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3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3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並願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説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

6、能舉例説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探索生命的奧祕》的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後,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為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後再自然的説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瞭解不多。由於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七年級)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學習內容學 生 活 動教 師 活 動

一、創設情境,

學生提問。四人一組,捕捉鼠婦(課前);

發言説明如何捕到鼠婦,提出問題。帶領組長在室外觀察鼠婦,指出鼠婦即“西瓜蟲”、“潮蟲”。

對學生髮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問題有選擇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義的問題。

二、逐步深入,體驗探究的過程思考回答遺留下的問題,作出各自的假設;

在討論發言中設計出實驗方案;

四人一組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記錄數據,分組彙報結果;

討論數據的處理方法;

處理數據;

彙報處理結果;

得出結論。積極引導學生思考;

講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導提問,將個別學生未想到的實驗方案的細節講清楚,確保實驗的科學嚴謹性;

糾正錯誤做法,表揚表現好的實驗小組;

評價結果;

啟發學生利用好數學工具;

鼓勵結果不同的學生思考原因;

評價結論。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記錄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思考怎樣對待實驗動物。恰當給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提醒學生處理實驗動物。

四、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發言,舉出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舉例説明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舉例子。

五、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發言,舉出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安排學生自學閲讀課本相關的`內容;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知識舉例子。

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教師:全班分組,4人一組分成若干組,帶領各組組長在室外觀察鼠婦,指出鼠婦即“西瓜蟲”、“潮蟲”。準備教具(大托盤、濕土、紙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學生:以組為單位捕捉10只鼠婦,對半放入裝有濕土的兩個黑色瓶中。

教學過程:

一、學生髮言,引出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捕捉了許多鼠婦放在瓶子裏,下面我們首先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是怎樣捉到鼠婦的。

生(女):我在草叢裏和牆角落發現它們,用草杆引它們爬上去,然後放進瓶子裏,不過鼠婦老是從草杆上掉下去,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到10只。

(同學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好幾位男生同時舉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開石塊後找到它們的,然後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裏。

生(女):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我家的花盤全部挪動了一遍,在花盤底下找到了好多,由於不敢直接用手抓它們,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捲成漏斗狀,然後設法讓鼠婦爬進“漏斗”,把它們從瓶口“漏”到瓶子裏去。

師:看來大家在捕捉鼠婦的時候都動了腦筋,有些同學還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麼,同學們在捕捉鼠婦的過程中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鼠婦生活的地方又陰暗又潮濕,長年累月。這樣,它們受得了嗎?

師:每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習慣在乾燥的地方,有的習慣在潮濕的地方,比如説蚯蚓它就長期生活在土壤裏面。

生:鼠婦生活在潮濕的土壤表層,它們吃什麼呀?

師:這個問題真厲害,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回去查查相應的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好嗎?

生:好。

生:鼠婦是不是膽子特別小呀?我小心搬開花盤的時候既沒有碰到它,也還沒有動手捉它,它就四處亂爬。

師:是啊,搬開石塊或花盤以後鼠婦很快就爬走了,它們為什麼爬走呢?是膽子特別小嗎?

(老師板書——問題:搬開石塊或花盤,鼠婦為什麼爬走呢?)

【問題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學生提出來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才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究,老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去引 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

二、逐步深入,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設

(思考一會兒後,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生:石塊或花盤搬開,對鼠婦來講是一種刺激,它感到危險,知道有人來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為它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塊或花盤拿開的話,陽光照進來,生活的環境温度升高,它們不適應,就爬走了。

生:鼠婦不喜歡光,光對它們來講是一種刺激,光照進來讓鼠婦感覺到不安,所以它們就跑掉了。

師:那就是説,你認為鼠婦爬走是因為環境變明亮了,或者説,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使它逃離明亮的地方,選擇陰暗的地方。

師: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確。因此,我們把這些看法作為這個問題的假設的答案,怎樣驗證誰説得假設對呢?

生:做實驗。

師:老師也同意通過做實驗去驗證。但我們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我們先選擇聽起來最合理的第三種假設(環境變明亮使鼠婦爬走)去驗證,時間有多的話,我們再去驗證其餘兩種假設。

(老師板書——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環境變明亮會使鼠婦爬走。)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鼠婦爬走,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做出了好幾種猜測,每個人談的都有道理,但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老師適當做出選擇其一的安排,將學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體的探究活動過程。】

(2)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

師:那麼,這個實驗怎麼做呢?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應該準備一些乾的土壤和濕的土壤,然後設法保證濕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然後把鼠婦放進去,看看哪邊的數量多。

師: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好,根據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是依靠鼠婦安靜下來2、3分鐘後分別呆在明亮的區域和陰暗區域的鼠婦數量來判斷它喜歡哪種環境,但是,有的鼠婦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差,放進去5分鐘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還在亂爬;還有,你在計數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有鼠婦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適應,正往回爬但又還沒越過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經計數了。這二種情況都會帶來誤差,怎麼樣解決它們呢?

