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實例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部分佔用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採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後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信息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2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台(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説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3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資源愈加豐富,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廣。在生物學教學中,大量的網絡信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有絲分裂的過程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內容動態化、直觀化,並受到了學生的讚揚。但是,當筆者在批改作業時,卻發現上課時通過多媒體呈現的一道極其簡單的題目,竟然只有幾位學生做對了。驚訝之餘,筆者開始反思:一堂深受學生歡迎的多媒體課堂,為何教學效果會如此不理想?

一、內容多不等於大容量

筆者執教的是高二生物,它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全部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不僅內容多、課堂容量大,而且課時有限。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這正是教師所需要的。但是,教師不能把內容多與大容量等同起來。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之間共同探究,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然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容量。如果一堂課中,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太多,每個知識點便很難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學“有絲分裂”時,筆者預先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既講有絲分裂的內容,又涉及一些相關知識。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內容。所以,筆者得出一點體會:真正的課堂大容量就是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上不停地思考、探究、總結,不斷地有所收穫,並不是內容多就好。教師不如選擇某一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挖深、吃透,讓學生充分領悟,完全掌握。

二、整合多種課程資源

雖然教學課件具有表現力強、信息量大等優點,但是從網上下載的課件並不完全符合教師的教學思路,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教師應適當地自主開發課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細胞分裂、光合作用時,教師用動畫、錄像或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辯證地看待傳統和現代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有一個優點,就是呈現板書的速度較快,但是這對學生來説有個缺點,因為幻燈片呈現的時間太短,學生往往來不及記筆記,這容易造成學生只聽不記,或只記不聽的惡性循環,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給學生動腦筋、動筆頭的時間,並且開展討論式教學。筆者發現,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採用“粉筆+黑板”的模式,讓板書發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答案,充分展現學生獨特的見解或者暴露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的問題,然後引導全班學生一起訂正,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弄懂。經過教學檢驗,這種教學方式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如它完全依賴於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較差,無法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所以,教師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係,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説,雖然現在新的教學工具層出不窮,但教師還是應該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正確指引下,努力開發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並不斷完善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使其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

1、舉例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種類。

2、舉例説明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3、能根據教材中“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設計完成實驗,並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二)能力:

1、初次進實驗室,養成良好實驗操作規範。通過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初步學會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

2、並學着用這一方法去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養成認真觀察和記錄的習慣,並學會與小組同學合作和交流。

二、教學重點分析:

1、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

2、學生第一次走進實驗室做探究活動,要在討論的基礎上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不僅知道探究實驗包括哪些環節,還應該知道每一環節要怎樣做。

三、教學難點分析:

由於初次接觸探究實驗,探究實驗的設計是難點,尤其是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要在實驗室完成,針對教學難點,應以提問和引導的方式解決,實驗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探究過程的積極性,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在實驗結束後對數據進行處理,找到本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異、分析原因。最後總結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生物學其他問題的探究慾望,並使學生理解不只鼠婦,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環境的影響。

五、本節課需時:

2課時。

六、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捕捉鼠婦,提醒學生在帶鼠婦來學校時應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風孔徑,底層最好鋪土,土要有一定濕度,但不能看出水來,課上要鼓勵捉的多的同學。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1分鐘)

我們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也恰恰成為了環境中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那麼,生物會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二)思考。(13分鐘)

1、討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制定計劃幾個環節:

(1)這節課我們通過對鼠婦生活的研究來探討這個問題。鼠婦通常被我們大家叫做潮蟲。

(2)同學們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婦帶來了,有的同學貢獻了很多隻,咱們來問問他在哪捉到這麼多鼠婦的呢?當你搬動花盆或石塊捉鼠婦的時候,你觀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現象嗎?

(3)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發出了聲響嗎?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4)當我們觀察到這種現象的時候,很自然頭腦中會閃現出這樣一個問題:鼠婦很怕光嗎?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這就是我們進行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提出問題。

(1)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我們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好像又缺乏證據,那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2)現在我們想證明提出的假設對不對,該怎麼做呢?

(3)你打算怎麼做這個實驗?

