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編7篇

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編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編7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利用詞典,掌握“衚衕、憑弔、安土重遷、街坊、裏道、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等詞語。

2。瞭解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3。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敍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2。習得在既定主題下對材料進行適度收放的散文寫作技巧。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2。讀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脱。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指導學生通過默讀、齊讀,重點段落反覆讀,整體感知課文,領會文章主旨。

2。討論法。本文為自讀課文,應依據課文行文脈絡、思想內容設置耐人尋味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然後師生達成共識。

●教具準備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通讀全文,利用詞典排除字詞障礙。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3。對重點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點]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衚衕”“文化”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同學們,説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感覺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藴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藴,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藴,認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文。

2。(放錄音,請同學們隨着歌聲走進悠悠的衚衕)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裏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

無名的衚衕數不清,

橫衚衕豎衚衕,

半截衚衕斜衚衕,

就像那棋盤布在北京啊,

磚塔衚衕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是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人相遇,

您哪,要側身行……

提問:聽了這首歌,同學們有何感受?

學生甲:這首歌使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滄桑。

學生乙:從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對衚衕的熱愛和眷戀。

同學們的感受非常真切。歌聲裏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歲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異,大多數北京市民已走出狹窄的衚衕、擁擠的四合院,住進了高樓大廈。現存的衚衕在逐漸消失着,沒落着。在北京胡同裏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一文。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概説

汪先生的《》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序”。雖是篇書序,可又不同於一般的評點或介紹類書序,實質上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將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獨有的自然融合起來,使我們對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生動、深刻的瞭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對懷舊傷感的思緒。

四、有關“衚衕”“文化”的概念

多媒體顯示:

1。衚衕“或寫作衚衕、、衖通。巷稱衚衕,始自元大都,歷明、清,民國,以至今日,構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

楊慎《丹鉛總錄》:“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為也。(《北京傳統文化便覽》)

2。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當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辭海》)

五、自讀課文,通過啟發、討論,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體味語言

1。播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如下問題:

(1)進一步掌握生字詞(包括字形、詞義)。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點標記或概括出來。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點有哪些?

錄音播放完畢,出示投影

①仔細辨認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何取所意 衰草離披 天翻地覆 深惡痛絕

B。不約而同 街坊裏道 奉公守法 供人憑弔

C。倀望低徊 獨門獨院 天壇城根 記憶猶新

D。厲厲在目 半途而廢 莫衷一是 通霄達旦

②根據語意在括號內寫出相應的成語。

A。用冷靜或冷淡的態度從旁觀看。 ( )

B。聲名在中外傳播得很遠。 ( )

C。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 )

D。沒經商量而彼此一致。 ( )

參考答案:

①B(A項“何取所意”中的“意”應為“義”,C項“倀望低徊”中的“倀”應為“悵”,D項“厲厲在目”中的“厲”應為“歷”,“通霄達旦”中的“霄”應為“宵”)

②A冷眼旁觀B馳名中外C安土重遷D不約而同

提問:本文共15個自然段,每段要點分別是什麼?

明確:第①自然段寫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寫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第③自然段寫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衚衕三千六,沒名衚衕數不清”。第④自然段寫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第⑤自然段寫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寫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寫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覺得“遠親不如近鄰”。第⑧自然段寫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寫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第⑩~自然段寫北京的精義是“忍”,要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第~自然段寫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是無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則以“再見吧,衚衕”收尾。

(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提問:本文可分幾部分?作者依次寫了北京胡同的什麼?

明確: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從建築學的角度寫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談;最後三段則寫北京胡同的衰敗、沒落。

提問: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

多媒體顯示:有關北京胡同的圖片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其一,正南正北,正東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其二,取名有各種來源,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其三,寬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階層不同;其四,是貫通大街的網絡,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書:

胡 同

方正 取名 寬窄 網絡

2。四人一組研讀課文二、三部分,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的特點是什麼?

(2)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藴的?

(3)作者對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教師深入其中,點撥,指導,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最後師生達成共識)

明確:(1)的特點:其一,封閉。住在衚衕裏的居士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幾輩子,也捨不得“挪窩”。其二,滿足。北京人對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窩頭、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愛管閒事,雖愛瞧熱鬧,但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其四,忍安。這也是的精義,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用北京方言説就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書:

文 化

封閉 滿足 袖手 忍安

(2)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藴的呢?先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説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説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對的描寫,飽含了他對北京胡同、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的瞭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他雖然鍾情自己家鄉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寬寬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網絡般的衚衕,深深地打動作者的心。市民們的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對此雖曾有所推崇,但對這種封閉性的小市民文化,還是懷着一份清醒,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衚衕和,既給予了理解,又表達了無奈,他知道這是下層平民的文化,舊時代的文化,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毫無生氣的文化;無力抗爭的文化,正在日趨消失、衰敗沒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複雜的:有同情,有理解,有傷感,有批評。

(學生齊讀第~自然段,對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問:第自然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樁、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意在説明什麼?“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麼?

