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萊特》的創作背景。《哈姆萊特》是他創作最輝煌時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悲劇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戲劇的典範。它取材於十二世紀末丹麥王為父復仇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參考。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篇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代表劇作,創作於1601年。劇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謀殺他的父親、騙娶他的母親並篡奪了王位的叔父進行復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體現作者人文主義理想的典型形象。劇作通過描寫他與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他在復仇過程中的猶豫彷徨、憂傷苦悶及其慘遭失敗的悲劇結局,深刻地體現出人文主義者要求衝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揭示出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侷限性。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特徵與該篇文章的寫作技巧。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觀的文武全才,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開明君主的典範。在他身上,寄託着國家與民族復興的希望,體現出資產階級對統一國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徵:最突出的特點是憂鬱 ,一系列傷天害理的事變突然發生,打破了他關於人生、世界、愛情、友誼、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義的幻想,他以哲學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現實,深揭被掩蓋着的社會罪惡,使其憂鬱積重難返,從他穿着喪服登場,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裝瘋,到戲中作戲,到後宮勸母,到海上窺奸,到墓場葬禮,到宮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後毀滅,憂鬱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其次是猶豫,姆雷特中著名獨白 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他知已知彼,正確的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過於懸殊, 整個時代已經顛倒混亂, 而拯救者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 "倒黴的我!"寄全部希望於自己,這樣,以一

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深知這場鬥爭的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和危險性,導致他行動的猶豫,他既要為父報仇,又要扭轉乾坤,一身二任。 這種獨扭乾坤的重任與勢孤力單的矛盾,只能產生"難扭乾坤"的哀歎: 一個任務尚且力不從心,何況兩個?這就帶來他行動的雙重猶豫,然而他是哲學家而不是實幹家,他敏於思索而拙於行動,他在沒有切實可行、十拿九穩的辦法之前,只會冥思苦想,他從思考到行動需要一個比常人更為複雜的過程,等待時機,而時機不來,一旦到來,又坐失良機;幻想行動,卻一拖再拖,空有報國之心,而無匡世的行動。

當然哈姆雷特的性格又是是剛毅的 他是一個聰明的人(可以從他為了報仇 居然可以裝瘋而且還騙了那麼多人) 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 同時他是一個堅強的人但是不可否認的哈姆雷特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他的景遇使他成為了一個悲劇,而正是哈姆雷特的這種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他人生悲劇的必然,哈姆雷特的毀滅,向我們揭示了人文主義的時代悲劇,客觀上:階級力量對比的懸殊,敵強我弱,主觀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憂鬱、猶豫等弱點,因而他的毀滅,不只是個人的原因,而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者不可超越的歷史侷限性所導致的。

接下來我們對《哈姆雷特》的寫作技巧作分析:

首先,塑造一個性格複雜的,發展變化的形象。其次,在發展中,內外雙重矛盾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和演變過程,用獨白和旁白表現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現思考、認識與自責、懷疑。

其次情節的生動豐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歌德曾説 “莎士比亞是用生動的語言文字來感動人的 ”,在塑造這樣一個形象的時候,莎士比亞也擅於運用各種不同場合的矛盾,通過人物的對話和心理獨白,以及合乎身份的指示動作來加重人物性格的分量,廣闊的社會背景,多種藝術成分的融合。 莎士比亞説,"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而且莎士比亞在人的塑造上趨於複雜和立體,其中人性的一分為二賦予了克洛狄斯在人文主義大環境下的種種矛盾之處,他崇尚非善,至少是對於依然發生的事件而言,莎士比亞竭力將一個理智的、果斷的、奸詐的罪犯書寫得更為人性和真實,書寫得更有存在性和現實意義,能夠給予角色一個客觀的評價對於文

學史甚至是作者所意涵在作品深處的時代意義都是極為重要的,重新解構作品能夠帶來澄明而理智的思考,多種角度的闡述未必不可取。

以上就是個人關於《哈姆雷特》的'一些簡單的看法,總之《哈姆雷特》是帶有強濃郁人文主義色彩的作品,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創作手法上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概括了英國新舊交替時代人文主義者的遭遇,力量,思想的強點和弱點。給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人的精神特徵。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篇2]

1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裏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關係。

2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於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鉅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

3 、性格過於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後只能是與敵人同歸於盡。

4 、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於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從《哈姆萊特》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

一、《哈姆萊特》的創作背景。《哈姆萊特》是他創作最輝煌時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悲劇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戲劇的典範。它取材於十二世紀末丹麥王為父復仇的故事。莎士比亞以人文主義觀點處理原來的題材,把只是單純地為父復仇的故事改編為社會悲劇,使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二、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劇情發生在丹麥,但劇中所描寫的宮廷內荒淫無度,朝臣們阿諛奉承、陰險狡詐,國內民怨沸騰,社會動盪不安。克勞狄斯不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中的野心家。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衝突是全劇的主要衝突,其實質是資產階段人文主義者同新舊社會邪-惡勢力,人文主義思想與現實社會尖鋭矛盾的反映;同時也反映出人文主義思想在社會的普及,以及哈姆萊特的內心對於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萊特在劇中沒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義在於為父親報仇。對仇人的憎恨和與仇人的鬥爭成為哈姆萊特的感情基礎,這是這部悲劇的主題和思想。

三、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 。在哈姆萊特的形象裏,莎士比亞體現了他的時代最優秀的進步的人類特點,哈姆萊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卻在當時新文化中心的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他出身上層統治階級,卻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圍社會的醜惡現實,抱有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崇高理想,同時對 “ 人 ” 抱有美好的看法:

四、《哈姆萊特》深刻的社會意義。在鬼魂出現之後,他知道父親是誰害死的,並立志復仇。對於哈姆萊特來説,復仇既是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又因為兇手是當今的國王,是專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國王,也就扭轉了這混亂的局面,拯救了這瀕於崩潰的國家,因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還是關係到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問題。他勇敢地承擔了這一責任,同時也深感這一責任的重大: “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 這一方面表達了他作為王子要為父復仇的堅定決心和作為人文主義者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的氣魄;另一方面,表現了他面對黑暗現實,對所負重任的悲愁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萊特的裝瘋説瘋話,一方面適應了內心的憂鬱,一方面針對外界的罪惡社會現象。

哈姆萊特所處的封建勢力雖然已經腐朽但仍佔統治地位,並有原始積累時期出現的新的罪惡勢力與之結合,在力量對比方面暫時還大大超過了人文主義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萊特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本身又有很大的侷限性。他們把社會的鬥爭看作 “ 善 ” 與 “ 惡 ” 的鬥爭,把改革社會的希望寄託在開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義者,在行動上是孤軍作戰者。這就決定了哈姆萊特只能以悲劇告終,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莎士比亞善於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緊密結合起來,《哈姆萊特》對自然和人的讚頌也都洋溢着浪漫主義氣息。同時莎士比亞很注意情節的安排,他的戲劇常常包含幾條平行的或者交錯的情節。《哈姆萊特》中三條復仇的情節交織在一起,而以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為主線,以雷歐提斯和福丁拉斯為副線,三條線相互聯繫,又彼此襯托,在復仇這個主要情節之下,還配合了愛情、友誼、家庭關係等次要情節,起着充實、推動主要情節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pwrdog.html