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範文(精選9篇)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範文(精選9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範文(精選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範文(精選9篇)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1

前段時間,參加了安徽省信息化管理團隊研究項目的學習,感受頗多,現整理、分享一下本人的學習感悟。

一、2.0是什麼——文件出台的背景與意義

2013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1.0),建立了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推動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並通過測評以評促學。當時,我們屯溪區所有的教師,都到徽州師範學校參加了相關培訓和考核,直接提升了所有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也提升了教師信息技術的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能力。

然而,能力提升工程1.0實施中也存在着重教師個體學習、輕學校整體應用,學與用未能緊密結合,以及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教師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再加上這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讓“互聯網+教育”產生了新的變化,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018年4月,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所以,教育部在今年4月2日,出台了《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這是一份比較詳細了指導性文件,給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供了明確的實施路徑,為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提供了具體化的行動意見。

二、2.0怎麼做——整校推進

2.0與1.0的區別,1.0以教師個體的學習與成長為主,而2.0主要圍繞學校信息化教學創新來推動教師研訓。按照“國家示範、省市統籌、區縣負責、學校自主、全員參與”的實施路徑,以學校為單位申報研修主題和培訓需求,採取校本研修、區域教研、教師玄學等方式,將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以學科信息化教學為重點,整校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在2.0工程中,特別重視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培訓,要由校領導擔任學校首席信息官(CIO),組建由校長領銜、學校相關管理人員構成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可以説,中國小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學校在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安排,要基於本校信息化水平去設置。

自從遇見你

三、2.0教師做什麼——微能力認證

學習文件的時候,要把文件解讀厚實一些;做事情的時候,要把文件讀“薄”一些。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件的意圖,從而抓住2.0工程的關鍵處,便於落實。

安徽省教育廳也於2019年11月出台了《安徽省教育廳關於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2.0的意見》,組建省、市、縣三級工程辦,負責實施過程管理和支持服務的具體工作。改意見及附件明確了省、市、縣三級工程辦、學校、教師的職責和具體任務。

就每個教師來説,其核心就是參與學習,在學校和上級指導下,自選審核自身應用能力的微能力認證,並參與相關的微能力應用能力提升培訓(30學時網絡研修和30學時實踐應用)。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下的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四個維度的30項微能力,就是學校今後培訓和校本教研的重點,也是教師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

未來已來,2.0工程,為我們搭好橋樑。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2

通過這次短期培訓,我深深體會到:

1、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識的認識和信息技術的簡單學習上,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充實自己,將信息化應用在教學中。現在的學生更是聰明,他們不僅能在學校裏學習知識,還能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途徑學到更多的知識。因而,教師必須有一種超前意識。

加強校長牽頭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建設,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制訂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教師研修計劃,立足應用、靶向學習,整校推進、全員參與,建立適應學校發展需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新模式,就能激發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內生動力,更加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打造信息化教學創新團隊,引領未來教育方向。

打造學校信息化教學創新團隊,支持學校以現有條件主動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本校跨學科教學、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學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果助推教師教育,提升教師面向未來教育發展進行教育教學創新的能力。

當今社會,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通過網絡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3、提升培訓團隊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

學校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幹教師,建強培訓者隊伍,打造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團隊。推動培訓團隊開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基於“互聯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提高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設計、管理、評價等的能力。

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統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躍的因素。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新知識,可以與同行交流經驗,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可以……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重要性,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學到的知識制訂本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規劃,並圍繞目標、規劃切實開展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支持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落實全員信息化培訓學分要求,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3

20XX年10月14日至18日,我有幸參加了XX市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專項培訓——骨幹教師“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第二批培訓。為期五天的培訓,深感自己與當今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的差距,也深刻地認識到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深切地體會到只有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技術,學會並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才能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真是受益匪淺。現將參加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理念與理論知識得到提升

1、張秀梅教授給學員們解讀了關於“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理解與實施思路梳理”的方案。在張教授的解讀中,使我理解了1.0工程專項培訓與2.0工程專項培訓的聯繫與區別,並深刻地理解了2.0專項培訓不但要求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還要求教師要學以致用,也就是把所學到的信息技術能力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並領略了能力提升工程2.0的總體目標是“三提升,一全面”和構建教師信息素養髮展新機制是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

