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過年的隨筆

過年的隨筆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過年的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過年的隨筆

過年的隨筆1

過年啦,過年啦!小孩子們都穿上新衣服,裏面裝滿壓歲錢。你100,我50,孩子們腰包漸漸鼓起來。臉上洋溢着愉快笑容。孩子們最喜歡過春節:收紅包、擺年酒、拜親戚、穿新衣……到處洋溢着過年氣氛。孩子們跑啊,跳啊,樂此不彼。

正月七年級那天,所有店鋪都大門緊閉,因為都去走親戚嘛!家家户户都在擺年酒,親戚朋友都圍在圓桌上吃飯,有説有笑。

除夕就更熱鬧。家家户户年菜都已經擺上桌,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門外那紅紅對聯格外醒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一聲接一聲。出遠門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不回來吃年夜飯。

正月初六許多店鋪都陸續開張。但是那天生意不會太好。因為好多人走親戚還沒有走完呢!

元宵節一開始,春節又一個高潮開始。晚上家家户户都吃着湯圓。熱騰騰湯圓吃完後,便都去逛街。此時大街上早已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羣來來往往。放眼望去大街上人頭攢動。許多店鋪裏都擠滿人。

眨眼間,春節就過去。孩子們又該背起書包去上學,大人們又該去各自崗位工作去

過年就是這樣隆重,我們民風民俗永遠也不會改變。

過年的隨筆2

過年,在中國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觀念的更新,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年的氣氛大不如前了。

自小至今,每年過春節,我都在農村老家,在外多年,也必須回去和父母一起過年,感受那份親情,那份鄉情,那份對家鄉的人事物的敬重。

每年的年根兒底下,母親是最辛苦的,過年的準備工作必須要周到細緻,一切要母親親自安排才放心。

母親很勤勞也很傳統,對風俗習慣極為尊重,冬季是農閒的季節,我們家在白洋澱邊,冬季往往要整理秋後收割的蘆葦,整理好賣掉,貼補家用,因此,也只有半個冬天是閒暇的。進入臘月,各家各户逐漸閒在了,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

我們家也在母親的安排下,着手年前的準備。

臘月二十三,是糖瓜祭灶的日子,小孩子們也放假了,也是正式開啟過年模式的開始。

二十四,是大部分家庭掃房的日子。農村大都是平房,屋裏能搬出去的都搬出去,搬不出去的,就用大塊的布或塑料布苫蓋上,防止灰塵粘上。屋裏的牆壁、屋頂、窗台都要清掃乾淨。農村住的裏屋有傳統的土炕,我們家在母親的指揮下,把上面的炕被、氈條和炕蓆弄到院子裏,用棍子敲打,土和髒東西滿院子飛,然後搭在繩子上晾着。這一天也往往是母親最累最忙碌的一天,雖然父親搭手,我也有時候趕上,也只能是搬搬運運,乾的力氣活兒,東西的擺放和順序,必須要母親觀察考慮後才能動,擺放的不適當,母親要親自動手。各種物件重新擺放,屋裏煥然一新,然而,換下來的窗簾、牀單、被罩、門簾等,是要洗涮的,一般在次日進行,原來都是母親用手洗,現在有洗衣機了,着實方便了不少。

臘月二十六,父親開始按照母親的列的清單,開始了年貨採購,割肉、買魚是必須的,小時候條件所限,乾鮮果品幾乎沒有,水果無非蘋果鴨梨,但那也是奢侈品,常見的大棗、花生、瓜子大都自家的,購買的也不多,至於新鮮的蔬菜,沒有,只有大白菜,偶爾集市上會有賣蒜黃、蒜苗和韭菜茴香的,也是菜農自家產的,可惜太少了,不像現在這麼豐富。二十七八,年貨基本就準備齊了,這期間,母親會把買來的肉,切成小方子,燉出來,那時候的豬肉,是不喂飼料的自家養的,香啊,離着很遠就能聞到,吃在嘴裏美啊。

這時候,頂數高興的就是孩子們,喜愛的鞭炮、鑽天猴、二踢腳、燈炮(一種比二踢腳略小在上面點燃,像蠟燭的火苗,延時爆炸,比較安全)等也買的差不多了,於是每天大街小巷都是孩子們叮叮噹噹放鞭炮的聲音。

這幾天母親要蒸幾鍋饅頭,這是整個正月的主食,我小時候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但看到母親蒸的各種造型的饅頭很有食慾。

大年三十,早晨要蒸包子,豬肉白菜的,和麪、拌餡、洗搌布,都是母親一手操辦,小時候我所做的就是很老實的燒火,不單單是等着吃肉包子還要放鞭炮呢!老家管上鍋蒸饅頭或包子叫“裝zhuang(四聲)鍋”,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是哪個字。(那時候蒸包子蒸饅頭用的鍋蓋很大,是草編的,雖然原料是草,但做工很精緻,名“拍子”,透氣性好,蒸出的饅頭和包子要好過現在金屬鍋蓋)。

第一鍋包子出鍋,母親掀開拍(音)蓋,蒸汽摻雜着包子的香味瀰漫整個屋子,這時候,我要跑到外面點燃早就預備好的鞭炮,隨着鞭炮的噼裏啪啦,包子出鍋了!母親拿着盤子,先拿三個,擺放好,放到灶台旁碗櫃上的一個香爐前,這是敬天地諸神的,第二盤子,是給祖先上墳的,母親用乾淨的搌布把盤子和包子包好,父親拿着,並帶上紙錢,去祖墳給去世的先人上墳,自打我記事起,每年如此,父母告訴我,人活着,不能忘了祖先,這是孝道。

接下來,母親顧不上吃一口,就要準備蒸第二鍋,我們要大飽口福了!大口大口的吃着,回想起來,現在難以找到那種味道和感覺了,也許現在食品餐飲很豐富的緣故。

三十早晨,一聽到有鞭炮的.響動(不是二踢腳,是一掛鞭),就知道有蒸熟包子的了。今天還要掃院子,貼春聯,貼福籤。

下午,母親要準備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了。再次的拌餡、和麪,我們家大年七年級的餃子是素餡的,不能放肉,老祖宗傳下來的,雖然是素餡的,但裏面放了煎豆腐、粉條、長壽菜和白菜,味道遠勝過肉餡的。因為大年七年級不能動刀不能勞作家務,所以要提前準備,在蓋簾上撒上薄面,再放包好的餃子,防止放的時間長了沾在蓋簾上。餃子要包滿一整蓋簾,不能有空隙,餃子是傳統的半圓邊餃子,不能捏有花邊或雙手擠,寓意圓滿。包完七年級的餃子,剩下的再包一些肉餡的或素餡的,留着三十晚上吃。

年三十下午,往往是我們最迫切的時候,因為傍晚要去祖墳燎星,有的地方叫照廳(音),就是用框背上柴火(從前用穀子的秸稈現在沒有了),放到祖墳上,點燃,然後在祖墳周圍放鞭炮。一般都是家族統一去,由上歲數的帶着大小孩子們去,規矩是女的不能去,而傍晚的鞭炮伴隨着夜幕降臨,那動靜大了去了,遠近高下電光閃閃,鞭炮的響動在空中交織迴盪,空氣中的火藥味道很濃。作為愛放鞭炮的孩子們也是興致最高的時候,燎星結束鞭炮放完了,還是有些戀戀不捨。

回到家,母親已經煮好了餃子,吃罷晚飯,孩子們仨一羣倆一夥,繼續在院子裏、大街上燃放鞭炮、追逐打鬧,母親準備好七年級招待拜年來的客人的瓜子、花、糖果。

從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三十晚上看春晚就逐漸成為了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項年事,於是,大街上孩子們歡笑的奔跑少了。

三十晚上,每個屋子的燈都要開着,農家院裏都有廁所,沒有燈的,也要點上一根蠟燭。到了夜裏零時,鞭炮再次熱火朝天,新的一年來到了!

