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下元節 >

下元節的傳統風俗

下元節的傳統風俗

下元節的傳統風俗1

下元節的風俗

下元節的傳統風俗

1、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

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2、道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

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4、做餈粑等食俗

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

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户户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動

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下元節的各地習俗

北京

古人過下元節,有些固定的習俗,比如把錫紙折成銀錠模樣,燒了祭拜先人;百姓家會在這一天做餈粑,贈送親友;既是與水官大禹有關,遍及各地的大禹廟也當然必有祭祀活動;朝廷也會在這一天格外體現“以民為本”,嚴禁殺人。此外,下元節這一日,民間工匠還有祭爐神的習俗。

北京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客家地區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家打樓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稱“做完冬”。也有些鄉村打醮祀神,請親友看戲,捉傀儡。在福建寧化,“下元節”要前往佛廟燒香。農家普遍要打餈粑分送親友,做些紅燒肉等菜餚下酒,作為過節家宴。有的'也請親友同食。

廣東

農曆十月,中山各地晚稻已收割,曬穀入庫。繼而是準備斬蔗及收挖薯、豆等農作物了。在一年中,也算到了農閒時節,中山城鄉多有舉行祭祀和娛樂活動。尤其是中山的.客家人,多有在十月節期間沿用其傳統的習俗舞火龍、踩高蹺等民間藝術的演繹,習慣上又稱十月節。這一習俗一般在農曆十月七年級或十五日左右。

農曆十月十五日,潮汕民俗叫“五穀母生”,實則紀念神農大帝,五穀(稻、稷、黍、麥、菽),百姓盼望的是:五穀豐登,過着温飽幸福生活,在此秋收結束,答謝神農之恩,來個“五穀母生”,祭品中的粿品有象徵:五穀主、麥穗、尖擔、大豬等形象。這一日最為隆重的要算米業界人士,熱烈歡慶,宴請嘉賓,是本行業的節日。

福建

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漳州舊俗為日焚香點燭,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並在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為“三界公燈”。農村多在這一天祭祀土地公,答謝晚季的好收成,祈求社裏平安,宗族興旺,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

另外,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江西石城縣有的村莊十月初十過節。有的農村連日家宴,以慶豐收。

下元節的由來

農曆十月十五,民間傳統的“下元節”,又稱“下元日”,舊時人們又尊是日為“水官生日”。蓋因常州屬江南水鄉,農村多種水稻,副業捕魚捉蝦、駛舟航船等等皆與“水”有深厚的緣分,所以農家對“水官生日”特別重視,多於此日“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齋三官”之俗起源甚早。南宋吳自牧《夢樑錄》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官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可見唐宋時代道教對此已極為重視。

而道教諸神之中,“三官”地位頗高,特別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響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長的原始民間信仰中人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據《典略》,東漢時早期的道教就吸收了傳統的原始民間信仰,奉天、地、水“三官”為主宰人間禍福的神靈了。至宋代又將“三官”與“三元”(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為水官生日)聯繫起來,稱“三官”為“三元”。後來,隨着道教的逐步衰落,百姓對“三元”的認識逐步模糊,三官生日也越來越淡化了。

根據曆法,農曆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下元節的傳説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説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説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

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每當下元節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下元節的傳統風俗2

下元節風俗

1、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2、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4、食俗:飲食方面,下元節跟正月十五,五月初五都差不多,這一天,早上吃做好的餈粑,晚上吃豬肉,羊肉和魚肉。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有的地方會做豆沙包吃。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户户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即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還有的地方,則有用跳舞的形式拜祭灶王爺的習俗。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的地方已經不過這個節日了,但也有一些地方,下元節正在慢慢重回公眾的.視線。隨着一些古老節日的慢慢復興,下元節以後會慢慢的被更多的人熟知,所以就算是為以後做鋪墊,也要好好了解下元節的知識。

什麼是下元節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清明節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祭祖,中元節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祭祖,而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場面宏大,莊嚴,神聖,看上一眼,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下元節的傳統風俗3

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關於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風俗活動

1、祈願神靈

這一天,民間一般有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兩大項活動,目的都是祈願神靈。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同時還會進行“水色”等户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下元節是日入夜,鄉人以魚、雞、豬肉等食品祭土神。新中國成立後,這項活動已基本停止。

2、享祭祖先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清明節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祭祖,中元節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祭祖,而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場面宏大,莊嚴,神聖,看上一眼,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下元節有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3、吃節令食品

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仲秋節吃月餅等等,下元節也有屬於它的飲食習俗。“下元節”正值農村收穫季節,莆仙民間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餅,包素菜餡心,油炸成“影糕”、“葱餅”、或香潤可口的油炸食品糰子,然後當作供品在大門外“齋天”。

今天特別推薦下元節的時令食物——麻腐包子。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麻腐的製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蔔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4、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鑲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xiayuan/155j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