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整合的問題與關鍵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整合的問題與關鍵

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中學習知識,在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最終培養出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信息技術為實現上述要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然而,筆者在參與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中發現,還存在有些教師的教學中教學資源應用相對單一,教學方法不夠靈活,課堂上缺乏必要的互動等問題,制約了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本文結合自身的實踐,提出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有效整合的問題和關鍵,請同行批評指正。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整合的問題與關鍵

關鍵詞:信息技術;國小數學;整合;問題;關鍵

目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活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現實的、且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環境提供的各種可參與的活動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信息技術為實現上述要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已成為廣大教師的普遍共識。然而,筆者在參與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中發現,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下面就提出整合的相關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請同行批評指正。

一、國小數學整合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資源應用相對單一

數學是一個多元化的立體學科,它滲透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國小數學中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都是現實生活中問?的提煉,所以國小數學的學習需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而許多國小數學教師只把教材、教參、試卷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一般的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備課時的主要資源和媒體是教學參考書,上課時的媒體是黑板、粉筆、圓規、三角板,講課內容主要是課本知識,學生課下學習的資料是試卷和課後習題,教師們很少接觸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更難以製作出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課件。見多方能識廣,資源的單一致使教師上課信息承載量少,缺乏動態,過於抽象,這不僅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不利於學生視野的拓寬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現代教學理論明確提出,國小生正值天真浪漫、活潑好動階段,易於把形象具體的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國小數學對於好玩好動的孩子來説相對有些乏味,有些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好幾年不曾改變,照本宣科、填鴨式上課,之後就是佈置作業讓孩子們通過多做題來掌握知識,有的老師上課時也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但是滿屏幕都是一些解題技巧,所謂的教學理念就是“熟能生巧”,這種靜態的、抽象的知識不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式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

(三)課堂上缺乏必要的互動

互動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又包括學生與學習資源和學習媒體之間的互動。課堂教學中有效的互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許多國小數學課堂上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有的老師會偶爾在多媒體教室藉助PPT課件上課,幻燈片的內容呈現大多也是算數和應用題的文字,老師也就是坐在多媒體計算機前“讀”課件內容,時而會有一個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圖片、動畫或聲音蹦出,引起孩子們一陣躁動,實質上並沒有實現課堂中有效互動的目的。

(四)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和及時的交流平台

科學合理的評價系統是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強調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等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測量。許多國小數學老師上完課之後把課本上的`作業佈置完成以後就不再進行其他的工作,認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對學生們的評價也就是通過書面作業和階段性考試,對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疑惑、學生個性化的問題和想法關注不夠。充分的交流能夠迸出智慧的火花,有的學校組織了集體備課來讓老師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但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僅是侷限在一個教研組、一個學校,交流的空間和平台沒有充分展開。

二、實現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整合的關鍵

(一)加強培訓,整合資源

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只有較好地掌握了信息技術能力、提高了信息素養,才能靈活自如地把握國小數學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們在學習了Office基本操作之後,在講國小數學統計知識時就可以很輕鬆地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統計表的知識,同時可以藉助網絡圖片向學生們展示各式各樣的統計圖,熟悉了Flash軟件之後可以藉助Flash動畫將統計圖的生成過程呈現出來,這樣學生們在掌握了課本上的統計知識外還能瞭解課本之外的另一片統計天地;在學習了幾何畫板之後上數學課時就不用在黑板上不停地畫圖、擦黑板了,通過幾何畫板製作圖形不僅精確、美觀、速成,更重要的是幾何圖形的變化過程也可以適時、清楚地呈現出來,從而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培訓內容除了把課件製作、網絡技術使用的知識以及軟件的基本操作媒體作為重點外,還要向他們灌輸“適時、適度、適當”適用媒體的原則、現代教育觀念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加深他們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解。

(二)提煉素材,優化教學

隨着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上的圖片、聲音、動畫、數學習題、數學課件資源琳琅滿目,面對這麼豐富的資源,教師在欣喜的同時也深感困惑,欣喜的是這些媒體資源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沉悶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可以多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困惑的是在蒐集的資源中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卻很少,這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的程度來提煉素材為教學所用,要選擇最適合的媒體素材例如,在講七巧板這節課時,網上的資源很多,但是可以精選一個 Flash小動畫把七巧板的來歷以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這樣的導入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為課堂烘托了一種文化氛圍,這遠比干癟的語言或是靜態的圖片來描述七巧板的效果要好。沒有合適的資源時,教師需要自己製作,在一個工具軟件無法達到目的時,試着綜合運用多個教學軟件來製作教學所需的課件。

(三)集成課件,聯繫生活

媒體引入課堂之後。網絡和多媒體課件成了主要的教學工具,多數老師把教材資源媒體化,但僅是這樣做就失去了使用媒體的意義,課件的內容要依據教材但不等於是把教材變成電子書,課件是為了優化教學。例如,在講三角形知識時,可以使用網頁形式將幾何圖形整合、集成,有教師課堂上講課要用的“真知課堂”模塊;還有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的“學習拓展”模塊,另外,增設“學習資源”模塊可以滿足學生課下繼續學習的需求。這樣的學習課件避免了單一的直線式學習程序,教師和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和興趣選擇不同的模塊。在集成課件時,所舉的數學例子一定是貼近生活的、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例如,在講乘法口訣時,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車票計算呈現在課件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講平面圖形時,把日常的實物呈現在課件上並提升出實物的平面圖形,貫穿數學建模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這樣,學生們在瞭解到知識來源於生活的同時又能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四)寓教於樂,彰顯個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並學得快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提供説話、操作和獨立思考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對學習感興趣。“快樂”意指樂學,願意學,學得開心,學有所獲。喜歡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玩中學”也是教育家們所提倡的,可以在教學過程的適當環節安排一個或幾個具有互動性和教學意義的快樂闖關活動或智力遊戲。例如,在講授年、月、日的內容時可以先通過課件展示記憶大月和小月的口訣“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後雙,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日永不差”,讓他們分組比賽看誰記得快、用得準,獲勝小組給予獎勵,落後組也要鼓勵。在講三角形的類型時可以在學生感覺累時播放一個“千錘百煉”的Flash互動遊戲,當屏幕上出現“鋭角三角形”時,讓學生從眾多三角形中識別出鋭角三角形後用錘子捶打,這樣,學生通過認真的觀察和不停地拖動鼠標來進行快樂的學習,從而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在快樂學習中他們也不缺乏成就感。

(五)交流協作,打破舊格局

交流、協作既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包括教師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多提供交流的機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多樣化環境,組織學生相互協作,交流討論,通過心靈的溝通、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程結束之後,可以要求學生以數學日記的形式把所學到的、所想到的、所疑惑的以及自己的收穫寫成數學日記,通過網絡媒介發給老師和同學們相互評論,老師從中可以得到反饋,把優秀的日記作為範例登載到自己的博客或微博上,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提高。

總之,為了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教師應該學習並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方法,積極投入到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國小數學教學中,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和學生也能在國小數學課堂上接受信息技術教育,體會信息文化,提高信息素養,從而讓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學科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jkn9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