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

演講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講者的思路、提示演講的內容、限定演講的速度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瞭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説法源於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説,屈原投河汨羅江後,當地人立即去划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屍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裏,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後來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

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粽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説,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佳節》。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力主聯齊抗秦,卻遭朝中貴族反對,並被趕出都城被流放。後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最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相信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最後,祝老師們、同學們端午節安康!祝祖國永遠繁榮富強。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説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説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xx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端午文化,剛剛度過愉快的週末,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小長假。曾經有一首兒歌唱道:“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端午節上最為熱鬧的一些習俗。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年少的我們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聖誕節”“復活節”等,甚至各種不是節日的數字節。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反思,端午節到底意味着什麼?

端午節,是民眾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廣為流傳的節日,端午是一個詩人的'節日。據[史記]記載,屈原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着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悲憤之下,於五月初五,奮筆疾書[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憂國憂民,一片赤膽忠心,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暢談端午,意味着什麼,或者説倡導的是什麼?毋庸置疑,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國家安危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試問千年之後,誰的名字和作品還能為世人所傳誦?

曾經,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恥辱雖然已隨風而逝,但歷史應該銘記。增強國民體質是國之大計。每逢端午節,許多地方組織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這也契合強健國民體格的要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同學們一定要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種體育運動,強身健體,同時養成競爭團結勇往無前的精神。

古人在端午節前後喜愛用艾葉來驅趕蚊蟲,淨化空氣,這個傳統亦保留至今。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所以大家要注重個人衞生,早睡早起,遠離疾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樣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璀璨的教室,我們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住行。這都是我們的祖輩,懷着愛國愛民的理念,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而來的。同學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期望大家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樹我雄心,壯我中華。最後,預祝老師們同學們端午節快樂!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二年級二班的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回味端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中天節,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説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説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5月5日我校舉辦了端午節主題活動,讓我們對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了更深的認識。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傳統文化,抒發愛國情懷,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這就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演講結束之後,彭主任為一週表現優異的班級頒發流動紅旗,飄揚的流動紅旗彰顯着同學們一週以來的努力。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學習,回報呵護我們的父母師長。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6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一年級十班的劉芷揚,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濃情端午傳承文化》。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至今的。相傳楚國滅亡後,屈原滿懷悲憤,投江殉國。這一天剛好是五月初五,沿江百姓不忍他的屍體被蛟龍吃掉,於是划船爭相競撈,包粽子投入江中,並鳴鑼鼓驅趕蛟龍,這種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我最喜歡在端午節和外婆一起包粽子。包粽子的粽葉要用新鮮的蘆葦葉。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每次我們都會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將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棗仁、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外婆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絲層層纏繞,一個個精緻的粽子就誕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外公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粽子,整個屋裏屋外頓時瀰漫着蘆葦葉和粽子的香味。我們除了吃粽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黃,綠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粽子放在一起,即便不吃,只看着就是一種享受。

端午節除了吃美食,我們女孩子們最喜歡的習俗就是帶香包了,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掛在脖子上的心愛的飾物,不時嗅一下,真香啊!

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所以端午節除了做香包外,還會編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上。據説有戴五彩繩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五彩繩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濃情端午,傳承文化。正是這樣多姿多彩的傳統習俗,讓我們對每個節日都有了企盼,亦有了收穫的意義。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萬里傳。智慧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博大精深的文化與先進的科學知識,而那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更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其中玉石器便是最常見的一種。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走近並瞭解這些文化,我校八年4班的同學們來到了玉石博物館進行研學活動。

首先我們在場館內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挑選並換上了漢服,體驗了中國的漢服文化,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是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然後我們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學習並感受了中國的玉石文化,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玉文化早在河姆渡時期就已出現,玉石不僅是古人對於美的理解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

接着我們在中庭一起玩了投壺,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在戰國時得到發展,當時的文者傾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且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這遊戲看起來容易實則不簡單,投出的力度高度都頗為講究。

我們在篆刻區動手製作了自己的名字印章,印章具有明顯的傳統文化特色,是傳統玉石的重要應用方式,在中國文化裏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枚屬於自己的印章。接着我們齊心協力用毛筆書寫漢字“仁愛”。