生:首先保持周圍的環境安靜,然後等到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才開始計數。

師: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

生:(着急的解釋)我指的是沒有很大的爬來爬去的時候才開始計數。

師:別的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我覺得讓鼠婦安靜幾分鐘後,可以多觀察幾次,每次觀察都作記錄。

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包含各種情況對實驗的影響,減少誤差。

師:不錯,能想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好,我們確定下來,將鼠婦靜置的時間是2分鐘,2分鐘之後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共統計10次。一會兒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的時候注意分工合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由於科學探究實驗具有很大的嚴謹性,有些實驗設計的細節問題學生確實想不到,這時候需要老師加以提問、引導,將一些需要補充交代的問題講清楚,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學生分組實驗,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糾正他們錯誤的做法並對分工合作表現好的實驗小組予以及時表揚。)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如下兩個表格)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2

教學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個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對於這部分知識的構建應主要通過學生觀察多媒體錄像、收集資料並分析、討論、交流獲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直觀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收集的相關資料,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對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培養學生收集信 息、討論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 舉例説明生物因素對生物 的作用。

3、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 結合實際,引導培養學生樹立生態學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點:

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反映植物間、動物間以及植物和動物之間關係的圖片和錄像。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生物與生物之間關係的資料。

教學程序

一、 情景激疑:

1、 媒體展示:

呈現生物關係的一組錄像,請學生觀察。

2、 設置問題,引導激疑:

(1) 你從畫面中看到了幾種生物?

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 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3) 學生思考並發表個人的意見,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啟發: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間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從而順利地引入課題。

二、 探究新知:

1、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兩隻公羚羊為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為爭奪食物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為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等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各自的關係: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的畫面中都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互助關係,兩隻公羚羊為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為爭奪食物在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為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的畫面則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關係。最後師生共同歸納:①同種動物的羣體生活,雖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的生活,有利於種羣的生存和繁衍。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雖然對於失敗的個體是不利的,但對於生物種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有利的。②結羣是動物互助的一種常見形式,可以是長久的,也可以是臨時的,“社會性”昆蟲是結羣的最高形式。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哲理。

2、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地衣、冬蟲夏草、白蟻與鞭毛蟲、鱷魚捕食、狼吃兔子、樺木樹中生長的雲杉、動物屍體上的細菌等活 動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寄生關係;地衣、白蟻與鞭毛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鱷魚捕食、狼吃兔子體現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樺木林中生長出的雲杉則體現出生物之間的競爭關係;動物屍體上的細菌體現出了生物之間的腐生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不同種個體之間的關係比種內關係複雜,包括植物與植物,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關係,既有種間的互助關係,也有種間的競爭關係。其中主要是圍繞着食物發生的聯繫,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競爭、腐生等。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寄生、捕食、競爭之間的不同:①從範圍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體內或體表;而競爭和捕食並無此限制,但捕食是動物所特有的。②從鬥爭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從寄主體內或體表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養料;捕食是某動物以另一生物為食物,從那裏獲得食物和能量;競爭則是兩種生物為爭奪資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間而發生鬥爭。③從鬥爭的結果看:寄生關係,對寄生物有利,對寄主不利;捕食關係則是以捕食者勝利和被捕食者失敗而告終;競爭的雙方誰勝誰 敗則不一定,也可能兩敗俱傷,這與生物種類和時間不同而異。這樣通過對比,學生在應用中不會出現混淆不清的現象。

3、 分組討論各自查找的資料:進一步認識到生物之間的關係是多層次的,不是單一的,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彼此依存,促進了生物界的共同發展。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加強對這部分知識的全面理解。

三、 歸納總結:

這是對探索的知識和結論進行歸納總結,也是本節知識的構建和昇華,是學生思維活動最積極的環節,是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手段之一。從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從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歸納出:自然界中沒有一種生物能脱離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但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各種生物個體都是此網中的一員,它即影響別的生物個體,同時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響。

四、 遷移深化:

1、教師出示多媒體錄像:一羣狼羣攻擊一羣麝牛,狼羣之間互相協作,一羣麝牛之間也互相幫助,當一羣狼捕殺掉一隻麝牛時,狼羣又為了食物爭鬥起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錄像中生物之間有哪幾種關係?又是怎樣轉化的?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達到對知識的深化。

2、 教師出示資料:

①洱海引進太湖銀魚,造成洱海弓魚、大眼鯉魚等近2/3的洱海土著魚滅絕。學生思考從中有什麼啟示?

②我國西南地區廣泛分佈的紫莖澤蘭和飛機草。原產中美洲,現僅雲南就達2470公頃,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羣居性高的特點,總是以滿山遍野密集的單優勢羣落出現,嚴重影響許多物種的生存發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馬匹的氣喘病,牛羊因無飼料而鋭減,你能幫助雲南省解決這個問題嗎?

③ 毛里求斯有兩種特有的生物,一種是渡渡鳥,另一種是大櫨欖樹。渡渡鳥喜歡在大櫨欖樹樹林中生活,在渡渡鳥生活過或者經過的地方,大櫨欖樹總是枝葉繁茂,幼苗茁壯。16世紀至17世紀中,歐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們用來福槍的射殺和獵犬的追捕,使渡渡鳥的數量急劇減少,到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殺死。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以後,大櫨欖樹也日漸稀少,到本世紀80年代,整個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櫨欖樹。這是什麼原因?(學生了解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後,會理解這種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

五、開拓創新

鼓勵學生進行生態調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公園或效外的自然環境。確定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設計好調查表,記錄完整的調查內容,如調查範圍內的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稱。上述植物上昆蟲及其他動物等等,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始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問題情景的設置,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資料的展示給學生一個發展延伸的平台,歸納總結,鍛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選擇一些實際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問題的深化給了學生放飛思維的空間,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課堂教學中學生查找資料之豐富,令教師在興奮、讚歎之餘,又惶惶不安,從而更堅定了以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之路。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於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置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説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點: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三、)難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後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數據、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於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

(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佈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找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教師

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一)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①出示討論提綱: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温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③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並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

(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

(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

(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二)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麼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後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麼問題?

2、課後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置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並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標籤: 教學 生物 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n5g9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