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1

今天講《作為生物的社會》一文,學生先前説看不懂文章,也對這篇文章不感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打算先讓學生明白本文的觀點。為此,我讓學生先讀前兩段,讓學生明白作者一開始把醫學家們舉行年會,比喻為羣居性昆蟲的大聚會,這是為了引出人類與蟻羣相似的觀點。在生物界和世人的心中,人類與蟻羣相似可以説,但生物社會與人類相似是不可以的,因為這似乎是對人類至高無上地位的挑戰。而劉易斯·托馬斯堅持認為作為生物的社會與人類十分相似。這正是作者身上可貴的品質。

為了讓學生明白作者身上這一品質,讓學生再讀第二段,引導他們明白作者與當時生物學界的主流觀點不一致。而要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本身是需要勇氣的,也是需要科學依據的。同時,我舉了哥白尼在臨死前發表了日心説的觀點,而布魯諾為了捍衞這一觀點,被燒死在意大利的百花廣場上。可見,創立新觀點的人要有智慧,要公開亮明新觀點的人是需要勇氣的'。

這樣學生再讀到文中“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的”話語時,他們很容易看出這是諷刺人類自大的心理。

同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明白螞蟻與人類相似性,我讓學生聯繫人類社會中,人們豢養家畜,組建軍隊,研製生化武器,使用童工,甚而也像早期西班牙人一樣從事販賣奴隸的交易,兩相對比這樣學生對二者相似點理解更清楚了。

在此基礎上,我又講到了文中另一個關鍵詞生物的聯合智慧。一開始,學生對螞蟻建蟻丘認識僅停留在文字表面。但那些螞蟻們,似乎就知道需要某規格的細枝,也沒見他們用什麼工具測量,也沒見他他們進行過計算。神奇地是其他成員就能徒手找到這樣的細枝。而當細枝的規格改變時,所有的工蟻又能找到新型號的細枝,蟻羣似手也沒有什麼圖紙之類的,他們還是準確無誤的建好了蟻丘。這就讓我們不能不佩服螞蟻的聯合智慧。

在聯合智慧方面,人類的確不如生物社會了,人類真應該反思呀!正如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説:“假如真能把我們的大腦聚合到一起,像蟻羣那樣產生一個共同的思想,那種思想將是不可想象的,真會讓我們摸不着頭腦的。”希望我們在科學探索上也多一些聯合智慧,正如文末説:“科學上的探索是一種孤獨的,靜思的事……我們還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希望這樣的願景能夠實現。

人類且莫自大了,千萬不要認為我們有名字,是我們各自的名字讓我們與其他生物截然分開。但是在人海中,在大城市中,我們的名字早已淹沒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確實與蟻羣中個體的螞蟻區別不大。可見生物社會與我們確實相似呀!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度智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低等動物合併成一個類似高等生物的現象。作者由此對人類進行反思,雖然人類“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羣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繫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但是,“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作者指出人類如果想“對於如何前進有個清楚的概念”,就必須建立“人類社會信息積累機制”,藉以聯合人類的智慧。

本文選自《細胞生命的禮讚》,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一個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的副標題為“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作者以細緻的觀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為生物的社會”中一些值得讓我們探討的生命現象,從而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組織形式,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學習本文,建議採用如下的方法:

(1)抓文章思路研讀課文。“文章有思路,遵路斯得真”,這是研讀課文的基本方法。文章分兩大部分,先説明生物的社會性,然後由此反思人類的'社會行為。而在説明生物的社會性時,先説明人類的社會行為類似生物,接着反過來又説明生物的社會行為類似人類。那麼生物的社會行為在哪些方面類似人類呢?作者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緊緊抓住“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列舉多種事例説明低等的生物羣居時可以表現出高等的智慧,在此基礎上反思人類對於自己的聯合智慧的忽視,説明人類聯合智慧的極端重要性,併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2)用創新意識賞讀課文。這是一篇科技説明文,科學的本質是創新,這篇文章通篇都充滿了創新精神。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着羣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是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觀察和思考後得出的新見解。把這些生物的羣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而且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指出人類聯合智慧的重要性,並且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設想:“科學中使用的通訊系統應能為研究人類社會信息積累機制提供簡潔而易操作的模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因特網的興起,證明了作者這一設想的前瞻性。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反思3

11月4日,我在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高二(2)班上了二節課,我上的是人教版必修⑤閲讀鑑賞第四單元第二課《作為生物的社會》。該文選自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托馬斯·劉易斯的科學散文著作《細胞生命的禮讚》。《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一部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的著作。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是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該書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書亦受到我國大學聯考命題人員的青睞,20xx年廣東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選考閲讀材料《絕妙的錯誤》即選自該書。

而《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自然科學“小論文”論述的是生物的社會行為。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它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閲讀這篇文章,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於通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繫,瞭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鑑生物社會羣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基於此,我設計的學習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積累科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引起學生對科學的關注,弘揚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體會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為了達成目標,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如何分別描述人和螞蟻的行為的?

2、作者觀察的幾種生物(主要的),它們密集時有哪些行為?

3、作者為我們介紹了許多小生物的一些行為現象,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

4、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有什麼深意嗎?

5、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這幾個問題設計目的,一是考查學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多年的高三教學,使我總自覺把平時的閲讀課與大學聯考接軌。事實上,大學聯考實用類文章重點考查的就是篩選主要信息的,鑑賞語言特色,分析表現手法,評價作者觀點態度和探究文本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等能力。我認為上述問題設計環環相扣,歩步深入,切會考點,相當精巧。

但上課效果並未如我所料,也許是學生整體程度較低,也許是我引導不得法,總之感覺和之前上課的幾位老師一樣,學生未能積極投入,氣氛沉悶,師生都未能體會到酣暢淋漓之感,留下了不少遺憾,也留下了許多思考。

思考一:都説一年大學聯考三年抓,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我們都希望學生早點了解大學聯考,早點進入狀態,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如果我們無視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高一高二時就把一篇篇富於文學性、知識性和趣味的'文學作品當考題來分析,是否太枯燥太功利?進而扼殺學生閲讀的興趣?

思考二:一節課完全以教師為中心,自始至終按教師課前精心設計的步驟進行,引學生跟自己的思路,請君入甕,用北師大深圳南山附中楊先武老師的話來説是“師生共唱‘同一首歌’”,這樣的教學有沒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不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

思考三:我們都希望課內有問題的生成,但面對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我們又該如何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不至於在課堂上浪費其他學生的寶貴時間呢?

課雖上完了,但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還很多很多。

標籤: 反思 教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v5j1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