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冬至節 >

冬至的習俗【熱門】

冬至的習俗【熱門】

冬至的習俗1

(一)冬至簡介

冬至的習俗【熱門】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二)冬至有哪些習俗

1、冬至的習俗:古代紀念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冬至的習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3、冬至的習俗:台灣民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冬至的習俗:現代民俗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説:“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説:“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三)傳統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説也是“年時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着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普遍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的習俗2

冬節潮屬有上墳掃墓的習俗。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節和冬節,謂之“掛春紙”和“掛冬紙”。一般情況下,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掛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掛冬紙”。

但人們大多喜歡行“掛冬紙”,原因是冬節氣候較為乾燥,與暮春鶯飛草長、常有紛紛細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於上山野餐。冬節掃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鮮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鮮蚶是必要的,意謂取其吉利的意義。拜墓之時,還須拜墓旁的土地爺,即所謂后土之神。祭拜儀式過後,人們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輕鬆又熱鬧,兒童嬉鬧,長者舉杯閒談,山野間盪漾着家族的.融洽與和諧。祭品中那盤鮮蚶一定要吃完,並把蚶殼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殼稱為“蚶殼錢”,撒在墳頭,是將它作為冥錢之用。

另外,祭品盤中的大魚,全尾或截分兩段的,照例是留給辦理飲酌者的家屬。所以成為規例,野餐時什麼人都不許吃它。如果你不明規例,錯吃了,人們會怪你不曉情理。

冬至的習俗3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着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暴發瘟疫,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脱人民疾苦的醫生。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相傳張仲景老年還鄉時,正逢大雪紛飛的冬天。街頭很多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少人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個情況,內心不忍,於是令人在南陽關東邊搭起了一個醫棚。讓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餡,然後包成餃子。施捨給百姓。這頓餃子把不少鄉親的凍耳朵給治好了。

此後,每逢冬至進九,大家都紛紛爭食餃子,有諺語“冬至的餃子不凍耳”。

冬至由來

由於陰曆陽曆的差距,在中國的冬至季節,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這一天夜晚十分的長,在漢武帝時期,24節氣被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主要採用的是平均時間法來劃分節氣,這樣一來冬至和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就被稱為了中氣,中氣之間再進行劃分,也就成為了24節氣,冬至只是其中一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個節日。

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這天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所有人都要舉行賀冬儀式,唐宋時期在東至,還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習俗

【餛飩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習俗4

寒風瑟瑟,北風呼嘯,轉眼過去,又是一年一度的冬至,在冬至中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也有的地方吃的是餛飩,説是為了將天地的混沌全部去除,而我們南方這裏吃的卻是熱乎乎的`,白嫩嫩的湯圓,冬至吃湯圓寓意家家團團圓圓。

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桌寧波炒圓,炒圓的外皮十分酥脆,裏面的糯米糰十分的有嚼勁,外酥裏嫩,十分香脆,炒圓的步驟繁多,請聽我慢慢到來。

第一步,先將糯米粉放入碗中,再盛上一些温開水,用手邊揉邊倒水,等糯米糰變得有些濕漉漉的就好了。

第二步,將早已濕漉漉的糯米粉揉成一個糯米糰,那個團十分光滑幾乎沒有一點瑕疵,還十分有韌性。

第三部,從麪糰中取出一小部分揉成一個長條,再將長條切成幾個小段,揉圓壓扁。

下面就是入鍋了,在鍋中放入適量的油,將切成小段的糯米糰一次放入,這些小圓可淘氣了,不一會兒,它們卻肩靠肩,背靠背的聚在一起,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一個個掰開,這個掰開了,另一個又合在一起了,我用筷子與鍋鏟雙管齊下,終於全部分開了,不過有的兩面金黃的,有的卻炒焦了。媽媽説最主要的是炒,兩面有點黃的時候要快速炒,不然要黏成一團的。接下來先放入油筍絲和肉絲翻炒,再將青菜切成一片片的,放入鍋中翻炒,然後將泡好的番薯面和小圓倒入,不停地翻炒出香味來,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炒圓就大功告成了。

希望人人都能在冬至這天團圓,過上一個美滿的冬至。

冬至的習俗5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山東威海、天津、北京等地冬至都要吃餃子,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其實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有典故的,到底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裏更加難受。

他一到家,登門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可是張仲景心裏老惦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冬至到了,他讓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凍傷。

他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温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現在,河北地區及全國許多地方都流傳着”冬至吃餃子“的説法。嬌耳湯”之恩。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其實冬至是紀念張仲景。至今冬至節氣仍是非常重要的。

冬至吃餃子——吃什麼餡的餃子最好?