明確:意在説明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衚衕將隨着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消失。

提問: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後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可又説“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閲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閲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學習瞭解北京的衚衕及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2. 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能力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1.教法:點撥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輔助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1. 談談自己對於北京的印象.

(莊嚴,古老,現代……)

2. 學生髮言,談談對與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體觀看幾張有關北京的圖片

4. 自己總結: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一樣也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呈現)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他當過教師、編輯。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整體感知,明確學習內容

1. 提問: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接着用多媒體觀看幾張衚衕的圖片。

2. 提問:什麼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體總結明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問:什麼是衚衕文化呢?請同學翻看文章找出有關語句。

然後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

( 學生分組討論),談談比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優缺點,有意識得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理清思路,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1. 齊讀1—4段,談談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自己板書:佈局,名字,數目,環境)

(讓學生走上來在黑板上填寫有關特點的字詞)

衚衕的特點(1)佈局——方正(2)名字——市民氣息(3)數目——多(4)環境——靜

2.齊讀5——12段,談談衚衕裏的居民形成了怎樣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用多媒體呈現:

(1)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2)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3)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4)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5)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 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其精義又是什麼?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藴,《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敍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説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藴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藴,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藴,認為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説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説,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眾多特點裏,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藴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説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説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衚衕文化》是我參加我校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所上的一節課,課型是討論課。現就該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大綱:

20xx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語文教學目的的整體要求:“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大綱同時提出“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無疑這是重視“能力”的基石,重視文化的薰陶浸染,這些指導思想體現在教學大綱的具體條目中了。

大綱中又重點提出“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設計這課為討論課,先引導概括,再引發討論,就是緊扣大綱要求,以大綱為教學實踐的原則。

二、説教材和教學目標的設計:

《衚衕文化》這一課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老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作者詮釋了北京居民建築和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語言詼諧幽默,京味十足,極具張力。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閲讀興趣。本單元教學目標是概括要點和提取精要。根據以上情況,我把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確定為: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要義。

2、深入探究這種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討論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其中,第1點是單元教學目標,被確定為教學重點。

第2及第3點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其內在聯繫,並結合經驗的積累及課外知識(還有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綜合要求),對中學生來説,有一定難度,因此被定為教學難點。

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閲讀欣賞力、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敍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過程:

1.導語: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A繪畫B雕塑C建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藴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衚衕,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衚衕文化”吧。

2.作者介紹: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裏,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説。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先結合課前預習,快速瀏覽1、2、3、4、5自然段,劃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語句。)

3.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③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④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⑤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⑥提問:作者為什麼説“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着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藴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着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在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請看下面兩段文字。展示)

A.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的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杜威

⑦.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説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裏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説……真有你的!”

⑧.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⑨.提問:“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為了正確把握作者對北京文化的情感,請繼續聽錄音)

⑩.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着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⑾.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

提問:“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⑿.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⒀.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一學生舉例,一學生分析語言特色)

語言平實、樸素、口語化,但有味兒,富於表現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極深,可謂不瘟不火,爐火純青。這些文字不是“大白話”,更不是“白開水”,而是雅俗雜糅,是陳年佳釀。它是供讀者“看”的,帶有一些淡淡的“書卷氣”。

——劉錫慶《散文:五十年的沉浮與成就》

⒁.讀下面一段文字,請你概括蘇州吳文化的特點,並談談你對吳文化的看法。

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裏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裏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裏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裏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這裏的流水太清,這裏的桃花太豔,這裏的彈唱有點撩人。這裏的小食太甜,這裏的女人太俏,這裏的茶館太多,這裏的書肆太密,這裏的書法過於流麗,這裏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裏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餘秋雨《文化苦旅·白髮蘇州》

衚衕文化教案 篇7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説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網絡。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説明文,但在説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於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篩選也是大學聯考在閲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大學聯考閲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衚衕的特徵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衚衕的大小、衚衕的寂靜、衚衕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衚衕文化的基礎,如果説衚衕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麼衚衕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係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衚衕和衚衕文化認識的辯證關係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衚衕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説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説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説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衚衕命名方式説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因為這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採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説,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衚衕的衰退。

認識到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説是複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裏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衚衕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複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説是一種什麼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衚衕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衝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衝擊。

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係。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衚衕,他更從衚衕的特點中揣摩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衚衕和衚衕文化,但他更知道,衚衕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台,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衚衕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衚衕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衚衕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衚衕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醃蘿蔔,就不錯——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1qel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