3、對學生的方案給予評價。

(1)大家在設計實驗方案的時候,都不自覺地用到了一種方法——把光亮處和陰暗處兩個環境的鼠婦進行對比,這種方法和只觀察光亮處鼠婦活動或者只觀察陰暗處鼠婦活動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更科學?

(2)請大家看書上15頁方框裏的內容:光照是這個實驗中的變量,我們所進行的除了這個變量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3)接下來請大家看看書上介紹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對等會兒要進行的實驗過程做到心中有數。

花盆下,石塊下等等。

搬開石塊鼠婦會跑。

(4)學生思考給出答案:鼠婦不願意被光照到,鼠婦可能怕光。

(5)做實驗可以證明,看看鼠婦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學生討論,之後説出討論方案。

學生很容易就説出光亮處和陰暗處對比的實驗設計。

4、思考回答,得出結論。

5、讀書,明確變量和對照實驗兩個概念。(15分鐘)

(三)實驗過程:

1、我們分成兩個人一組,每組會用到10只鼠婦,1只行嗎?

2、大家先把這個鐵盒子裏面平鋪上濕土,然後將鐵盒子的一側蓋上紙板,再將鼠婦分成兩份分別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兩側,靜止兩分鐘。又為什麼靜止一會兒呢?

3、開始計時,每分鐘後統計一次明亮處和陰暗處的鼠婦數目,認真記錄,並填表(表見教科書16頁)

4、教師不斷巡視,指導學生進行實驗並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5、不行,太少了

6、因為要給鼠婦適應環境的時間

7、學生觀察鼠婦的活動,並記錄實驗數據。(10分鐘)

(四)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1、請小組內的同學們一起分析數據、得出結果,看看實驗結果是否和我們作出的假設一致。

2、收集全班各組實驗中第10次數據,計算平均值。

3、指導學生分析結果相差多的組與全班平均值間出現差異的原因。

4、提出新問題:這個實驗中哪一組是實驗組?哪一組是對照組?

(五)學生統計分析實驗數據。

1、彙報第10次數據。

2、分析原因,如紙板沒有蓋嚴,漏縫導致光照進去了等思考並回答。(4分鐘)

3、講解探究過程。

其實以上我們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動,請同學們回憶並總結探究的過程。

(六)板書: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探究過程:(2分鐘)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也可不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除了光以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我們做完實驗了,這些鼠婦怎麼辦?

思考回答: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適合於鼠婦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因鼠婦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員。

二、總結:

我們通過“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知道了探究實驗是解決生物學問題的一種科學方法。嘗試了探究的一般過程,並且知道了環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

不僅鼠婦,所有的生物都會受到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

第2課時:

(一)複習提問。(5分鐘)

1、上節課我們通過探究實驗瞭解到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探究實驗包括哪些環節呢?

2、思考回答。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1、除了光對鼠婦的生活產生影響,環境中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2、其實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如果這些生存條件發生變化了,對生物會有影響嗎?誰能舉一個我們生活中簡簡單單的例子啊?

3、我們如果把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分為兩類,能維持魚兒生活的水和空氣、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類是生物因素比如餵養小雞的蟲子等等。

(三)鞏固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舉例説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如:光會影響植物的生活和分佈,還會影響動物的體色、生長髮育等。温度與植物分佈有密切關係,對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也有影響等。

(2)舉例説明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合作關係、競爭關係。如:螞蟻、蜜蜂的合作關係。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捕食。水稻和雜草的競爭關係等。

(3)空氣、土壤濕度等會有影響。比如説池塘裏的魚,要是乾旱,池塘裏的水很淺,魚就會死去。還有如果我沒有餵養我家養的小雞,它們也會長的很慢。冬天我家種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長,要是在外面就會凍死了。

3、進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4、能判斷生物之間屬於何種關係。

(四)複習鞏固。(10分鐘)

1、一起做書後練習題。

2、做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探究過程: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也可不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課後反思:

學生對生物圈中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幫助他們將其分類,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實驗前,對實驗步驟的講解尤為關鍵,如果學生不能很好理解實驗意圖,就會在實驗中出現不知為何計數,又為何要避免將遮光板打開,所以要使學生在實驗前明確實驗要求和目的。實驗中,督促學生記錄數據,整理數據會讓他們既體會到實驗的樂趣,又養成做記錄的好習慣。探究的過程在實驗後總結會有利於學生理解,不會太生硬。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5