這個時節吃什麼餡的餃子可有講究。專家表示,羊肉大葱餡的餃子最適宜在立冬吃。

北方有俗語:“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過進補來抵禦嚴寒的侵襲。所以冬至節氣到來,也即意味着人們可以吃一些陽性的東西來增加熱量,比如温性的牛、羊肉。北方有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傳統,要論各種餡料哪種最適合冬季進補,羊肉大葱餡無疑是上上之選。

按中醫的説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温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温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不過,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況,則不宜過度食用温熱食物。要判斷“上火”與否,一些小症狀有提示作用,如舌紅、舌苔黃或黃厚、黃膩、口脣乾燥、咽乾咽痛、口渴、口瘡、鼻流黃涕、便祕、煩躁易怒等,有這些情況時最好少吃或不吃羊肉餡餃子,以免火上澆油。當然,是不是上火還是醫生的診斷最可靠。

對於老人來説,吃的餃子最好以素餡為主,而且不宜多吃。年輕人在吃肉餡餃子時最好不要喝太多涼的飲料。其實,煮餃子時,糧食中除含有碳水化合物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蛋白質,它們也會流失在湯裏。所以,吃餃子最好把湯也一起喝掉。

上面已經為您介紹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以及冬至吃什麼餡的餃子最好,那麼接下來,小編繼續為您介紹羊肉大葱水餃的做法及煮餃子的技巧,想要在冬至煮成一鍋不粘皮的餃子,請往下看。

冬至吃餃子——羊肉大葱水餃的做法

原料:羊肉750克,豬肉250克,麪粉600克,清水360克,大葱4棵、鹽、料酒、老抽、花椒水、橄欖油、香油、餃子餡調料,薑末。

做法:

1、製作餃子餡的祕密武器,花椒水,提前用開水把花椒泡上,涼後即可用;

2、羊肉餡,買羊肉時讓店家給絞好了,羊肉豬肉混合一起,也把大葱給絞裏面了,回家就省事多了,順着一個方向攪拌上筋,邊攪拌邊添加花椒水,這樣做出來的餡汁多鮮嫩,還沒有羶味;

3、把薑末、料酒、調味料、老抽、香油、橄欖油和鹽,放入餡中,攪拌均勻;

4、麪粉中放清水,和成麪糰;搓成長條,切成小擠子;擀成麪皮;包入餡,做成餃子;鍋中加水,水開後放入水餃,中間點兩次涼水,煮熟即可撈出享用了哈。

冬至吃餃子——五竅門餃子不粘皮

第一招:民間關於煮餃子有幾句俗話:“煮餃子先煮皮,後煮餡”,“蓋鍋蓋煮餡,敝鍋蓋煮皮”。這幾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水的沸點是100℃,把露出水面的餃子皮“蒸”破而餡卻還有熟,並且湯色渾濁不清。若是敝開鍋蓋煮,蒸氣會很快散失,水温只能保存百度左右,餃子隨滾水不停地攪動,均勻地傳遞着熱量;等餃子皮熟了,再蓋鍋蓋煮餡,蒸氣和沸水能很快將熱量傳遞給餡,不用多久餃子餡就煮熟了。採用該方法煮出的餃子,皮不容易破,湯色也清,餃子既不粘,又好吃。

第二招:水燒開後放進適量的鹽,待鹽溶解後,把餃子下到鍋裏,再蓋上鍋蓋,不用翻動,不用點涼水,直到煮熟。這樣煮出的餃子,不粘皮,不沾鍋,剩在鍋中的餃子也不會發生粘連。