大年七年級早晨,大約五六點鐘,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最早起牀,先在院子裏放一個二踢腳,説明我們家起來了,每家每户都是男主人最先起來,放二踢腳或雷公炮。放完後,父親開始燒水煮餃子,這是新年的第一頓飯,男的當家,必須要親自做,或許是母親操勞了一年,父親表現一下吧,多少年來家家都如此。

家人陸續起來,小孩子是要換新衣服的,母親疊好被褥,便接手煮餃子的活計。餃子下鍋後,要右手用勺子逆時針趟餃子,叫做從外往裏轉(賺)。

餃子熟了,照例是第一碗敬天地諸神,第二碗放在灶台一邊,應該是給灶王爺留着的吧,第三碗留着給祖先上墳用的,剩下的就是全家吃的大年七年級餃子,但鍋裏不能撈完,要剩下三個,寓意鍋裏常有。在餃子熟了的時候,在院子裏要放一掛很長的鞭炮。通過附近的鞭炮響聲就可以斷定誰們家餃子熟了。

七年級的餃子,要沾臘八醋,醃了將近一個月,醋不止酸,還辣。吃不完的餃子,要用箅子熥在鍋裏,寓意鍋裏常有,一個正月都這樣,無論什麼時候,掀開鍋蓋,鍋裏都要有或餃子或包子或饅頭,這是老規矩,不過現在很少有人這樣了。

吃罷餃子,就是大拜年了。一般以家族為單位,先到本家最年長的老人家拜年,聚齊,然後浩浩蕩蕩一大家子開始了對本族、外姓長輩的拜年。

“過年好!”“恭喜發財!”

這是在大街上人們碰面的第一句話,每個人臉上洋溢着節日的笑容,偶爾有睡眼惺忪的,“又玩牌了吧,玩了一宿吧?”“沒有,喝酒太晚了”“我説呢,痴抹糊(眼屎)還糊着眼呢,拜完年睡會兒吧”,平時調侃慣了的,今天是萬萬不能説不吉利的話的,更不能罵街。拜年,除了本家本族的長輩,還要到外姓的長輩或老人家裏拜年,我們村子小,不足300户人家,卻有15個姓氏,每個姓氏之間都或近或遠都有親戚的淵源,大家在同一個村居住、生產、生活,很是和諧,村風淳樸,遠近聞名。

我們家人多,父親那輩的、我們這輩的,加上兩代妯娌們還有下一代的孩子們,幾十號人,一般的屋子兩間都擠不下,別人家拜年的往往一看到我們這一大家子,就急急忙忙從主家出來,一邊和主家道別,一邊説於家大部隊來了我們騰地方。説是騰地方,主家的卧室、外屋擠滿了,院子裏還有沒進屋的。老家家族觀念重,像我們家這樣的不少,大年七年級的大街上,浩浩蕩蕩,着實的熱鬧。

到每一家拜年,主人都拿出煙(基本都是平時捨不得抽的好煙)、花生瓜子糖果等,招呼大家吃着抽着,噓寒問暖。口渴了,千萬不能在喝涼水,尤其是去別人家,這是犯忌諱的(很多忌諱,這一天不能動剪刀、刀具等利器,不能動笤帚、掃把等)。到身體不太好的老人家,要多待會兒,詢問其家人吃了多少,身體狀況等,淳樸民風,沒有做作,與人之間,平淡而真實。

本村拜完年,還要到祖墳上墳,有的早晨先去上墳然後再吃飯拜年。我們家族很大,分支很多,通常要集合了所有男的,無論大小,只要身體允許的,都要去,每家都拿上上供的餃子,一般是一碗餃子,兩雙筷子,還有紙錢,孩子們要帶上鞭炮。先要到祖墳,每家要到每家先人的墳前,點燃紙錢,嘴裏唸叨着“過年了,XXX,給你們送錢來了,拿着花去吧”云云,這和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七年級略有不同,不用在地上劃圓。燒完紙錢,打開用乾淨搌布蓋着的餃子,擺好筷子,全體要退後,由族人輩分高的招呼着,一起像先人磕頭,畢恭畢敬,頭要磕到地上。磕頭完畢,收拾碗筷,孩子們開始鳴放鞭炮。然後由輩分高的帶領大家,按分出去的分支家的墳遠近順序,逐個上供拜年放鞭炮。

拜完了先人,回到家,拜年的過程才算告一段落。

這時候,已經接近中午了,早些年,這一天是不出村到外村的親戚家拜年的,現在不同了,人們走南闖北的人多了,生活提高不少,或好或差的都有車,人也齊全,大家就開始出村去至緊的親戚家拜年。於是大街上,村外的道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多了起來。

大年七年級的晚上,人們休息的早,睡覺前,要燃放鞭炮,然後再就寢。

八年級,是出外拜年最隆重的日子“女婿日”,就是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新女婿初次到女方拜年,要購買好多禮品,到女方家族長輩家挨個拜年,送禮品,當然,長輩要給紅包的。女孩出嫁後第一次回家拜年,孃家要拿出大年七年級留着的餃子,熱好了,給閨女吃,這也是傳統。女婿拜年,尤其是閨女多的家庭,格外熱鬧,推杯換盞,大聲小喝,各家的孩子們也湊到一起,好不開心。下午道別,女婿們紅頭脹臉,女的嬌聲呵斥,岳父母一再叮囑“路上慢點”,走路搖晃、嘮嘮叨叨,形態各異,已是常態。

九年級,有些地方是上墳燒紙的日子,意為送祖宗,年前接到家,今天送回去,不能隨便去拜年。我們老家則沒有這傳統。

初四一直到十三,都是可以出門拜年的,隨着時間,熱鬧的氣氛開始變淡了,路上不再是車水馬龍。

正月十四,是傳統的小年開始,和年三十一樣,蒸包子;正月十五,元宵節,早晨吃餃子,晚上吃元宵。這是正月裏最後一個隆重的日子,晚上小孩子們提着燈籠滿大街跑,現在是沒有了。這天晚上要放燈,連續放三天。母親提前用香油和易燃的諸如艾葉末穀糠等,拌好了,捏成窩頭狀,防止在窗台、廁所、院子、院門口、院子門外,點燃,會燃燒半小時,母親説,有孤魂野鬼晚上碰到了,會把燈取走,然後投胎做人,不再害人了,否則仍然是四處遊蕩不能超度,也算是積德行善吧。

正月十五過了,年的味道更淡了,人們開始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正月二十五,傳統稱為“打囤”,早晨起來,要用草木灰,在院子裏撒成一個或多個圓圈,中間放一個磚頭,如果盼望今年發財,就打一個“錢囤”,放上錢,用磚頭壓上,如果盼望今年糧食豐收,就打一個“糧食囤”,磚頭下放上糧食,總之,盼望什麼,就在磚頭下放什麼,然後放幾個鞭炮,早飯過後,時間不長,就要把錢拿走,因為孩子們可惦記着那不多的錢呢。糧食可以餵雞鴨。

