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重陽節 >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錦集5篇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錦集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錦集5篇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1

期待着春姑娘曉我的期盼,期待上帝聽到了我的祈禱。期待着用心感受一季美麗,用愛打扮所有的圓地。期待春天的期待。終於到了“山門口”,我們打算先做專門暈人的中巴車上到半山腰,然後坐索道上山,然後步行下到半山腰,再坐中巴車下山。第二天的早晨,我還在努力畫畫呢,可可還是沒有什麼進展。突然,旁邊有個大姐姐走了過來,高興的説:“喲,你在畫畫,你這是畫的什麼?要不要我教你?”我連忙點頭,後來她説是隻要你發自內心地去畫,首先要多這個要感興趣,然後發揮你們的創造力,把你腦子裏想的給畫出來,不管好看不好看,你只要多練習就會畫得好,你想想看,有些著名畫家也不是以前畫不好,現在還不是畫家啊。

清晨,我向往常一樣坐在鋼琴的面前,彈奏着貝多芬的創曲《獻給愛麗斯》。隨着音樂,我彷彿被帶到了沙灘邊,看着美麗的天空,吸着新鮮的空氣。出乎意料的是,我被貝多芬的音樂,帶到了海灘……

“怎麼搞的,防守那麼差,進攻手段單一。射手都變水手了,太水貨了“。看到他如此緊張,我在一旁邊點頭邊回答:“沒錯,怎麼那麼水。“每當廣東隊進球后他都會很激動地叫好,特別在魔界分數差距很小的時候,他根本坐不住,彷彿他在籃球場上一樣,而我在一旁無奈的看着他。球賽完了,輸了,他在埋怨地説着,我在之前都猜出廣東隊會輸的了,防守不好,教練不會安排戰術,如果我是教練肯定會在那個時候暫停安排戰術。他總是在自我安慰着…就這樣,這樣的夜晚在不斷複製,持在此次調查中,5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重陽節已經過去了,但與此有關的一條新聞卻仍發人深省。重陽當日,解放日報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被訪的年輕人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知道重陽節,但不曉得重陽節與尊長敬老之間的關係。

“怎麼搞的,防守那麼差,進攻手段單一。射手都變水手了,太水貨了“。看到他如此緊張,我在一旁邊點頭邊回答:“沒錯,怎麼那麼水。“每當廣東隊進球后他都會很激動地叫好,特別在魔界分數差距很小的時候,他根本坐不住,彷彿他在籃球場上一樣,而我在一旁無奈的看着他。球賽完了,輸了,他在埋怨地説着,我在之前都猜出廣東隊會輸的了,防守不好,教練不會安排戰術,如果我是教練肯定會在那個時候暫停安排戰術。他總是在自我安慰着…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無法迴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於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是對於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為,恰恰是孕育於後者之中的倫理規範與價值觀念,成為構築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國小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為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背了多少古詩,而是讓他們多瞭解一下自己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在這種優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為“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棟樑之才。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XX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脱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XX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XX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XX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3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重陽節)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説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温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説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温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説,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敍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説,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6、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4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正準備給外婆過重陽節。上面綴着各種花紋,有的是嵌着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輕了幾歲。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候,許多老奶奶們跳舞、唱歌為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九”,又代表着中華人民的喜悦、興奮。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為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着,要發自內心去感受。秋天是野遊的好季節,可到郊外去“採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對身體有益的活動,這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哦。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麼,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鬆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曆,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長輩們的節日,我怎麼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麼禮物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我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閲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着每當重陽節時,做子孫的應該陪自己的長輩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裏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記性就笑着説:“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外婆疑惑地説:“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外婆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説:“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發了。我和外婆一邊説,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着清澈的池水,飽覽壯麗的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準備給外婆過重陽節。上面綴着各種花紋,有的是嵌着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輕了幾歲。

  重陽節主題作文篇【五】

金黃的樹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後以柔美的弧度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天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到了。我踏上了家鄉的路。往日泥濘的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人,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歡聲笑語,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強烈。

幾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那時外公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很可愛的“老小孩”,因為他有一顆常青的心,又有寬廣的胸懷。他的`笑。是那麼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邊的人。

可生老病死—這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終究讓外公從此成為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回憶,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壓在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何謂親情,明白在世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今重陽節,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習習秋風,夾雜着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於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覆咀嚼着這句詩的韻味,嚐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於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隻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裏默唸着,踏向了歸途……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脱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標籤: 字錦集 重陽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ongyang/yrk1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