第三招:在煮餃子水燒開之前,先放入一些大葱尖,水開後再下餃子,這樣煮出的餃子不易破此,也不會粘連。

第四招:為防止餃子粘鍋,和麪時可加1個雞蛋。另外,如果想讓肉餡熟得快些,可以在水裏加些醋。

第五招:如果是吃剩下的餃子,想留做下餐吃的話,最好拿個大點的碗裝上冷水,然後把餃子一個個放在冷水裏過一下,之後攤開放在盤子裏,稍傾可隨你怎麼放,都不會粘了。

冬至的習俗6

冬至的來歷

由於陰曆陽曆的差距,在中國的冬至季節,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這一天夜晚十分的長,在漢武帝時期,24節氣被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主要採用的是平均時間法來劃分節氣,這樣一來冬至和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就被稱為了中氣,中氣之間再進行劃分,也就成為了24節氣,冬至只是其中一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個節日。

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這天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所有人都要舉行賀冬儀式,唐宋時期在東至,還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的風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着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着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説法。

冬至寓意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着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的習俗7

立冬是冬至嗎

立冬節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節氣:每年12月21日~23日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比立冬更冷一些

"至"冬季是截止了"立"是開始進入冬季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至是"數九"的開始,表示冬季最冷的時候到了,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個"九",俗語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杏花開;八九燕歸來。意思是冬天最冷在三九,之後就逐漸春暖花開了。

立冬養生吃什麼好

熱粥暖胃

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在補冬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説,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甘薯、馬鈴薯、紅薯

立冬養生要注意補充維生素

立冬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

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裏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雞蛋、魚類、乳類

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熱量為主

立冬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至的習俗8

冬至習俗-祭天

歷代統治者都要於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徵着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冬至習俗--祭祖

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台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後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後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在我國台灣還有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祀祖先。在台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習俗-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冬至習俗-圓仔貼門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徵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於一個民間傳説: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於甦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後,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後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説:“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後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冬至習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有句話:“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此時。正值冬季,大雪紛飛,十分寒冷。白河兩岸老百姓面黃肌瘦,飢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傷了。

張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建起醫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用水煮,然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像耳朵似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問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全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形狀,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得都很“俏”。諺語講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那麼,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這是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糧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的習俗9

去年,到韓國出差,卻碰巧趕上了冬至時節。

本以為,冬至這個節氣,只有在國內才會受到重視。沒想到,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的韓國,冬至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而在這一天,韓國人有喝紅豆粥的食俗。

紅豆粥的食俗,由來已久。相傳,古時的韓國人認為鬼神害怕紅色,因此將紅豆熬成粥食用,可以辟邪除病。久而久之,這個食俗流傳下來,成了冬至不可或缺的一個活動。其實,在這個傳説裏,不僅藴含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而且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紅豆是冬季裏藥食俱佳的食物,能補脾健胃,食之對身體頗有裨益。

韓國紅豆粥的做法,和國內略有不同。將紅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半天,放入鍋中熬煮至軟爛後,將紅豆湯與紅豆分開,並將紅豆壓制成豆沙;糯米洗淨,用水泡兩個小時,放入紅豆湯裏一同熬煮至米熟爛;預先將湯圓做好,最後將湯圓放入紅豆粥裏煮熟就完成了。

其實,韓國人冬至喝紅豆粥,和中國的吃湯圓有些類似。韓國的紅豆粥,其實就是用紅豆加糯米熬煮的湯,來煮湯圓。可見,這個食俗也是受了漢文化的影響。

韓國人有“吃過紅豆湯,可增加一歲”的説法。紅豆湯裏的湯圓數量,要和吃的人的`真實年齡一致。朋友又告訴我,儘管韓國湯圓的個頭小,多吃也沒關係,但對於一些年齡大的老人來説,腸胃不太好,糯米吃多了反而傷身。所以有了年紀的人,大多隻是象徵性地吃一個湯圓,並不嚴格照年齡來吃湯圓的。

冬至的習俗10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以郊祀祭天的記載。《周禮》中規定,在冬至日,要舉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

