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文化的活性傳承作文

文化的活性傳承作文

我撫上長安城這片夯土,夢迴周秦漢隋唐,大一統強盛的10朝古都之首,絲路起點,中原之心,炎黃故里,華夏搖籃,中華龍脈文明所在,古今交融第一城。

文化的活性傳承作文

物質的輝煌,終歸於泥土。

但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歷代傳承下來的傳統經典文化,不再被當代青少年所自覺呈現時,我認為這是悲哀的。人類文明的起源追溯到幾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羅馬文明。都一一在歷史長河的篩選下失去了傳承民族。

而中華文化不同。

中華民族作為將中華傳統文化從古延續至今的唯一傳人,這是極其偉大的。然而這些經典卻隨着時代發展和科技發達逐漸被消化。被時代消化。但這不匱乏對文化遺產的愛好者。

中華文化的蕩存,就在於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中,在獨領風騷的唐詩宋詞裏,再到現代,生活處處滲着的文化基因。

可你放眼望去,能讓青少年感興趣的不再是詩經宋詞,成了網絡上小説。不合時宜的流行情歌唱着,而萬古留香的詩賦只在課本上提及,樂意研究肥皂劇的俗套劇情,不願品戲曲唱唸坐打漢調二黃。

再談及現在青少年的價值觀,在應試教育下缺乏的欣賞力,交際圈狹小為了合羣而跟風,不看重內在價值的顏控百分百,再加上三觀尚未建立完善就強行灌輸新知導致的自我感覺良好,對於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淡漠。這無非是近代人的共性。

是你,是我的共性。

我只能看到青少年盲目追求現代流行,而迷戀上以大眾為基礎導向衍生出的時代糟粕。

我們熱愛傳承但不代表我們拘泥於這種傳承。如此,還是會有人對傳統文化扣上俗氣的帽子,以“取之精華,避其糟粕”為藉口摒棄傳承。

何為精華,何為糟粕。

中華文化走到今天,本就聚集於古今瓊漿露華於一身,本就散發着自身的文化底藴與魅力。戲曲,詩賦,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比比皆是。可是在當代所謂潮流思想的引領和這種所謂大眾潮流的影響下,慢慢變得很少有人再去接觸這類事物,甚至摒棄。

我自然沒有拘泥於古典,也不敢放肆大談的説與時俱進是錯誤的,但與時俱進絕不是搬了玉米忘了西瓜的盲目追求。正是這種盲目的跟隨主流大眾,才是真正擠走文化傳承一席之地的主謀。

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日益進步,卻成了傳統文化的墳冢。

何為墳冢,何為悲哀?

傳統藝術,傳統文化。成了在博物館中陳列,在百度頁面搜索才能看到的稀罕物件。文化走下頂峯,被蒙上一層厚土,入葬一般被塵封在歷史長河中,退出世人的記憶。這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

説通俗一點,戲劇院的演出遠遠不及流量網紅和當代小鮮肉隨便發段小視頻的影響力。劇院裏坐着的.是那個時代的人,是兒時沒有手機電腦的那個時代,那個已經被科技發達的表象掩蓋的時代。試問,當那代熱愛傳統藝術的老齡人隨歷史流去,傳統文化的表演藝術,又要由誰去喜歡?當經典文化的舞台被時代磨去,被潮流佔去,誰又來為這盛及一時的文化悲哀?

這時候又來人反駁了“你難道看不到央視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宣傳嗎?看不到各種詩詞綜藝對詩賦的傳承嗎?看不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倡和保護嗎?”是,我看到了。可宣傳力和影響力的極度落差,才是無法打破衰敗後的無可奈何。

又有人説“成也傳統,敗也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時反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不如那些歷史比較淺薄的文明可塑性更高。皓首窮經,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儒家各門各派的學説之皮毛。”

但這正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思想觀念表達之不同所在。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講恍惚之中有其象。它是一門由虛到實的發展,理論講給你,你需要去從生活體驗中獲取屬於自己的知識,一句話不同人的有不同的理解,它是要求人們用創造的思維獲取自己的知識。言盡於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也有人説“中國文化固化死板。”

可對中國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本身就是就是一種固化死板的看法。中國文化有很多種,它豐富多彩,它有靈活的,有嚴謹的,有飄逸的,有禁錮思想的,有優秀的,有糟粕的。而我喜歡的,是它瀟灑飄逸疏狂不羈、豪情壯志豁達靈動、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那一部分。

這就是政治説的: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歸根結底都是文化自信。可多數人恰恰缺少這一點。

再到人們談及的文化遺產,當真成了文化“遺產”。

人的一生一共會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停止呼吸,生理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社會地位死亡;第三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忘記他的時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用於文化傳承,也是如此。

當一個事物的受眾,不再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喜好而留住它,而僅僅是因為客觀意義上的保留,而使之存在。那麼無非是成了棺木中的遺體,雖未入土,但已經失去生命。這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失去意義的。進而,文化傳承的終極意義不是為了使之存在,而是使之被永遠熱愛。不是使其實質保留,而是讓它真正鮮活。

文化,在所有文明之間互相追逐和進步,它瀟灑飄逸疏狂不羈、豪情壯志豁達靈動、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那一部分,在傳承的引領下,走上一條面朝聖光的路。

標籤: 傳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pw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