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培育個性校園文化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論文

培育個性校園文化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論文

[摘要] 近年來,為提升學校核心發展力,都江堰市教育局提出必須打造有個性的校園文化,探索特色化辦學之路。他們依託五大教育走廊構築學校發展羣,通過“提神、塑形、植根、顯效”,使校園文化建設總體有地方特色,各校又獨具魅力,獲得了新一輪強勁發展的戰略主動和核心力量。

培育個性校園文化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論文

[關鍵詞] 都江堰市;學區;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在一所學校內,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以校內師生為主體創造並形成共識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羣體意識、行為規範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所學校精神與氛圍的集中體現。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指出:“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價值取向,也就是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1] 校園文化包括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不同層次,從表層的物質文化,到淺層的行為文化,到內層的制度文化,直到深層的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就是通過制度規範、活動行為、環境建設來體現學校理念,產生凝聚力。優良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良好的教育生態,是一所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

近年來,都江堰教育在學區建構上走過了行政區劃性重組、地緣性重組、集羣式重組3個階段,奠定了均衡發展、和諧發展的基礎。進一步提升學校核心發展力,必須打造有個性的校園文化,探索特色化辦學之路。為此,我們依託五大教育走廊構築學校發展羣,各發展羣學校以構建有個性的校園文化、探索特色化辦學為抓手和動力,通過“提神、塑形、植根、顯效”,使校園文化建設總體有地方特色,各校又獨具魅力,全市教育獲得了新一輪強勁發展的戰略主動和核心力量。

一、提神——確立理念

校園文化的建設首先要考慮穩定的教育理念,使學校擁有核心價值觀。先進的教育理念具有導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和穩定功能,是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要從學校的辦學傳統中發現和提取有特點的基因,並逐步使之昇華為學校共識的價值標準,使自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統一起來。

為了確立教育發展理念,都江堰市根據區域特點,將校園文化根植於自然面貌、地緣特點、歷史文化背景之中,用文化創生理念,用理念引領學校發展,提出了“和諧發展教育”理念,成為學校與學區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時,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植根於當地文化、歷史、自然和社會土壤之中。

(一)自然地緣是不竭之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江堰市的學校,有的環抱在青山綠水間,有的矗立在竹舍田園旁,山是仙山,水是靈水,田疇富庶,人文薈萃,成為學校確立核心價值理念的豐厚土壤,從大自然中找靈感,從地緣特徵中尋依託,學校的辦學理念因此而鮮活靈動。比如青城山學校背靠“道教名山”青城山,學校提煉出“靜學幽思,悟道明德”的辦學理念,與其地理環境渾然天成。又比如紫坪鋪學校位於紫坪鋪水庫旁,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學校提煉出了“樂山樂水,育仁育智”辦學理念,引領學校又好又快發展。總之,學校核心理念的提煉,均彰顯了都江堰市魅力無窮的“因山而名”“因水而靈”的生態文化特色。基本實現了“一鎮一品”“一校一色”的校園文化要求,構建了本土校園文化框架,進一步凸顯了教育文化的功能性。

(二)歷史傳承是豐富寶藏

都江堰市具有悠久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人文底藴,李冰治水、張陵悟道、貴妃家鄉、花蕊故里,鬆茂古道……大家耳熟能詳,通過挖掘、整理和思考,成為滋生學校辦學理念的沃土。如第一中學作為成都市示範高中,在青城沿山傳統文化大背景中,學校確定了“循道重生、厚德重行”辦學理念。這個辦學理念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循道”前提下的“重生”和“重行”,使該校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校園風氣:老師勤於學習、善於合作、充滿愛心、追求卓越;學生善於學習、勤于思考、舉止文雅、富有個性。

二、塑形——物化外顯

學校辦學理念必須通過物化外顯的方式,以校園中的一草一木為媒介,賦予其特殊的教育功能。要積累學校過去和現在有關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內涵的標誌性名言、人物、故事、傳統,使之逐漸成為學校的經典。我市通過對學校運動區、公共區、辦公區、教學區、生活區的'統一規劃,做到形散而神聚,充分彰顯學校辦學理念,從而陶冶師生情操、感召師生情懷、引領師生髮展。

