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寒衣節 >

有關寒衣節由來傳説(集合2篇)

有關寒衣節由來傳説(集合2篇)

有關寒衣節由來傳説1

寒衣節由來

有關寒衣節由來傳説(集合2篇)

寒衣節為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祀節日之一。20_年寒衣節是10月31日,也就是農曆的十月一日。

陰曆十月七年級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但和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不同的是,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後人對祖先的紀念。

民間傳説,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粧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七年級,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寒衣節傳説

中國民間傳説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裏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説:“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説:“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説,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七年級,因此,後人都在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七年級,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着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寒衣節風俗

農曆十月七年級,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七年級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曆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七年級祭新墳的習俗。

農曆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有關寒衣節由來傳説2

寒衣節的由來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七年級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羣臣嘗新。南京民諺説:“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七年級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説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七年級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遊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衞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鬆,祭祀墳塋。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寒衣節傳説

中國民間傳説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裏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説:“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説:“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説,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七年級,因此,後人都在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七年級,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着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標籤: 寒衣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hanyi/vwrq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