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清明節習俗作文8篇

清明節習俗作文8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習俗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習俗作文8篇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臨近清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下午,我們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烈士陵園。

大約步行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邁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園裏寬闊的道路上。來到一個巨大的碑下,我們停止了腳步,舉目望去,碑上寫着“永垂不朽”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碑下,一個潔白的花圈靜靜地“躺”在上面,那兩根漫天飛舞的布條像眼淚似的在為英雄們感到悲傷,旁邊鬱鬱葱葱的幾棵大樹發出“沙沙”的響聲,似乎也在為烈士們哭泣。正當我們滿懷悲傷情緒為烈士們歎息時,少先隊員代表朗讀了為烈士們精心準備的悼辭的聲音傳到了我們耳邊,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使我們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層悲痛。

“請全體同學為烈士們默哀一分鐘!”隨着大隊長的這句話,我們都低下了頭,一分鐘過後我們又抬起了頭。“請各班同學為革命烈士獻花!”一曲鏗鏘有力的《歌唱祖國》突然響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沒有烈士們,怎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烈士們,五星紅旗怎能那麼鮮豔?我們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們!於是,我鄭重地將手中的小白花獻給了烈士們。此時此刻的小白花不僅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還表示出我們會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烈樂於奉獻的光榮傳統!

祭奠儀式結束了,我們又在公園裏玩了一會兒,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想: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而且還時不時地惹長輩生氣,我們實在太不應該了……“排隊了!”一聲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立刻爬起來,跟着隊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長眠於地下的英雄們,請你們放心!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國小生一定會接下你們手中的“火炬”,好好學習,回報社會。共同保衞我們的祖國!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2

清明節前一天,吃過晚飯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去睡覺了,為的是養足精神,明天早上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起來了,連早餐都顧不上吃,就想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可是大舅説,剛下過雨,路不好走,要大家留在家裏,下午再去。

到了下午,太陽終於露出了笑臉,大家心想:“下午一定能去山上上墳。”

到了2點左右,大舅説:“路幹了,我帶你們去上墳吧!”

大家走着走着,一位大大哥哥騎着摩托車過來了,説:“我也要去上墳,我送你們一程吧。”

很快,我就來到了目的地,到了那裏,大舅教大哥哥和我“掛親”,我心想為什麼家鄉的人把上墳稱作“掛親”呢?“掛親”大概就是牽掛親人的意思吧。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3

昨天,烈日當空,我們一家十個人一起去掃墓。

在路上,我們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狹窄,大約30釐米左右,還有很多樹枝擋路,很不好走。

上山時,我還差點摔了下去。一直走進去,還長着一些帶刺的草,我的褲子被粘得到處都是,後來爸爸用膠布把褲子上的刺粘掉了,在山上還有一些小洞,洞口用雜草掩蓋住。媽媽提醒我們這裏有洞,不要掉進去!走着走着,我們已經到祖先的墓前了。

爸爸拿起鐵鏟把墓旁邊的雜草都剷掉了,奶奶再拿起冥錢,把糊粘在墓上,然後把冥錢貼在上面,還有貼一些五彩紙錢,爺爺拿起他自己調配的紅墨汁,是用雞蛋青加上紅硃砂攪拌合成的,爺爺説:“這種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爺爺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媽媽拿起香,用打火機把香點燃,再把香插在香爐裏,放上祭品,每個人拜四拜,讓祖先保佑我們,最後,燒金紙,放鞭炮。便去下一個地方了。

那裏有一條惡狗,兇惡無比,過去的時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後,一動不動,不敢離開半步。汪,汪汪……哎呀,狗還在惡狠狠得叫着。

太祖母的墳墓在山上的一個池塘邊,那裏有許多的蚊子在我的頭上轉着,我們都被蚊子叮了幾下,弟弟還小,有點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顧好弟弟,和他説不要怕,我和弟弟接着還是貼着冥錢,聽爸爸説:“紙錢貼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間就越富裕,”於是我和弟弟就使勁多貼點,讓太祖母在地下做個有錢人。