隨後我們體驗了包粽子的樂趣,粽子是端午節的標誌性習俗,相傳粽子是村民們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兒啃食而投入江中的類似飯糰的食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美味的粽子。我們在阿姨的指導和幫助下製作了各種口味的粽子。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座寶庫,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和學習,這些傳統節日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不少令人動容的故事,更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繼承發揚它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古代光輝文化的體現,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8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昨天是農曆五月初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有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內有艾,滿香。吃餃子,撒糖,賽龍舟,開心。”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

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衞生節。

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衞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

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

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9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很多同學喜歡節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節日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即將到來的端午節的由來嗎?作為中國的兒女,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中國文化,慢慢積累,讓我們的思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成為一個內涵更深刻的中國兒女。那我們就走進端午節去感受一下吧!

大家一定知道,端午節和偉大詩人屈原有關。屈原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愛國,最後投身汨羅江。最後,人們把粽子扔進河裏紀念他,愛他。其實早在端午的時候,大家都祈禱身體健康,擺脱疾病和災難。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繼承着以前的習俗。每次端午節,我們都會帶一塊艾葉在耳後,説不會覺得頭疼。因此,我總是在這一天早早帶上艾葉,為健康的身體祈禱。

我相信每個人的家庭在端午節都有許多不同的習俗。雖然這些習俗看起來簡單,不太現實,但它們確實讓我們發了大財。文化上,我們需要尊重和繼承,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無論是紀念屈原還是祈福降,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把這樣的風俗文化傳承下去,以免在未來的世界裏失去這些美好的文化。因此,在這裏,我熱烈呼籲大家在端午節包餃子的同時,多瞭解當地的習俗和文化,為我們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在家裏開開心心的包一個粽子,體會勞動的喜悦,體會端午節帶來的成就感。也希望大家用一顆赤誠的心來品嚐粽子,紀念我們屈原詩人的愛國情懷,傳遞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同學們,端午節就這樣到了。在瞭解了節日文化之後,讓我們真誠地祝福我們的端午節,我們的祖國,我們延續的中華文化。這個端午節是你我幸福的節日,祝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儘管這是一個紀念性的節日,但我希望它能給未來帶來一些希望,讓你和我在這條路上一起前進,一起健康成長!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10

各位同學、老師們:

大家端午安康!

今天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你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還有哪些嗎?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端午節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你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稱謂嗎?誰能説説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端午還被稱為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藴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這一習俗與屈原有關。屈原“董道不豫”,“雖九死其尤未悔”,當人們聽説他投江之後,爭相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也沒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吃粽子,也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之後,人們沒有找見他的屍身,又擔心被江中的魚鼈毀壞,於是人們便向江中投放糯米糰、肉塊兒、雞蛋,餵飽魚鼈免得它們毀壞了屈原的屍身,於是五月初五這天包粽子吃粽子就形成了習俗。而且千百年來,吃粽子的習俗不僅在中國盛行不衰,還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香囊裏裝有驅邪除瘟祛濕的中草藥,所以在這個夏季暑熱潮濕來臨之際,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

掛艾草、菖蒲(蒲劍),因為菖蒲生長的季節和環境感“百陰之氣”,且葉片呈劍型,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户,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艾草又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還能祛各種毒蟲,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百毒不侵。南北朝時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户上,可禳毒氣。”

這裏還有兩個有關的小故事。

其一:唐末黃巢起義,兵臨鄧州城下,見一婦人,手牽一較小的女孩,懷抱一稍大男孩,黃巢認為該婦人不仁,揮刀欲擊殺。婦人慌忙解釋:懷中大點的男孩是哥哥的遺孤,而領着的小點的女孩則是自己所生,於是黃巢對該婦人肅然起敬,揮刀砍下了路邊的艾草菖蒲,囑咐婦人回家懸掛於自家門口,並告訴她説能夠免災。婦人將信將疑,回到城中便把此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於是婦人和左鄰右舍們便都在自家門口懸掛起了艾草菖蒲。第二天黃巢攻破鄧州城,見家家門前掛有艾草菖蒲,他信守了對婦人的承諾,命令軍隊不得糟害城中百姓。這天正是五月初五,於是便流傳開了五月初五這天門前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

其二:傳説,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後,神仙終於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它就不去侵犯,並且約好,只有在牆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才屬於神仙;沒有艾草菖蒲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着浪頭來了。當來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家屋檐下掛着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鬥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障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傳説畢竟是傳説,《國際歌》中有一句歌詞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中國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古老的華夏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九州赤縣才能國泰民安!