2、餘紅教授給我們講授了“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與整校推進校研修計劃的制定與落實”。在餘教授的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的分享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了現代信息時代互聯網+,既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創新與驚喜,任何地方都是互聯互通的,無線連接的。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學生,我們就要不斷地研修、提升信息技術能力。

3、分別在林飛、黎招準、張子石教授的專題講座中,領悟了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的五個維度和28個微能力點,並在專家們典型課例的分析中,初步掌握瞭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深度融合信息技術,體現微能力點;並從中理解了“雙師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路徑,瞭解了什麼是“雙師課堂”,體會到了“雙師課堂”可以推動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有效彌合、推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同時還了解了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的開通促進了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專業水平有所提升

10月15日上、下午,我們分別參訪了XX市第八國小金城校區和XX市第二十八中學。八小的樑春萍老師和二十八中的劉麗豔老師分別為我們展示了“多技術融合課堂”和“智慧課堂”的示範課。兩位老師運用了粵教翔雲、希沃白板、班小(二)和易課堂等軟件深度融合在課堂教學中,使課堂內容豐富、生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幸福地翱翔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觀課和與授課老師的交流過程中,使我初步認識了粵教翔雲、希沃白板、班小(二)和易課堂等軟件,對這些軟件基礎的操作運用方法也略知了一二,並深刻感受到在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可以促使課堂生動有趣,學生上課激情高昂,學習效果倍增。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教育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與實操方法掌握得更有深度。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並努力學習提升信息技術能力,儘量做到把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4

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思政課的任務是引領我們的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醜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在學情把控方面,我們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1.0時代,有些被動地為了什麼而瞭解泛泛的掌握情況,更早些時代的一問一答雖則有師生的互動與生成,有些聲音“知道”“理解了”“不會”“都對”在課堂出現,而有一些真實的聲音遠遠讓老師聽不見,從試卷分析中反映出來的時候有時又太晚了。年長的老師憑多年積累的經驗就知哪裏是“卡口”,但不會的學生各有各的不會,年輕的老師不足於判斷權衡,困惑因此產生,是信息技術來幫助我們解決教學設計中疑難之處。

精準採集信息,猶如精準脱貧,精準發射衞星,精準天宮一號太空作業一般,讓課前把學生的學情分析精準做到位,在此理論基礎上的技術支持如何落實這一分析?讓抽象的思維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在新課授課之前,就“學生經驗”一點進行大數據分析。在每一個運用經驗的欄目背後,是我們的生活軌跡,對這個層面的把控既能精準確定我們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又為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供參考。

具體操作可在實施問卷調查的形式,比如問卷星、釘釘、微信、曉黑板等即時溝通工具來填寫,從而瞭解學生信息,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收集分析數據不是終點,把所得數據終端以結果呈現,這樣就更加有利於教學的改進,難點的突破。

學生經驗是這樣大數據採集分析研判,那麼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條件的信息整合更是如此。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5

參加了此次為期4天的區中國小信息技術32學時培訓,我受益頗多。在這幾天的培訓中我們分別聆聽了杭州下城區教研員蔣先華老師給我們帶來的講座、衢州市教研員張有民老師講座《別讓知識淹沒了智慧—核心素養視野下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和市電教館王榮明老師“蘿蔔圈機器人搭建”的“實戰講解”以及輔導學生注意點講解。這一場場培訓下來,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給了我一定的啟發,同時也打開了我的視野,給我的感觸很深。

首先,聆聽了蔣先華老師的講座,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現有課堂教學內容的取捨和擴充以及創客教育的講解,進一步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發揮、挖掘自己的專業特長,體現出自己的專業性和特殊性,讓原本在個人專業發展上有些小迷茫的我,頓感眼前豁然開朗。其次,張衞民老師的講座,通過一次信息技術國賽的經歷和兩節具體課例,給我們展示了核心素養視野下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要如何進行設計。通過具體課例,向我們展示了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主題的選取以及教學的組織實施,讓我對課堂教學設計有了更新的認識。最後王明榮老師帶來的“機器人搭建和編程”一下子激發了大家的興趣,原來機器人的搭建也可以通過軟件進行,開闊了大家的視野,同時對學生輔導的講解,為我們今後對學生作品和比賽的輔導指明瞭方向。