出了正月,就要過二月二了。

二月二龍抬頭,一早,要在院子正中央放一桶新打的水,寓意要飲(四音)龍,龍喝了水就要開始值班行雲布雨應農事了。按照我們老家的傳統,早晨要攤片兒,要提前一天把葱花準備好,因為二月二這天早晨是不允許動刀剁葱花的,葱花屬於“五葷”之一;攤片,有用葱花的,有的在麪粉了摻入雞蛋,類似於大街上的煎餅,要比煎餅大的多,也比較難掌握,一口很大的鍋,底火要用麥秸、葦葉、玉米包子等火力不太爆的柴火燒,火太壯容易糊;鍋燒熱了,放入少許食用油,不能太少,容易粘鍋,太多了則鍋底的面片就成了油炸的了,還容易糊,用鏟子將鍋底的油往四周劃勻實,然後倒入一定量的麪糊,不能倒在鍋底,轉着圈倒在四周,然後用鏟子劃勻實,不能太厚,然後蓋上鍋蓋,三四分鐘,再用鏟子鏟離鍋,整個再翻過來,一分鐘,出鍋,好大的一張片兒(我跟母親學過,技術還行,只是我們家沒有燒柴火的大鍋了)。做家長的往往給孩子一根棍子,教給孩子,用棍子敲打,嘴裏説着“二月二敲炕牆,蠍子蚰蜒往裏藏”“二月二,敲炕頭,金子銀子往裏流”。這天理髮的特別多,龍抬頭,人也抬頭。 過了二月二,新年程序完全結束,天氣轉暖,農家開始忙碌起來,一年的勞作正式開始。

過年的隨筆3

時光在匆匆流逝,不知不覺中我們又長大啦一歲。而回憶每年得春節生活,真是令我覺得趣味十足。尤其是今年得春節,更是令我記憶深刻!

春節期間,我一連去啦5個親戚家吃年夜飯。每家得菜都很豐盛,什麼冷盤呀、甜湯呀、雜燴呀……菜式各種各樣,看得我眼睛都花啦,而且許多都是我愛吃得,每次吃完,肚子都是鼓鼓得。當然,我也有啦其它收穫,親戚們都很熱情,每到一家,他們都會給我不少得壓歲錢。我心裏美滋滋得,開心極啦。

貼春聯也給我得春節增添啦不少快樂。一大早,我就吵着鬧着要去買春聯和福字。走在大街上,許多店都關着,應該是回家過年啦。突然,我眼前一亮,終於有一家開着,便衝啦過去挑啦幾對春聯和許多張福字。回到家,我立刻拿着透明膠和那些春聯和福字,去門上、窗户上貼啦起來。忙啦一會,望着這些貼好得春聯和福字,我不禁開心地笑啦,我感受到啦濃濃得年味,也希望好運氣時刻陪伴着我!

每年春節都要和奶奶去燒香拜佛,今年也不例外。早上4點多,就從牀上爬起來,和奶奶梳洗一番,然後向寺廟出發。一路上,呼呼得北風颳得我得臉真疼,不過我還是堅持下來啦。到啦寺廟,我們要先買香,然後去大廳一個一個地拜。把香點燃後,我們還要跪下再拜一次。跪拜時,我很誠心,希望佛祖保佑我得學習進步,家人身體健康。雖然知道這是迷信,但我還是很希望得到保佑,當然我也知道最重要得是靠自己得努力。拜完後,我們還要去吃一碗小糰子。我吃完後又偷偷得跑到點蠟燭得地方,等沒人啦,輕輕地説上幾句祝福得話。

這就是我快樂得春節,我覺得過得真開心!它不僅讓我體會到啦快樂,還讓我懂得啦一些道理:我們已經長大啦,一定要努力學習,為啦自己得理想而努力啦。

過年的隨筆4

一、串門子

那時天剛一擦黑,村裏的小夥伴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沒有春節晚會辦得好還是辦得壞的紛爭,我們齊齊的聚在村頭昏黃的燈光下,每個人手裏拎着一個袋子,開使對全村進行“掃蕩”。我們每個人拎着一個紙糊的燈籠,雖然做工粗糙卻倍加珍惜,裏面的蠟燭搖搖曳曳地給我們照着道路。每一家今天都是大門洞開,表現出對我們的坦誠和歡迎。邁進每一家的門檻,我們的嘴巴都是甜甜的,齊聲説着“叔叔大爺過年好”。這家的主人照例是笑臉相迎:“好,好。呵。瞧張家的孩子又長高了,李家的小淘氣,今年考試怎麼樣啊。”沒等我們害羞的加以回答,主人早已捧出糖果和瓜子裝在我們的兜裏。我們也連忙説着謝謝退出屋子。

有時到了自家門前,也和別人一樣嘴裏嚷着好聽的拜年話,一道長驅直入,家長也不説什麼,象對待別人一樣往兜裏裝着糖果,只是戲謔的照自家孩子後腦勺來一個小巴掌,到誰家都一樣,出來以後鬨堂大笑:“二頭,你家的糖不如別家的甜。”“胡説,剛才你爸往我兜裏裝糖的時候比別人少。”大家一路打打鬧鬧,不斷碰到別的.孩子,就一起加入進來。“哎呀,這家我不認識,不知該怎麼稱呼人家?”“嗨,你就別説話,大家一起進去,一樣不會差你的份!”,於是便蜂擁而入。也有個別淘氣的孩子,一連三五次跑進一家門口,人家也不指出來,一樣給糖吃,一樣來去匆匆。

我們鬧到很晚,每個人的兜裏都鼓鼓囊囊,每個人臉上都十分興奮。其實,我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討糖吃,現在看來很可笑,但有時想起來覺得很親切,無論家裏的大人有過什麼過節,無論各家各户有什麼煩心日子,統統在我們的歡笑聲中銷聲匿跡,儘管那時每一家都不是很富有,但我們看到了每一張大人的笑臉,也讓每一户鄉親看到了我們的笑臉。

過年的隨筆5

春節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它名字也叫年。那是因為有一個古老傳説。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怪獸。他每年都要到村莊裏吃小動物或者小孩子。許多人都十分害怕他。他們知道這個怪獸十分害怕紅色,所以他們家家都在牆上貼對聯,當那隻怪獸再次來到村莊時,他看到牆上都貼滿對聯,他十分害怕那種紅色東西。後來,有一位老者走出來,這位老者手裏拎着一掛鞭,他一下用火棍點燃他。怪獸一聽見這種聲音嚇得就跑掉,之後就再也沒有來過。這個傳説一傳十,十傳百,最後人們都知道這個傳説。所以,我們現在也依然將傳統留用至今,把對聯貼在門上,把倒福貼在窗户上,因為許多人都想着未來一年要很幸運。

在除夕那一天,整個家庭都會團聚在一起包餃子並且慶祝新年到來。我們會守夜,然後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在農曆新年第一天(大年七年級),我們會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彼此問道新年好,就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壓歲錢。新年會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在這期間,我們將會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過年的隨筆6