教後記新版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把舊版兩節的內容合二為一,部分內容有縮減,但學習目標沒變,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途徑的探究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讓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動手意識和實驗操作能力的學習。學生能力自覺動手主動尋找實驗材料。學生動手操作對生物學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了。

雖然如此,實踐中還是面臨着很大的困惑。在實驗課教學中,雖然我們十分重視“動手”的訓練;但由於教學進度等原因,有時也只限於教學生學會教材中給定的一種方法,或者驗證一個已知的事實。這樣,一堂實驗課下來,學生只有把前人做過的實驗依樣畫葫蘆地重複一遍,收穫很小。這種模式顯然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就是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着硬件“跟不上”的現象。由於經費緊張,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在不年的普實的驗收標準上,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學設備的陳舊,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

再加上課堂實驗又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學生的創新意識難以培養,主動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6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往往會有所混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是關鍵點。

本課中通過讓學生提前採集鼠婦並觀察其生活的環境特點,為探究實驗奠定了理論基礎。課前進行了分組,安排每組準備十隻鼠婦、一個盒子(或用礦泉水瓶自制成圓盒)、濕土,將盒子設置成明亮以陰暗的兩個對照的環境。探究式的學習激活了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

一、啟發、引導學生初步嘗試了探究性實驗,充分利用了課程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按照自己設計的計劃和方案實施實驗。教師發現學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難,及時予以指導、點撥。如:在實驗中有個別小組由於沒有抓到鼠婦,僅準備了一隻鼠婦,也想做實驗,我便因勢利導:只用一隻鼠婦做實驗的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説明問題。又如:有的學生會問為什麼每個組觀察結果要計算平均值?最後還要取多個小組實驗結果的平均值?我便及時告知學生這樣可以減少實驗誤差,使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在進一步探究中學生提出:假如在明亮和陰暗的兩個環境中,用乾濕度不同的土壤,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嗎?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讓學生從探究實驗中知道如何控制變量和理解對照實驗的概念。學生在主動探究的氛圍中動手操作實驗,顯示出學生主動求知,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二、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教學理念。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在整節課學生都能完全動起來,懷着極大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本節課老師發揮了主導作用,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探究活動的平台。分組活動中,老師巡迴指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活動,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並及時點撥,幫助學生消除障礙,體現了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轉變,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

三、有效地利用了學生互助探究的教學平台,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組織,適時恰當的點撥,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了發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

一、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保護生物的意識做得不夠。學生在實驗完畢沒有將鼠婦放歸自然。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中尚有欠缺,有待日後在教學中不斷加強。應在教學最後提醒學生把鼠婦放回大自然中,並教育學生懂得關愛我們身邊的生物,關愛我們身邊的生物就是關愛我們自己。

二、由於這是七年級生物上冊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教學目標雖然順利完成,但是整節課創新思維還不夠突出。而且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説,有個別學生沒能從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可能會給以後的學習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使我想到如何上好實驗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如何評價實驗課也是不能忽視。按教材要求完成實驗很重要,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重要。師生圍繞實驗探究主題有關的內容,提出問題進行探究,讓實驗課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更有利於學生手腦並用,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也更符合學生好奇、好動表達自己的心理特點。更能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7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啟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於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後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國小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8

終於結束了自己第一節彙報課,整個人都鬆了一口氣。第一次那麼多老師來聽我上課,忐忑又緊張,害怕自己因為緊張漏講了內容,也非常好奇各個老師對我課堂如何點評。上完課之後,其他老師也給我提出了一些意見,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也自我總結了一下。

1.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我這種新手而言,為了上好一節課還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講解表達知識點,如何用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一個老師表達不清楚,學生也聽不懂,整個知識點都會一頭霧水。語言表達出現了錯誤,學生也會起鬨。因為心情比較緊張,所以導致上課的時候有一處的確是出現了語言表達的錯誤,學生也一聽就出來了,讓我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後的日子裏,的確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學會從容面對這麼多老師來聽課的場面,更要加強文字表達藝術。