漢代以後,冬至節開始成為民間的一種節日。《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唐宋時代,冬至的地位更為重要,當時人們甚至認為“冬至”與“歲首”並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説:“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時代,冬至依舊長盛不衰,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説。此時每到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人們慶祝冬至時的'盛況:“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可見,古人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差無幾。過冬至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民俗專家表示,隨着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冬至的節日重要性雖然有所降低,但豐富的節日內涵依然世代傳承,我國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而冬至的飲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諸如餛飩、餃子、湯圓、冬至盤、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為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在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還要祭祀上天,以表達自己對先輩的緬懷和對未來的憧憬。

冬至的習俗11

冬至節到了,是日起進入臘月,上一夜為“冬至夜”,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吃“蛋酒頭”。富裕人家延中藥鋪熬製膏滋藥,冬令進補。另外,貧苦人家無力築墓,浮厝在郊野的棺材,只覆以稻草編制的草苫。是日,或加蓋草苫,或由家人趁冬至日下午,將剩下屍骨,納入陶甏內,挖土掩埋。同善堂把無主遺骨撿拾入甏,人稱善舉。

冬至的'習俗12

一轉眼冬至又到了,而關於冬至的習俗有人説吃餃子,有人説吃湯圓,但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更特別,那就是吃包子,雖然已經很漸漸失傳了,但是我們家依然還保留着這個習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發好面,準備好羊肉胡蘿蔔餡。一聽説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邊,拿過奶奶壓好的麪皮,開始學包包子。奶奶邊包邊教我:“左手心放麪皮,右手舀餡放在麪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邊皮,中指沿着邊兒往回拉,邊拉邊捏,最後捏到一起擰個小辮就行”。我一聽,難,得有點技術。奶奶説:“不怕,一學就會。”她握住我的右手,分開手指,在麪皮上練習“邊拉邊捏”,看着麪皮的圓邊在我手下一點點收攏,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兩個,第三個我堅持要自己來,開頭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順利,快要捏好了,我心裏高興,想一下捏住,可是餡都捏到了邊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點發急,使勁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餡也漏了。奶奶一看説:“不要急,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你這是面邊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濕了就粘面了。”我長吸一口氣,擦乾手,重新拿過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終於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辮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氣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個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飯了,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包子,我心裏美滋滋的,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勞啊!

不知道冬至的這個習俗還可以流傳到什麼時候,但是我喜歡這樣傳統的節日,喜歡這樣傳統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13

一、冬至各地都吃啥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説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説法。

南方冬至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説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葱、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説,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二、冬至該如何做到科學養生

首先我們從飲食上要調整好

“病從口入”這幾個字説的恰到好處,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在飲食上不注意的話,有些疾病也會因為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找上我們。冬至以後氣温變的更低,使我們感覺更加寒冷,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適合吃一些可以讓身體暖和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一些温和的食物。冬至時節氣候乾燥,如果經常吃一些比較容易讓我們上火的食物肯定是不可以的,辣椒雖然吃了可以使身體暖和,但是也不適合多吃,多吃的話使身體上火更容易產生疾病,所以無論食用任何食物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

適當的`吃堅果可以補充身體所需

説到堅果大家一定會想到很多種,瓜子花生這兩種比較普遍經常吃的我們就不多説了。我們要經常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這樣的堅果,這樣的堅果營養價值更高,就連孕婦在懷寶寶的時候都是要吃這些堅果好讓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補充每天身體所需的養分,無論是胎兒還是小孩子經常吃這些堅果可以使他們更聰明。所以就連孕婦都可以經常食用的食物,我們在這個適合滋補的節氣裏有什麼理由拒絕這些堅果呢。

適當調好空調温度不能過高也不要過低

冬至的時候我們北方的家家户户已經開始供暖了,而且已經供暖一段時間了,即使是在農村各家各户也已經燒了熱熱的暖氣或者爐子來保暖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把温度調的高我們就不會冷,但是我們也不能做到一個冬天都不出屋吧。所以我們在室內的時候空調、暖氣的温度不要調的太高,不能和室外的温度相差太多,那樣如果我們外出的話很容易感冒。

