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5篇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5篇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1

單細胞生物體

本節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説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説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於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主題,採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並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説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製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

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①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台上放置的培養液,你知道里面培養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麼?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培養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説一説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隻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着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麼?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後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並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麼,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於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採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並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採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説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後,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裏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説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並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係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誌、上網。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積極發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係

單細胞生物體

草履蟲

單細胞 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後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校可利用掛圖或課本彩圖。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課,是國中一年級生物教材(下冊)的內容。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知識點和難點較多,也是本冊書重點和難點。本節教學通過對心臟的結構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這節內容是對前一章知識營養物質吸收進入血液後的去向及如何被細胞利用作進一步的説明,併為後兩章“人體的能量供應”和“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的學習作好知識儲備而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都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對於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不甚瞭解,所以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本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同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3、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

能力目標:通過對心臟的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認識到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非常的重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於心臟有好處;

教學重點:

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

1、通過圖片觀察心臟的結構,心肌壁的厚薄與功能相適應。2、心臟瓣膜的開閉與血流方向的關係。3、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二、課堂反思

(一)成功之處是

1、巧用謎語導入課題--心臟.出示幻燈片心臟,引導學生進行自身體驗和觀察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心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及感受心臟的跳動。此時教師設疑:“心臟為什麼能夠不停的跳動?”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心臟的結構。

2、齊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有個簡單的瞭解,並標記。再自主學習觀看心臟解剖圖,獨立完成討論題。教師出示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心臟的內部結構,師生互動完成討論,並且進行總結規律,交給學生巧記的口訣。

3、交流與合作,小組交流合作,觀察血液循環的圖片,瞭解血液循環的途徑,並且複習就知識肺泡處的氣體交換,及吸入的氧氣最終被送到哪裏,瞭解血液裏氣體成分的變化,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動脈血和靜脈血。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並總結血液循環的口訣。

4、藉助與多媒體課件、以及視頻化解本節學習難點

用圖片觀察以及錄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臟的四腔,連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瓣膜作用控制血液的'流向化解難點,達成教學目的。

5、講練結合,鞏固本節學習的內容,加深理解。

(二)不足之處

1、本節教學內容安排實際上是兩課時的內容,內容量大,也是本冊書的難點,特別是血液循環途徑極其複雜,時間安排上有點不足,學生很難理解。

2、由於時間的關係,學生討論的時間較短。學生髮言覆蓋面還不夠全面,應該讓大部分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三、對今後教學的啟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的基礎上,引出了人體是如何將食物消化並將其中的營養物質吸收的。在學習了生殖系統後進一步向學生鞏固系統的概念,並逐步讓學生理解系統中的器官是協調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問題。是學生理解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併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在上學期接觸過系統的概念,但是沒有系統的學習,對系統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講解消化系統時應對學生明確系統的概念。學生剛剛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可以在學習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時進一步鞏固食物中有哪些營養。

2.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於消化系統的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學生不易區分,容易將二者搞混,所以教師在教學應給予簡單明確的分析。

3.分析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心理上,學生對生物課有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課的科學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明確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掌握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標:

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預防與吸收有關的疾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和交流,認同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學難點:明確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講授法

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知

1.消化系統的組成。

2.澱粉、蛋白質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別是什麼?

3.消化主要場所在哪裏?

二·推進新課

1、學習任務一: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小腸的結構

(2)學生觀察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教師搭建平台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

(4)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小結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2、學習任務二: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學生觀察。

(2)討論:吸收營養物質最多的是大腸還是小腸?

(3)教師搭建平台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該出恰當的評價

(4)教師根據學生情況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三.自覺練學 鞏固新知

多媒體展示題目

四.課堂小結

五.拓展延伸(為下節課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圖片、題目

1.為什麼我吃那麼少卻還是長了這麼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麼我使勁地吃,卻還是這麼瘦啊?

六·作業佈置:

練習冊P13頁16題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二課時

1.小腸適合吸收的結構特點

2.吸收的定義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結合新課程理念,利用多媒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得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及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儘量創設情境,讓學生去領悟、去體驗、去感知,使學生感受到小腸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明白病從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處:學生自發地提出問題,相互交流,自主獲取知識,達成共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不足之處:

第一,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瞭解他們困難所在。事實上,由於自己不是專業教師,在備這一課時,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統結構及其功能,已經是翻閲了許多資料,花費了許多時間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為只要通過一個簡單的觀察,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小腸的功能。因此,當要學生複述小腸的功能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繫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於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並發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並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激發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4

1 教學目標

1.1 基礎知識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説出它們的功能;2)描述受精過程以及胚胎髮育過程。

1.2 能力培養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有關的插圖和模型。培養觀察讀圖能力;2)收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孕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境;2)培養尊重婦女、敬愛父母的情感。能與父母交流對生育和養育的認識。

2 重點和難點

(1)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精的過程;、

(2)胎兒和母體間的物質交換;

(3)增進敬愛父母的情感。

3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酒精、煙草和某些藥物對胎兒的不利影響的資料。從父母那裏瞭解生育、養育自己的情況;

(2)教師:自制CAI,男性、女性生殖系統結構模型。

4 課時安排

1課時。

5 教學過程

5.1 引入:在多媒體創設的情景《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親情氛圍中引入課題,非常自然、輕鬆地與學生交流:

①我們人類的祖先是古代的`類人猿,那麼你又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呢?

②為什麼一定要爸爸、媽媽兩個人才能生出你來呢?

