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中國小教師培訓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教師〔2013〕6號)、《關於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等文件精神,中國教師研修網基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賀蘭縣、靈武市中小幼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一)培訓目標

1.技術應用有改變。引導參訓教師從自身工作環境與需求出發,圍繞自身學科(領域)教學,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自身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通過教學案例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

2.專業發展有環境。幫助教師學會利用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區域研修社區,參與混合研修活動,能夠利用手機移動端“良師通”、數字備課工具提供個人工作效能,從而熟悉和運用技術手段形成的信息化專業發展環境促進自身成長。

3.骨幹建設有團隊。以本次培訓為契機,培養各區域及校本研修的骨幹隊伍(市鎮混合研修管理者、教研員、學校混合研修管理員、教研組長等),推進區域混合研修導師團隊建設,形成常態化骨幹研修團隊。

4.資源建設有成果。基於一線教師與研修導師團隊的實踐,通過個人建設、團隊打磨、區域推薦的方式形成一批信息技術應用精品作品集,包含學科(領域)的微課例、課程實例、優秀教學設計和課件等,推動本地的學科資源建設。

5.示範引領有基地。建設一批信息技術應用及混合研修示範校,並幫助其深入探索實踐,形成模式,打造團隊,能夠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上有所突破,培育信息技術環境下區域校本研修和課堂教學改革的示範基地。

6.區域推進有機制。通過網絡研修、校本研修與課堂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實施,形成從學校、到鄉鎮、到區縣的分層混合研修機制,為促進區域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訓對象

固原市、賀蘭縣、靈武市參訓教師

(三)研修內容與安排

1.整體研修內容與安排

本次培訓以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為主題,依據教育部相關標準分類、分科、分層設計五個模塊的遞進式培訓課程;教師依據訓前診斷測評報告、本校教學環境和自身需求,從相應的主題和豐富課程資源中,選擇相關任務及課程,至少完成80學時(其中信息技術50學時,網絡社區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24學時,師德教育、法制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等6學時)。

階段

網絡課程

混合研修任務及活動

任務主題

作業(成果)簡介

工作坊活動安排

內容

要求

效果

責任人

訓前診斷測評,並以此為依據,選學網絡課程。

第一階段

感受技術魅力

提升綜合素養

(完成時間2016年8月下旬)

課程導學、技術素養類課程、

綜合素養類課程(師德、法制、心理等)

任務1: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的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請根據診斷測評結果,結合本校(園)信息技術環境條件、教學進度和項目安排,制定研修計劃。

點評學員研修計劃,指導學員確定個人信息技術學科融合的一技優勢

坊內交流

‘一師一技’確定:學員確定項目結束後個人將要展示的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一技優勢

坊主

第二階段

運用技術工具

開展教學設計

(完成時間2016年9月上旬)

信息技術助力教學準備課程

(資源檢索、課件製作等)

任務2:撰寫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

請參考上階段制定的研修計劃,圍繞即將執教的一節課(活動),撰寫教學設計,重點説明將如何應用PPT投影、交互電子白板或網絡移動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堂教學。

指導學員利用一技優勢進行教學設計;點評學員教學設計

坊內交流

完成教學設計:學員完成利用一技優勢進行教學設計

坊主

第三階段

應用技術工具

創新教學活動

(完成時間2016年9月下旬)

簡易多媒體/交互多媒體/網絡移動移動環境下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

任務3:分享簡易多媒體/交互多媒體/網絡移動移動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教與學活動的案例

中國小教師: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基礎上,提交一份簡易多媒體/交互多媒體/網絡移動移動環境下運用PPT投影、交互電子白板、電子書包、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課例(鼓勵提交視頻形式的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課例片段;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提交課例的PPT課件)。

幼兒教師: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課程學習,運用所學,設計和實施一個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詳細説明在導入、活動實施、總結分享階段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有效教學(鼓勵提交視頻形式的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課例片段;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提交課例的PPT課件)。

指導學員利用一技優勢呈現教學過程。指導研修小組開展線下課例研磨活動

小組推出研磨的優課

坊內推出精品:坊內評出推優的精品

管理員、坊主、組長

第四階段

基於技術應用

反思教學實踐

(完成時間2016年10月上旬)

信息技術助

力教學反思與評價類課程

任務4 基於信息技術應用實踐開展教學反思

基於前兩個階段的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實踐,提交一份教學反思。

指導學員結合研磨課例的過程,提出進一步提高的措施

坊內交流

學員完成教學反思

坊主

第五階段

借力混合研修

優化個人教學

(完成時間2016年10月中旬)