爺爺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着,不一會兒功夫,全搞定啦。

我們慢慢地走回家,我們的身影就在朦朧的夜霧中消失了!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4

清明節的習俗就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就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這就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就是兒童所喜愛。

鞠就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這就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就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就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就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5

今天是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早上9點半,天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冒雨到香溪洞的路邊給太爺,太太掃墓。我們先在興安門坐4路公交車到香溪路口下車,然後和爺爺步行20多分鐘才來到香溪路旁邊的墓前。我的太爺和太太都是人民教師,生前在漢濱區教師進修學校工作,一輩子辛勤努力,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我很敬重他(她)們,我要學習他(她)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認真學好文化知識,長大以後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爺爺和我拿着掃把將墳前打掃乾淨,儘管天上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還是忙前忙後,終於將整個墳墓打掃乾淨。爺爺和我將準備好的花籃放在墳的兩旁,又把買好的清明吊掛在墳的兩邊。爺爺點燃了一把香,爺爺先給太爺太太上香,我也學着爺爺的樣子,把點燃的三根香插在墳前的香台上。我們又待了一會兒,才離開了墳墓。

這是我第一次給太爺、太太清明時節上墳,回家的路上雖然雨已經慢慢停了,但我的心裏還是有點悲傷。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跟前多盡孝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顧好他(她)們。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6

清明節習俗作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雲”。三年前的清明天氣如詩句一般,天空中瀰漫着絲絲的雨。即使天空下者小雨,但還是擋不住對祖先的拜 。

按照以前一樣,我一大清早就起牀來到村子的中心,等待着村民們的集合。大家到齊之後,就一起從村裏向祖墳走去。

途中,有些人擔着燒豬,有些人就邊走邊説話,有些人就邊走邊笑。次時此境之下,我難免不覺的快樂,難免不説一各子“服”。

來到了祖墳,大夥子把一些東西放下。之後大家説出自己的願望。之後,有燒一串有一串鞭炮。然後就各自回家。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7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古時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一,在古往今來的農村,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明節,人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大江南北花語鳥香,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注意防治病蟲。

千百年在坊間流傳着“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這句俗語 。小孩不光盼過年,還會盼着“清明節”呢!作為兒時的我們,過了年後,就會掐着手指頭一個一個地數日子,很是盼望這個節日快快到來。之所以特別盼望“清明節” 趕快到來,是因為在正月,有“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大節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貧窮的人家,在過年時,飲食上也總會比平日裏豐富一些,所以貪嘴的小孩都把嘴給吃順了。可在過了年之後,清明節到來之前的這一段時日裏,孩子們的肚子裏早已變得清湯寡水了。在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裏,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節”説成是祭念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不如直接説是祭祀孩童們癟肚肚裏的腸胃呢。所以,兒時的玩伴們對“清明節”的那個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清明節”,像我這樣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麼來祭祀我們的小肚肚呢?有兩個“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顧名思義,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時節做的粑粑。其實,這樣的解釋也不太準確,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實。

那些年,在我們這窮鄉僻裏的人户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乾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大人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飯或包穀麪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人們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先將它除雜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包穀面裏攪拌均勻:白裏泛綠,綠中見黃,看到眼裏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奶奶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灶邊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裏塞。總惹得奶奶好氣又好笑地罵。等到開吃的時候呢,孩子吃相簡直讓人忍俊不禁,只見他吃得舌頭直打轉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圓球形才肯罷手,才肯罷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別人評判了,估計也好不到哪裏去!

“二盼望”是,“掛清”——“清明節”,在我們這些對“生老病死”朦朧、不懂得“緬懷”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麼的,對於我們來説,吃清明粑是之一愛,之二愛呢,則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墳山上去“掛清”(即通常説的祭祖 ,前些年的“掛清”顯得異常隆重,相比起城市裏的綠色環保的掃墓自覺幾分落後),“掛清”,就是全族人對祖墳祭祀完後,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個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處,會給被牛踩馬踏的祖墳培培土,會把祖墳周圍及墳上的亂樹雜草砍掉,讓墳塋和墓碑現出來,這樣,路過的人才會知道這個姓氏的族人沒有忘記這個祖先。然後在祖墳前供果品,燒香點燭,再在墳塋附近就地取材或人為地找根木棍掛上白紙錢,又跪拜一番,之後放爆竹以示簡單的祭祀結束。所以,這一期間, “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 這一句話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會不願其煩的在兒孫面前唸叨!

