得不到信任,久而久之,他們喪失了進取心和勇氣,甚至自暴自棄,還有可能產生對優生的仇恨心理,對優生偶然一次失敗,幸災樂禍,甚至惡語中傷。優秀的“尖子生”課堂上反應速度快,理解能力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常會得到教師的信任,教師總認為他們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但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優生把自己擺得過高,偏向對疑難問題的鑽研,不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解決較簡單問題時“眼高手低”。可見,在分層教學中要實現各層次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輔導,還應積極組織各種能夠促進學生團結、增強凝聚力的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合作和交流的機會,淡化學生之間的排他心理。

四、挑戰相關部門對學生和學校的評價方式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實施分層評價就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給每個學生都提供表現自我,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悦,體驗學習生物的樂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但是,大學聯考制度作為教育評價方式的帶頭大哥,仍然是靠成績説話,一考定終身,因此社會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仍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依據,最終學校也只能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業水平的主要依據。目前來説,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而得不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的認可,不能大範圍推廣。教師只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部分班級逐步嘗試分層評價,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朝暉.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教育,20xx(10).

[2]張孝軍,李莉.論分層教學模式的負面影響[J].教學與管理,20xx(1).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4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就應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

必考,對於實驗務必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大學聯考試題,而且大學聯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能夠不做,但務必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像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設備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一樣類型的大學聯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大學聯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光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忙,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台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構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用心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簡單愉快地説:“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裏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悦,那種對完美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之後情緒沉重地説:“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那裏,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貼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潛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務必更加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務必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忙他們構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心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用心改善,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台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資料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説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光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忙,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個性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羣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光,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主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主角,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帶給了更多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能夠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個性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帶給超多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光、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此刻加強對學生探究潛力、問題解決潛力和應用知識潛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信息潛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資料。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務必有較高研究潛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資料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資料。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着,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我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透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資料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我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用心、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我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我之短,豐富了自我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構成,使自我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5

一、課題:

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七章《鯽魚》

二、構思:

學生觀察活鯽魚→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置疑導入本章內容→觀察鯽魚外部形態結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適應的特點。

三、準備:

1.自制“鯽魚的脊柱”模具

2.自制“鯽魚解剖路線圖”投影儀

3.準備實驗材料

4.準備掛圖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學形式:

實驗操作與教學同步――邊實驗邊上課的形式。

五、新增小實驗:

在一個魚缸裏面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出魚鰭的作用。

六、課堂特點: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準確。

2.增加小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能充分調動珠興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操作能力。

3.基礎知識掌握得好。

七、教學不足:

1.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説得多了一點點,學生主體體現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實物不能放大,故後面的學生觀察不清楚。

3.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把握不準確。

八、自我評價與反思:

1.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能基本掌握鯽魚的外部形態特點和內部結構,理解魚生活在水中的道理。達到教學目標。

2.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4.疑惑:我這堂課算不算得上是一節創新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1qgrj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