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徐州端午習俗

徐州端午習俗

徐州端午習俗

徐州端午習俗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稱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是與春節、中秋並列的一年中的三大節之一。

端午節相傳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的,又稱詩人節。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

咱們徐州和全國各地一樣,對過端午節是十分重視的,這個節時處夏收前夕,所以是懷着對夏糧豐收的願景和祈盼來迎接這一節日的。

徐州和江南水鄉賽龍舟過端午節的風俗有別,與北方一些地區掛鐘馗像驅邪逐祟活動也有異。咱們徐州有着自己的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並在歷史長河中積累和沉澱了厚重的節日傳統文化。徐州端午節的民間風俗,隨着時代的變化,有許許多多已遠離我們了,但作為傳統的節日文化,有些我們還應珍視和保護。

【包粽子 煮雞蛋 祭祀屈原】

端午節包粽子,是來自人們對我國曆史上愛國詩人屈原大夫的崇敬和懷念,這是人們熟知的。咱們徐州人包的粽子,極具地方特色。

先説用料吧,以往徐州的粽子很少用糯米,用的是當地農村生產的黍子(淡黃色,比小米稍大,有粘性),粽子餡取的是皮薄、肉厚、味甜的徐州紅棗;就連粽葉也是採用當地石狗湖(雲龍湖前身)近郊河道生長的蘆葦葉,從而構成了口感好、味道甜、清香濃的特點。

再説粽子的包法上,多取三角形,也有四角形的,俗稱斧頭粽子,在扎法上不用竹針,也不用棉繩,而是用蒲葉破開為繩,實屬“純天然綠色食品”。

徐州主婦們包的粽子遠比南方粽子大些,都是兩把米的個頭,這是適應徐州人的豪氣,習慣大口吃食、大口咀嚼的習慣。

再説煮法吧,多采取小火慢煮,以為這樣煮得透,能使黍子米的粘性發揮出來,並和洗潔淨的生雞蛋一同下鍋,讓葦葉的清香浸進蛋內。

在開始煮端午節粽子時,放入少許艾葉和幾頭新上市的獨頭蒜(無瓣的蒜),之所以要加上這些配料,意在祛瘟驅邪之意。煮熟的獨頭蒜,説實在的仍帶着辛辣氣味,並不好吃,但家長們卻硬勸説孩子吃下,這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吃了端午蒜,一夏(天)無災難”。

端午節為什麼徐州人要煮雞蛋吃呢?相傳以雞蛋象徵着龍蛋,是對曾經傷害過屈原屍身的龍的一種懲罰。

舊時徐州百姓,都住在四合院裏,遠親不如近鄰,如同一家人似的,誰家把粽子、雞蛋先煮好了,就爭先給鄰居送去先品嚐,顯示出睦鄰和盛情,在節日氣氛的烘托下,格外顯得歡歡喜喜、其樂融融。

【繡五毒鞋 穿五毒衣】

徐州舊俗,農曆四月下旬起,各家開始為兒童製作五毒衣與五毒鞋。五毒衣為杏黃色布縫製而成,上面繡着蠍子、蜈蚣、蛇、壁虎的圖形,小些的孩子,還要縫製杏黃色肚兜。

五毒鞋以綠緞子為鞋面,鞋面頭臉處繡一大蛤蟆頭,鞋幫處繡上另外四色毒蟲形象。

端午節這天,兒童起牀後一律穿五毒衣,登五毒鞋,脖下戴香荷包或五毒葫蘆,手上系百索。以為可以避瘟氣,驅毒蟲,祛災防病。中午家宴時,飲雄黃酒前,先把酒抹在兒童的鼻孔、耳朵、肚臍、腰眼、手心、腳心等處。抹好後,兒童身穿五毒衣,腳登五毒鞋,手持艾枝作驅邪鞭,以菖蒲為斬妖劍,跳躍嬉戲一番。講究些的,扮作門神或鍾馗狀向老人和長輩們拜節。此後,逢節日或兒童身體不適,均可將五毒衣、五毒鞋穿上。

在一個家庭中,對主婦來説,最尊貴的是婆婆,最疼愛的是孩子。“過節鞋”自然要首先給婆婆、孩子做。婆婆、孩子穿上“五毒”鞋,把“五毒”踩在腳底上,不遭“五毒”侵害,一年平平安安。所以,進入農曆四月,賣鞋花樣子的剪紙民間藝人,就忙起來了,常常是供不應求、應接不暇,所以有心計的主婦或閨中姑娘,都是提早選花樣、繡鞋面。

在家庭中,常出來進去的(操持的意思)家庭主婦們是不穿“五毒”鞋的,也有個別人想過把癮的`,就繡雙布鞋踏子(拖鞋)在家裏穿。

入夏時給孩子穿繡制的“五毒”紅肚兜,避免肚子受寒鬧出毛病,從這一點可隱約看出古時預防疾病的意識是很強的啊!