(一)打造核心文化景觀

在校園不同功能的區域中,我們重視打造出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景觀,有效凝聚校園文化精神,使師生充分感受校園文化精髓。如紫坪鋪學校以山水文化為主題,建成了極富個性特色的山水文化迴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勤奮學習的良好品質,讓師生達到“觀山河形勝時有羣峯羣川奔來眼底,仰古今聖賢常覺大仁大智湧至心中”的境界。

(二)完善校園內各個細節

校園內,從規劃佈局、整體風貌的設計到一花一木、一字一畫的安排,都對師生髮揮着薰陶感染作用,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除了重點打造核心文化景觀,還非常注重精益求精,完善細節。中興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教道自然,學道求真”,強調學生學習要追求真知,學做真人,掌握真本領。於是學校在教學樓、休閒走廊、圖書館、食堂、辦公樓各處懸掛了300餘副有關“教育”“學習”的楹聯和名言警句,這些楹聯和名言警句與師生朝夕相伴,發揮着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植根——內化感悟

為了提升校園文化品質,內化核心理念,我們將校園文化精神植根於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細節之中,植根於師生的精神氣質之中,實現了內化感悟、心靈洗禮、素養提升、氣質彰顯。

(一)辦學理念滲透於師資隊伍建設

如位於成灌高速綜合素養教育走廊學區的崇義國小,踐行“創智慧校園,塑智慧教師,育智慧學生”的辦學理念,率先在教師中開展“金蘋果成長計劃”,他們用青、黃、紅、金代表不同風格的教師,“青蘋果教師”是指工作3~5年,師德高尚,關愛學生,充滿激情,渴求進步,努力學習,教育教學初顯成效的勝任型教師;“黃蘋果教師”是指工作5~8年,師德高尚,關愛學生,充滿熱情,渴求成才,認真學習,教育教學成效明顯的熟練型教師;“紅蘋果教師”是指工作8~15年,師德高尚,關愛學生,不斷學習,追求卓越,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成效突出的成熟型教師;“金蘋果教師”是指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把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師德高尚,關愛學生,經驗豐富,充滿智慧,不斷超越,教育教學成績卓著的專家型教師。我們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都江堰市教師職業生涯“金蘋果規劃”》,其主要內容包括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金蘋果規劃”就是激勵、幫助教師爭做一名充滿愛心與智慧的“金蘋果教師”,在不同的工作階段綻放“青、黃、紅、金”四種蘋果的芬芳。

(二)辦學理念滲透於教育教學活動

我們重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和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親近自然、走向社會,從而磨鍊意志、提高能力。我市在這方面創意新、落實細、效果好的學校比比皆是。如我市沙西線寄宿制教育走廊學區的紫東街國小,他們將“神藴自然、童心化人”辦學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以童話節活動為平台創新德育載體、創生科研平台、落實綜合實踐——老師們帶領學生蒐集家鄉典故傳説,編導並演出童話劇《珠兒傳奇》《狼和小羊新傳》等,開展了“走進童話世界”“走進都江堰”“擁抱生活真諦,共享童話天堂”系列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做到了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各學科融合,提高了學生的閲讀、理解、表達等能力,“童話節”已成為學校的名片和品牌,促進了學校由“薄弱”走向“優質”。

四、顯效——整體提升

有個性的校園文化已成為我市學校自我發展、自主創新的持久動力。在校園文化引領下,我市學校已成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麗風景。校園環境更美了,師生精神面貌更佳了,教育教學質量更高了,社會評價更好了,老百姓得到的實惠更多了。

