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冬至節 >

冬至的來歷與習俗[必備]

冬至的來歷與習俗[必備]

冬至的來歷與習俗1

冬至習俗活動

冬至的來歷與習俗[必備]

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説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説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説:“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另有一種説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冬至節氣的由來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説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温熱。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日出到日落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着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説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的禁忌

1、冬至的禁忌之不要偷吃祭品

不要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那個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2、冬至的禁忌之不要倒插筷子

不要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央,這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那個會以為是你在招他來分享食物。

3、冬至的禁忌之不要游泳嬉水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説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冬至的禁忌之不要貪財

不可撿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5、冬至的禁忌之不要回頭

不可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那個。

6、冬至的禁忌之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人陽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陰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氣入侵。

7、冬至的禁忌之不能同房

民間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裏禁忌房事,如冬至、夏至前後半月內禁忌房事,據信,冬至陽氣尚微,夏至陰氣尚微,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陰陽不能調和,雖説指的是自然界裏的陰陽二氣,也怕感染了男女體內的血氣精神,這時候行房事恐怕不能配合節氣而走泄了精血,導致神氣疲乏,引來禍災。

每日的晨昏,也是陰陽轉換交接的時刻,此時亦恐陰陽不調而禁忌房事。實則昏時人體勞累睏乏不易行房,晨起精神未振,行房事也易影響一天的勞作,所以晨昏刻均不易行房。陰陽之説只不過是對此類民間經驗的一種解釋。除此之外,本命生辰日正衝甲子、庚申晦朔之日行房事也是忌諱的。還有各地不盡相同的祭神持齋日也忌諱行房事,否則,以為是對神明的大不敬,會受到神鬼的懲罰或陰譴的。

冬至的來歷與習俗2

冬至的來歷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古代紀念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冬至的習俗:現代民俗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冬至的習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習俗:台灣民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各地習俗:廣東

廣東人流傳着一個説法:"冬至大過年",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隆重。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在這天,除了要吃團圓飯、吃湯圓。

冬至各地習俗:寧波

"吃了湯果大一歲。",寧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的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日早上還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湯果,寓意把之前的黴運全部"翻"過去。酒釀圓子、湯糰這天吃上幾個,寓意團圓、圓滿。老寧波人還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託"年年高"的美好心願。

冬至各地習俗:長沙

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裏);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xx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枴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各家還有吃糯米飯,做黴豆腐,煙燻臘肉。

冬至各地習俗:福建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徵興旺吉祥。

冬至各地習俗:杭州

在杭州,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裏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這樣寓意着"吃剩有餘"。

冬至各地習俗:江蘇

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並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製成冬陽酒。

冬至的來歷與習俗3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牀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標籤: 冬至 來歷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ongzhi/e7dd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