同時通過培訓,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教育對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進入21世紀,知識總量呈幾何數增長,俗稱知識暴炸,專業知識更新之快,使得一些專家昨天還是專業知識的權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説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努力實現在專業方面發展,將跟不上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這些專家及優秀教師的講座,為我們注入新鮮的血液,通過這些學習,為我們投入新課程改革及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讓我們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通過培訓學習,使我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與技術得到了提高,我一定要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教學工作中,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同時,培訓的時間是短暫的,但學習的道路是漫長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升。我要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在今後的日子裏認真地去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在課餘時間多花時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技術。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6

隨着信息化2.0工作的推進,省、市、區都組織我們老師參加了關於信息化2.0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在培訓中,我選擇了三個能力點,分別是:B2創造真實學習情境、B4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G8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在培訓中我收益良多。

以下是我的學習總結。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國小生學習科學知識,定是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本本的“填鴨式”的滿堂灌,是不能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所學知識與生活相互緊扣,才能讓孩子將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就顯得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尤為重要了。

但是,在基於信息技術支持的背景下,創設真實學習情境,常常成了眾多教師存在理解偏差最大的一個能力點。在學習這個能力點之前,很多教師把它理解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的一個環節,實則不然。關於能力點的理解,應當如下才是:

利用技術創造真實學習情境,從而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環境進行有意義的關聯和互動,促進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突破時空限制,整合多種資源,豐富學生學習體驗,促進意義建構,為學生經歷和完成複雜的、挑戰性的任務提供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促進學生自我導向的學習,擴大學習交流範圍和交流對象,幫助學生髮展社會基本技能。

所以,我們要創設的,應該是學習情境,不是教學情境,同時必須是利用信息技術創造的真實環境或者是利用技術驅動的實景學習環境。

那麼,如何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呢?關於這一點,經過能力點的學習,我也是有收穫的:

一是創建虛擬社區;

二是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實現技術;

三是利用技術驅動的實景學習。

從學科的角度以及本校硬件設施配備上分析,我認為國小科學課堂上暫時能使用的,就是“希沃白板”、“NB國小科學教學平台”,這兩個平台有有較好的創設情景的功能,尤其在仿真實驗這一塊顯得尤為突出。但是要讓這些平台為更多的學校服務,得到廣泛的使用,恐怕還需要學校硬件設施的更新。因為大多的類似平台,都需要智慧白板的支持。故我思考,要推進教育信息化2.0,光是教師的思想進步、本本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相關設施設備的升級與支持,這樣,教師才能將習得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得以實踐,才能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整體能力點要求教師要採取合適的信息技術支持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表達與交流展示,從而鼓勵和引導學生的主體觀察和體驗,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用多種方式捕捉生活的精彩;優化成果的表現方式;幫助學生以多種形式外化自己的思考;創造多樣化的學生表達與分享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

這裏便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提出了對學生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意識支持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而是支持學生的表達與交流。

於是我構思了“科學小講師”的學習模式,以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與表達。經過一段時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與表達的實踐,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法非常好。以下是我對自己實踐過程中的反思與總結。

一、創造性學習與表達活動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拓展學生學習便捷、豐富學生學習結果的表達形式,其實質是拓展學生問題解決的思考維度和視野,幫助學生基於自主探索與理解內化嘗試多種形式的交流表達。

開設“科學小講師”,讓學生藉助各種工具(手機、電腦)等,錄製小實驗視頻,對所學知識進行預習,模擬教師的備課過程,通過推薦或者自薦產生部分預習效果好、溝通能力強的學生來擔任“小老師”,給其他同學教授知識。讓學生體驗成功,收穫自信。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同樣的內容,有教師完全進行講授,兩週後學生對所教內容的記憶平均率不足10%;由學生進行討論,記憶平均率可達50%,由學生進行實踐,記憶平均率可達75%;由學生教別人,記憶平均率則可達90%。同時,培養自己基本的視頻剪輯能力,視頻拍攝能力,間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

二、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在剛開始實踐操作過程中,發現有的同學會因為不會錄製、不會剪輯,就知難而退,也有因為實驗器材難以準備,不會尋找替代的物品來實驗,而放棄了去做實驗。