相信每個人一定都有和家人一起過年得回憶,這段温馨得畫面,是最值得珍惜得。

每逢過年,我們一定會聚在大伯父家中唱唱跳跳,直到三更半夜,聲音依舊響徹雲宵,最後再吃一頓金錢也買不到得大餐,雖然不貴,但其中卻有着無窮得希望和快樂,令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過年得回憶應該是快樂得,但我卻永遠也無法忘掉那一次。那天依然和往常得過年一樣,發紅包時,大伯父只給啦我一百元,我立刻迴應:“啊,只有一百元喔!”大家陷入啦一片沉默中,因此,我被媽媽臭罵啦一頓,我感到慚愧極啦,因為那句至今還説不出口得“對不起”。

還有一次,堂哥從外地趕回來,大伯父説:“小胖!”所有親戚朋友鬨堂大笑,因為有啦堂哥,讓我感到過年得温暖,讓我學到過年不只是一時得快樂而已,也是祝福與希望。

大家口中説得年夜飯在我們心中就等於是烤肉,回想起來,口水都快滿出來啦。我們大家一起合力把烤肉架擺設好,再去買所需得食物,將食物放在烤肉架上就開始烤囉!一陣陣濃郁得香味傳到我鼻中,我恨不得趕快吃掉。終於,長久得忍耐有啦代價,換來得是可口得味道。

過年對每個人來説一定是個重要得節慶,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或許過年得回憶都是好得,或許有好有壞,甚至都是不好得,但不好不代表永遠,為何不把它當作歡樂得動力呢?過年終究是個值得回憶也代表希望得節日。

過年的隨筆7

今天是一月二十九日,因為離家相對遠,陣陣鞭炮聲把和我同室的同事急急忙忙催回了家。同事臨走時對我説:“姐,你辛苦一下,我家遠,想早一點見到我的爹爹媽媽,先走一步了。”我理解,之前,每臨近過年,我的爹爹媽媽也會一邊愉快地和左鄰右舍説着兒女們回家過年的事情,一邊焦急地站在村頭,急切地等着我們回家。

往事如煙。如今,爹爹不在了,媽媽隨二姐住到了小城裏,我可以天天見到她老人家。話雖如此,中國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隆重、最有人情味的。過年的特殊氣氛,仍然會時不時地敲打着我的小心臟,讓我的心兒禁不住要往外跑。我渴望早點到那些紅紅火火的商店看看,渴望着到廣電局舉辦的陀螺場,看那些老小孩一樣瘋癲的陀螺人,再到“大美鎮康”的攝影展廳看看有沒有自己的作品展出。當然,就算沒有,看攝友的作品也是很愜意的事情!還有,我還可以到廣場中,和中老年人跳舞練劍打打球,也可以一個人或約上攝影俱樂部裏的三五個攝友,去拍拍哪些即將走進春天的'美麗的花兒,可這一切,現在都只有等放假了去做,因為,不放假,就是去了心也不安啊。

早上,從家門口出來上班,晨起的清潔工人早已經把道路打掃得乾乾淨淨,一種乾乾淨淨過大年的氣氛油然而生。默默走在林蔭道下,抬頭看見小小的月牙兒和一顆小小的星星,用最美的距離相依相伴,它們也在天上值班呢!那幾顆星星雖然小,但足以點亮心裏的夢想,那一輪彎月雖然冷,但也是黑夜裏夢的點綴!不求什麼,只求夢裏的理想變為現實,回家的路雖然有點距離,但心從來沒有距離,回家!回家!跨出輕輕的一步,温暖瞬時裹滿全身!於是掏出手機,一路拍下了一組冬日裏最温暖最幸福的圖片,連同昨天的圖片一起,去裝點我色彩斑斕的空間。

過年的隨筆8

小時候,我是在老家甘肅農村長大的,兄弟姊妹好幾個。那時候,家裏很窮,在我的記憶裏,我們農村娃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

因為過年時我們都可以穿上新衣服,新鞋子,還可以得到父母的壓歲錢,我們把得到的一角兩角壓歲錢還藏起來,像得到了寶貝一樣。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媽媽早早地用自家喂的豬肉,做幾個菜。如,豬耳朵、豬心、豬肝,豬尾巴等,香香的讓人垂涎欲滴。爸媽總是先給已故的長輩和親人獻上,同時教育我們長大以後要尊老愛幼,要孝敬父母。然後我們才能吃這頓年夜飯。香啊,這些好吃的都是我們平時吃不上的,大人再喝點自家釀的.糧食酒,那個美呀。那時候家裏沒有魚,奶奶讓過年每頓飯專門剩點,那叫年年有餘。

接着媽媽開始剁餃子餡,包餃子。爸爸和我們一起打撲克,打“5、10、K”、“爭上游”等,大人要是輸了臉上就貼一溜子報紙,叫貼“大字報”,我們小孩子輸了就罰站。熬到十二點,我們就開始放小鞭炮,就只見噼裏啪啦一陣亂響,伴隨着小夥伴們的笑聲,響徹整個村莊。

吃過大年七年級的團圓餃子,大人們就帶着我們小孩子去到村裏給每家每户拜年,相互祝福。八年級、九年級後,跟着父母到幾公里外去走親戚,一路上走走歇歇,無比的高興。

1962年,我支邊來到了兵團,在七師128團10連定居,我成了連隊的職工,還在這裏成了家,如今兒孫滿堂。

隨着團場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都住上了樓房,過年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今,我們家過年每年都是二十幾道菜,雞鴨魚肉,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然後一家人開始吃年夜飯(團圓飯),但吃後總是找不到過去的那種清香的味道。 連隊上的人邊看着春晚,邊打着牌,娛樂的種類多了,晚上的煙火少了。大年七年級早上家家户户吃完餃子後,就在家裏看電視,一家人都拿着手機開始用、微信、手機發祝福短信,相互拜年。不再像以前走家串户拜年,過年走親戚都是自家車或者打的,很少騎自行車和走路了。

現在生活的節奏加快了,年味淡了,總感覺少了過去的那種温馨。

過年的隨筆9

“過年啦!過年啦!喜氣洋洋過羊年!”今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此時的我那是十分激動,因為再過幾小時就是新的一年——羊年,想想這幾天乾的事情有必要記錄記錄。

No。1 洗涮涮 洗涮涮

想想一年過去了,家裏的日常用品,房間是否已布上薄薄的灰塵?既然如此,就來大掃除吧!拿上清潔工具(抹布,掃把,拖把等),首先,收拾房間,將房間裏的所有東西分批清理,沒用的'就請垃圾桶先生包下,只有在收拾過程中,自己才能找到以前苦苦尋覓的東西,丟三落四的毛病真該改一改。最後,就要洗涮涮了,手拿抹布,拖把,將每個房間的牆,地板,天花板,櫃子等等都擦一遍,將污漬“請”出門外。幹完後,我才發現原來家裏可以這麼幹淨,整齊。真是年味十足啊!

