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集合15篇)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集合15篇)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集合15篇)

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説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2

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就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就是節氣又就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就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這個情況。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7

清明就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就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19年後回到了晉國,重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3

臨近清明,雨水特別多,羅老太太的淚水也特別多。

因為她那大有出息的兒子終於開着豪華小車回來了,帶着大把大把的錢回來承包村裏高速公路路基修建,同時給她買了一堆好東西説要好好孝敬她,還要將祖墳修葺得富麗堂皇。

大家都説羅老太太好福氣,生了個能幹兒子,連國家工程都包得下。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説曾看見她老羅家祖墳冒過青煙,每次聽到這種話,羅老太太暗淡的眼睛就會充滿閃閃淚光。

羅家祖墳果然趁着一個雨過天晴的日子迅速冒出了青煙,不過是挖掘機和推土機的青煙。機器轟鳴聲中羅老太太的天塌了,人倒了。

“娘啊!”

羅老闆有點慌了,原來老孃天天唸叨推墳山就是要她的命是真的,他開始後悔沒有依着老孃把墳山頭那片亂葬崗也挖出來一起遷葬。不過他問心無愧,自家祖墳已遷葬好了,而且其他墳頭不管遷葬還是推平,他都進行了合理賠償,他已為此花過了不少錢。

羅老闆覺得作為勝利村的一員他已做了該做的,漫無盡頭的春雨已經嚴重耽誤了工期,不能按期完工的後果是他最不能承受的。

錢字當道的年代,誰還有精力去做無謂的溝通?一個人心裏裝滿了錢,本就沒有什麼空間去裝其他東西了。

接下來的日子羅老闆仍舊抓緊每一個停雨甚至小雨的日子站在遍地零散骨頭上監工,羅老太太仍舊躺在醫院的重症室輸氧。

雖然細雨綿綿,羅老太太畢竟還是醒了。

羅老闆百忙中親自開着豪華小車把老孃接回村裏時得到了絕大多數鄉親的認同和讚賞,在一片恭維聲中羅老太太渾濁的雙眼中再次浮現閃閃淚光。

三日後,羅老太太死了。她只給兒子留了一句話,給世界流了一顆最深沉的淚。

羅老闆花大錢請了方圓最好的地仙,地仙果然有兩下子,下葬的吉日居然春光明媚,羅老太太風風光光地葬進了新墳山。下葬時羅老闆再次中氣十足地哭了出來:“娘啊!”那一聲哭喊,他手下人都準確地被感動得潸然淚下!

也不知是新墳山的風水有問題,還是羅老太太心有怨念,接下來的日子裏羅老闆諸事不利:自己染上了傷寒不説,工地上也時不時有人出事。羅老闆的黴運最終被一個大雨傾盆的深夜終結,那夜的泥石流掩埋了羅老闆的材料庫。羅老闆又成了一無所有的羅記恩,一無所有的羅記恩在牀上躺了三日。

三日後,羅記恩拖着孤單的腳步看了舊墳山、看了親自下令砍伐光的變形山坡、看了山坡下那片被泥石沖毀掩埋的房子田地,他的腳步最後停在了羅老太太的墳前,緩緩跪在泥濘的墳前,他慢慢地磕下了頭,嘴裏嚼着眼淚念着:“娘啊……娘……我錯了……”

沒人知道羅記恩是什麼時候離開村子的,只是都知道在他離開後咒罵他:動了村裏的龍脈,氣死了自己娘。總之他倒什麼黴都活該!