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校本研修類課程

學習坊內推出的精品課

引導學員討論精品課

坊主點析精品課

精品課效果輻射

管理員、坊主

在網絡研修的過程中,研修網項目組將組織專家到市、縣(區)“跟進”指導,並對優秀學員開展集中培訓。

2.學校線下校本研修活動

為落實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區域研修的整合,加強線下實踐,同時降低學校負擔,緩解教師工學矛盾,學校可以利用每週教研活動,結合自身教研工作,開展“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為選題的系列校本研修活動。學校根據參考如下校本研修活動安排表,靈活安排時間組織活動。

活動主題

目標

第1周

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研修計劃制定

促進個人一技的確定,完成第一階段作業

第3周

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研討

優化教學設計,完成第二階段作業

第4-6周

任選其一

微課與課件製作的技術攻關

解決技術專項難題

交互白板使用的技術攻關

解決技術專項難題

網絡移動環境下的技術攻關

完成教學案例作業,完成第三階段作業

第7周

學校課例交流

改善教學案例作業,優化第三階段作業

第8周

開展“技術為我用教學因我而變” 區縣交流活動

3.線下測評安排

按照寧夏自治區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實施細則有關要求,由縣教育局進行統籌,以學校為單位結合第五階段進行線下測評,即針對學員研修作業生成的作品集評價與推優。

具體評價細則如下:

一級指標

(權重)

二級指標

內 容

教學準備

(30分)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教材分析準確、教學設計科學;教法學法運用恰當、教學流程清晰;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技術融合

設計中能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或融合);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能合理分析技術在教學中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教學實施

(40分)

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組織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注重知識多角度、多方位的聯繫和知識間的整合;應變能力強,能運用信息技術有效調控和組織教學。

過程方法

教學過程階段明確,銜接自然有序,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合理,節奏適度;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的教學情境恰當;根據實際,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媒體技術

課堂教學中操作各種多媒體設備的熟練程度;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平台、學科資源等在教學中合理應用;錄像清晰、畫面穩定。

説明:課堂錄像必須是完整的知識片斷,可以用手機等簡易設備錄製,錄像資源由學校保存。

教學效果

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好,學生學習潛能得到激發;實現教學目的,總體教學完整,效果好。

資源開發

(30分)

課件製作

課件內容、結構符合學習要求;結構清晰,表現方式簡潔,滿足教學需要;程序運行穩定,無故障,字體恰當、版式規範。

微課製作

微課製作規範,設計合理,視頻圖像生動,有感染力,能夠有效解決重難點問題。

(四)考核評價

本次研修將基於信息技術測評指南,對參與本次研修的不同羣體(學員、區域坊主、校/園級管理員)進行相應的考核,並由固原市、賀蘭縣、靈武市教育行政部門制定評優辦法,建立激勵機制,對優秀項目管理者、優秀項目校(園)、優秀學員等進行表彰。各角色具體考核辦法如下:

1. 學員

必修任務(100分)

階段

網絡研修(50分)

單位:分

線下研修(50分)

單位:分

平台學習

含觀看必修和選修課程,每20分鐘計1分。

線上活動

每參與1個活動,計3分。

課堂應用(實踐作業)

(30分)

線下活動

(20分)

階段一

4分

3分

5分,個人研修計劃

參加線下校(園)本(區域)研修活動,校(園)(或工作坊坊主)綜合評定線下研修成績,滿分20分。

階段二

8分

3分

5分,個人教學設計

階段三

12分

3分

15分,課例(鼓勵提交視頻形式的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課例片段;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提交課例的PPT課件)

階段四

8分

3分

5分,個人教學反思

階段五

3分

3分

/

常態研修 習慣養成:參訓教師在完成研修任務的同時自主參與社區學習共同體研修,通過社區積分完善個人數字成長檔案袋,養成常態研修習慣,積累學習成果。社區積分無上限,作為評優參考。

社區積分

貢獻積分

寫日誌:2個積分/1篇

發問答:1個積分/1篇

活躍積分

評分(作業、資源):1個積分/1次

評論(課程、作業、日誌、問答):1個積分/1次

關注同伴:0.1個積分/1次

魅力積分

作業、日誌被評論:1個積分/1次

作業被推優:20個積分/1次;

資源被推優:2個積分/次(被學友評分為10分);1個積分/次(被學友評分為8分);

資源被下載:1個積分/1次

2. 學科坊主

評價指標

指標描述

分值

合格率

學員優秀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0%-94%:計18分;60%-79%:計15分;50%-59%:計10分;50%以下不得分。