天氣晴好的情況下要經常曬曬太陽

冬至以後的天氣也是“喜怒無常”所以晴好的天氣對於冬至來説應該是難得的,所以在晴好的天氣裏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這樣不僅可以使身體暖和,小孩子經常曬太陽的話還可以補鈣。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在天氣晴好的時候都需要在太陽底下曬曬太陽,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

用熱水泡腳相信在冬天幾乎每個人都在做這樣的事情,俗話説“寒從腳下生”所以我們的腳部要着重的注意保暖措施,冬至以後發生凍腳的朋友會更多,如果是騎車上班的朋友更要做到每晚用熱水泡腳,不僅可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每天泡泡腳也可以減少凍腳的發生。

三、冬至吃什麼水果

一、蘋果

蘋果,象徵着平安的意思,其內含檸檬酸、蘋果酸、多糖果膠、鐵、鋅、鉀、磷和維生素A、B、C等,具有養心益氣、潤肺健脾等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腸胃,利於排便,並能穩定血糖,對降低膽固醇、預防膽結石起到一定的功效,因此,蘋果成為了水果中送禮的首選。

二、香蕉

香蕉吃起味香,一年之計均有收穫,其含營養價值頗高,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喜歡的一種水果。而香蕉的營養價值在於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食物纖維和鈉、鉀、鎂等礦物質,對人體皮膚和毛髮的健康起到一定維護功效,備受專家認可。另,香蕉另一大營養價值在於能鎮定人們睡眠,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潤肺止咳,幫助人體消化和滋補,值得推薦。但是由於香蕉性寒,不適合體質偏虛者食用,建議少吃。

三、石榴

石榴是一種非常美觀的水果種類,白似水晶,讓人過目難忘。同時,它還是個藥食兩用的水果,同樣也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石榴性味甘酸澀,是屬於温性食物,其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對人體腹瀉、便祕起到一定的治療功效。另,石榴這種水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多酚類物質,在延緩衰老方面也起到一定功效,女性朋友可得一定要試試哦。

四、鮮棗

若要列出營養素最齊全的水果,那麼鮮棗一定能名列其中。這種水果含如維生素C、鉀、鋅、鎂、鐵等營養元素。其中,鮮棗中的維生素C就可預防高血壓、軟化血管、冠心病和動脈硬化。而鉀在控制血壓方面帶來一定益處,鎂則是助於對抗壓力,都是適合養生的好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棗偏熱,患有便祕、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應禁吃或少吃為宜。

五、柑橘

柑橘味道甘甜微酸,色澤有深有淺,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維生素B1和類黃酮素,最直接的功效是能化痰活絡。特別是患有急性氣管炎的人來説,這時候要是吃柑橘,可以疏通經絡,消除喉嚨裏邊的痰積,在治療患者這個起到關鍵作用。此外,由於感覺中還有胡蘿蔔素,這種營養素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後,能幫助人們護眼名目。

四、冬至養生注意事項常見的有哪些

一、生活起居

冬至養生第一步就是體現在生活起居上。我們應該要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後再出來活動為宜。同時,也要穿好貼身保暖衣物,以抵禦寒氣侵襲。另,若是在冬至時節前後能睡好午覺,在養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養神氣,也能勞逸結合,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飲食調養

“藥補不如食補”這句話説的就是養生中的飲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時節能選擇美味的、補益的食物進行滋補,那豈不美哉?那麼美味、補益的食物有哪些呢?養生專家則建議,首選温補類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肉、鯽魚等,均是冬至適宜食物。這些食物能給我們人體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並對腎起到合理調養作用。

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

冬至氣候寒冷,氣温低下,不少人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時候習慣緊閉窗户,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行為。若長時間待在不通風的室內,室內的二氧化碳就會急劇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產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氣體等,將會導致室內空氣質量大大下降,從而會使人在這樣環境中出現頭暈、食慾不振等現象,不利於人體養生。因此,冬至應該儘量開窗換氣,保證室內擁有一定量的新鮮氧氣。

四、增苦少鹹

冬至人體的腎功能是偏旺的,為了防止腎水過旺,建議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鹹味食品。因為多吃鹹味食品,腎氣就會更旺,從而會給人體心臟帶來傷害,使心臟力量減弱,不利於人體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議如下: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麥、薯類及各種豆類產品。