羅記恩離開沒多久縣裏就派人來處理泥石流災情了,遍地的零散遺骨也被撿起來厚葬。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故事——原來村裏那片亂葬崗祕葬着當年戰死在勝利村的幾名解放軍,其中就有羅老太太的胞兄、男人和親生兒子。羅記恩的親生父親正是當年的烈士之一,羅老太太臨死前才將這守了半輩子的祕密告訴羅記恩。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4

轉眼又到清明時節。望着滿山無名的野花和青青雜草,想起故鄉父親墳塋前那塊靜靜的墓碑,我的內心猶如刀絞般疼痛,不知不覺酸澀的淚水已溢滿了眼眶。

父親是在去年清明節離開我們的,當我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趕回老家時,來自縣城各地的親朋好友已把農村的小屋圍得水泄不通,姐姐和弟弟的6個孩子早已跪拜在父親靈堂前泣不成聲。弟弟對我説:“父親走時還不停地念叨你的婚事呢!”我深深知道所有的鄰里鄉親都希望我這次能帶他們盼望數年的城裏媳婦回來見父親的最後一面。

父親於1930年10月出生,那時家境貧寒,14歲才進入村裏的國小念書。剛讀三年國小的父親不得不輟學回家,與兩位哥哥一道跟着爺爺奶奶下地幹活。遇到天災收成不好的年月,一家人除了交地主的糧租,經常吃不飽穿不暖,飢寒交迫地過着苦難的日子。直到解放後土地改革,村裏成立農業合作社後農民自己擁有了土地,家裏的生活條件才開始慢慢好起來,因此父親對黨的恩情念念不忘,喜悦的內心時常發出由衷的讚歎。

隨着生活的逐漸好轉,父親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天有不測風雲,由於家鄉地處偏僻不通公路,十里八鄉沒有醫院和衞生所,孩子生病全部憑自己的經驗和土偏方治療,加之當時各種疾病流行,農村嬰兒成活率比較低,有些孩子長到四、五歲大生病不久就夭折了。因為這些條件和因素,父母先後生育了四個孩子都沒能挺過這個關,而立之年後父母生了姐姐,我和孿生弟弟出生時,父母早已過不惑之年,我們的到來更是給家裏帶來了無盡的希望和歡樂。

也許是鄉鄰的善舉感動了蒼天,我們姐弟三人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中,在新中國日益完善的醫療體制下,幾乎沒有生什麼大病就活蹦亂跳地漸漸長大。應該説中年得子的父母對兒女婚事的關心勝過一切,但就在我和弟弟大學聯考落榜,對人生前途茫然無措的那年春天,父親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晚上他把我和弟弟叫到身邊,鄭重地説:“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得不容易呀!你們兄弟倆都去當兵報效祖國吧!”就這樣我在父親的無限希冀中報名當兵,去了遙遠的山西部隊那片黃土高原,弟弟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臨走時父親對我説:“到部隊後要聽領導的話,好好工作,為家鄉人民爭光”。從此我和父親的感情只能在弟弟與我頻頻來去的兩地鴻書中默默傳遞。

光陰荏苒,歲月匆匆,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在部隊立了功、提了幹,後來又調到離家不足千里的重慶軍營,但因部隊工作繁忙我卻很少回老家陪伴和看望父親。20xx年春天,正當我在部隊進行軍事理論知識集訓時,弟弟的一個電話使我的腦袋突然象鑽進了蜜蜂一樣嗡嗡作響,父親因肺部感染住進了省城的醫院。此時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不在身邊這些年欠父親的感情太多太多……

八十二歲高齡的父親,經過這次病痛的折磨後,再也沒有了原來的精神,身體慢慢開始消瘦。去年春節我回家探親,曾經健壯的父親已經不能獨立行走,我用外甥女從省城買來的輪椅推着已經卧牀半年的父親,到村裏的馬路上走走看看。每到一處他都能熟悉地説出田間地頭的名字,以及曾經在這裏和鄉親們生活發生過的許多故事。父親雖然文化不高,但經過自學後也算得上是村裏有文化的人。由於父親處世公平、為人正直,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曾經先後擔任過37年的生產隊會計,所以對於村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並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知道這個世界留給父親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一邊給他講我在部隊的成長進步,一邊給他介紹祖國各地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時父親浮腫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喃喃地説:“這麼美好的生活,你還不趕快把家成了,到時我”走“了已安心呀!”