於是與班主任溝通,爭取到班主任的支持,在班主任的協助下,越來越多同學參與到當中;建立獎勵機制,給孩子們適當的獎勵,提高孩子的積極性;給孩子們推送相關的實驗視頻公眾號,給孩子們一個拍攝視頻的學習參考;同時,讓會拍攝視頻的孩子上台分享自己的拍攝經驗。一段時間下來,參與到這種學習方式中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基於信息技術支持的智慧教育,不是為了“智慧教育”在課堂上譁眾取寵,而是要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服務,真正利用信息技術讓課堂變得更加的生動,更加有趣,更加便捷。

如,在國小科學的課堂上,常常都要進行探究活動,孩子們分組合作探究,做記錄,分析,得出結論,最後小組彙報。在智慧教育的環境下,教師可以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使用平板記錄學生的活動情況,以隨堂進行數據分析,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平板將自己小組的探究數據上傳到教師端,以便教師收集。

又如,探究活動結束,學生需要向其他小組彙報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利用平板,可以將小組數據快速地呈現給全班同學。教師還可以利用仿真實驗平台,幫助孩子們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支持智慧教育的軟件有非常之多,釘釘、希沃白板、仿真實驗平台、UMU。但是,智慧教育環境的改進,其實更加有賴於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及學校硬件設施的提升。

儘管智慧教育如此有利於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但是對於一些相對落後的學校,學校裏面的硬件設施設備還不足以提供智慧教育環境給孩子們。故我思考,要推進教育信息化2.0,光是教師的思想進步、本本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相關設施設備的升級與支持,這樣,教師才能將習得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得以實踐,才能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7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開始加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300多年的變化,超過以往3000年的變化。但是對於我們的學校教學,相對於整個飛速發展的世界來説,基本上算是波瀾不驚。從我接觸的資料來看,中國洋務運動以來開設新式學校,當時的課堂教學主要依靠“粉筆+黑板”來進行教學;到了21世紀之交,我走上教師的崗位,乃至工作了十餘年,雖然偶爾也會在課堂上使用電化教育設備(老式投影機),但是主要還是依靠“粉筆+黑板”,與一百多年前相比,教育技術沒有大的改變。

從十年前開始,隨着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教育現代化”正在被逐步實現。我所在的學校,有了多媒體教室,可以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PPT課件)。2014年,屯溪區所有的班級都實現了“班班通”,可以説從那一刻起,時代終於裹挾着大家,一起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到底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哪些變革呢?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認識,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讓學情分析更便捷

每次備課,我們都説要備學生,説實話,真的做到是很難的,大部分情況下,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生以往的情況來推測學情,到底有多少知識儲備,可能遇到哪些問題。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單進行前測,但是從耗材和便捷性上看,操作起來比較麻煩。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問卷星設計一組問卷,或者用小數盒子發佈一組前測題,這些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問卷或者學生的前測答題數據能夠自動生成,並且能夠自動進行數據分析。教師可以根據前測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

信息技術的介入,減少了教師的重複性勞動,讓教師的教學策略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能夠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教師的教學策略選擇,不再僅僅是基於經驗,而是更多的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做出的合理化選擇,增強了教學的“科學性”。

二、便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可見,自主學習能力是多麼的重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多方式方法都能做到,信息技術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更具可操作性吧,便於監測和檢測。

“翻轉課堂”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地解決方案。傳統教學中學生在校學習,在家進行練習鞏固。往往學習在完成作業時,遇到困難反而缺少教師及時的幫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的引導,學習微課,完成進階練習。在課堂中,教師輔導學生進行練習鞏固。這樣的教學模式,學在前,教在後,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現在網絡中的微課、一師一優課等教學資源也非常豐富,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

三、更直觀地展示細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或者其他教學軟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在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上多花力氣。在數學學習中,有些細節往往用語言描述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藉助模型、畫圖等的幫助。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這方面的問題會更多一些。

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學生對“割圓術”難以理解,我在教學中藉助“幾何畫板”軟件,演示正三邊形、正四邊形、正八邊形、正十六邊形、正三十二邊形……,隨着邊越多,這個圖形就越接近圓形。信息化手段的應用,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無限逼近”的思想。