20

研修組織

1. 發起本坊線上研修活動一個,10分;

2. 撰寫研修簡報,反映本坊學科教研活動情況,至少2期,每期15分,滿分30分。

40

研修評價

1. 為本坊學員作品集評分,完成100%,計20分,完成70%以上計10分,完成50%計5分,低於50%不計分。

2. 按照10%推薦本坊學員作業品集,計20分;作品集推薦在6%9%,計15分;作品推薦3%-5%,計分10分。

40

滿分100分

3. 學校管理員

評價指標

指標描述

分值

參訓率

學員參訓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5%-94%:計18分;70%-84%:計15分;50%-69%:計10分,50%以下不記分。

20

合格率

學員優秀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0%-94%:計18分;60%-79%:計15分;50%-59%:計10分;50%以下不得分。

20

研修組織

結合信息技術提升工程的特點,整合並組織本校校本研修活動,撰寫研修簡報,反映本校校本研修組織實施情況,每期15分,本項滿分30分。

30

研修評價

根據學員校本研修參與情況,為學員授予校本研修成績

30

滿分100分

4.縣區管理員(任務建議)

評價指標

指標描述

管理制度

制定本縣區項目組織管理制度。

培訓方案

縣域項目規劃方案和年度實施方案。(將項目納入縣級培訓規劃,支持經費投入和設備條件)

監管評估

對縣域內校本研修進行監管評估。

組織管理

關注學員參訓率、學習率、合格率;關注學校和坊主的職責履行。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為提升我校專任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大部分任課教師參加了繼教網與吉林省合力開展的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培訓任務,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訓目標

提升我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教學實踐改進能力。

1.提高師德修養、法治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牢固樹立獻身農村教育的理想信念。

2.改進教學實踐行為,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提升基礎性、發展性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

3.熟悉混合式培訓的流程和方法,學會網絡研修的有效方式,善於在校本研修中學習與發展,實現線上線下學習的有機整合。

4.發揮省級校本研修示範校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項目縣的校本研修示範校,共同為區域和校本研修提供教學現場和鮮活經驗。

二、培訓對象

任課教師中,語文學科28人,數學學科7人,英語學科3人,品社學科5人,心理健康2人,音樂3人,信息技術2人,共計50人。

三、培訓週期、階段安排及培訓內容設計

1.培訓週期:培訓週期三年(自2015年12月28日開始)。

第一年:管理員與坊主培訓(2015年12月21日),2015年12月28日學員網上學習,至2016年5月26日成果交流。

2.階段安排:

第一年:一師一課,指導學員完成一節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優質課例。

第二年:一師一技,指導學員完成一項信息技術專項技能應用。

第三年:一師一題,指導學員完成一份自己關注選題的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

四、實施步驟(一師一課)

培訓安排分為前期準備、啟動預熱、學員研修階段、考核評優四個階段。

1.前期準備

確定培訓學員,制定本單位項目實施計劃。

2.啟動預熱(12月28日左右)

開啟動大會,學員網上登錄,熟悉平台。

3.學員研修階段(2015年12月28日2016年5月)

確定研修任務,在線選擇課程進行學習,參加在線研討以及答疑活動,參加校本研修活動與區域研修活動,完成線上、線下所有研修任務。

4.考核評優(2016年5月末)

根據考核標準,評定學員成績分類編輯培訓成果並展示;開展評優活動,評選優秀。提交培訓總結。

五、培訓方式

採用任務驅動式、主題論壇式、混合式培訓模式。

六、組織管理

(一)組織機構

成立:樺甸市第一實驗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項目領導小組

組 長:李xx

副組長: 管xx

成 員:

(二)明確職責 強化服務

1.教研組組長職責

(1)熟悉平台和培訓相關資料。培訓前組織學員熟悉研修平台,幫助學員瞭解研修流程。

(2)建立教研組QQ羣等工作坊溝通渠道,及時傳達坊主對培訓的通知及要求。及時對學員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反饋和解答。

(3)結合繼教網對項目主題、時間的要求和安排,設計本教研組在培訓期間的研修計劃,對本教研組原有的校本研修計劃在內容上進行調整,以符合本次培訓的主題要求,嚴格按照培訓研修計劃組織學員參與線上網絡研修及線下校本研修。

(4)設計併發布至少1個線上網絡研修活動內容,在項目開展期間結合本校校本研修活動內容開展相應的線上研修活動。

(5)督促學員及時完成培訓內容,並對學員在線上提交的作業等內容給出指導意見。

(6)撰寫併發佈教研組簡報不少於3期。

(7)及時批閲學員提交的各項作業。

(8)定期整理教研組優秀研修成果,上報坊主。

2.工作坊坊主職責

(1)建立工作坊QQ羣等工作坊溝通渠道,及時傳達項目組、管理員對培訓的通知及要求。及時對學員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反饋和解答。