父親真的“走”了,我卻沒有完成父親的遺願,春節的短暫團聚僅成為我和父親的永別。這時忙前忙後料理父親後事的姐夫對我説:“父親臨走的時候特意交代我們,要在他墳前立一塊墓碑便於以後的孩子們尋找。我們準備把孩子們的名字都刻在墓碑上,你看你的怎麼辦?”此時此刻我才再一次感受到對不起生我養我的故鄉這塊熟悉的熱土,對不起關心我的各位親朋好友和父老鄉親,對不起帶着深深遺憾離開我們的至愛父親。我的婚事已經成為父老鄉親們對我的唯一希望,畢竟我已經都過了不惑之年。

其實,自從去年春節後,我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到處相親,儘量爭取讓父親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兒子成家。也許是自己的內心過於急於求成,或許是當今社會男女青年的愛情摻雜了太多太多的物質與功利,往往寄予厚望的美好愛情偏偏就難以如願。原以為離開部隊到地方工作後,接觸交往女性的時間和機會更多些。殊不知由於年齡的緣故,我的選擇面越來越受到各種條件和非理性因素的制約,加之我長期在部隊養成的正直、果敢、剛毅、理性的軍人素質和作風,使得自己在與地方姑娘的交往中缺少許多靈活、委婉與浪漫,來之不易的幾次相親都在和姑娘的短暫交往後無疾而終。

一年的時間轉瞬即逝。今年春節,我因值班而未能回到老家與親人團聚,春節長假的剩餘時間裏,我獨自一人漫步在城市的街頭,聽着不時響起的隆隆鞭炮聲,看到鄰居喜慶團圓的熱鬧場景,我的思緒便飛到了遙遠的故鄉,此時侄女從老家打來電話:“伯伯,你是不是沒有找到伯孃不好意思回來了喲?我們明天要去給爺爺上墳,又要看到爺爺的墓碑,你的名字後面什麼時候才刻上伯孃的名字呀?”聽到侄女稚嫩的聲音,我的眼眶再一次溢滿了滾燙的淚水,目光呆滯地凝視着遠方那陌生而又熟悉的家園,起伏的內心象打翻了五味瓶久久難以平靜。

春節的喧囂已經遠去,復甦的大地萬象更新,層層疊疊的故鄉山巒早已是草長鶯飛,百花盛開。銘記着家鄉父老的殷切期望與囑託,懷着對美好愛情的無限憧憬,帶着對家人和父親的深深愧疚,看着即將到來的清明祭日,父親在世時的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離別時的親切話語時常縈繞在耳邊,淚眼朦朧中遠山父親墳塋前那塊無聲的墓碑又時刻浮現在我的眼前。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5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劉邦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劉邦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説:“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

説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劉邦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6

我來告訴你有關於我和清明的事吧。清明節的第二天,爸爸媽媽帶我去了杭州遊玩。那裏有太子灣公園,西湖……。媽媽爸爸先帶我去了太子灣公園看櫻花。

那一些櫻花是早櫻,有粉色的,淡紅色的,硃紅色的,顏色非常鮮豔。有一種櫻花很特別,呈粉色和雪白色漸變,非常好看。遠看它們,就像一團團粉色的棉花,它們長得高高的,搖擺着樹枝,笑顏逐開,好歡迎我們的到來。近看,花中間有幾根上面是黃色的,下面有一絲絲奶白色的莖,它的花片是粉色的,就像小姑娘穿了一條粉色的裙子一樣,花片的外面則是淡粉色的,花片摸起來非常平滑,薄薄的,它的樣子非常好。它的樹枝彎彎的,就像害羞的小姑娘,越走到裏面,櫻花就越好看,看得讓我心曠神怡。櫻花樹很高,要好幾個我疊在一起才能跟它比,我還摸了幾下樹枝,非常粗糙就像一塊石頭。

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櫻花吹得滿天都是,就像下了櫻花雪,那櫻花雪就像雨點一樣飄下來,櫻花雪落下來,有一些落到了我的頭上,有一些落到我的帽子上,真美啊,讓我讚歎不已。

