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除夕 >

除夕的由來和風俗

除夕的由來和風俗

除夕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年。除夕,也是在外人員回家跟父母家人的團聚日子,是對中國人來説不可或缺的一天。除夕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呢?下面一起隨小編來了解吧。

除夕的由來和風俗

除夕的由來簡介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至於“除夕”的來歷,有這樣的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上山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發現村裏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年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

除夕的習俗簡介

年夜飯,吃年夜飯是除夕這天最熱鬧的時候了。一家子的人圍着一桌子豐富的年菜開吃,温馨的氣氛,讓人開懷。

守歲,又稱之為“熬年”。是指除夕夜一大家子的人團聚在一起,熬夜迎接新年的來到。

貼春聯,起源於宋朝。它的盛行是為了抒發一種美好的`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貼窗花,不僅是為了烘托出節日喜氣洋洋的氛圍,也是表達出美好的願望。

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的風俗。“福”有福氣、福運的意思,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貼年畫,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藝術,也是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除夕夜各地習俗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準備階段。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後,貼門神、祭祀祖先、準備年飯、守歲等。

三明,吃“甜頭”、考頭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把鍋台洗刷得乾乾淨淨,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送灶”時家家還點盞竹製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在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輕人提着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着鑼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賀年。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七年級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説吉利話。除夕、春節及大的節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七年級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貸。

除夕的禁忌介紹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衞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説,否則新年不順。

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説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標籤: 由來 除夕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xi/7w3p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