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除夕 >

(精選)除夕的習俗

(精選)除夕的習俗

除夕的習俗1

傳統節日的到來我們都會選擇吃一些進補的東西,春節同樣如此。我們都知道,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傳統美食。北京的傳統美食都特別的多,但是老北京除夕吃的美食跟其他地方都有一些與眾不同,也有一些傳統的美食。

(精選)除夕的習俗

那麼,老北京除夕吃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製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裏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除夕的習俗2

來歷簡介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習俗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2、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3、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0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5、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煮餃子技巧

煮餃子時,粘連和破皮這兩個常見問題讓人頭疼,究竟怎麼煮才能保持形狀完整呢?其實,煮餃子的過程中,水開四次,就熟了。開水下入餃子,當水第1次沸騰時,添入少許涼水,待水開後再加涼水。總共點3回水,開鍋4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粘連,也不容易破皮。

説起煮餃子,還有個俗語“蓋蓋兒煮餡,開蓋兒煮皮”。也就是説,每次添完涼水後,可以先蓋上鍋蓋,待水沸騰後,再打開鍋蓋煮兩三分鐘。因為打開鍋蓋煮,水蒸氣會很快散失,水温只能保持在100攝氏度左右,餃子隨沸水滾動,受熱均勻,餃子皮很容就熟了。等餃子皮熟了,再蓋上鍋蓋煮餡,水蒸氣和沸水很快就能把餃子餡“燜”熟了。

想要餃子不破不粘,還有個小竅門:在水中加少量鹽,能讓餃子皮更耐煮。

除夕的習俗3

除夕夜吃餃子是北京的老習慣,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餡中放進硬幣、糖、棗、栗子、花生等。吃到硬幣意味着來年發財;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待新年的鐘聲敲響後,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熱鬧非凡的爆竹聲中。

黃土地的百姓很注重除夕,除夕一到都要放鞭炮、貼對聯、換新衣、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尤其是打醋炭這種獨特的習俗非常與眾不同:人們將燒紅的煤炭上澆上醋,然後讓煙氣充滿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意為驅邪。除夕這一天鍋裏可不能空着,要象徵性地放些食物,這叫“照鍋”,寓意年年有餘。老人們還要在除夕夜登高遠眺,通過觀察新年第一天天空的顏色來判斷來年是否風調雨順,這個習俗叫“品天”。另外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全家老老少少都要在除夕裏裏外外換新衣服來祈願新年有新氣象。

在除夕夜等待“分歲鍾”的敲響已經成為蘇州人的一項傳統年俗。每年除夕,蘇州的寒山寺已將敲響“分歲鍾”的習俗固定為一個辭舊迎新、祈福祝願的儀式。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繪的便是此情景。到了除夕夜守歲的最後一刻,蘇州人都會安靜下來聆聽寒山寺傳來的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户時,新春的氣息也隨之撲面而來。可以説,古老的寒山寺鐘聲跨越歷史時空,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新年到來的象徵。

除夕被潮汕人稱之為“年夜”。“圍爐”是潮汕人過年夜的中心活動,它包括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和守歲等環節。據《潮州府志》“設火井於廳,相圍以食”的記載,可知潮州人“圍爐”的習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潮汕人民仍然保持全家老小圍爐吃團圓飯的傳統習俗。潮汕食俗除講究營養美味外,還非常講究“彩頭”即藉助潮汕話的諧音討口彩,比如一盤豬血豬腸炒大蒜寓意“長久”,等等,不一而足。此外潮汕地區還流行一種在除夕時晚輩孝敬長輩祝福長輩的獨特方式——“壓腰”,即子孫們給年事已高的長者壓歲錢,這可以説是一種獨特的“壓歲錢”。

台灣地區把除夕叫做“過年日”,“守歲”叫“長壽夜”,意指父母長壽。除夕祭祀在台灣很流行,這一天人們以隆重的儀式來敬神祭祖,年夜飯後人們開始守歲,“正交子時”一到,大家便集中在一起,用紅白米糕來祭祀神靈、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之後便在火樹銀花和爆竹聲聲中迎接新春的到來。