2.時間利用能力

在上完該節內容的時候,還有剩下一點時間,我便讓學生去做練習。有老師就建議我,剩下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再把課堂總結讀一下,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總結的時候也是用幾分鐘回顧一下一節課的內容,對知識點的記憶的確是不夠深刻,讓學生齊讀一下總結,可以讓每個人都開口去讀,不多不少都能進入一些學生的腦海裏面,而有一些上課容易走神的同學,也能在同學們齊讀的時候,那些知識也不知不覺跑進耳朵裏。所以我覺得在上課時候剩下一點時間,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這一點時間,讓學生得益更多。

3.課堂控制能力

這節課為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了小組競賽制,學生在課堂中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組還會有小驚喜。在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學生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課堂下一個個踴躍舉手的同學讓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為同學們舉手得太積極了,所以課堂出現了一點點騷動,儘管我説安靜他們也很快安靜了下來,但是在課堂上控制學生的能力還要繼續加強,否則就很有可能影響到我上課的內容。黃主任也建議我在讓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儘量空出一點時間讓一些反應慢的學生能夠有時間去思考。主任説得非常對,如果連續提問,一些學生還沒做第二道題的時候我已經提問了第二道題回答的同學,那其他沒做的同學就會失去做練習的興趣,真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建議。

4.學生作業的反饋

在上完課之後,我批改了兩個班的對應練習。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對我的課堂的一種反饋,它會告訴我,我的上課方式還存在什麼問題,學生為什麼沒有掌握好這些知識。例如這節課有涉及到“温室效應”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質引起。有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會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導致的`不同環境問題,所以我覺得我的課堂,還需要反覆加強某些知識點,可以使用注意語氣去提醒學生,或者在上課過程中多強調幾次。還有一些應該講解到的內容還是有所缺乏,我意識到這是由於我掌握的考點不夠多的緣故,以後我備課的時候也會盡可能做多點練習,從練習中發現總結該節考點,並扦插到我的課堂中去。還有就是有些學生甚至連非常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這是因為學生在我的課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説我這節課還並不足以去吸引學生,提起他們的興趣,我應該在上課的時候除了上好我的課,還要去多點關注那些上課走神的學生。

這節彙報課因為學生的積極配合,上得也是比較順利,但是自己的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後能不斷從其他老師給我的建議裏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課堂。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9

多媒體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為了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直觀、更加形象、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課堂效率,我們特地把人教版國中生物第一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有關內容製成課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上了一堂課。從課後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要好於原先的那種課堂上的單獨的講述模式。由於生物學科的特殊性,多媒體教學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在這堂課中,聲音、圖像、影片、文字各個角度的刺激,使學生可以全方位的去體會和理解所學內容。並以此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一、利用問題引入新課

在這次公開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説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們首先由問題來提起學生的思考,讓師生共同努力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同時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圖片資料等,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料直接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為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後,提供給學生雷鳥在冬季如期換毛但冬季來遲了這是否是對環境的適應,啟發學生的思考,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理解,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在這一部分我還選擇了舟蛾、枯葉蝶、葉蟬等各種生物的圖片,來來練練學生的眼力,讓他們分析生物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促學生進行課外探究

在這次教學中,我們為了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我們把對“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安排在課外進行,但也不是簡單的佈置一下,説説而已,而是發了一張記錄單,要求學生應該如何測量,測幾次等,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我們課堂上用他們的數據來説話。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五、存在不足

在這次教學中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處師生互動較少,在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處使用數據處理還可以更深入,在“人與自然”地和諧相處方面的教育還可以再加強一些。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們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它使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和理解更加透徹,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其他老教師、優秀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設計,採用微課教學的模式,本節教學的重點食物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講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環節播放微課視頻,教學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關係,引導學生正確書寫食物鏈。通過觀察與思考,分析食物鏈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這樣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這次上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發現,微視頻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於生物學中重難點教學有很好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開發新的微課視頻,在教學中靈活的運用。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1