(2)指導和督促坊內學員日常學習活動,通過平台功能、工作坊QQ羣等多種方式,指導學員掌握遠程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輔導學員有效開展網絡學習。

(3)設計坊內研討活動主題,組織工作坊學員開展線上研討活動。

(4)撰寫併發布工作坊簡報不少於1期。

(5)發佈學校研修規劃並提交至平台。

(6)定期整理工作坊優秀研修成果,上報繼教網項目組。

(7)做好工作坊培訓總結工作。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一、項目目標

1.技術應用有改變。引導學科教師從自身工作環境與需求出發,圍繞學科重難點,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自身課堂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通過課堂教學案例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

2.專業發展有環境。幫助教師學會利用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區域研修社區,參與混合研修活動,能夠利用手機移動端“良師通”、數字備課工具提高個人工作效能,從而熟悉和運用技術手段形成的信息化專業發展環境,促進自身成長。

3.骨幹建設有團隊。以本次培訓為契機,培養各學科區域及校本研修的骨幹隊伍(市鎮混合研修管理者、教研員、學校混合研修管理員、教研組長等),推進區域混合研修導師團隊建設,形成常態化骨幹研修團隊。

4.資源建設有成果。基於一線教師與研修導師團隊的實踐,通過個人建設、團隊打磨、區域推薦的方式形成一批信息技術學科應用精品作品集,包含突破重難點的微課例、課程診斷實例、優秀教學設計和課件等,推動本地的學科資源建設。

5.示範引領有基地。建設一批信息技術應用及混合研修示範校,並幫助其深入探索實踐,形成模式,打造團隊,能夠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上有所突破,培育信息技術環境下區域校本研修和課堂教學改革的示範基地。

6.區域推進有機制。通過網絡研修、校本研修與課堂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實施,形成從學校、到鄉鎮、到區縣的分層混合研修機制,為促進區域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訓對象

本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項目面向重慶市的兩個項目區縣選定的項目學校全體教師,共1700人。其中秀山縣800人,彭水縣900人。

三、研修內容與安排

本次培訓以“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為主題,依據教育部相關標準分類、分科、分層設計五個模塊的遞進式培訓課程;教師依據訓前診斷測評報告、本校教學環境和自身需求,從相應的主題和豐富課程資源中,選擇相關任務及課程,至少完成80學時。

模塊

研修課程

混合研修任務及活動

任務主題

作業(成果)簡介

工作坊活動安排

內容

要求

效果

責任人

訓前診斷測評,並以此為依據,選學網絡課程。

第一模塊

感受技術魅力

提升綜合素養

(時間2周)

課程導學、技術素養及平台操作指南

任務1:

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研修計劃和“一師一技”

請根據診斷測評結果,結合本校信息技術環境條件、教學進度和項目安排,圍繞某一單元或某一主題,確定作品選題,制定研修計劃。

點評學員研修計劃,指導學員確定個人一技優勢

坊內交流

學員確定項目結束後個人展示的一技優勢(“一 師一技”)

坊主

第二模塊

運用技術工具

開展教學設計

(時間3周)

信息技術助力教學準備課程

(資源檢索、課件製作等)

任務2:撰寫

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

請參考上階段制定的研修計劃,圍繞選定的單元或主題,撰寫教學設計,重點説明將如何應用PPT投影、交互電子白板或網絡移動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堂教學。

指導學員利用一技優勢進行教學設計;點評學員教學設計

坊內交流

學員完成利用一技優勢進行教學設計

坊主

第三模塊

應用技術工具

創新教學活動

(任務3選1,時間3周)

簡易多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

任務3-1:分享簡易多媒體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與學的案例

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基礎上,提交一份簡易多媒體環境下運用PPT投影等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與學的課例(鼓勵提交視頻形式的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課例片段;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提交課例的PPT課件)。

指導學員利用一技優勢呈現教學過程。指導研修小組開展線下課例研磨活動

小組推出研磨的優課

坊內評出推優的精品

坊主、組長

交互多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

任務3-2:分享交互多媒體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與學的案例

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基礎上,提交一份交互多媒體環境下運用電子白板等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與學的視頻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視頻片段)。

網絡移動環

境下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

任務3-3:分

享網絡移動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與學的案例

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

基礎上,提交一份網絡移動環境下運用IPad等移動端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與學的視頻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視頻片段)。

