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8篇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8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8篇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1

到了春節,購買年貨可以説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實,這買年貨和春節的習俗是息息相關的。不信?我們來做個小調查吧!

一、年年有餘篇

在過年期間,許許多多的人都買了魚,就連我們家也買了這個小傢伙。為什麼要買魚呢?這是因為: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有餘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餙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在我調查的人中,就有80%的人都買了魚呢!

二、團團圓圓篇

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所以到了過年的時候,總有不少人去超市購買湯圓粉、白糖、紅糖……在我調查的人中,就有70%的人買了湯圓粉。

三、甘蔗篇

在大年三十那天上街,總會看見許許多多的人扛着甘蔗,有的還扛着兩根,這是為什麼呢?俗話説,過年吃甘蔗,一年甜到頭。在春節,有在家門口放甘蔗的風俗,昆明人俗稱“抵門槓”。人們一般在年三十將兩根甘蔗對稱地放在大門口,到除夕跨年的那一刻,再把甘蔗顛個筋斗,表示“翻梢”,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兩根甘蔗則代表好事成雙,象徵步步高昇,甘蔗越吃到後面越甜則寓意在新的一年裏日子越過越甜蜜。在我調查的人中,許許多多的人都買了甘蔗,就連我也買了長長的一根呢!

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春節時我們買的年貨和春節的習俗都是離不開的,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夠紅紅火火、歲歲平安……希望在新的一年裏,我也能如此——學習步步高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2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xx年裏,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節日裏面也有很多的習俗.借這個調查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説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説好話,不好的可別説……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

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 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 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3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閒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接財神

民間傳説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七年級,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説: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説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説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説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説、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説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説,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説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説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貼福字

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説。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説:"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説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4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琅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徵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徵“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户主對着君像自言自語地説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户户越發忙碌了,裏裏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鬆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裏,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户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裏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九年級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也有很多種,現在,春節來臨,人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5

調查一:武漢人過春節的習俗

1.打揚塵

2.放鞭炮

3.貼對聯

4.吃年飯

5.發短信拜年

調查二: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1.藏族

2.彝族

3.回族

4.傣族

調查一:武漢人過春節的習俗

1.打揚塵:

"揚塵早,春來早。福星多,災星少。"這是流行在武漢當地的一句順口溜。臘月二十四清晨起來,家家户户便要"打揚塵",將室內室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亮亮堂堂迎接新年。而且"打揚塵"越早越好,説是這樣春就來得早,可以避免災星。

但是,因為武漢人的生活壓力很大,工作繁重,大部分人都是在大年三十才放年假。不少年輕人並不認為打揚塵很重要,很多老年人自己也沒有能力去打揚塵,而這個時間段也很難請到鐘點工來幫忙打揚塵,所以,我調查了20家,只有13家打了揚塵,佔65%。我們家打了揚塵,但是是在年後才有時間做的,年前沒有做。

2.放鞭炮:

☆放鞭炮的時間: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始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初始主要是為了驅除癘疫,也就是驅逐瘟神疫鬼。到了宋代才有今天的除舊之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人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便是對此真實的寫照。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拉開帷幕的,節日燃放煙花爆竹也由此開始。但是,因為武漢的禁鞭令,在城區,我們只能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放鞭。所以,武漢人幾乎都集中在大年三十晚上放鞭。

武漢人過年放鞭炮從三十吃年飯開始,先放鞭驅邪,鞭炮放完全家坐在桌上吃年飯。

☆為什麼除夕放鞭?

的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意思是"月窮歲盡",即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而燃放鞭炮就成為活動的重頭戲了。

當子夜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通過我的調查,20户人家,只有1户沒有放鞭,放鞭率高達95%。

3.貼對聯: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説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武漢大多數人家也在除夕之前換對聯,我調查的20户人家中,有18家換了新的對聯,佔90%。

4.吃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祝願全家有好彩頭,家運興旺,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吃年飯是家庭團聚很重要的活動,我調查的20户人家,家家都要吃年飯,佔100%。

5.發短信拜年:

據統計,國人春節期間的短信20xx年達300億條,遠遠超過20xx年的230億條,而20xx年,春節期間的短信不過才180億條。20xx年除夕當天,湖北省的手機用户共發送了近16.3億條短信,創歷史新高。

"無論我在何處,我與您只有一個熒屏的距離;無論我在何時,我都會銘刻您在心裏,我在遠方祝福您!"

"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是情調,自己放作料,收到短信後自己笑一笑。"

在當今忙碌的生活節奏中,發短信拜年成為國人新的春節習俗。收到朋友的祝福短信、安慰短信,會使人心情舒緩、壓力減輕。所以,人們樂此不疲地互發短信表達情感,也更願意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支持。人們需要互動、需要交流,發送短信成為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方式。

調查結果:

通過本次調查結果我覺得春節對於我們武漢人是很重要的節日,我們也很重視,因為春節不僅是一個隆重的節日,更是家人團聚的代名詞。但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少年輕人不願傳承老的習俗,有了新的過節方式

調查二: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在除夕前夕,我觀察到許多家商鋪都關門了,人們都急着回鄉過年。但是,我們附近的回民餐館、11中附近的藏民地攤都照樣營業,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調查,原來,春節只是我們漢族的最重要的節日,少數民族的"春節"和漢族的春節不在一天。