同學們,藴含豐富傳統文化的傳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有義務無條件的傳承並光大之,儘管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我們義不容辭。歷史有了傳承,民族才有了發展的根基;文化有了自信,偉大的民族復興才能得以實現!

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1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又是一年端午將來到!

從20_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意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進民族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的基石。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喪失了根脈、丟掉了靈魂,就無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談成長與壯大。守民族之根脈,護民族之靈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根本之舉。

近些年,傳統文化悄然熱起來,火起來,傳統元素已成為流行元素。中國年畫元素、敦煌壁畫元素等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上,國小生在朗朗誦讀《三字經》,年輕女性穿着漢服自豪地走在大街上,書法、國畫也日益成為青少年的興趣熱點……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亦層出不窮,《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備受大眾追捧。各地文化瑰寶管理者通過一些現代的科學技術,使人們更方便、快捷來了解相關傳統文化。敦煌莫高窟自創摩根數字展示中心,通過模擬電影與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遊客的參觀時間,還可以增加洞穴的裝載量。故宮博物院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讓人足不出户遊覽故宮;成立了故宮學院,故宮講壇已經成為世界品牌,已經培訓了60多個國家的學員。越來越多的`文化守望者正在用更加符合年輕人的文化感知新方式,讓擁有數千年曆史的傳統文化“活起來”。

弘揚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應該對傳統文化抱有堅定的自信。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文化底藴:藴含着“仁義”“和合”“和平”等思想,承載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理念,“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規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規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

弘揚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守正創新,用創新來推動中華文化發展。泰戈爾曾説:“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藴藏於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裏播種。”在新時代,我們要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機統一、緊密結合,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從“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到“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奮鬥精神,從“仁義禮智信”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以人為本”的“仁政”到“一切為了人民”的“人民至上”,從“天下大同”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商鞅變法助秦一統天下”到“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復興夢……在當代中國,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借鑑經驗和智慧,與時俱進,在繼承中創新,使傳承傳統文化的潮流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年年端午,在我們心裏打下愈來愈深的民族烙印!在你插艾草、吃粽子之時,請你記得緬懷壯烈殉國的屈原,請你記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品味端午節傳承文化演講稿1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意思是“開始”和“開始”。第五天可以叫第五天。在一些地方,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季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説,包括: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和紀念曹娥;根據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表,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比屈原更早。但是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説: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在提倡養才賦民,富國強兵,主張聯合反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貪財離職,被流放。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京都、楚國。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捨不得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鉅作《懷沙》後,投身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湧向汨羅江祭奠屈原。漁民們划着船,在河上來回捕魚。一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裏,説如果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醫生了。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一個老醫生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河裏,説如果龍水獸喝醉了暈倒,他就不會傷害屈醫生。後來,由於擔心飯糰會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大米,並在大米周圍包裹彩色絲綢以發展成今天的棕色種子的想法。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薰蒼朮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吊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飲雄黃酒,則説是抑惡。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之外,端午節期間各地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吃黃鱔,吃麪,吃粉絲,吃茶蛋。在江西南昌,端午會煮茶葉蛋和鹽水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被漆成紅色,裝在彩色網袋裏,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意味着祝他們好運和安全。吃蛋糕,吃炸堆之類的。我最喜歡吃粽子。南方和北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粽子的大小不一,有甜的.也有鹹的。大的有兩三斤的巨型餃子,小的有不到兩寸長的小巧玲瓏的甜餃子。我吃過四川樂山做的肉餃子。黃澄澄的糯米里塞滿了鹹肉,肥而不膩。有胡椒和竹葉的香味,味道悠長。最值錢的是價格低,每個重八兩,才兩塊五毛。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從20~~開始,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保存民族傳統,中國把5月5日列為法定假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dkok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