遊客們有的大聲地説:“真美啊。”有一些人揚起手,追着櫻花跑,想抓住那幾片花片,把花片抓住了,還有更多的花片落下來,把整片大地變得香氣迷人。

多漂亮的花啊!多美的花呀!這就是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7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傳統節日清明節這一天,無 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 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着傳統節日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 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 19 年後回到了晉國,重 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後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 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8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清明節的傳説。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9

“清明節”的傳説: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的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之前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在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X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就好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X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所謂“寒食節”: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 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 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説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 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 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 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 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 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是這恐怕只是傳説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 “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鈎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 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0

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代吳惟信所作的《蘇堤清明即事》詩,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清明踏青的盛景。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則寫出了清明踏青流連忘返的心情:“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歐陽修的《踏青》動靜結合:“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愛不釋手。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這一天要禁動煙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人們往往將這兩個節日合起來過。白居易詩句説:“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韋應物詠道:“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毬度閣來”。説的是清明寒食之際,人們在園中踢球為戲。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可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漢代劉向在《新序》中有“寒食塌青蹴鞠”的記載,而唐代的另一位詩人仲無顏在他的《氣球賦》中更生動地記錄了人們蹴鞠嬉戲的場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鬧,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圓”。這頗具現場感的描述,正是我國足球運動端倪的一個形象寫照。

放風箏是清明人們最喜愛的習俗。唐代高駢的《風箏》説:“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描寫了風箏競放的情景。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間體育娛樂活動的寫照。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裏,女郎繚亂送鞦韆。”唐人韋莊的詩句,説的是“盪鞦韆”。南北朝時,從後宮逐漸傳到民間。樑朝宗懍所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説:“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

唐朝羊士諤的詩寫道:“別館青山郭,遊人折柳行。落花經上巳,細雨帶清明”。描寫了人們走出家門,到青山遠村折柳、踏青的情景。插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大户人家還要將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將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姑娘們則將柳枝斜插在鬢角,搭乘的車轎上也要插掛柳枝。這種種景象,誠如清人楊韞華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

明朝王磐在《清明日出遊》一詞中寫道:“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反映了清明時節除了要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1

劉先生來蟠龍村不到一年,就對四周的大山爛熟於心了,連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黑森林他也能進出自如。村人經常看到他揹着藥簍,拿着藥鋤,朝出暮歸。採來的草藥有的免費給村民治病,有的拿到城裏換些錢來維持生計。

這天,小野找到劉先生,説聽人説他對黑森林很熟悉,想讓他帶他們進去找到那口銅礦井。劉先生當即拒絕。小野是板田師團的特別行動大隊的隊長,這個特別大隊執行的都是特別任務,一百多號人都是從師團數萬人裏精挑細選出來的,個個都是精英。小野能出任隊長,顯然不是浪得虛名。這樣的人從來都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

第二天一早,小野又來找劉先生,這次他早有準備,拿劉先生妻子、孩子以及全村人的性命來威脅他。劉先生憤怒地指着小野説不出話來。這正是小野想看到的結果。他知道,只有這樣,劉先生才有屈服的可能。

接着,劉先生不再看小野,而是抬頭看天空。天邊,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遠方天際處,大片大片紅色的雲朵彷彿火焚燒着一般,不停地翻騰舒捲。一羣羣各種各樣的鳥從山那邊飛過來,奇怪的是,它們都不鳴不叫,只是無聲無息地飛着。劉先生看了好一會,終於開口對小野説:“好吧,你贏了。”

小野的隊伍是早晨出發的。那天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天氣就格外地熱了起來。待太陽從東邊的山岡躍出,天氣就更熱了,彷彿置身在炎熱的夏天裏。

劉先生一襲青衣,揹着藥簍,手執長嘴藥鋤推開門走了出來。他並沒有看站在院子的小野,而是又自顧自欣賞天上變幻萬千的美麗雲彩了。天上再也沒有鳥兒飛過了,那昨天還流連在天際的紅色雲朵此刻已無端地碎成了無數塊。