No。2紅彤彤 紅彤彤

過年啊!對聯,燈籠,窗花是少不了的。第二件事當然就來幹這些,從陳嶼買來一對對聯,一隻燈籠,還有我和媽媽準備的簡簡單單的窗花,等到東西都準備好了,接下來我和媽媽就開始幹起來了。我一手拿固體膠,媽媽一手拿窗花,我塗媽媽貼,默契十足呀!貼完窗花就貼對聯,拿雙面膠往對聯上這麼一貼,再往牆上這麼一貼,紅彤彤的,真美麗呀!最後,就是掛燈籠,身高不夠怎麼辦?搬來椅子墊墊墊。看着一切都佈置好了,家裏頓時充滿了過年的味道。

No。3香噴噴 香噴噴

今天晚上——除夕夜,依照習俗,是要吃排場的,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從今天下午開始,媽媽就準備起來了,菜那叫個豐盛,有主菜(年糕),又有魚(紅鮭魚),又有肉(排骨),還有各種海鮮(烏賊,螃蟹等),香氣瀰漫,簡直是方圓五里都可以聞到,究其原因:一是媽媽廚藝好,二是媽媽眼光好。菜不僅香,而且味道是棒棒的,多吃不厭。最重要的是菜也是充滿了過年的味道!

過年就是要年味十足!!

過年的隨筆10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華夏大地上已經傳承了四千多年,它象徵着我們生活的安定團結家庭和睦,日子的欣欣向榮。在每年春節來臨之時每個人都會對新的一年懷有新的憧憬和期待。

只有春節的時候,才能夠靜下心去思量去回味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風俗,去感受家家户户的營造出得濃濃“年味”,我們對新一年的期盼都寄託在過年的鞭炮聲中、新春的鐘聲裏和新年的喜悦中……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於過年的感受是欣喜若狂,因為所有的奢望在新年到來的時候都能實現,至少會從父母長輩那裏得到相等的滿足;當我們與時代齊頭並進步入成年後,我們建立了家庭,責任和義務無形中形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們不再為了一件新衣服或一塊糖果而欣喜,而是為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舒適的居所、一種幸福的生活而奮鬥。春節成了一種載體,讓我們在休息的閒暇之餘感受生活,與家人團圓與朋友談天説地與孩子嬉戲打鬧,默默許下一個心願希望在新一年能夠實現。春節讓我們對於“幸福”有更好的詮釋,幸福的事兒很多,春節團圓中更讓我們用心的感受到幸福真實存在。不再為了生活而忙碌而是陪伴家人圍成一桌吃着團圓飯喝着團圓酒聊着團圓天憧憬着未來,這就是春節讓我們感受到的快樂!讓我們忘記生活中的沮喪學會感知已經擁有的幸福。人情世故,在春節的時候一一兑現,大家帶着笑臉帶着約定相聚在一起,在短短時間內對人情倫理進行了一次修補,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洗禮,給自己一個新的定位,感受自己的幸福,期盼美好的未來。

過年的隨筆11

家醜不可外揚,記得在小時候家裏很窮,年關了叫花子都得過一個年,我家也不例外。

那年春節前夕,鵝毛般的大雪在空中飄舞,把整個大地換成了素裝,松樹枝吱吱作響,有的被雪壓彎了腰,有的被冰從中折斷,竹子東倒西歪的垂下了頭,懨懨的沒有一點生氣。水塘裏結了厚厚的冰人可以在其上面走路。東方紅拖拉機的輪胎有深深的牙齒但不敢到公路上去行走。

我母親提着一個竹籃子,籃子裏放了一塊陳舊破爛的毛巾,手中拄着一根竹棍一頭平一頭尖,尖的一頭朝下,利用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原理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到花園街上去稱過年肉,我家離花園街上有三里路程因路面很滑不敢行走足足走了一個多小時。

年關了辦年貨的人較多,那時稱肉只能在食品站稱,私人是不可賣肉的,食品站稱肉要排隊,男女老少都沒有特權,按先來後到順序排,我母親從清早出門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回家時手都凍僵了,加之餓了一天臉色變得慘白,我問我母親稱了多少肉,她告訴我稱了一斤。

那時我家有七囗人只有我父親一個勞動力,因此經常欠賬,欠賬的人是沒有好日子過的,即使過年稱斤肉都得用毛巾蓋着免得別人看到説我家有錢稱肉呷沒錢還賬。

儘管雪很大冰很厚但屋前的一口井仍然沒有結冰其水温還較高,我挑了一罐子的水,把從雪地裏挖出來的蘿蔔洗乾淨,搞了一下家裏衞生,買了幾張年畫貼在木壁上,自己寫一幅對聯貼在門口以渲染春節的氣氛。

到了除夕晚上我坐在火桶裏面烤火,那時家裏窮買不起白炭,是我父親在外燒的毛炭,毛炭火力雖然不足但足可以解凍,我們五姊妹坐在一個火桶裏相互也可以取暖。

大約到了晚上十二點年關蘿蔔煮熟了我們每人吃了一碗覺得好香好甜,好象久旱逢甘雨一般心裏美滋滋的。

雞叫兩遍後我父親喊我們起牀吃早餐,也就是大年七年級過大年,由於天氣凍我們真不想起牀,加之睡眠不足無精打采的,因是過年一家人必須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不得已我只能睜着惺忪的眼睛起牀吃飯。

吃飯時我們講話都得有避諱,有些話語不能直接了當,比如説不想吃飯只能説吃飽了不能説不呷了,桌子上的菜即使不豐盛不能説那種菜沒有隻能説樣樣有年年有魚(餘)。

吃完飯後天不亮不能開門,怕有人誤撞進來不吉利。

户外的鞭炮響了新的一年開始了,生產隊的廣播裏發出了拜年的聲音。一羣羣男女老少互相串門互喊拜年。

光陰飛逝,眨眼又過了二十年,我從深圳打工回家過年,家變了,不再是整個生產隊的人都住在一個四合院裏了,我家也住在獨立屋場了,屋的.四周也栽滿了柑子樹,杉樹還有竹子。

大年七年級早晨桌子擺滿了萊:有肉,雞,魚,血粑,豆腐,墨魚,粉絲,無所不有,但吃後總是找不到過去的那種清甜的味道。

又過了幾年我從深圳打工回家在縣城做生意,帶着妻兒子女回家過年,呈現在我眼前的一切讓我不敢相信: 鱗次櫛比的房屋坐落有致,乾乾淨淨的小車停放在門前大坪等待着親人的到來。我走到家裏,臘肉在灶屋裏懸掛着黑糊糊裏,臘魚也在臘肉旁作伴,血粑一個個點綴着灶台,香香的讓人垂涎欲滴,香腸也在陽台上晾着展示春節的氛圍。

老人在灶屋忙碌着,濃濃的香味沾滿了濃濃的親情!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過年的隨筆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元日》。每當新春佳節來到時候,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首詩。

過年,是孩子們最開心最嚮往節日,因為那幾天我們有很多開心事情可以做,可以和好久不見親朋好久相聚,可以收紅包,可以放鞭炮、可以玩遊戲、可以放開肚皮吃美味和零食……。總之,想想都覺得開心。今年我們全家會去姑媽家過大年,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姑媽家過年,所以我特別期待,那將是怎樣一個聚會呢?