再如研究“為什麼自行車輪是圓形”的數學問題時,藉助幾何畫板軟件來模擬車輪的滾動(正三角形車輪、正方形車輪、正五邊形車輪……),學生通過觀察中心點的運行軌跡,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了。

四、課堂的互動性更強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從原來的教師操作,變成了師生互動。現在的鴻合白板,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交互性,學生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觸屏進行拖動、複製、書寫等,參與課堂的程度更高了,真正將“主人”落到了實處。

教師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時將學生的想法、作業、操作過程投影到大屏,實時互動,能夠促進大家高效交流,教學效率更高。比如在《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我們通過101教育PPT軟件,將手機變成實物投影儀,實時將學生擺放正方體的過程投影到大屏上,極大的方便了觀察。

五、信息技術讓學習隨時發生

課堂教學一定要在教室裏嗎?不一定,學生在家就可以進行在線學習。今年疫情期間的直播、空中課堂等,就是基於信息技術實現的。學生可以實時在線學習,也可以看直播回放;可以選擇學習1遍,也可以反覆學習;可以説,信息技術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習時有了更多的選擇。

以上幾個變化,可以説是信息技術的參與,讓課堂教學更具現代化的氣息。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今後大數據、人工智能、VR等會逐漸走入課堂。未來的課堂會怎麼樣,我們相信一定會更美好。為了迎接這樣的美好,我們教師更要先行,主動學習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變革。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8

作為教育戰線的一員,我有幸參加中國小信息技術培訓。其培訓的模式新穎,充分發揮了遠程教育的作用,讓廣大教師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優質的學科培訓資源,共享網絡學習資源,大大提高培訓的質量。我們從“觀看視頻、閲讀資料——班級交流討論、集中答疑——交作業”這三個環節來細化學習任務,感覺有點像玩遊戲闖關,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術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高度重視、認真負責的按照每個模塊的要求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促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通過培訓學習,覺得收穫頗多:

一、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多年來由於思想認識的偏差及學校條件的限制,在農村中國小中難以開展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我一直認為信息技術如同勞動技術、美術、思品等課程一樣可有可無。信息技術就是單純的電腦操作,教師上信息技術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操作電腦,特別是對於農村的國小生來説,學會正確開機、關機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之間的很多信息技術課時就用來給學生觀看視頻學生不用呆在教室裏學習就覺得非常高興。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沒有一個領導聽過一堂信息技術課,沒有一個領導對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過合理化建議。作為農村中國小的信息技術教師,即使沒有按照大綱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很受到學生的歡迎的。

自從參加了培訓學習,對照各個模塊的培訓知識,發覺自己以前的想發異常幼稚。針對我校的實際,我認為在農村中國小中,要按照大綱要求上好一節信息技術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農村國小還有很多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很少有機會與電腦接觸。學校的計算機少,電腦配置低,難以保證學生正常上機實踐的問題,給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在此次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堅持每天都上網學習,參與在線交流並高質量完成作業。並且注重學思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不斷反思中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讓我在學習中感覺到農村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等都是一個新問題。就像我們鄉鎮國小的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實現一名農村信息技術教師應有的價值。

二、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

此次培訓是通過電腦、網上課堂自學,雖然是這樣,但是聽着老師的講解,讓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瞭解的知識,讓我感覺到真是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待於提高,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還需不斷地學習,充電。在培訓中,我瞭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認識了多媒體,瞭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掌握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能夠用信息技術有效設計學科教學方案。掌握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準確診斷和切實解決學科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施和評價能力。瞭解學科教學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能夠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選擇運用,改進課堂教學及其研究行為。明確課程改革與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要求,能夠在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學生輔導、學業測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學研究理論和學科教學研究方法,能夠進行學科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並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課件製作水平