“掛清”結束後,大人們趕着回家準備豐盛午餐,我們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瘋:男孩子,鑽入荊棘林中去摘一種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歡花,就會到處去折映山紅;或挖些野蒜帶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開心時,聽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會往回跑。因為,在離開前,大人們有交待,聽到召喚,説明吃飯的時間到了!

大人們忙碌了一上午,村子裏裊裊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煙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這也預示着聚餐終於可以開始了。當然,聚餐前族人會在最長輩的那個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個人跪拜,這個長輩都會以這個人的實際情況許下很願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學生入學中舉;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剛結婚的人來年生個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來跪拜,希望來年能娶個好媳婦的等等!一番“折騰”之後聚餐終於開始了,家族中的婦女們端上頭碗、都粑塊炒回鍋肉、粉蒸扣肉……這樣一頓豐盛的家宴,實則是給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較遠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團聚的機會,年輕的相互認識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敍敍舊。同時也為我們這些孩童解解饞開開葷,滿足了我們又一盼望。

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記憶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孃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孃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孃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昨日清晨,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提着竹籃,竹籃裏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一塊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也罷!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來祭奠一下那些與我相隔了一層泥土的親人們,也追憶一下我那些漸漸模糊的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8

福州特製的“菠菠?”,也叫“清明?”。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以春天的綠意。

在宋代,寒食這一天,是福州約定的通城踏青的日子,這個風俗,幾乎一直延續到今天。

既然叫“寒食”,自然家家都不升炊煙,吃的是乾糧——圓的是“青飯”:糯米和早米浸透後磨漿,按七三比例對摻,濾幹後搓成狀,餡選豆沙,包作圓形,頂面粘些浸透的糯米粒,排入鋪好“糖?葉”的蒸籠炊熟,趁熱下肚,涼了吃也行。寒食踏青,就帶它郊遊,自家不做的話,街邊包?鋪也還有零賣。

這一天踏青,可以順便做的一件事是採摘最後的黃菠花,這是清明節前田裏野地四處盛開的野草,小小的花色作淡黃,通常整朵擷了,收集一大袋,帶回家中,雜入糯米漿,製成?皮,包入豆沙或蘿蔔絲,?皮有時隱隱可見花苞,入口便是一股特有的花草香,這才難得。“沿街陳列菠菠?,紅豆還兼蘿蔔絲”,這是清人孫亨文描寫過的福州清明與寒食節前的景象,這個特別的食物,與“青飯”相比,歷史不算久遠,在乾隆之後才流行開來的。

花開有時,清明節後黃菠花老去,花莖也韌,想吃的話,只好等上一年了。福州有食友勘探過,這個時候,黃菠花最多的地方,是往森林公園的沿路及山間。

現在是好些人把這些“寒食”的乾糧通稱做“清明?”了。老街和小巷裏,現成的“清明?”開始售賣,通常5角錢一個,在沃爾瑪超市,記者也在冰鮮冷櫃裏找到了本地做的“清明?”,同樣分豆沙和蘿蔔絲,6個一盒,賣3。80元。

至於清明,老福州的俗例是各家必有家祭與家宴,以菠蘿葉榨汁和至濃米漿混合製成“菠蘿祭”,我沒吃過,本地人大概是知道的吧;上山祭祖,山長路遠,扶老攜幼全家出行,當然要攜帶酒菜,掃墓之後,席地而坐,飲宴山間,這也是必須的休息。問問周圍的老太太,告訴我主食有“肉餅餅”,都是將餅對剖,夾入紅糟好的五花肉;盛產光餅的福清則是夾以春筍熬煮的肉片,還有就是當令的蟶與花蛤,殼撒到墓上,肉留下夾入光餅,十分十分地彈牙。至於閩侯,飲食就缺乏一點想象力:跟春天有關的什麼節,都是春捲。

標籤: 清明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yrlr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