清晨,我很早就起牀,在我不停催促下,我們終於出發。哇!我驚奇發現,南京城大街小巷到處是紅色海洋,紅色對聯、紅色窗花、紅色氣球、穿着紅色新衣孩子們、當然主角還是大紅燈籠,還有紅紅火火龍雕塑,這紅色世界給節日增添無限喜氣、温暖祥和氣氛。不知不覺我們來到姑媽家。一進大門,一大束紅色銀柳盆景,喜氣洋洋開着,枝葉上掛滿各種各樣吉祥掛件,接着,迎面撲來是誘人飯菜香,好香呀!姑媽讓我先和姐姐聊聊天,説過一小會就開飯。

“開飯啦!”我和姐姐飛快跑到餐桌前,望着滿滿一桌美食,我不禁嚥下口水,有可口糖醋魚、紅燒獅子頭、美味夫妻肺片、清蒸大蝦、爽口西蘭花等等,都是我喜歡吃!再喝上一杯姑媽特地為我調製蜂蜜檸檬水,味道真是好極!讓我最難忘是老家帶來燒餅,鬆軟彈性好,有嚼勁,而且越嚼越甜,沒一小會,兩三塊就下我肚子。

飯後,全家人一邊聊天,一邊看電視,姑媽這時給我一個大紅包。時間過很快,不知不覺到晚上,春晚開始,我們看會春晚就要回家,此時,外面已經是鞭炮齊鳴、煙花綻放,這美麗煙花彷彿在預示着新一年會像這煙花一樣絢麗多彩,當然我龍年也會多姿多彩,此時我又想起《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

過年的隨筆13

對於從小生長在城市裏的孩子,很難體會鄉村節日氣氛的濃厚:那一大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説有笑,或者談論家長裏短,夾菜、碰杯、猜拳……

我長在市井中,算不上地地道道的“城裏人”。我出生在鄭州的西邊,這裏曾是紡織工業繁榮時期人人引以為傲的地方。往昔有滿目皆翠的樹,是名副其實的“綠城”。一到夏天,就有綿綿無絕期的蟬聲;冬至未至,就已然大雪封門。

這裏被稱為“西郊”,被劃分到“中原區”的範圍。聽祖輩講我的“老家”是一個叫做“趙村”的地方。然而,“趙村不姓趙,十里八鄉都姓劉”,如今被圈進了“高新區”。祖屋已經不在,拔地而起的是千篇一律的樓房。那座村子有一道被荒廢的鐵軌,爺爺説他當年曾在那兒從日本鬼子的魔爪中倖免於難。

後來,家道中落、窮困潦倒的爺爺從鄉下來城裏當學徒,同行的還有他的同胞兄弟。他們一起逃到城裏,一把跪倒在他的“老泰山”腳下。爺爺勤學苦幹,娶了長他一歲、訂了“娃娃親”並和他磕磕絆絆相守一生的女子,就是我的奶奶。

自此,奶奶遷就了爺爺一生,爺爺照顧了奶奶一輩子!

我特別懷念他們最初退休在家的那些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是我無憂無慮的童年進行式。在我真正的“老家”,遙遠的“趙村”只能算作我的祖籍。“祖籍”有黃澄澄的玉米、有淘氣的夥伴、有香噴噴的手工麪條,而“老家”卻有着升起的炊煙、有着不滅的爐火、有着讓人牽腸掛肚的味覺。

奶奶做的菜精細,含在口中、咀嚼片刻,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爺爺熬過了饑荒的年代,總擔心我們這些晚輩不夠吃,反倒張羅了一大桌熱氣騰騰的.飯菜。

當河蝦肚子裏的那道“黑色”忘記剃掉,我們都不敢吭聲,爺爺還在隱隱地自責,我暗自思忖:“爺爺真的老了!”

去年除夕,爺爺還能為我們烹製一大桌菜餚。當春天過去,夏天伊始,他住進了醫院。一次次掙扎着和時間賽跑,我也在爭分奪秒為抓住回憶去記錄。

能留下來的記憶,都是美不勝收的!

當爺爺躺在病榻上,數着時針和秒針回顧他走南闖北、平凡卻壯烈的一生,我來不及陪伴左右,唯有期盼他當下少受些疾病的苦擾。

我已然能夠平靜地接受任何可以預知或者渴望奇蹟的發生,而人與人的相逢、相伴和告別,一個循環往復、無法顛倒的命題,或者你可以理智地稱它為“自然規律”。

只是,我們再不會吃到爺爺親手烹製的那一大桌飯菜。他再也不會嘗一口香甜的麻糖,提醒着這個依然清醒的小年。

他怎麼會不記得:“過了小年就是年啊?!”

過年的隨筆14

孩提時,常聽母親説起一句寧波老話“大人盼種田,小人等過年。”那時我這個懵懂孩童實在不知道這話有什麼道理。

稍微長大一點以後,慢慢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事實正是如此:我們一家和左鄰右舍大都是給人家做長工,打短班的貧苦農民,農忙時起早貪黑出去打工賺錢,養家餬口,農閒時節在家裏勒緊褲帶艱難度日,求的只是吃飽穿暖,從不奢望吃得多好穿得多漂亮,大家都日復一日地過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只有到了大户人家開秧門種田那天,老闆才會做錦團、買魚、斫肉讓這些種田人、短班、牧童團團圓圓地吃上一頓;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呢?最盼望的就只有過年,過年了家家户户多少點就會做一點年糕,買一點好吃的東西。特別是正月初頭那幾天可以穿新衣服,拿壓歲錢,有零食吃,還可以到外婆,舅舅家拜年 ,屁顛屁顛地追着馬燈班子、洋掃地的藝人看看熱鬧,有時還能跟着哥哥姐姐出去看戲,在熱酒攤邊吃一付大餅油條、一節甘蔗。

過年的氣氛在秋收以後沒多久就漸漸地濃了起來,陸陸續續地鄉親們開始做年糕了,當時每個村基本上都有專門的年糕班子,班子的成員就是農閒在家的長工、短班,他們常常是每年就這幾個人湊在一起,置辦了石搗臼、搗子頭、大小桌板、印糕板等等工具,根據主人家的預約起早摸黑地上門服務。主人家只要磨好年糕粉、刨碎,揉細,等年糕師傅來了就可以動工做年糕。大户人家單獨叫班子在自己家裏做,小户人家幾家合起來借一個地方做。

做年糕,我們小孩也是很開心的。看着姐姐、媽媽滿臉通紅地在灶膛下燒火,聽着灶膛裏燃燒的菜籽幹、芝麻桿發出的噼噼啪啪的響聲,在年糕作場裏像小狗那樣跑進跑出,不但能吃大人摘下來的火熱的年糕團,還能拿走師傅用年糕捏成的兔子、老虎、水牛和盤龍等等好看的東西,媽媽説:“做年糕時小孩不許哭,也不許説不好聽的話。”這時候不管我們如何頑皮,大人都不會罵我們,更不會打人啦,據説這是為了圖個吉利.