藏族——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在藏曆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回族——回族人過春節的意義與漢族不同,只是把其當作一個年終歲尾與親友團聚慶賀的節日,禁止燃放鞭炮等行為。回族人在中國大地上分佈的很廣,因為所處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在這個節日上有些地方性的差異。過節的方式與漢族不一樣。北方的漢族大年七年級吃餃子。而回民大年初—吃滷麪,八年級才吃餃子,以示區別。也有些生活在比較偏遠地區的回民不過春節。

傣族——傣族的新年其實為潑水節,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至今已數百年。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一羣羣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湛水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

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才知道,原來春節主要只是漢族人民過,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自己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有多樣文化的大家庭,有着多姿多彩的節日習俗和文化。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每年都過春節,各地的人們都要放煙花爆竹、吃餃子……這是為什麼呢?於是我們做了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1、查閲有關春節習俗的書籍,閲讀報刊。

2、上網瀏覽春節習俗的資料

3、和身邊的人交流各地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上網查找春節的食品餃子、年糕、糖瓜、湯圓、吃五豆、年年有餘、臘八粥

老人的講述:燃放煙花爆竹傳説古代人們為了驅趕“年”這頭怪獸,就利用爆竹的聲響嚇跑它。保護自己的食物和財產。

網絡、書籍各地不同的.民俗我國西南地區人民在春節進行除夕祭樹、偷菜節、汲新水等活動。

西北地區還有送孩兒燈、點燈山等活動,到處都有廟會、猜燈謎……

網絡、身邊人的講述春節的順口溜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七年級家家走。

四、結論:

1、春節時人們都會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來,人們都會特別的高興。人們還會去走親訪友充滿祥和的氣氛。

2、民間的活動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區有着自己不同的慶祝方式,它可以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樸實的性格。

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而盛大的節日,全國乃至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過去人們過春節主要是為了能吃好、穿好。現在可不同了,隨着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春節對現代人來説有着更深的意義,那就是幸福……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7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悦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期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幹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時尚信息消費。大學生中手機的普及率較高。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學生都購買了手機用於與外界聯繫,還有的大學生用手機進行娛樂活動,如點歌、照相、彩鈴訂購、發短信等。手機已經成為他們一個重要的通訊工具,價廉實用的手機是大部分大學生的首選,但手機費在逐步提高

3、查閲資料,瞭解春節習俗。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爺爺早早把我叫起來,我們一同打掃衞生,房間的裏裏外外、旮旮旯旯徹底清掃一遍。我問爺爺這時打掃有什麼講究呢?

爺爺告訴我説: “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都要灑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衞生,立春後就不可再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爺爺忙着貼春聯和福字。

“爺爺,‘福’字為什麼要倒着貼呢?”

“哈哈,這是因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爺爺,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應該成為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體現。

“你呀應該多讀書了,等會兒我給你一本書,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户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説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户户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守歲

年三十的晚上,媽媽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點心應有盡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奶奶説,你這孩子,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還要守歲呢!

“守歲什麼意思?快給我説説。”

本次調查對象是瀋陽工程學院全體在校大學生。本次調查採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調查時, 先把政法系的全體同學分為男生和女生兩類,然後採取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的方法,分別從男生和女生中各抽取30名學生,形成一個由60名同學構成的樣本。同時,根據瀋陽工程學院具體特點, 選取教學樓、宿舍、圖書館為主要調查地點, 以性別、專業方向為分層標準, 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此外,為了對調查對象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在調查問卷之外 ,我們對部分在校做過兼職的大學生進行了訪談。

爸爸説:“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

我們有説有笑的吃着年夜飯。“媽媽,蘋果我們總吃,今晚你怎麼還擺一大盤呢?”“這你不懂了吧,這叫作‘平平安安’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説法”。

“年夜飯這麼有講究?”我纏着奶奶給我説道説道。

支持者居多,反對者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確對待,有限制地上網”。但很多中學生的家長反對或控制孩子上網。其反對原因大多是“上網耽誤學習”及“上網容易受不良信息影響”;

原來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現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看晚會,談笑暢敍。

4、放爆竹

12點的鐘聲剛敲響,爸爸就去點響了鞭炮,“啪”“啪”……聲音真大,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説是古時深山裏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製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七年級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5、拜年

七年級那天,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媽媽、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齊齊,我們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這麼積極早起,是因為這一天我會收到好多的壓歲錢。

月消費總額貧富差距大。大學生總體的月消費額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這一幅度,少於350元或多於1200元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少。而備案貧困生的消費額基本是少於350元。貧困生的生活標準與消費能力與普通學生差距相當大。

不論從性別還是從年級來看,超過70%的同學偶爾遇到過困難,20%左右的同學多次遇到過困難,只有極少數同學從未遇到過困難。所遇到的困難當中,基本不包括性別歧視,而有部分同學認為引起兼職困難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是由於用人單位過於刁鑽。遇到困難時,80%左右的同學積極想方設法解決,10%左右的同學忍氣吞聲,自認倒黴;還有極少數同學不知所措。

通過查閲資料,我瞭解了拜年的許多知識。新年的七年級,人們穿戴整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第二,重新定位學校德育的目標,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熟度作為網絡德育的首要目標,着力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判斷力和自制力。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中國春節的這些習俗,其實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8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户户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户户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户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説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着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衞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説: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説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説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着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kw39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