傳説

傳説,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後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夕”平時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曆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户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曆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來歷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舊時,由於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做不到飲食豐厚,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對年夜飯的質量和內容要求較高,飯菜要儘可能豐富,一是為了解饞,二是這種充實感預示着來年的豐衣足食。

關於年夜飯來歷的傳説流傳着不少有趣的傳説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裏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户户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着旺旺的火堆,夜裏大家都不睡覺,在家裏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裏,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除夕的習俗4

韓國人除夕吃什麼

1、韓國人除夕吃什麼

1.1、五花肉:韓國人吃遍全世界的豬

1.2、泡菜:世界五大健康食品

韓國的確是一個愛吃泡菜的國家,在韓國泡菜的種類多達幾十種,全國各地,老老少少幾乎沒有一天不吃泡菜的,所以才會有衍生出來的泡菜漢堡,泡菜披薩。

1.3、燒酒:一頓可以喝一瓶

燒酒是韓國的一種酒精飲料,的主要的原料是大米,通常還配以小麥、大麥或者甘薯等。韓國燒酒顏色透明,度數一般在20度左右,略高於中國南方的黃酒。

1.4、年糕:不吃年糕長不大

此外,打糕也是韓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打糕的製作過程講究“打功”,年糕是用糯米粉做成,而打糕則是用糯米飯捶打而成。打糕裏面還有其他的材料,比如豆沙、熟豆麪、糖、鹽等,這種打糕比一般年糕更加粘潤可口,味道更好,打糕表面分別撒上黃豆粉、花生芝麻粉和紅豆粉,香甜又軟糯。

2、韓國除夕的習俗

韓國人講究年三十之前必須回家探親。每年除夕之前,就會出現一幅數千萬大軍流動的回鄉場面。昔日車水馬龍的首爾突然清靜下來;平時高朋滿座的飯店也掛上“連休停業”的牌子,也有的貼上“初×營業”的告示。

韓國飯店“三十不開門”的風俗由來已久。韓國人十分講究年夜飯自家動手,並在家裏就餐。他們認為春節是祭奠祖先、傳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團圓飯不僅難得,而且象徵了家族興旺。連飯店老闆都説,既然家家户户都回家過年,廚師和服務員也不能例外。

3、韓國春節是什麼

在韓國,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韓國的春節和中國的春節是同一天,也就是中國農曆大年三十,這個假期在韓國有三天的法定假期。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説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嚴格。

韓國春節的風俗禮儀

韓國的年夜飯講究很多,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為傳統飲食,而且全部出自媳婦之手。全家要吃“五穀飯”,即雲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飯。另外還要做“打糕”,包韓式“饅頭”。主菜除烤肉外,還要擺上十幾種山野菜或泡菜。

正月七年級在韓國,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春節這天早上,韓國人早早起牀,穿好美麗的韓服,祭祀祖先。韓國人認為,去世的祖先只有在這天才會回來,品嚐祭祀食物。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説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嚴格。

祭祀結束後,才能吃第一餐——米糕片湯。韓國人把春節食品統稱為“歲餐”,米糕片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韓國朋友説,古代韓國人崇尚太陽和純潔的白色。白色的圓狀米糕片既代表太陽,同時也象徵着辭舊迎新。七年級的早晨吃上一碗,寓意迎接太陽的光明和萬物更生的純潔。

除夕是什麼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的習俗5

壯族:

家家户户講究在院裏點燃一堆火,徹夜通明,名曰:“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裏,家庭温暖,生活興旺、吉祥。

蒙古族:

講究在除夕之夜闔家席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新年,午夜時,全家歡歡喜喜飲酒進餐。並且比平日格外多吃多喝,還特別講究酒肉剩得越多越好,以示來年生活富足有餘。ザ弊澹喝家人都要喝一碗稀飯,以此盼望新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鄂温克族:

女人不外出,只在自己家唱歌跳舞,共慶新的一年。

苗族:

把春節稱作“年”,家家户户殺豬宰羊、拷酒打烴,圍坐吃團圓飯,祭祖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藏族:

舉行勵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高歌歡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テ彰鬃澹撼夕這天,家家户户都在庭院內,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達。晚上全家圍坐吃團圓飯。

彝族:

同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七年級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示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哈尼族:

婦女忙着做餈烴,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裏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

全家守歲,年七年級天一亮,姑娘們爭着到屋外挑水,誰挑回第一挑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達斡爾族:

全家圍坐守歲,清晨起早打掃庭院,大門口堆起幹牛糞堆。天黑點燃。剎那間家家焰火,户户生輝。長者把肉、饅頭、餅子等春節食品扔進火中,火焰越燒越旺,象徵着人畜兩旺,五穀豐登。

土家族:

飯酒進餐舉行擺手舞令,這是土家族最流行的古代舞蹈。

畲族:

全家拜“盤古祖圖”,年長的人向全家講述祖先的歷史傳説。

鄂倫春族:

先給本民族的祖先以及近親長輩斟酒叩頭。隨後人們就端着樺皮盒環繞馬圈行走,嘴裏叨着“馬合馬合”(祝福聲),還舉行賽馬活動。

傈傈族:

“闔家”飲酒進餐,許多人揹着米烴、水酒到温泉沐浴,洗滌一年陳舊,以求健康、長壽。

阿昌族:

圍坐吃團圓飯。人們穿上節日的豔麗盛裝,殺豬宰牛款待親友,還要演出文藝節目,鄰近村寨的'人都前來觀看,非常熱鬧。

獨龍族:

人們身穿最好的服飾,各户及親友之間互相邀請,共同祝賀,並以酒款待客人。

除夕的習俗6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xx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xx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歷史記載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風俗習慣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麪,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着紅燈籠,堂屋燃着熊熊的紅火,點着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節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衞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説,否則新年不順。

2、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説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敍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着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除夕的習俗7

全家人包餃子吃餃子

吃餃子流行於北方地區。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七年級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素餃子多用各種新鮮蔬菜。餃子的形態甚多,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也有推捏、疊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餃,以及擠捏的木魚餃。

團圓宴

除夕之夜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吃團圓飯。因為除夕這一天對於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象徵一家人的團圓圓滿,所以對於這一晚吃什麼也會非常重視和講究。這一晚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通常都是葷素俱全,象徵生活紅火,還有年夜餐桌上一定要有一條魚,象徵年年有餘、吉慶有餘,酒滿茶香,家人歡聚一堂,是這一天最重要的主題。

燃放爆竹

燃放爆竹也是大年三十慶祝節日的一項傳統活動,舊時燃放爆竹有“驅趕年獸”,以保家人來年生活順利、健康平安的一個寓意,而紅色的爆竹也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紅紅火火的期待,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到現在人們崇尚更環保綠色的慶祝方式,市場上也有更多各種更環保、絢麗的爆竹、煙花產品供人們挑選,更多新的表現形式,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最為熱鬧的習俗之一。

為什麼沒有除夕夜了

現在的除夕都普遍稱為年三十。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大年三十的夜裏,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在年三十的這天魚是不能吃的。

大年三十的注意事項

燈長開不關

大年三十晚上睡覺,房間的燈可以關掉,但是客廳的燈是不能關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吃餃子時不能説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台。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説話,不許矗筷子,提前吃完了餃子也不能離開自己的座椅。

不可説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大年三十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

除夕的習俗8

除夕的習俗

每當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裏,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着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上海:“開門紅”

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年八年級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拉薩:祈求

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幡,祈求在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經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接而成,寓有藍天、白雲、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經文。樹經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後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於房頂。樹好經幡後,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後邊舞邊歌。

江蘇:“掘元寶”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除夕的習俗9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户的傳統習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時間,都要趕回家中,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年糕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

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在南方,年夜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為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

除夕的習俗10

除夕夜的由來

除夕這個節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類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類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類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類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着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類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類準備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户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類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類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習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類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每家每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類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類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着紅燈籠,堂屋燃着熊熊的紅火,點着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習俗11