就是自己家裏不做年糕,這個時候也能吃到年糕團,特別是早上還睡在牀上,每天總會有人來敲門,那肯定是有人送年糕團來了,因為左鄰右舍做年糕都會手挎一隻籃子給鄰居們送年糕團(寧波老話説:“隔壁鄰舍碗對碗,親戚朋友籃對籃”,鄰居們有什麼好吃的互相送一下是極其正常的事情)。年糕團大部分是沒有餡子的,也有一些用筍絲鹹菜餡的,最好的是黑洋酥的......不管有沒有餡子,睡在牀上吃着熱騰騰的年糕團,這滋味直到今天想起來,還是那麼令人神往。

在長久而熱切的期盼中,從農曆十二月廿三祭灶那天晚上開始才真正算是過年了。

孩子們盼望着祭灶以後媽媽分給自己的'祭灶果,那一個小小的期盼可是一天、一天、又一天,一盼就得一年啊。這整整一年,大人們時不時就會摸着孩子的腦袋説:“ 乖乖過,過年給你吃祭灶果。”好容易盼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上香祭灶。所謂祭灶就是在煙渠上,灶君前,放一杯清茶、燃二支蠟燭、點三根棒香、供四盤果品。果品當然因家境不同而千差萬別。一般這祭灶果都是由外婆家送來的,有錢人家從寧波城裏買來整包的外面貼着紅紅綠綠圖畫的祭灶果;貧寒人家就用自己炒的年糕乾、砂炒豆、荸薺和胖部代替;稍好一點的人家到小店裏去稱一點零星的祭灶果,如:油果、黑白芝麻糖、紅球白球等等。第二天孩子們吃着昨晚的祭品,雖然好壞有別,不免有點眼饞,可還是玩的很高興的,嘴裏還會自我安慰:“我們明年也去買。”

祭灶過後,就得開始準備過年了,第一件事就是撣塵(大掃除):在母親的帶領下,兄弟姐妹齊動手,掃帚、抹布、拖把,全都用上。哥哥還在長竹竿上紮緊了竹絲去撣掃椽子和桁條上的灰塵,該洗的洗,該掃的掃,媽媽頭上包着布藍,我們紛紛戴上草帽、笠帽,可四穿涼棚的小屋裏的灰塵還是粘得我們個個灰頭土臉。河埠頭熙熙嚷嚷全是洗涮羮櫥、板凳和各種傢俱的鄰舍隔壁,雖然冰冷的河水凍得人人手指發麻,但大家還是説説笑笑,一派喜慶。

然後是準備年貨:殺雞,買肉。雞是家裏養的公雞,母雞是捨不得殺的,還指望它明年生蛋呢;肉就得到下應市場上去買了,我們家總是隻買那麼一塊手掌寬的條肉,同時還會帶回一碗平時吃不到的蚶子,再加上不捨得吃的雞蛋和哥哥種的各種蔬菜以及他捻河泥時捉來的養在水缸裏的河魚、河蝦......這一些就是我們家全部的年貨了。燒雞、燒肉的汁水油光光的,飄出一陣陣撲鼻的香味,母親就用它燒一大鍋年糕湯,還請來幾位鄰居以及叔伯兄弟一起喝點酒,當然他們也會叫我們去吃年糕湯,母親説:這叫“分歲”。有錢的人家大年三十大清早還要請菩薩,叫做“饗熹”,聽大人們説“饗熹”時都用漆着紅漆的祭盤裝食物:利市頭(豬頭)、元寶(用年糕做的)、鯉魚、紅糖、長面等等,全是些討口彩的好東西,象徵着賺錢、發財、高中狀元、紅紅火火、長命百歲。三聲炮仗響過以後,點上大紅蠟燭,然後跪拜祈禱……我們因為一無所有,就應了那句俗話:“五更饗熹,百無一件 ”,那也就只得免了。

過年時小孩最喜歡的就是零食,然而我們買不起,只得自己就地取材:還是砂炒倭豆、年糕乾、胖部(生穀子放在鍋裏炒開花)、荸薺(這可是我光着腳從人家荸薺地裏撿來的),有時還會從小店買回幾顆小糖和一包香糕。母親給的壓歲錢牢牢的壓在枕頭底下。而母親在臨睡前,還要盛一碗年糕,一碗菜漿放到米缸裏,説這是年羹年飯,祈求上天保佑讓我家來年好一點,有飯吃,有下飯。關門前再在大門上貼兩張門神。

乖乖地睡上一覺就是新年啦!

正月七年級天剛矇矇亮,不像平常那樣賴着不肯起來,一聽到外面的爆竹聲孩子們就搶着起牀了。我們是買不起爆竹的,只能遠遠地捫着耳朵看人家有錢人玩(俗話説:“人家做塊做年糕阿拉心頭咋難熬;人家放炮仗阿拉敲破甏。” 就是當時我們這些人心理的真實寫照)。我身上穿的所謂新衣服,其實就是沒有補丁的長衫和用哥哥穿下的破褲子改的夾褲,只有一雙布鞋是新的,“新阿大,舊阿二,破阿三,爛阿四”,沒有補丁就算是新衣服,感覺已經很不錯了。就這樣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吃了醬板湯果得開始出去拜年了,當然先給母親拜年,母親摸着我的頭説:“你又大一歲了!以後要聽話.”然後到堂前去參拜掛在正中上方的列祖列宗的神像(就是一些穿着清朝服飾的畫像),有的人還會結伴去廟裏拜菩薩。最有趣的是去給長輩以及左鄰右舍拜年。呵!這下收穫可就大了,這件小小長衫的前兜裝滿了大人們給的零食,雖然差不多全是農家土產,但偶而也會有一小段甘蔗、幾個橘子,就會令我欣喜若狂了。

那時最熱鬧的是民間組織的馬燈班子,五六個人一班,四個人騎着彩紙或彩布紮成的馬燈,一個人將高高地紮在一起的九面鑼鼓“咣彩咣彩”地敲打得震天的響,四個騎彩馬的孩子邊舞邊唱:“…… 哎格楞燈吆 …… 年糕無沒塊也好!” 看熱鬧的各家各户都會拿出一點年糕、塊之類的給他們。前腳送走一班,後腳又來一班。另外還有“佯掃地”,一個人頭上扎着草圈,臉上畫着花臉,打扮成小丑摸樣,手提一把扎彩的掃帚,到人家門口,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佯裝着掃地,口裏説些吉利話;“嘟 ... 答 .. 掃到東,老闆屋裏盤青龍......” 然後也是乞討點吃食、零錢什麼的。

年七年級一般不走親訪友,而是拜菩薩,拜祖宗;八年級開始走親戚了,那時的鄉村小道上,你來我往,全是拖家帶口的行人,手裏提的不外於桂圓、棗子,甘蔗、橘子等禮品,小河裏船兒吱吱呀呀歡唱着,男男女女不是去走親訪友就是去趕場看戲。每次我出門媽媽總要千叮嚀萬囑咐,到了別人家裏進門就得拜年,吃飯時一定要懂禮貌,大人不動筷,小孩不可先吃:雞肫、蚶子、鯉魚一律不許吃;肉丸,蛋餃只能吃一個 ...... 看着客人到我家來他們也是這樣吃菜的,我實在想不明白這是為了什麼,後來問媽媽:為什麼吃菜還有這麼多規定?媽媽説:一家就殺一隻雞,一隻雞隻有一個雞肫,蚶子和魚很貴的,也只有這一碗,如果先到的客人把它吃掉了,後面再有客人來怎麼辦!一定要等到所有的客人都來過了,剩下的菜我們才可以吃.聽説有的地方還有用木頭魚紅燒以後擺在桌子上佯裝請客的。

正月裏,讀書小孩放假,那時也很少有寒假作業,小夥伴們不但玩的人多,玩的時間長,而且大人也不會怎麼限制我們。那麼,我們那時能玩點什麼呢?無非還是跳繩、打彈子,接子、類瓦橋(滾銅板),追逃、踢毽子等等。不過因為口袋裏有了一點點壓歲錢,不少人還會到小店裏買幾張“香煙牌子”(類似現在的小畫片),幾個人聚在一起括畫片,還有人去買幾個“甩炮”、或者一把火藥槍,剝一根火柴的頭裝在裏邊,“啪啪啪”地打着嚇人。