(一)提升了學校辦學品位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管理由“制度管理”的層面逐步上升到“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價值管理、精神管理”層面,逐漸形成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長們立足自身實際,以辦學理念引領學校發展;老師們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和教育科研,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行,孩子們在學校得到了和諧發展。如岷江西岸生態教育走廊的柳街國小,他們將“詩文入俗,詩育化人”的辦學理念落實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使詩歌進入校園、進入教室、進入課堂、進入課間,進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詩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一方面給予了學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讓學生純真的自由的心靈能在真善美的王國中盡情舞蹈;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做到以詩育人,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詩歌的鑑賞力,培養學生初步的詩歌創作能力,使更多的學生能通過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感悟,充分體現了學校發展的人格化和人文化。

(二)突破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我市農村學校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區域內學校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一些薄弱學校正努力向優質學校邁進,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認同極大地提高。如“成灌高速”綜合素養教育走廊,通過構建現代教育管理機制,開展信息技術教育、體育素質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國小銜接教育等探索,整體提升了學生素質,全面提高了教育質量,取得了高水平的均衡發展。

(三)實現了由標準化、規範化辦學向個性化、特色化辦學的邁進

近年來,都江堰市堅持“和諧發展教育”理念,依託五大教育走廊構建五大學區學校發展羣,充分聚生、釋放學校內動力、羣體互動力和行政推動力,整體跨入了教育的集羣式發展階段,推進了全市教育由標準化、規範化向個性化、特色化的轉變。

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為師生生命成長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努力形成校園文化特色。結合都江堰市實際,我們堅持校園文化建設“六原則”:

第一,“區域規劃”與“學校建設”統籌的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以五大教育走廊為依託,把區域規劃與學校建設統籌起來,全力構建了青城沿山傳統文化教育走廊學區、岷江西岸生態教育走廊學區、成灌高速綜合素養教育走廊學區、沙西線寄宿制教育走廊學區和山區藝術教育走廊學區,實現了全市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規劃與學校建設推進有機統一。

第二,“個性”在“共性”中彰顯的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共性”的基礎,是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和法律法規,以及同一區域的地域特點和文化背景。不同學校的不同文化生態、價值取向使校園文化呈現出繽紛的“個性”。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係,使“個性”彰顯於“共性”之中。

第三,“小氣候”與“大環境”和諧的原則。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指出:“建設校園文化必須認同社會主流文化,我們的主流文化就是改革開放、繼承創新、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明的成果,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2] 這是我們的“大環境”,要積極引導,營造氛圍,使校園文化建設與主流文化建設融為一體,實現“小氣候”與“大環境”的和諧。

第四,“形貌色”與“精氣神”統一的原則。校園設備設施,大到操場樓宇,小到一花一木,都以其“物”的屬性呈現具體的形狀、色彩、大小,且往往以濃厚的藝術形式傳遞着豐富的文化信息。校園內的每個人則通過其精神氣質、生命情韻展現其鮮活生動狀態,“形貌色”與“精氣神”統一,要求促進“物”與“人”的關係和諧,設計、建設、創造學校的各種物質文化時,要以人為本,“人”的言行舉止、行事為人也要與物質文化的厚重、端莊、靈氣吻合,實現“形貌色”與“精氣神”的統一。

第五,“動態”與“靜態”結合的原則。校園文化特色的呈現,既體現在“動態”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又藴含於“靜態”的校園規劃佈局和學校物質環境。要做到主題鮮明,細節到位,體現教化育人的特徵。

第六,“傳統”與“現代”共生的原則。教育的使命就是傳承文明與開拓創新,悠久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校園文化的根基,必須繼承傳統,把傳統文化精髓滲透於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胸襟和視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對於理清學校辦學思路、明確辦學目標、優化管理力量、提升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提高辦學效益等起着關鍵作用。都江堰市結合地域特點、歷史文化精髓,使地域文化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支撐,成為確立學校辦學理念的根本和靈魂,創生“一校一品”特色,進而通過靜態的物質文化“塑形”,動態的行為文化“植根”,實現校園文化中最高層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全方位“顯效”,開創了閃爍着創新光芒的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標準、高品位、高效益的“輕軌”上運行,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教育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陶西平.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J].基礎教育參考,2007(12):1.

[2] 文軍慶,王燕.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專家研討會綜述[J].中國教育學刊,2007(4):40-4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6kom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