第四模塊

基於技術應用

反思教學實踐

(時間2周)

信息技術助

力教學反思與評價類課程

任務4 基於信息技術應用實踐開展教學反思

基於前兩個模塊的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實踐,提交一份教學反思。

指導學員結合研磨課例的過程,提出進一步提高的措施

坊內交流

學員完成教學反思

坊主

第五模塊

借力混合研修

優化個人教學

(時間2周)

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類課程

學習坊內推出的精品課

坊主點評推優作品集並引導學員討論精品課

坊主點析精品課

精品課效果輻射

坊主

四、考核評價

本次研修將基於信息技術測評指南,對參與本次研修的不同羣體(學員、區域學科坊主、校級管理員、市管理員)進行相應的考核,並對優秀項目管理者、優秀項目學校、優秀學員等進行表彰。各角色具體考核辦法如下:

1. 學員

必修任務(100分)

階段

網絡研修(50分)

線下研修(50分)

課程學習

線上活動

課堂應用(實踐作業)

線下活動

階段一

看課80分鐘;4分

參加1個得4分

5分,一份個人研修計劃

10分

參加線下校本(區域)研修活動每學期3次以上,學校管理員綜合評定線下研修成績

階段二

看課160分鐘得8分

參加1個得4分

5分,一份個人教學設計

階段三

看課240分鐘得12分

參加1個得4分

20分,一份個人精品課例

階段四

看課160分鐘得8分

參加1個得4分

5分,一份個人教學反思

階段五

看課60分鐘得3分

參加1個得4分

/

常態研修 習慣養成:參訓教師在完成研修任務的同時自主參與社區學習共同體研修,通過社區積分完善個人數字成長檔案袋,養成常態研修習慣,積累學習成果。社區積分無上限,作為評優參考。

社區積分

貢獻積分

寫日誌:2個積分/1篇;發問答:1個積分/1篇

活躍積分

評分(作業、資源):1個積分/1次

評論(課程、作業、日誌、問答):1個積分/1次

關注同伴:0.1個積分/1次

魅力積分

作業、日誌被評論:1個積分/1次

作業被推優:20個積分/1次;

資源被推優:2個積分/次(被學友評分為10分);1個積分/次(被學友評分為8分);
資源被下載:1個積分/1次

2.學校管理員

評價指標

指標描述

分值

參訓率

學員參訓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5%-94%:計18分;70%-84%:計15分;50%-69%:計10分,50%以下不記分。

20

合格率

學員合格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0%-94%:計18分;60%-79%:計15分;50%-59%:計10分;50%以下不得分。

20

研修組織

以簡報形式製作發佈校本研修計劃一份,計15分;

以簡報形式製作發佈校本研修活動總結一份,計15分;

30

研修評價

根據學員線下活動參與情況,為學員評定線下實踐成績

30

滿分100分

3.區域學科坊主

評價指標

指標描述

分值

合格率

學員合格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0%-94%:計18分;60%-79%:計15分;50%-59%:計10分;50%以下不得分。

20

研修組織

1. 發起本坊線上研修活動一個,10分

2.以簡報形式製作發佈本坊研修計劃一份,計10分;

3.以簡報形式製作發佈本坊線下研修活動簡報一份,計10分;

4. 以簡報形式製作發佈本坊項目總結一份,計10分;

40

研修評價

1. 為本坊學員作品集評分,完成100%,計20分,完成70%以上計10分,完成50%計5分,低於50%不計分。

2. 按照10%推薦本坊學員作業品集,計20分。

40

滿分100分

五、組織管理與服務保障

(一)雙線管理

結合項目實際,在組織管理上實行行政、業務雙線並行,多方聯動。首先,形成重慶市-區縣校“三級”行政組織管理網絡,主要負責項目管理和監控;其次,形成培訓機構指導團隊區級學科坊主團隊“兩級”專業指導體系。

(二)組班方式

(1)分學段、分學科建工作坊,每個學科配備1名學科總坊主和若干助理坊主,每個助理坊主管理50-100人組成的學科工作坊。

(2)組訪原則按照學校一個學科參訓教師數量能夠達到50人的,可以單獨建坊;人數不足50人的學科,可參考日常學科教研活動組織規則,按片區組坊。

具體組坊規則由區縣根據自身情況,具體進行設置。

(三)服務保障

項目組提供平台實時監控服務,保證系統運行穩定;提供專業系統的各層次技術培訓,保證各角色順利使用平台;運用隨機問題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員研修過程的監管;制定專門的應急預案,對突發情況做到快速有效應對,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dvwr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