小野用手擦着額頭上的汗説,劉先生,我們可以出發了吧?劉先生點點頭,然後回過頭朝屋裏大聲説:“放心吧,這麼好的天氣,我一定可以成功的。”説完,他就邁步向院子外面走去。他走得很堅決,目光一直看着前方,跨出了第一步後再也沒有回頭。小野冷笑一聲,緊緊地跟在他的後面。他想,小不忍則亂大謀。待找到那口銅礦井,再找劉先生算總賬也不遲。

雪是快到傍晚時分才下起來的。一開始是颳風,風很大,頃刻之間就吹走了滿天紅色的雲朵,厚厚的陰雲眨眼就佈滿了天空;接着,天氣一下子就冷了起來,似乎從夏天一下子走進了三九寒冬。還沒有等人反應過來,鵝毛般的大雪就鋪天蓋地下了起來……

到了第十天,山上的積雪多少化了一些,村裏人壯着膽子進山找人,費盡了周折足足用了三天時間才在黑森林的附近找到劉先生。

他已經成了冰雕,但他並不是凍死的。在他身邊,有七個鬼子被長嘴藥鋤一鋤斃命。他也身中十彈五刀,最致命的一刀是小野的那柄東洋刀,那刀穿胸而過。他中刀之際全力鎖喉一掌,與小野同歸於盡。那場大雪,讓上山的一百多人沒有一個能活着走出大山。除了劉先生殺死的那八個鬼子,剩下的鬼子不是凍死就是摔死……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2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了清明。傳説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之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候掃墓,孩子們還是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3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寫的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

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寫的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説,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4

今天我們放假了,放了三天的假。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清明節要放假,卻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要幹什麼。其實,清明節最初的含義是祭祖,掃墓。

清明節還是一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説法。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還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要説起清明節的來歷,據説起源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效仿,就成了清明節。不過,要廣為流傳的一種説法是清明節起源於介子推。

清明節掃墓祭祖,也可以踏青去。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5

冷雨紛紛,清明,回憶。

清明的雨,滴落在杏花枝頭,回憶如散落地上的花瓣,片片;滴落在湖水中,往事如鏡花水月,毫無痕跡。落在腳步匆匆的行人鬢間,不知何時,韶華盡白頭。

回憶盡頭,是温馨的畫面。

“外公,你快一點兒啊!”扎着兩個羊角辮,手裏拿着棉花糖的我衝他喊着。“哎喲,外公老了,都追不上巧巧了。”他一手扶着腰,一手撫着胸膛氣喘吁吁地應和着我。

我跑到他身邊,扶住他,咧開嘴衝他笑着説:“外公不老,外公一點也不老!”他寵溺地揉着我的頭髮,慈祥地笑着。藍天,白雲,老人,少女,這一幅風景定格在永恆中。

回憶盡頭,是清冷、空靈。

那年寒風凜冽,幾年不遇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抬眼望窗外,心裏不由得嘀咕:今年莫非要發生什麼大事?果真,當天晚上噩耗就傳來了:外公病了,很嚴重。

媽媽接到舅舅的電話後,立即和爸爸一起去了醫院。我一個人在家裏寂寞地坐着,腦袋空空如也,只剩下外公病重的消息。但我心裏仍固執地相信,外公會依然陪着我……窗外的雪還在下,天地間一片肅殺。

電視劇中生離死別的場景看得多了,似乎過早地看淡感情看淡生死。可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我會成為電視劇裏的主角。

外公走了,很安靜地離開了我們。當我得知這個消息時,自以為會風輕雲淡,沒想到居然是號啕大哭,淚水如斷線的雨珠順着臉頰滑落,剜得心裏生疼,只覺得整個天都塌下來了。但現實告訴我,外公不會再陪着我了。

雨過清明,人過清明。

冷雨淅淅瀝瀝,滴答在心頭,泛起漣漪。我突然想起“逝者如斯,生者安矣”這八個字,外公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他一定不希望在清明看到我悲傷的樣子。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也是與親人會面的日子。追念先人,重悟感恩,獲得對生命的新的認識理解,這也是一種美好!

標籤: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22yw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