掌握多媒體技術,熟悉多媒體軟件的使用,瞭解多媒體課件製作流程已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製作課件既要講究精美又要講究實用。製作課件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優秀的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於一體,這樣才能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通過此次培訓使我學會從網上等多種途徑-視頻、圖片、flash等資源,以及截取網頁和視頻等,並將它們整合到課件中等技術操作,從而製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信息技術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這次培訓使我們對信息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通過培訓學習,不但提高了我對新課程的認識,還使自己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與技術得到了提高,為了真正推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將會把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教學工作中,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同時學無止境,我也將繼續努力學習,認真鑽研學習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為教育信息化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學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很實用,培訓結束後,我要把培訓中獲得的知識運用於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今後,我將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地繼續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個人信息素養,多學習相關的知識,爭取使自己的計算機技能能夠更長時有效的為教學工作服務。

信息技術2.0個人反思9

5月18日,我參加了在XX南鄭舉行的全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推進會及培訓者高級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的舉辦,主要是對提升工程2.0試點實施以來的工作進行總結,交流經驗,明確任務,夯實責任,推進工程順利實施,促進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融合創新發展,為我省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打下堅實基礎。研修班既是一次業務培訓會,也是對提升工程2.0實施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的工作會。

在為期五天的學習當中,我聆聽了專家講座、案例分享,進行了現場觀摩以及能力點的實境測評。通過學習,我對2.0工程的實施目標、實施路徑、考核方法、考核流程、考核細則及考核組織實施有了清晰的認識。

2.0工程實施的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髮展新機制。通過示範項目帶動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三提升一全面”是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實施的路徑是:省市統籌、區縣負責、學校自主、全員參與。

學習的方式是: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線上培訓25學時,線下實踐研修25學時,線下實踐研修主要是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國小教師校本應用考核規範》進行,校本考核規範設置了三種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四個考核維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以及30項微能力點。教師在參加完不少於25學時的線上培訓任務後,依據學校制定的研修目標和任務,至少選擇兩個微能力點作為線下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通過研課磨課,授課評課等環節,最終將線下實踐內容轉化為成果提交到校本應用考核系統。

考核的流程是:先進行校級初評,再進行縣級複核,然後省級複審。考核達標後發放證書。

通過試點學校的案例分享、現場觀摩,我對如何推進我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有了明確的思路和方向。我覺得要做好全員參與、整校推進,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於校情制定整校推進計劃

首先要仔細研判學校、教師、學生現狀,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實際制定《提升工程實施規劃》,在《規劃》中明確學校的發展願景及目標,強化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推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明確信息化發展年度目標,劃好時間節點和目標任務。

二、組建一支強有力的隊伍

1、信息化管理團隊

我校組建由校長領銜,教務、科研、信息化主任、信息技術骨幹教師參與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準確評估學校信息化教學狀況,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校本研修方案,建立健全有利於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各項制度,構建教師信息化發展自覺成長的新機制,確保學校提升工程2.0培訓與應用得到有效落實。

2、信息化培訓團隊

學校精選教學能力強,信息技術優的教師,組建校級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培訓團隊,採用混合研修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以觀課議課、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為主要內容,引領學科教師學技術、用技術、用好技術,服務於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

3、信息化研究團隊

組建信息化研修共同體,通過組建“骨幹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通過推門聽課,引領課,示範課,微型課等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打造“技術創新課堂”。

三、基於學的課堂選擇好微能力點

與1.0時代的任務驅動、技術學習、個體學習不同,2.0時代我們的任務是整校推進,應用考核,靶向學習。全部學習涉及30個微能力點,如何選擇能力點十分重要,選擇能力點低,教師提升空間小,選擇能力點過高,一部分教師難以完成,學校技術設施跟不上,會使學習達不到效果。根據學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建議50歲以上的教師選擇A能力點(基礎能力點)兩個,40——49歲的教師至少選擇一項A和兩項B(提升能力點)能力點,35至40歲的教師選擇兩項B和一項C能力點(發展能力點),35歲以下教師至少選擇一項B和兩項C能力點學習培訓,信息技術骨幹教師和特長教師選擇三項C能力點進行學習培訓。

四、出台激勵機制,實現有效監管評估

出台學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激勵措施和管理辦法,明確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與測評工作辦法,及時記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必修學分。通過各種競賽活動表彰先進個人,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骨幹教師認定等條件,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提升工作進行過程監督和質量評價,並將評價結果納入學校量化考核和評先選優工作。把2.0提升工程工作納入教師業務考核,在評優樹模方面優先推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p394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