冬至的習俗14

冬至節氣的習俗是什麼

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説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説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説:“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另有一種説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淨後,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後,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温,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為冬釀酒。

冬至做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贈鞋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着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着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氣候特點

1、日照時間短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温還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

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温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説,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2、氣温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着的歌謠是這樣説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的來源和意義

在25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都非常重視這一天,冬至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古代的人覺得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人們往往會在冬至這天,進行祭祖,家庭聚餐等活動。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説明就快要過年了,二是説明冬至和過年差不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時候,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這天,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則要向父母長輩祭拜,現在人們依舊遵循着祖輩們留下來的傳統,在冬至這天祭拜祖先,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還有吃餃子,吃羊肉等習俗。

冬至的習俗15

我國一向有尊師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新河縣誌》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謂‘拜冬餘’。”“拜聖壽”,“聖”指聖人孔子,就是給孔聖人拜壽。因為“冬至”曾是“年”,過了冬至日就長一歲,為之“增壽”,所以需要拜賀,舉行祭孔典禮。《南宮縣誌》則説:“冬至節,釋菜先師,如八月二十七日禮。奠獻畢,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釋菜先師”就是一種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屬禮先師孔子。古時始入學,行“釋菜”禮。春秋二次祭孔則用“釋奠”禮。“釋菜”禮比“釋奠”禮輕。為什麼冬至祭孔較“春秋二祭”禮輕呢?

因冬至祭孔是沿用的年禮,過年是要放學、開學學生入學,祭聖人只是例行公事,不是專門舉行的典禮儀式。《定興縣誌》記載:“冬至,釋菜先師孔子,師率弟子行禮,弟子拜師,窗友互拜,謂之‘拜冬’。教授於家者以次日宴飲弟子,答其終歲之儀,多食餛飩。”《武安縣誌》也有祭孔拜師的記載:“冬至節,釋菜先師,學校兒童醵金祭禮,午聚餐校內。”師生互相宴請,如《懷安縣誌》所載:“冬至前一日,館徒為師具饌,宴衎盡歡。次日,衣冠拜師,師亦命酒。”有的地方學生家長也與子弟一起參加拜師和宴會活動。“冬至節,民國前,學校師生拜先師孔子,名曰‘拜聖’。學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謝塾師,宴會一日。”(《威縣誌》)“教員與學生父兄會飲。”(《廣宗縣誌》)冬至日又是對教師定聘約和解僱的日子。《靜海縣誌》記載:“冬至日,塾師非次年有成約者即敬。”

冬至節又稱“豆腐節”。來歷據山西《虞鄉縣誌》記載是:“冬至即冬節,……各村學校於是日拜獻現實。學生備豆腐來獻,獻畢羣飲,俗呼為‘豆腐節’。”

祭孔子拜聖時,有的縣掛孔子像,像下邊寫一行字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有的是設木主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位”。據説這“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稱號是後世的皇帝策封的。筆者幼年入學時,還給木柱牌位磕過頭哩。

據《清河縣誌》記載,在冬至祭孔時還要“拜燒字紙”。愛惜字紙,不許亂用有字的紙擦東西,在民間、尤其在士子文人階層非常看重,認為愛惜字紙是對聖人尊重的'表現,如亂用字紙揩抹髒東西就是對先師的褻瀆不恭。所以把帶字的廢紙收集起來,在祭孔時一齊燒掉,燒字紙時也要師生一齊跪拜。

冬至“隆師”,隆又“尊崇”一義,“隆釋”就是敬師、拜師。此俗流行面極廣。民國前,各書院、學院和私塾均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民國後,一些私塾還在奉行“隆釋”。為什麼在冬至日要“隆釋”呢?《藻強縣誌》解釋説:“冬至士大夫拜禮於官釋,弟子行拜與師長。蓋去迎陽報本之意。”看來這種説法比較接近事實。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進行“隆師”活動了,這種習俗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冬至節總是給人留下了“我國最早的教師節”的好名聲,獲得了後人的讚美。

標籤: 冬至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ongzhi/kdvv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