【設家宴 喝雄黃酒】

在舊時徐州,幹工的、學徒的、當店員的、上私塾的學生、做小本生意的,平時是得不到休息的,只有一年中的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才能歇息天把。過端午節是每個家庭難得的團聚之日,所以不論家境如何,節日宴席還是要擺的。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低,家宴不像現在那麼豐盛。生活尚寬裕的,端午節家宴中少不了的是:新蒜糜子沾白水雞蛋(雞蛋是和粽子同時煮的)、四季梅、細粉燒豬肉和新上市的青椒炒仔雞等。那時吃的豬肉是本地豬種,黑毛、大耳朵,生長期慢,要餵養近兩年才宰殺,這種豬肉特別香,在大院裏有一家熬肉,全院都能聞到肉香。

俗話説:“無酒不成宴”,而在端午節的餐桌上,飲的酒與平素不同,而是用雄黃(中藥)浸泡過的徐州白乾,稱雄黃酒,有殺菌消毒之功效。待酒飲完後,留下的雄黃糊(雄黃不會被酒溶解的),做家長的便用手指沾抹在孩子的面頰上和耳眼、鼻眼周邊,這樣可防有毒昆蟲侵入。除此之外,還要揮灑牀帳間,都是為了防避毒蟲。

【插艾條 貼葫蘆 驅邪避災】

艾條是藥用植物,有濃烈的香味,因它有驅蟲功效,所以徐州過端午節有在大門的兩側插上艾條的習俗。除此之外,以往每到端午節,人們還在兩扇房門上貼上用彩紙剪成的葫蘆圖像,葫蘆的底座則是壓牢的“五毒”。何謂“五毒”呢?古時指的是:蠍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葫蘆古代用它作為盛藥物的器皿,葫蘆又是福、祿的諧音,因此,貼葫蘆的習俗是祈盼福祿壽,保全家平平安安。插艾條、貼葫蘆同樣都是為了吉祥、安康,這個習俗至今還流傳着,只是在房門上貼葫蘆的風俗近半個世紀以來,見到的很少很少了。

【縫香包 纏錦粽 饋贈親友】

在端午節來臨之前,舊時分佈在徐州“四關”的幾個大型中藥店(所謂大型,指的既能配製散、丹,又出售草藥),比如祥順成、春發正、廣濟堂、慶餘堂等,他們早就配好“端午香料”供門市出售,除出售外,對節前來藥店購藥者,就作為贈品送給顧客。端午節用的香料,據説是由十多種中草藥配成的呢,其中包括藿香、茴香、肉桂、薄荷、沉香、檀香等。店家配製時要把這些藥材先用石碾軋成碎末,並經粗籮過篩,再包成小包,放在櫃枱出售或贈送。中藥香料香氣平和、香味長久,有驅毒蟲、避瘟疫之效,所以極受百姓們歡迎,節日來臨前爭相購買,因平時是不出售的。

各家購得香料後,家庭中的主婦和閨秀們這時開始忙碌起來,翻找花色鮮豔的碎布料,採買彩絲線、脱脂棉等,開始縫製端午香包了,縫製出葫蘆形的、菱角形的、桃形的、鳥形的……看誰的手藝精巧吧。香包主體制好後,再配上彩線作點綴,的確好看。除了縫製香包外,本地還有端午縫布老虎的風俗。縫布老虎採用黃布,在充填虎身時,也取些香料,大布虎可作為幼兒睡覺時的枕頭用,小布虎作玩具。縫製布老虎要有技巧,要畫上虎身斑紋,嵌上虎等,沒有有經驗女紅能手的指導會“縫虎不成反類狗”的。

另外,還有巧手姑娘用彩絲線纏制彩粽,這也是端午節所盛行的家庭自做的工藝品。纏彩粽要先用白色硬紙疊成底殼,殼心放入香料,然後用不同顏色的絲線一圈圈纏滿身,並將若干個彩粽系成串,供作欣賞,作為節日小禮物饋贈親友。

做這些家庭工藝品,不僅可烘托節日氣氛,也是婦女們之間的一次女紅的比賽。

【趕廟會 拜地藏王 祈平安】

徐州過端午節,節日氣氛之所以濃厚,大概是與同日要趕“五毒”廟會分不開的,這天熟人之間打招呼,就是互問:“你去趕五毒廟會了嗎?”可見端午節這天人們對五毒廟會是何等關注。

五毒廟在大壩頭西首北側的地藏裏,這個廟是女出家人(俗稱尼姑)住持的廟宇,供奉着“地藏王(老爺)”(也有的稱藥王)。所以這個地段被命名為“地藏裏”。傳説農曆五月初五為地藏王的華誕,所以廟會和端午節同一天了。奇怪的是老徐州人,從來不説地藏老爺廟會,偏偏稱為“五毒”廟、“五毒”老爺。這麼叫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了,既是“五毒”俱全的“老爺”、既是有“五毒”的廟宇,為什麼還要去朝拜呢?我想大概是因為地藏王(亦或藥王)是可以降服“五毒”(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古人理解的疾病作祟者)是保人丁興旺的神仙。經咱們徐州人説話圖簡練,演譯成與原來意思相反的“五素”了。所以,這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説法,再沒有人駁辯這個不合情理的稱呼了。

五毒廟會是徐州四大廟會之一,和雲龍山廟會、泰山廟會、城隍廟會不相上下,舊時非常興盛,趕會朝拜的、藉着廟會做生意的,真是人山人海,從地藏裏、越過五拱橋(現稱迎春橋)延伸至黃河兩岸一里多長,在廟會前前後後,賣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一應俱全。像傳統的徐州兒童玩具,如花錘棒子、賀郎鼓、胖泥娃娃、打鳴的雞、大刀片子、小酒鬼(木桶玩具)、紙鬼臉子、紅纓槍,這裏可稱為總彙。

由於端午節時處夏收前夕,又是春、夏換季之時,所以在廟會貨物中,就是賣小農具的多,夏令用品多,如割麥用的鐮刀頭、鐮刀把、磨石、鋤頭,揚麥場的木杴、糧食摺子、揚糠的簸箕等等,品種繁多。在夏季生活用品中有各種席子、草帽子、席夾子、芭蕉扇、蒲編扇、竹簾子、乘涼坐的木凳子,兒童納涼睡的娃娃木牀等類,也是一應俱全。這些時令商品,構成五毒廟會購物的一大特色,它是有別於其他廟會的。

標籤: 端午 徐州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rk9v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