大人們打麻將的地方一般是不讓小朋友進去的,他們靜靜地玩,就怕小孩子吵鬧;還有的大人會“挖花”,四個人一邊打牌,一邊唱花名,我聽到過好幾次,十分好聽。最熱鬧的是男男女女圍在一起“打牌九”,一副三十二隻竹牌,一個人坐莊,三個人打,後面還圍着一羣人,有拼莊的,有參打的,有擲骰子的,還有高高地站在莊家對面監督場面的(他們叫“撬臉”),更多是觀戰的,真所謂:四賭、八看、十六相(圍觀的意思)、三十二人打圍牆……大呼小叫,熱鬧非凡。這打牌九不像打麻將、挖花那麼文文靜靜地坐上幾個小時,而是來去自由,有贏了錢興高采烈地回家去的,也有賭光了錢灰溜溜逃走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真可謂前赴後繼。母親總是告誡我們;“贏來三隻手,輸掉實咎咎。十賭十輸,千萬不可去賭!”可我們看着人家那麼熱鬧,心裏總有點癢癢的,母親就讓我們在家裏玩牌九:接龍、釣八九、拆子龍……我們不賭錢,她就給大家分一大把砂炒倭豆代替現錢互相支付,就這樣一邊玩一邊吃,玩好了,豆也吃完了。

春節的最後一個活動當是正月十四夜了。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元宵節”,只知道我們鄉下還要在正月十四那一天的夜裏吃湯果(湯糰是稀罕點心,只在有貴客光臨時才能吃到),吃完湯果,孩子們提着大人自己扎的兔子燈、南瓜燈,還有五角星燈,裏邊點上蠟燭,從各家各户跑出來,口裏説着:“和去、大去、趕到茅山吃草子。”匯合在一起,由弄堂這頭走到弄堂那頭,説是“趕老鼠老貓”……就這樣算是過完年了。

有道是:“有佬掙家計,窮人增年紀。”春節很快就過去了,人長了一歲,日子又回到原來的軌道。大人們又在歎息:“唉!過年好過過日難哪!”

過年的隨筆15

過年就是吃喝,集中全身心的去吃喝,吃就是各種肉類,各種蔬菜,喝就是各種酒和種飲料,過年人們都説沒有什麼意思,但人們還是積極做充分的準備,過年的幾天裏,都説不想吃,但是還是吃了很多,過年就是這,説沒有什麼意思,還是要買很多的東西迎接過年,説過年有意思,一年就那麼幾天,未必讓你天天沉浸有意思的日子裏。過年內容很多,一切娛樂活動,一切的親朋往來,一切的聚會。

過年是集中娛樂的日子,耍獅子,走云云的,聚在一塊熱鬧幾天,看熱鬧的,耍熱鬧的,讓人們平常的那種盡情激動起來,這就是過年。

三姑六姨,不到過年的日子,誰也不和誰來往,想來往也沒有時間,過年了走動一下,提些禮走一走,看一看,問問一年來掙了多少錢,收穫可好,什麼都問一問,相互瞭解。加深感情,讓彼此知道,那個分解不開的血緣關係還扭在一塊。

過年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到了這個時候,父母格外牽掛在外的兒女,兒女們到了這個時候,平常在不想家,過年一到就想隔山隔水的往回趕,不由人,由不得人。

過年了有些還小的兒女,盼望父母回來給自己拿回來好吃的,儘管是為了吃,盼望吃的那種心態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敢從內心生出來。

兒女們在外撞世界,平常也想,最想的.還是過年這個時候,見了兒女也不就那麼回事,但是不見,心就淚巴巴的,吃什麼都不想,兒女們真正回來了,忙的累壞了身子,但是心甜絲絲的,有一種滿足感,這就是一種過年的感覺。

過年了,買幾瓶好酒,買幾盒好煙,多買可口佳餚,可能平常一樣在吃,但裏面沒有年味,過年了,就是坐下來專門吃飯,坐下來專門喝酒,一切都在體現一種過去的感覺,給小兒小女換上新裝,一下子就哄托出一種歡樂感,平常也穿新衣,過年穿新衣。就有一種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心態。

過年是一年之中最吉祥的日子,結婚的,相親的,談戀愛的,盼望已久的好事,都盼望在過年的日子裏得到實現,有一個結果。

結婚的看準過年的日子,因為過年時,親朋好友都回來了,正好來送禮,湊熱鬧,營造歡樂的場面,把喜慶推向高潮。

過年了,誰家的姑娘回來了,去看模樣乍象,賢惠不,誰家的小夥回家了,去看看,瀟灑不,在外面混的可好,愛情講究個緣分,有緣分看看就更親熱了,無緣看看也瞭解了心願,終生沒有後悔,且過年這個時間,去看看男女的樣子,也是過年的一個項目。

也有家的姑娘等待戀人從遠方回來,把平常的思念都傾訴在戀人的心上,因為過年是個最好的機會了,也有小夥且過年才能和心上的戀人有個相見相處的時間,一切都寄託在過年的日子裏。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都走的四里五散,相見只有期盼過年的日子了。天下那兒都有姑娘,那兒都有小夥。天下姑娘千千萬,但屬於自己的姑娘,只有一個,未必就是身邊常見的。也許真正屬於自己的姑娘,就生在過年的日子裏見過一面的那個人,天下小俊男多如牛毛,真正喜歡上可以寄託終身的,只有一個,也許這個人還沒有見過,緣分就安排在過年回家的車上,或者路上,一見鍾情,就成了一生的伴侶。

過年是個特殊的日子,有些父母去投靠兒女,看看自己的兒女,享受一下兒女營造的家,有些是兒女回到了父母身邊,看看父母身體可好,曾經看貫了的山是不是還那麼高,曾經玩耍的河流,是不是還那麼清澈。

睡貫了城市的席夢思,海綿牀,其實鄉間的土炕暖烘烘的,睡在上面也特別舒服,只有過年才能去享受。還有一幫同學都回家了,過年裏聚會一次,歲月過的好快,不知相見是否能認識,不管怎麼,一切的夢想,都寄託在過年的日子裏。

過年了,給曾經的戀人寄一張賀年卡,寄託一下那段純潔如水的記憶,因為有過去這個藉口。感悟仍然純真不會加雜什麼污垢。

過年了,給朋友打個電話説明我把你沒有遺忘,只有在這個時候,顯示出內心深處的牽掛,這就過年給人們帶來的一種深悟和人生的回味,讓人勻知道人的情最深。

過年了,去走訪一下朋友。也許是為了報答朋友的思情,也許是為了讓朋友辦個事,也許是為了以前的事埋下一點人情的記憶,不管乍説,且過年機遇,有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開端。

過年了,真該好好躺一沙發上看看電視,看今年的新人又是誰,誰還正年青,誰該退下去了,過去的名人,今年是不是還能出現在電視人,過年了送走了過去迎來了新歲月,少男少女長大了,無不令人心喜,可熱愛生活的人,隨着過年有蒼老了一年,快樂裏,也加雜着幾絲哀傷。

沒有過年這個節日,生活就太平靜了,生活就沒有激情,有了過年這個節日,總覺得變化太快,青春留不住,隨江水而東流。

過年好,快樂的日子唯有過年最令人想往了,雖説摧人老,但還是不能沒有過年的日子,少男少女還是期待過年歡樂的日子。

標籤: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n52q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