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啟發學生回憶開花、傳粉、受精、結果等知識)

④看來,爸爸媽媽的生殖細胞也一定要經過結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來。可見,我們人的生殖並不神祕,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徵。

⑤那麼我們人的生殖細胞分別叫什麼?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結合的呢?我們得從我們人體的另外一個系統──生殖系統開始談起。

5.2 第1部分: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5.2.1 指導學生自學,要求 1)按順序認識生殖系統各結構的名稱和功能?聯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發生變化?2)試着填寫側剖面圖中的結構。

5.2.2 思考與討論:(分組交流)l)男、女生殖系統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麼?為什麼?2)子宮的名稱和它的功能有關嗎?為什麼?小結:結合模型,利用CAI認識備器官的功能。

5.2.3 指出:結構上男女確實有別,但功能上也存在着共同點。CAI展示書本上的練習題2,分組討論交流。小結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5.3 第2部分:生殖的過程

5.3.1 設疑:男性生殖細胞(精子)是怎麼跟女性生殖細胞(卵細胞)結合的呢?從哪進?在哪與卵細胞結合?最終又到哪“安家落户”?利用CAI講述排卵、受精、懷孕、胚胎髮育的過程。

5.3.2 再設疑: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怎麼“吃喝”、呼吸、排泄?指導學生閲讀書本及有關插圖,然後得出結論:胎兒是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

5.3.3 CAI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酒精、煙草及藥物對胎兒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孕婦懷孕期間身體各部分增重的一組數據。分組交流自己的想法:l)你對母親懷孕有了什麼新的認識?2)你認為婦女在懷孕期間應該注意些什麼?

5.3.4“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胎兒經過40周的發育就成熟了。成熟了的胎兒和胎盤從哪排出呢?CAI展示分娩過程,指出胎兒和胎盤從母體陰道排出就叫分娩,意味着新生兒的誕生。過程雖然簡單,但是對母親來説卻是十分不易,伴隨有劇烈的陣痛,如不順利、難產,則必須剖腹手術,以確保母子平安。讓學生明白母親生育之艱辛,再要把子女養育成人就更不容易了,不知還要花費多少心血。分小組交流:l)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父母?怎樣報答父母的生育和養育之恩?2)婦女節就要來到了,母親節也不遠了,你想為媽媽做些什麼?在Flash MTV《燭光裏的媽媽》的深情氛圍中,與同學們一起,祝所有的婦女們、母親們:節日快樂!

5.4 結束語: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婦由於身體的原因不能如願。然而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到今天,可以給他們帶來福音了,課外閲讀“試管嬰兒──談現代輔助生殖技術”。思考:生物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會帶來一些其他的問題嗎?引導學生關注有關的社會問題。

5.5 作業設計: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寫一篇短文,在班內展示交流。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説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化來的。

(2)比較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異同、黑猩猩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的異同,描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通過視頻和圖片的觀察、比較,提升觀察、對比、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

【難點】採用對比的方法比較現代類人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示意圖,總結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教師多媒體展示黑猩猩的圖片,提出問題:

(1)人是從什麼動物變來的?(學生給出不同答案:猴子、大猩猩、猿猴等。)

(2)圖片上的黑猩猩能不能變成人呢?(不能。)

(二)新課展開

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教師多媒體展示達爾文及其進化論,介紹相關知識。提出問題:為什麼達爾文説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學生疑惑。)

(2)教師播放現代類人猿的紀錄片,提出問題:這些類人猿分佈在哪些地方?生活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

(現代類人猿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等地的熱帶森林中,它們都是依靠從大自然中獲取食物來生存,沒有製造工具,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沒有語言文字的交流。)

(3)類人猿和人類在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製造工具、語言交流等方面有哪些異同?

(類人猿與人的根本區別有以下幾點: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臂行,人是直立行走;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一般不會製造工具,人類可以製造並使用簡單和複雜的工具;腦發育程度不同,類人猿到腦量約為400毫升,無語言文字能力,人腦容量約為1200毫升,語言文字能力強。)

(4)教師展示森林古猿圖片,提出問題:人類和類人猿相比,誰與森林古猿更相似?

(類人猿。)

(5)為什麼森林古猿的一支會演化成人類,另一支演化成類人猿呢?

(引出“從猿到人的進化”。)

2.從猿到人的進化

(1)教師多媒體播放地球1000萬年前地殼變動的模擬視頻,提問:地殼地變動造就了哪些特殊的地形?

(高山、峽谷、大河,等。)

(2)教師提問:這些地形的變化對地表的植被有什麼影響?學生閲讀課本相關內容。

(地形的變化也導致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在東非大裂谷地區,原先的熱帶叢林有一部分變成了稀樹草原。)

(3)教師展示稀樹草原景觀圖,提問:這對當地的森林古猿造成了哪些影響?

(熱帶雨林的消失迫使森林古猿從樹棲改變為下地生活。相比於樹棲,在地上生活,食物減少,敵害增加。)

(4)教師展示黑猩猩的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提出問題:地上生活對森林古猿的身體造成了哪些影響?

(髖骨變得更加寬闊,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態上發生了明顯變化,下肢骨更加粗壯,有利於直立行走。)

(5)森林古猿最終是怎樣進化成人類的?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更加靈活。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使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羣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最終進化成人類。)

(6)類人猿與我們人類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類卻在威脅着類人猿的生存,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呢?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嚴重威脅了類人猿的生存。所以為了保護他們,我們應該立即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類人猿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每個人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

(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閲讀課後“科學家的故事”,看一看我國科學家對人類進化研究做出了哪些貢獻?

四、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7rln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