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端午節的習俗由來簡寫

端午節的習俗由來簡寫

鄰近夏至,白晝在一年中達到最長。這日陽氣最旺,陽極會傷身,需要避毒。《禮記·月令》説:“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仲夏天氣日益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們需要一個全民的迎夏“衞生防疫節”——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由來簡寫

在古代物質條件下,端午節人們會灑掃庭院、剷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竇?髦忠┎謀贛茫?找┎萏老叢 ??/p>

富有民俗特徵的還有“艾虎”和“蒲劍”。艾,入中藥可以祛寒濕,幹艾搓成繩點燃可以驅蚊蠅,艾絨做成炙條可以治病。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貼在虎形彩紙上,就叫“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避邪驅瘴。蒲,即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劍,用菖蒲作劍,或插或貼於門楣。“蒲劍”可以散發芳香,清除污濁空氣,還可通竅醒腦,驅趕飛蟲。這些都是利用自然資源防疫防病。

傳統節日節俗雖可溯源至原始社會部落某些遺風,例如,清明節前寒食是先民換季改火的遺風,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羣)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然而,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環境變遷而不斷髮展變化。後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圖,據自己的時代意識和地域特徵,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説和發展。

因地域有異,各地區“解説”往往與本地先賢掛鈎。如端午節的“龍舟竟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越王勾踐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傳統美德和高尚人格在節日習俗中得以傳揚。

經過歷代的選擇,屈原越來越突出出來,甚至被説成是端午節“起源”。縱然不是“起源”,但中國人民選擇屈原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屈原是中華民族一位偉大詩人,以自身高潔人格譜寫了偉大詩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不僅“太息”,而且“掩涕”,愛得深沉!這就是愛國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高潔的人格,不與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惡濁世風習染,堅守節操,寧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這樣的詩句千年傳頌,融入在節日的習俗中,參與鑄造着中華兒女的民族性格。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的“節魂”,因此,端午節又稱為“詩人節”。端午節前後,報刊、網絡等媒體湧現出許多好詩歌。為繼承端午節的優良傳統,發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舉辦各種層次、各種規模的“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既合傳統又合時宜。

端午之另一項重要習俗——划龍舟,由遠古龍圖騰而來,又演繹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義,在水網區域形成盛大的娛樂競技活動。代表各鄉、村、單位的龍舟間開展競賽,成千上萬的羣眾沿水吶喊助威……羣眾的熱情得到極大調動,集體榮譽感得到極大激發,齊心協力、奮勇爭先、拼搏向上的昂揚精神得到彰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2eml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