多媒體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課堂效率,我特地把高中生物第二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有關內容製成課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上了一堂課。從課後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要好於原先的那種課堂上的單獨的講述討論模式。由於生物學科的特殊性,多媒體教學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在這堂課中,聲音、圖像、影片、文字各個角度的刺激,使學生可以全方位的去體會和理解所學內容。並以此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課

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説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首先由事物的兩面性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生態因素),同時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錄象資料介紹昆蟲的採粉過程、獵豹的捕食過程以及植物的種子形態、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熱帶雨林植物等,通過這些形象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為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展開討論

在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導入新課後,不是帶着能夠層層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問題留給學生,並展示了一些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的一些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層層設問,來引導學生看書,自己總結知識上,解決問題。如:在介紹生物的保護色時,展示三幅相關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總結出保護色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蒼蠅、北極雷鳥的保護色等,讓學生圍繞其討論保護色的意義。這樣的方式使的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見解各有不同,最終通過看書又獲得了一致的意見。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得到一些進一步的結論,如保護色的侷限性,當北極雷鳥冬季換羽後,卻沒有下雪,這時對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種危險。

三、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三個概念後,提供給學生黃蜂、毒毛毛蟲、北極熊、枯葉蝶、蝗蟲等各種生物的圖片,分析他們在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從而得出三者的區別。通過填表的方式完成檢測,既讓學生動了起來,又檢驗

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進行點撥

通過上面的檢測,找出學生上在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後,需要進行點撥及反饋糾正。這時我通過一些典型的例子,幫助其進一步加深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例如:通過蜥蜴體色隨不同環境而改變、雷鳥在降雪前就換上了白羽、震動枝條,竹節蟲跌落不動、蜂蘭花瓣吸引雄黃蜂幫其傳粉幾個例子的分析,指出在這幾個概念的理解關鍵是體色和外界環境的關係。

五、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總之,通過這次多媒體課,我再次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當然也認識到了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弱勢,比如説沒有傳統的板書教學在學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於相關知識點的落實等,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組內其他老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2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後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踴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為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為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麼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為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瞭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後,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並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並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於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後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為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3

本單元教材內容主要圍繞生物同環境的關係組織教學,這章內容主要講了二者之間的四層關係:即生物依賴於環境、環境影響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但從前幾節課題來看本節課題顯得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怎麼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呢?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我並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閲讀本節教學參考時提到這樣一句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暫時的適應而不是永久的適應。因此在教學時,我就這句話給學生做了板書和強調。在理解二者關係時沒有認真思考,這點做的很差勁,這説明自己在對教材的深入研讀還不夠深入。但本節課在教學中,也有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處理的比較好。

在教學中,我運用達爾文的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引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達爾文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我給學生講到:當今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未來面對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競爭中的強者?從眼前出發,從我們的學習着手。在現在各科任老師的教學方法下,你們怎樣快速適應教學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會思考,學會調試自己的情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使自己的學習得以穩步提升。本節在教育學生情感方面做得較好。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4

在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裏,從人們對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沿着科學發展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的學習。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材內容:包括“視覺”探究和“聽覺”探究兩部分。現將“視覺”作為第一課時內容講授,分情景導入—眼與視覺—走進生活—近視及預防—課外拓展—我的收穫六個版塊。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體驗式學習法、歸納總結法。着重突出“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討論等手段,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同時通過模型、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東西形象直觀化,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識。

本節課結束後,我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l.以學生的發展為方向,在授課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廣泛地開展討論。

2.把重視學習成果轉移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以及合作探究性學習。

3.採用學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和畫面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達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目的。

4.授課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生的觀察能力。

不足之處:

1.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教學內容設置的比較多,可適當進行刪減。比如在講授視覺的形成過程時會形成倒像的內容與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較難,可刪去;在最後的新課環節—“近視的預防”可作為作業內容,以減少佔用的課下時間。

2.學靈活性不夠。比如在進行“瞳孔大小的調節”實驗時由於天氣原因效果不夠明顯,應適當調整實驗方法。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

過去的課堂教學,我習慣於"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係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本學期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遊團中的導遊,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後的愉悦。

本次課的教學先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提高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得出生物能夠影響環境。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生物課堂教學營造寬鬆、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lgjm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