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4、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5、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着紅燈籠,堂屋燃着熊熊的紅火,點着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習俗12

除夕吃什麼除夕食俗盤點

俗話説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除夕吃什麼: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説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除夕吃什麼: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吃什麼:長面

也叫長壽麪,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麪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裏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麪,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麪、素面、葷面、掛麪。

除夕吃什麼: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裏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裏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糰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七年級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七年級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七年級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七年級吃麪條和燉肉,八年級才吃餃子。

除夕吃什麼:年糕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除夕吃什麼:魚

春節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着年年有餘,所以春節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

除夕的習俗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同,在我的老家河南,你知道是怎麼過年的嗎?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每年的除夕早晨,大人們早早起牀,家家户户都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紅通通的春聯、年畫、窗花等,貼在大門或窗户上裝扮,春聯上的吉祥話兒、美麗的窗花、造型不一的年畫,讓我們瞬間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這一天還會大掃除,寓意是將一年裏的晦氣全部掃出門,有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意思。

今年的這一天,奶奶和媽媽在家包餃子,準備豐盛的年夜飯。我則約幾個小夥伴一起去附近的地方放鞭炮去了。

到了晚上,大家圍着桌子坐下,桌子上擺滿了美食,有餃子、火鍋、臘肉等。爸爸看見我正在吃餃子,於是問我為什麼要在春節吃餃子?我想了想回答到:“好像是為了預防耳朵被凍傷。”爸爸笑着説:“不錯,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為了治療老百姓得的.凍耳所製作的。後來不斷模仿改良才有了現在所吃的餃子。"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很快就吃完了年夜飯。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等待着春晚開播。

除夕,就像一首輕快的樂曲環繞在我的心頭,讓我陶醉其中。

除夕的習俗14

1、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傳説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和春節有什麼區別

時間不同

簡單來説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習俗不同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

除夕有哪些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説,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裏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7、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8、吃餃子不能説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台。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説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9、忌開箱櫃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10、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裏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説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11、忌曬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説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

1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13、不可説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節日的由來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説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説,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説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的習俗15

除夕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每一年的最後一天晚上就是除夕了。在這一天,爆竹聲聲響,煙花處處開。

除夕晚上要吃餃子,寓意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甜甜蜜蜜,再配上自制的蘸料,簡直是人間美味了。這一天,人們可以放下所有的壞心情,釋放所有的壓力,悠閒自在,樂此不疲。到了晚上,才是重頭戲。

除夕因位於其年之末,人們便更加有興趣。再加上美味可口的食物和長輩們送出的紅彤彤的壓歲錢,小孩子們是“吃嘛嘛香,喝嘛嘛樂”了。大人們也不例外,他們可以放手自己的孩子,任他們肆意逍遙,只要注意安全。然後自己找個麻將攤玩上兩把,輸贏亦是快樂。有的不賭錢,就“賭”胃,找上幾個好友,買上幾瓶價格居中、上得了枱面的'酒,再配兩個小菜,人間天堂啊!

老人們終於不再孤獨,兒孫在庭院裏瘋玩,老人們就坐在一旁看着,時不時警告上幾句,要小心些;或和幾位老友聚在一起玩撲克,不拿錢,就圖個快樂。

小孩子們最為猖狂。手裏捏着打火機,兜裏揣上幾盒炮,儘管有些恐懼,也要放上一盒。雖然家長叮囑不要玩炮,不要玩火,可到了這時,好奇心勝過了媽媽的話,必定要玩。這是男孩子們的活動,有些女孩或許也會參與。再來説説大部分“仙女”們都在幹嘛,她們到了過年也不安靜,小的到處抱大腿要紅包,再拿去買糖;大的則聚在一起跳皮筋,講故事。

可是,如今這個時代,電子產品高端又實用,過年沒了熱鬧的氣氛,刷視頻,玩遊戲等等,佔據了一整天。年味走遠了,真的回不去了嗎?

今年,希望熱鬧一點

標籤: 除夕 習俗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xi/n0mj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